造反奴隸領袖與奴隸主貴族幫兇之辯
——《莊子·盜跖》相關部分注釋和譯文,以文為鑒
探索者
譯文:
孔子和柳下季是朋友。柳下季之弟跖是一個殺富濟貧,被權貴指責為江洋大盜而稱之為“盜跖”的人。
當時,跖率眾達九千余人,不受天子、諸侯的約束,橫行天下,襲擊諸侯,毀其財庫,墮其粟倉,奪其財糧,掠其牛馬,而被其宣傳輿論工具謂之是一伙穿墻破門、搶男霸女、貪得無厭、六親不認、不祭祖先、十惡不赦的強盜。他率眾所經之地,大國緊關城門,小國入保聯防,權貴之家無不心驚膽戰而怨聲載道。
孔子對柳下季說:“為人之父親者,必要教育好其子;做人之兄長者,必要規勸好其弟。假如為人父親者,不能教育好其子;作人兄長者,不能規勸好其弟,那么,父子、兄弟之親情,也就無可珍貴的了。現今,先生是當世之名士,而其弟卻為大盜,天下之害,先生為何不去規勸他,使其棄惡從善?為此,我私下 常為 先生感到羞愧!我想代先生去勸說他,先生以為如何?”
柳下季說:“先生所說,為人父親,必要教育好其子;作人兄長,必要規勸好其弟。但倘若其子不聽教,其弟不聽勸,即使其父親、兄長有先生這樣的善辯之才,又有何用?況且,跖的為人,見多識廣,心如涌泉,意如飄風,強悍足以拒敵,言辯足以飾非,順從其心則喜,逆忤其志則怒,又善以言辭羞辱人。我看先生還是不去為好。”
孔子不聽柳下季的勸告,執意要去。一日,他命顏回駕車,子貢作陪,前去游說跖。當時,跖正扎寨泰山南麓休整士卒。孔子一行來到山下,早有跖的哨兵發現,攔住去路,孔子說明來意,對哨兵說:“請稟報您家將軍,說今有魯人孔丘,久仰將軍大名,特來求見。” 哨兵上山通報,跖恰好在大帳上與部下飲酒,將貪官污吏之心肝切碎作下酒之物。聽說孔子要求見他,勃然大怒,雙目噴火星,怒發上沖冠,大吼道:“孔丘,乃魯國之巧偽之徒。告訴他:他詐言造語,妄稱文武之道;他頭戴枯枝之冠,腰扎牛皮之帶,滿口胡言謬說,不知羞恥,妄稱天地之才;他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終日搖唇鼓舌,撥弄是非,迷惑天下之主,澆薄天下學士之心,妄稱孝悌而僥幸于邀寵封貴賜富。其罪大惡極,十惡不赦。令他速歸!否則,我要將他捉住,以其心肝作我的下酒之肴。”
哨兵下山攆孔子趕快離去,孔子不走,而再三要求見跖,說:“請轉告您家將軍,說我是柳下季的朋友,但愿今天能夠面見將軍。”
哨兵再次通報,跖聽后叫道:“那好罷!就讓他來見!”
孔子聽到讓他進見,一路小跑上得山來,氣喘吁吁,稍待氣平,方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走進跖的大帳之中,又遠離跖的坐席連退了數步,這才向跖深深施禮。跖一見孔子,大怒不已,兩足叉開,按劍怒目,聲如哺乳之雌虎,而儀如天神,喝道:“丘,近前來!有什么話,你就快說吧!所言若順我意,則生;所言若逆我意,則死!”
孔子喏喏而言,說:“我聽說,天下有‘三德’:身體天生長得魁梧、高大、英俊,老少、貴賤見而皆悅之,此乃上等之德也;知維天地、能辨萬物,此乃中等之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乃下等之德也。人凡有此三德之一者,就足以面南稱孤了。而今將軍卻自兼‘三德’,真是天幸啊!您身高八尺又二,面目熠熠有光,唇如朱丹,齒似齊貝,聲猶黃鐘,卻被人稱為‘盜跖’,我真為將軍私下羞愧,將軍不應如此!
“倘若將軍有意,在下愿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讓眾國為將軍營造數百里之大城,設立數十萬戶的封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兄弟,共祭祖先。此乃‘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所愿也。”
跖聽了孔子這一番說教,憤怒異常,喝道:“孔丘,聽著!凡是可用利益誘使之徒,可用巧言蠱惑之輩,皆是愚蠢淺陋之順民耳。我身體魁梧,容貌英武,人見皆悅之,乃我父母之遺德也。對此,即使你孔丘不贊譽我,難道我就不自知嗎?
