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太:人生需要支點(上)----思戀屈原
今天我們探討的話題是:人生需要支點。
為強化國民意識,我每年至少要到天安門廣場去一次。或在金水橋邊佇立,或在紀念堂前肅立,其中最不可缺少的內容,是繞紀念碑一周。每當我面對挺拔的紀念碑,就覺得它永遠不會倒塌,因為它的底座太大太牢靠,地基太深太堅固,而且內涵相當豐富,融入了無數先烈的英靈和魂魄,所以顯得更加穩健,讓人心里特別踏實。
假如人生建構也象紀念碑建筑一樣,我料這樣的人生一定富有實感,至少不會曇花一現。
人生就像一棵樹,有根,才會茁壯成長,無根,或者根子腐爛,定會枯死;人生又象一棟樓,有地基,才會拔地而起,無地基,或者地基毀壞,定會坍塌?! ?/p>
那麼,人生的根,人生的地基,是什麼呢?我把它叫做人生支點。
人生需要支點,因為它是支撐你活下去的重要理由和必要前提?! ?/p>
如果一個人沒有理想、沒有抱負、沒有信念、沒有追求,沒有目標,就等于沒有任何支點。沒有任何支點,就等于沒有任何精神支柱和動力支撐。若然,他一定是空虛的人,混一天少兩半晌的人,注定體現不出人生價值的人,注定不能展示人生魅力的人。
所以,人生,首先要有支點。有了支點,才有可能彰顯人生的精彩。為了深化這個理念,下面我舉屈原的例子來說明?! ?/p>
屈原
作為中國第一個所謂浪漫主義詩人,屈原,他的人生支點是什麼呢?我認為是愛國愛民的情結。
1面對困境
正是這樣的情結,才使他熱切希望楚國秩序穩定,依法從政,社會規范,為此,他“愿依彭咸之遺則”,希望國家“循繩墨而不頗”。對“偭規矩而改錯”的勢利小人,也曾表示過強烈的反感和抨擊?! ?/p>
正是這樣的情結,才使他熱切希望楚國盡快得到改革與發展,為此,他“伏清白以死直”,“寧溘死以流亡”?! ?/p>
正是這樣的情結,才使他保持了強烈的人民性,當勢利之徒“眾皆競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的時候,他仍然在“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還是這樣的情結,使他在實現其抱負的重重阻力面前,引頸長嘯:“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強烈表現了他始終忠貞不渝、癡心不改、堅決不妥協的追求精神?! ?/p>
屈子思想這麼好,人品這樣美,但得到的是什麼呢?誠如《離騷》中所言,“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這句話的表面意思是,眾小人嫉妒我長得漂亮啊,就到處散布流言蜚語,說我亂搞男女關系。實際的意思是,這些勢利之徒怨恨我的正直本分啊,就卑鄙地往我身上潑臟水。就像現代社會中某些特殊情況一樣,一個圈子,人家要合伙變相掠奪或瓜分共有資財,你屈原跳出來堅決不同意,非要捍衛國家人民利益,那幫人能不收拾他嗎?所以,在特殊環境,壞人好當,好人難做,一個人想當好人而不得的時代,是整個社會的悲哀。正由于此,屈原遭受了嫉妒、陷害、下崗、流放,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p>
想出主意,沒人聽;想提建議,沒人理;想奉獻而不得,想放棄又不忍。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怎麼辦?只好面對空曠,與山河為伍,與日月為伴,瘋瘋癲癲,問天問地,大發欲正天下而不能、想改邪道而不得的牢騷。心靈已經被逼進痛苦的深淵,但他仍然在念念不忘自己是“帝高陽之苗裔”,是炎黃之子孫;仍然在“恐美人之遲暮”,仍然在擔心因領導受小人蒙蔽而做出不利于楚國人民的錯誤決策?! ?/p>
在我看來,屈原所有思想的悠遠,想象的豐滿,詞匯的豪華,乃至一唱三嘆的哀怨,統統都原發于一種執著的情感,什麼情感?苦戀祖國與人民的情感。這種絲毫不摻假的純真情感,既是他寫作真品的核心動力,也是構造華美辭章的潛在指揮?! ?/p>
2流浪和死亡
屈原的戀國戀民情結,在中國文人學者中,我認為是首屈一指的。在流浪和死亡這兩件事上,體現得更加明顯。
這里,我們不妨把他和李白做一個簡單比較?! ?/p>
先看流浪?! ?/p>
眾所周知,這兩個人都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兩個人都有流浪經歷,但有兩點不同:
一個是主觀愿望不同
李白的流浪是自愿的;屈原的流浪是迫不得已的?! ?/p>
李白的流浪,多半出于自愿,李白在“仰天大笑出門去”以后,逐漸自省、逐漸自拔,最后是徹底放開。而屈原是出于無奈,以屈原的真實心態,是天天守護在楚懷王左右,獻計獻策,但人家不準許,使得他不得不去漢北或江南過流浪生活?! ?/p>
再一個是浪跡不同
李白是循性而動,任意流浪,象放飛的風箏,隨心靈的白云而游蕩。為什么?徹底放開了?! ?/p>
