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凡文化都是人類思想和行為的產物,脫離了人為的思想和創造,文化將不再可能產生和流傳。文化主要有三種形態:一種是單純的思想認知,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比如文學、思想理論、學術、人們慣常的看法和態度等;一種是行為習慣或者生活方式,以個體或者群體的行為為載體,比如各種儀禮、儀式和風俗習慣等;一種是技藝上的表現,以有形的可見的實體物為載體,比如建筑、園藝等,也包括書法、繪畫和音樂等的由語言文字演變的其他形式。
不管哪一種文化形態,都由經人的認知而產生,是人的認知的結果,它所傳達的同樣也是人的認知。作為認知它必定是以“真”的面目存在著,或者說習慣上它被假定為“真”,即便是傳奇和神話,它展現也是如此“傳奇和神話”的另一面真實。然而在事實上,因為客觀認知能力的局限或者主觀有意造假的可能,均可能使結果失真或者不真。比如說上帝主宰了人類的命運,比如說君臣等級差異的天道自然,這些都是已經確認的欺世盜名的假言。
文化的生命形式在于人們對其進行學習和仿效的流轉過程,它的生命力則在于人們的認可和推崇。有些時候,文化的生命力會因為社會強勢力量的推崇或者某些群體抱殘守缺的心理而興盛并持續著,但最終的生命力還在于文化本身的真確性。譬如遠古那種茹毛飲血的文化,盡管它因為后人的挖掘得以一定程度的回復,但永遠地失去了鮮活,有如擺設的供人瞻仰的祖先遺像。
不同文化形態對真確性的要求不盡一樣,整體上說思想認知的文化偏重于認知的真確性,行為習慣或者生活方式的文化偏重于道德和倫理的良善性,技藝的文化偏重于對形式之美的審視。如果某一思想理論在真確性上不能立足,它最終是要被遺棄的;如果某一生活方式違背了良善道德,它便失去合理存在的依據;如果某一藝術作品缺乏對美的激發,它不免要被人們丟棄。盡管偏重各有不同,但都可以歸結于真確性,因為文化源于認知。這便是文化的求真問題,是文化內在的生命。
不同時期或者地域的文化可以進行比較認知,結論卻不是各占各的理,其中有其本質上好壞和優劣的區別,比較的標準便是以它在認知上的真確性作為衡量的尺度。當我們繼承某一種文化的時候,就得對其認知的真確性進行必要辨析,透視其中內在的是非善惡美丑。當我們在創造某一種文化的時候,也得把握其中認知上的真確性,深入和擴展人類整體的認知。這便是文化的取向問題,是對待文化的態度。
任何文化存在著,都有其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但未必就合理。既往的不可追溯,當下的我們能夠自主。再久遠的文化,再繁雜的文化,都不足以有不堪負重的畏懼,一切都可以清晰地進行辨析,需要的是我們務求真偽的堅持以及明確取舍的態度。人類的未來需要鮮活的文化血液,需要對真善美的文化追求。
二
在《關于文化的斷章:惡俗與流毒》一文中,指出泛文化引發了文化的惡俗與流毒,其癥結就出在對求真的背離和取舍上的偏頗。例如性愛和情色,本是根植于人身的需求和意愿,有認知之必要,也并非齷齪不堪。但它是怎樣一個真實的存在?要如何對待呢?固然不能視而不見,不能虛掩之或者否定之;但是鼓動、激發、誘引等等,只能遺禍于人。面對性愛和情色,傳播一種正確的觀念,認知其中的規則尺度,引導人們理性對待,才是正當的文化導向。
文化的真諦在于能夠讓人們撥云見日,從而獲得更多的真實認知;能夠不斷去除流俗的弊病,從而獲取更普遍更大的人生幸福。假大空地繁華起來,是文化之不幸,是人類之不幸。需求和市場斷不是文化發展的依托,好萊塢也不該是文化走向的樣板。
很有一些人認為本土中國的文化不能獲取諾貝爾獎是不公平的,是因為西人不懂解讀或者歧視的原因。我倒以為,確實還沒有一部本土中文作品足以對未來對全人類產生什么重大影響,且看看它們批判了什么,又指引了什么?對現實唯唯諾諾或者畢恭畢敬的態度,它所能給予的出路就是回歸現實。當然,若只是把祖先遺像擦拭得锃亮锃亮的,同樣無助于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有那么一些認同的傳統里經典的中國文化,什么遵從什么無為,最后做得善男善女吧,卻放縱了惡的為害,人們還是陷于苦難的輪回。有那么一些流行的時代新生的中國文化,什么灑脫什么性情,細小到開著車接吻,其實是無視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以及對規則的無知。
前段時間看了一檔節目,討論中國人的形象和文明問題,說到了道路交通的禮讓,主持人例證自己一次被禮讓經歷的高興和舒坦,借此倡導禮讓之文明。在不明禮讓規則情況下,不是強調對規則遵守的文明,一味地要求人們去“讓”出文明,那注定是作秀的文明。這樣做大家都說好,是因為大家都在等著別人先行禮讓起來,我當然高興和舒坦了。面對領導、大佬和外賓,最好還能半彎著腰打一個請的手勢,或者原地立正并行注目禮,如此禮讓之風興矣?
還有倡議穿越人行橫道的學生翹起拇指打出“禮讓”手勢的電視宣傳,其實是對法律規定的避讓規則的倒置。本來就是機動車輛應當遵守的法定規則,宣傳的角度應該是倡導機動車駕駛員對規則自覺遵守的文明。當然,如果是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提示,或許還有一定的益處。在國人心里當“禮讓”還是一個空洞的詞語,它怎么會成就一個文明禮讓的群體?
有什么樣的文化,通常就有什么樣的文明;日常生活中的文明,是一種關于行為習慣或者生活方式的文化沉積。假大空的文化只能滋長偽善的文明,儒家三從四德的文化只能造就奴化的文明;看看那些忠誠到不辨是非和惟命是從的臣子奴才,殺妻殺子地表明赤膽忠心,斬草除根地幫著清除異己的堅決,那根本就是在反叛人類最為底線的文明。
任何行為都將產生相應的后果,舉手投足之間盡有文化的意義,也傳達著文化的訊息。我們對其中認知多少呢?記得盲人摸象的故事吧,如果還不能確定是對真相的認知,即便讓每位盲人先祖都開辟一個知解的宗派,然后淵源流傳千百萬代,這樣的文化再悠久再繁盛最終也是象將不象。
三
現在開始復興國學了,說是批判地繼承,我看只是搬來祖先遺像擦拭一番,不過多建了一座宗廟以示供奉。深入地辨析其中的思想,就思想對行為指引的后果進行預見,并明確取舍的態度,這樣的做法幾乎沒有。如此復興,無異于要我們回到原先的生活。新文化也跟著來了,說是以人為本之類,卻還是走著向權勢乞討的路徑,我想也不會有作為。
便是有些牢騷罷了,我無力去扛復興文化的大旗,只是思考還會繼續。繼續著思考,不因為什么理想或者抱負,只為能夠解除自己心中的疑惑。希望尚有同行的人,可以聆聽不同的見解,不至于孤單。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