“且我聽說,凡喜當面贊譽人者,也好背后誹謗人者。你許愿我以大城和眾民,以大利大益誘騙,讓我就范于籠。這只能是你的癡心妄想。大城豈是長久之計?城之大者,莫大過天下者。昔日,堯舜有天下,現其子孫卻無立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后世絕滅,不就是因其貪利太大之故嗎!
“且我聽說,遠古時,禽獸多而人煙少,于是人皆巢居以躲避禽獸的侵害。他們晝出摘拾橡栗以為食,夜棲樹上巢中以休息。所以被稱作‘有巢氏之民’。那時,人不知衣裳,夏天積薪,冬天燒火取暖。所以也被稱為‘知生之民’。在神農之世,人睡臥則安靜,醒起則自得,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相害之心,此乃鼎盛的‘至德’時代也。然而其后黃帝不能致身于‘德’,而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血流百里。進而是堯舜立群臣,湯放桀,武王殺紂。自那之后,以強凌弱、以眾欺寡、弱肉強食之風就大行于世了。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而今你倡修文武之道,操縱輿論,忽悠世人,寬衣博帶,矯揉造作,假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要說欲巧取富貴者,天下之盜,莫有大過你者。然而天下諸侯為何不稱你作‘盜丘’,反謂我為‘盜跖’!這不正說明你與他們是一丘之貉,你是他們的幫兇嗎!
“你用甜言蜜語,讓子路舍棄他那戴在頭上的勇士危冠,解下他那掛在腰間的殺人長劍,接受你的‘仁義道德’之教,追隨你左右。天下諸侯皆稱你孔丘是‘仁義道德’之‘賢’,止暴禁惡之‘圣’。然而最后卻是,子路刺殺衛君不成,結果在衛都東門上被剁成肉醬。這不僅說明你之說教的虛偽,也說明你之說教的失敗。
“你自詡‘圣人’、‘才士’。然而,你卻被驅逐于魯,被消跡于衛,被窮困于齊,被圍困于陳蔡之間。偌大之天下,竟沒有你一塊容身之地!你又豈能為我跖營造數百里之大城?你孔丘為師長者,在天下不能立身;他子路作弟子者,在天下不能為人。由此看來,你之道何足為貴?
“世上所尊崇者,莫若黃帝。然黃帝尚且不能‘全德’而與蚩尤大戰于涿鹿之野,血流百里。堯殺長子丹朱,而不慈;舜為其母所惡,而不孝;禹勞苦過度,而半身不遂;成湯放逐夏桀;武王討伐殷紂;文王被囚禁于羑里。以上六者,都是世上所推崇的‘圣人’,可要是仔細地論說起來,卻皆是一些為利益迷惑其本真而喪失其真情本性之徒,其行為實在羞煞人也。
“再看世上所謂的‘賢士’:伯夷叔齊高義,辭去孤竹 國之 君位,而餓死于首陽山下,連尸骨都無人掩埋;鮑焦矯飾德行,非議世事,不踩王土,以致抱樹而死;申徒狄直諫,因 國 君不從,而負石投河自盡,為魚鱉所食。介子推至忠,在隨晉文公流亡期間,割自己大腿之肉給晉文公為食。后來晉文公賞賜功臣,卻忘記了他,為此他忿忿離去,隱居山林,晉文公派人放火燒山,而把他活活燒死。尾生和其情女相約在橋下幽會,情女沒有遵時赴約,后來洪水突至,尾生仍不舍離去,而抱著橋柱被大水淹死。此六人,無異于被肢解之爛狗,漂在河上之死豬或手持破瓢到處乞討之乞丐,皆是一些重名節而輕死生,不顧念本養性命之流也。
“世上所謂忠臣者,莫若比干和伍子胥了,然而比干被紂王挖心;伍子胥被吳王賜死,沉尸江上。此二人都是所謂的忠烈之臣,最終卻皆不免為天下之人所譏笑。
“由以上看來,由黃帝到比干、伍子胥,皆不足以為貴,不值得推崇。
“孔丘,你來要對我所說之事,若是鬼事,那是我所不能知的,你告訴我,也沒用;如若是人事,也不過以上這些罷了,皆是我所早已知道了的,你也不必再講了。
“而今,我欲告訴你的卻是人之性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嘗味,志氣欲舒展。人之壽,上壽不過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人生之中,艱難險阻,生老病死,饑渴悲哀等等諸多憂患,其中心情愉快、開懷暢笑的時間,一個月之中,不過有四、五天罷了。天長地久日月永恒,而人由生到死卻有一個時限,這短促剎那之人生,其猶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因此,凡是不能使人悅其意志、養其性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孔丘,你之所追求者,正是我所要拋棄者。你趕快離開、回去吧!不要再說什么了!你的那些所謂的‘道理’,不過是一些癲狂失性、只講一面之理,見鬼,講鬼話;見人,講人話,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者的虛偽巧詐之辭。它使人喪性失德,而不值得一論!” 孔子無法,只好拜辭跖退出,其身上早已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急急忙忙下得山來,自己往車上連爬了三次都沒爬上去,子貢忙幫他爬上車,急驅車逃歸。孔子在車上緊緊地抱著車前作扶手的橫木,戰戰栗栗,氣息奄奄,面色死灰,雙目無光。
孔子回到魯國的東門之外,適遇柳下季。柳下季忙迎上前去問道:“數天來一直沒有看見先生,使我悵然若失,心里很不踏實。今天見先生車馬有長途跋涉之色,先生是不是去見跖來?”