屈原在流浪的時候則總是沿江上上下下,來來回回,不肯遠離楚國,就像燕子繞梁。為什麼?舍不下楚國而已?! ?/p>
再看死亡。
屈原的死,說法基本統一,自沉于汨羅江;李白的死,說法有三:病死、醉死、淹死。淹死之說,主渠道來源于民間傳說,不可信,但我寧愿相信,因為更合于我對李白的理解。至少,今天權且相信一回, 索性就認為李白死在水里罷。
兩個人都是死在水里,但又有所不同,李白是酒醉后迷戀水中的月亮,并忘情的跳江與之擁抱、結合,達到了以命相許的神話境界。屈原一直不舍得死,因為楚國一直存在,所以他一直守護在祖國的身邊,但當楚國破滅的時候,他賴以生存的支點被徹底摧毀,便義無反顧地走進了汨羅江,直至把自己徹底沉沒,與祖國共存亡?! ?/p>
由此,我們可充分感受到,屈原愛國愛民的情結有多深。
如果用歌詞歌唱兩個人的死,應該是:
對李白,應該這樣唱: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月亮知道我的心?! ?/p>
對屈原,則應該這樣唱:你問我愛你有多深,汨羅江知道我的心?! ?/p>
從浪漫主義風格上說,李白是狂放的浪漫;屈原是有節制的浪漫。從人性角度說,李白體現的是自由人性的美;屈原體現的是規范人性的美。換一句話說,李白給于我們的,是自由人的天性;屈原給于我們的,是社會人的規范性?! ?/p>
端午節,為的是紀念屈原,這是中國任何一個文人、詩人、知識分子乃至學者,都沒有的永久性待遇?! ?/p>
3偉大的“死心眼兒”
我個人認為,屈原在中國知識分子中,可以說是個出淤泥而不染的精品。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就不能不談點兒哲學。我以為,人類哲學大抵可以分三大主塊,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印度哲學。其中中國哲學的核心表達方式展示在一張圖紙上,什麼圖紙?太極圖。如果你把這張圖徹底看懂、看透、看全,連西方哲學也顯得有些膚淺了。因為西方很多理論的抽象都可以被這張圖所吸納或吞并。而且,它是直觀的,便于展開廣泛的哲學聯想、哲學思辨與動態思考。提煉出一個名詞表達,就是陰陽哲學。而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人生態度上,往往習慣于拿起陰陽哲學作為自己的護身符,陽盛時,稱其為“達”,就“兼濟天下”;陰盛時,稱其為“窮”,就“獨善其身”,可謂能進能退,能顯能隱,能陰能陽。進,取孔孟之道,退,取老莊哲學。所以,中國古代高人學者,事業不通達的時候,很少自殺,因為他可以出家,可以歸隱,可以“獨善”,有萬能的保險退路。
為什麼我說屈原是另類?是精品?就因為屈原做不到這一點。他如果能做到這一點,既可以象陳摶那樣,修道于華山,也可以象陶淵明那樣“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談薩達姆,“但道話桑麻”。陳摶是個徹悟者,當時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請他做官,他壓根兒不做;陶淵明是先做官后歸隱;可以說,陳摶是個根本不屑于“拿”的人,陶淵明則是個“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與這兩位相比,屈原是個“拿得起,放不下”的人。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他的國民情結太重,太執著,無論如何,就是放不下。說句難聽話,就是太死心眼兒,有點兒傻,鉆牛角尖兒。就像談戀愛中的單相思,屈原苦戀著楚國這位“年輕的女郎,”但人家不愛他,可屈原呢?你不愛我了,我也要愛你,苦苦的追求你,為你癡,為你顛,為你瘋,為你狂,直至為你死。我以為,凡是得相思病的人,都是非常純真的人,但同時又都是死心眼兒的人。屈原就是個單相思的人,純真的人,死心眼兒的人。但屈原的死心眼兒,是偉大的死心眼兒,難得的死心眼兒。試想,一個國家的國民,如果對國家都有這樣的死心眼兒,這個國家的事情就好辦了。問題是,現代人心眼兒太活了。如果再有屈原這樣的人,不是罵你窮酸,也得罵你傻冒,要不罵你“百無一能是書生”,或者干脆指責你“不懂政治”,實際上,無論是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來說,還是對人性世界的純潔凈化而言,這種窮酸和傻冒,都是難能可貴的。如果中國的事情真的要屈原這些“不懂政治”的人去搞,就好多了,清明多了。正是因為總是“懂政治”的人搞政治,所以政治才越來越惡心?! ?/p>
陳嘉庚賺了很多錢,為何要回國?錢學森在國外很有發展,為何要回國?就因為他們同屈原一樣,也有很深的愛國愛民情結,這是他們這些人的人生支點?! ?/p>
歷史上有很多生動而精彩的人,也都是因為有這樣的人生支點?! ?/p>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