孔子仰天而嘆道:“是的。”
柳下季又問:“跖是不是如我所說的那樣,違逆了先生的意愿?” 孔子回答:“是的。這真是我‘無病自灸’,自找痛苦;也是我不知死活,跑到老虎頭前,編老虎的胡子玩。今我未被老虎吞食,真乃萬幸啊!”
原文:
孔子與柳下季為友,柳下季之弟,名曰盜跖。盜跖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穴室樞2戶,驅人牛馬,取人婦女;貪得忘親,不顧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萬民苦之。
孔子謂柳下季曰:“夫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父不能詔其子,兄不能教其弟,則無貴父子兄弟之親矣。今先生,世之才士也,弟為盜跖,為天下害,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丘請為先生往說之。”柳下季曰:“先生言:‘為人父者必能詔其子,為人兄者必能教其弟。’若子不聽父之詔,弟不受兄之教,雖今先生之辯,將奈之何哉!且跖之為人也,心如涌泉,意如飄風,強足以距敵,辯足以飾非,順其心則喜,逆其心則怒,易辱人以言。先生必無往。”
孔子不聽,顏回為馭,子貢為右3,往見盜跖。盜跖乃方休卒徒大山之陽,膾4人肝而餔5之。孔子下車而前,見謁6者曰:“魯人孔丘,聞將軍高義,敬再拜謁者。”
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曰:“此夫魯國之巧偽人孔丘非邪?為我告之:‘爾作言造語,妄稱文武,冠枝木之冠,帶死牛之脅,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7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幸于封侯富貴者也。子之罪大極重,疾走歸!不然,我將以子肝益晝之膳8!”
孔子復通曰:“丘得幸于季,愿望履9幕下。”謁者復通,盜跖曰:“使來前!”孔子趨而進,避席反走,再拜盜跖。盜跖大怒,兩展其足,案劍瞋10目,聲如乳虎,曰:“丘,來前!若所言,順吾意則生,逆吾心則死。”
孔子曰:“丘聞之:‘凡天下有三德:生而長大,美好無雙,少長貴賤見而皆說之,此上德也;知維天地,能辯諸物,此中德也;勇悍果敢,聚眾率兵,此下德也。’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稱孤矣。今將軍兼此三者,身長八尺二寸,面目有光,唇如激丹,齒如齊貝,音中黃鐘,而名曰盜跖,丘竊為將軍恥不取焉。將軍有意聽臣,臣請南使吳越,北使齊魯,東使宋衛,西使晉楚,使為將軍造大城數百里,立數十萬戶之邑,尊將軍為諸侯,與天下更始,罷兵休卒,收養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盜跖大怒曰:“丘,來前!夫可規以利而可諫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謂耳。今長大美好,人見而悅之者,此吾父母之遺德也。丘雖不吾譽,吾獨不自知邪?且吾聞之:‘好面譽人者,亦好背而毀之。’今丘告我以大城眾民,是欲規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長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后世絕滅;非以其利大故邪?
“且吾聞之:‘古者禽獸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積薪11,冬則煬12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13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黃帝不能致德,與蚩尤14戰于涿鹿15之野,流血百里。堯舜作,立群臣,湯放其主,武王殺紂。自是之后,以強陵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16,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貴焉,盜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謂子為盜丘,而乃謂我為盜跖?子以甘辭說子路,而使從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長劍,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殺 衛 君而事不成,身菹17于衛東門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子自謂才士圣人邪?則再逐于魯,削跡于衛,窮于齊,圍于陳蔡,不容身于天下。子教子路菹此患,上無以為身,下無以為人,子之道豈足貴邪?
“世之所高,莫若黃帝,黃帝尚不能全德,而戰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堯不慈18,舜不孝19,禹偏枯20,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文王拘羑里21。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孰論之,皆以利惑其真而強反其情性,其行乃甚可羞也。
“世之所謂賢士,伯夷叔齊。伯夷叔齊辭孤竹之君而餓死于首陽之山,骨肉不葬。鮑焦22飾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23諫而不聽,負石自投于河,為魚鱉所食。介子推24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25死。尾生26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無異于磔犬27流豕,操瓢而乞者,皆離名輕死,不念本養壽命者也。
“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為天下笑。自上觀之,至于子胥、比干,皆不足貴也。
“丘之所以說我者,若告我以鬼事,則我不能知也;若告我以人事者,不過此矣,皆吾所聞知也。今吾告子以人之情,目欲視色,耳欲聽聲,口欲察味,志氣欲盈。人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天與地無窮,人死者有時,操有時之具而托于無窮之間,忽然無異騏驥28之馳過隙也。不能說其志意,養其壽命者,皆非通道者也。 “丘之所言,皆吾之所棄也,亟29去走歸,無復言之!子之道,狂狂汲汲30,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
孔子再拜趨走,出門上車,執轡31三失,目芒然無見,色若死灰,據軾32低頭,不能出氣。歸到魯東門外,適遇柳下季。柳下季曰:“今者闕然33數日不見,車馬有行色,得微往見跖邪?”
孔子仰天而嘆曰:“然。”
柳下季曰:“跖得無逆汝意若前乎?”
孔子曰:“然。丘所謂無病而自灸也,疾走料虎頭,編虎須,幾不免虎口哉!”
注釋:
1.跖(zhí):春秋末年的人民起義領袖,被統治階級誣為“大盜”,而稱“盜跖”。《荀子·不茍》稱他“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毛澤東則稱:“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盜跖莊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歌未竟,東方白。”(《毛澤東詩詞·賀新郎·讀史》)
2.樞(shū):門上的轉軸。
3.右:車右,古代馬車上防備車子傾側或受阻的力士,因位置在駕車者之右,故稱“右”,亦稱“驂乘”。《左傳·宣公十二年》:“許偃御右廣,養由基為右。”古制一車乘三人,尊者居左,御者居中,驂乘居右。
4.膾(kuài):細切的肉,把肉切成絲。
5.餔(bǔ):食。
6.謁(yè):稟告、拜見。古代掌管引進拜見者,通稱“典謁”、“謁者”,或簡稱“謁”。
7.擅(shàn):獨斷專行,或專長于某種學術或技藝。
8.膳(shàn):飯食。
9.履(lǚ):踩、到。
10.瞋(chēn):睜大眼睛瞪人。
11.薪(xīn):柴火。
12.焬(yàng):焚燒、燒火、烤火。
13.麋(mí):俗稱“四不象”,頭似馬,身似驢,蹄似牛,角似鹿。
14.蚩(chī)尤:古代部落酋長。相傳他曾與黃帝爭奪中原一帶的統治權。
15.涿(zhuō)鹿:古地名,在今河北省涿縣境內。
16.縫衣淺帶:寬而長大之衣和既寬又長的腰帶。縫衣,逢衣,即儒服;淺帶,博帶。
17.菹(zū):把肉剁成肉醬。
18.堯不慈:舊注一說堯沒有把天下傳給自己的長子丹朱;一說堯殺死了長子丹朱,故稱其“不慈”。
19.舜不孝:舜為父母所疾惡,故稱“不孝”。
20.禹偏枯:禹過分勞累而偏癱。偏枯,半身不遂。
21.羑(yǒu)里:殷代監獄名。在現河南省湯陰縣北,殷紂王曾囚禁周文王于此。
22.鮑焦:周代隱士,姓鮑名焦。傳說他廉潔自守,荷擔采樵,拾橡子充饑。路遇子貢,子貢對其說:非議當政就不該踩其土,指責當君就不應食其食,于是他抱著樹不愿落地而死。
23.申徒狄(dí):殷商時隱士,復姓申徒,名狄。
24.介子推:即介之推,晉人。傳說晉文公逃亡在外十九年,忍饑挨餓,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讓文公充饑不死。但當晉文公返國得位大封從者時,卻漏了他。他一氣之下逃到介山,晉子公追至介山,他隱避不出,于是晉文公放火燒山,他抱樹被大火燒死。實際上就是晉文公命人放火燒山,把他燒死。
25.燔(fán):焚燒。
26.尾生:人名,即尾生高。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戰國策·燕策一》:“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也。”在此敘述的是他與一女子的愛情故事。
27.磔(zhé)犬:被屠夫肢解了的狗。
28.騏(qí)驥(jì):駿馬,千里馬名。
29.亟(jí):急,趕快。
30.狂狂汲汲:亦作“狂狂伋伋”,顛狂失態,投機鉆營貌。
31.轡(pèi):駕馭牲口的嚼子和韁繩。
32.軾(shì):古代車廂前面,用作扶手的橫木。
33.闕(què)然:感空虛、不踏實的心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