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智慧寶典讀解--北宋蘇洵《六國論》(A)
【附《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骸傲鶉事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薄?】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故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而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2】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傚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幷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爲國者勿使為積威之所劫哉!【5】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讀解】
一,這篇比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早些年,也是離今千年不到一點的文字。之所以接著讀解這一篇,就是為了避免上一篇(《讀<孟嘗君傳>》)的某些結論孤證之嫌。這篇篇幅遠遠長過前篇,屬于比較多見的古代論說文章的一般字數。盡管篇幅較長,細細讀來,仍然是一字一句都可以按傳統邏輯教科書的要求作出分析。這第一段,曾經選作高考的考題,而問的是本段論點之類,由此亦可旁證本文之邏輯思維與當代人的邏輯知識要求相合。
二,很有趣的是,本文竟完全符合美國SAT考試的論文的要求。
當然,這些要求實在不怎么的。記得大致是:要有一個論點,并對其作解釋,爾后分成兩點,每點要有支撐的材料?!ぁぁぴu卷也很機械:找出論點,1分;對其作解釋,1分;找出兩個分叉,各1分;找出兩組資料,各1分;判定資料與論斷之間的關系相關與否及相關的程度,各2分。共10分。讓我們作一次評卷游戲??忌K洵的論文分析如下:
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對其作解釋(分論點之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分論點之二: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2】節證明分論點之一:根據史實,對比秦國受賂所得遠甚戰勝而得、六國賂秦所失遠甚戰敗而失以證破滅之道確在賂秦而力虧。而且進一步指出這樣地賂秦必然至于顛覆,因為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這助長了秦的貪欲,奉之彌繁,侵之愈急。并引用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作為旁證。
【3】節證明分論點之二:分別列舉不賂之國的史實--齊人···與贏而不助五國;趙···用武而不終;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作出有力的論證。
【結論】
據此判定,該考生得滿分10分。--如此看來,游戲的結論是嚴肅的,令人震驚的:千年前的中國舉人蘇老泉的理性素養、邏輯思維能力,達到當代美國中等教育的優等生水準。千年之前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智慧仍然繼承了大成至圣先師孔夫子在世界軸心期奠定的地位,處在世界的前列。而且,并沒有因為墨家學說的幾乎絕繼而落后。邏輯學界、思維學界,以致整個科學界,對這個重要的歷史事實必須高度重視。而對于師生們來說,千萬不可妄自菲薄,以為學不懂的,學一點邏輯知識吧。開博教子女的家長們哪,不要象老漢讀到的一則評論那樣畏難:我見到洋洋灑灑的作文與繁復的題解就頭漲。為了你的子女--我中華民族慧命之所系,開動腦筋學一點吧,至少不要讓這種情緒影響了孩子。
中華智慧寶典讀解--北宋蘇洵《六國論》(B)
小序:蘇洵們乃國士,為國謀者也,從思維角度言之,就是憑借著這樣高超嫻熟的思維的辯證運動,來構想他們的謀略,這就決不是美國SAT考試的那種機械的拙劣的按曲填詞式的邏輯公式所能刻畫的評價的了。更不待言,這些可為帝師的狀元、舉人們的思維品質,更不是美國學生可用來比較的。
【讀解】
我們的游戲在繼續,如果說蘇洵們只是相當于當今美國中學畢業生,至少大半還是戲言,其實,遠遠超過。美國的中學生,命題組代表國家對他們所要求的,只是在形式邏輯、知性思維的層級上盤桓。并不要求呈現辯證的理性思維。就是說,即如你認為吸入尼古丁對人有弊亦有利,要全面考慮,按這樣的評卷要求,你也只能選一個側面來寫。相形之下,可見中國傳統的辯證為主導的智慧的熠曜光輝。中華智慧的辯證傳統在本文得到比起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更為充分的表現。
一,經過前面1-4節的論說,可以總結出一條歷史教訓:六國之所以破滅是因為賂秦。換句話說,如果賂秦六國必亡。當然,要注意,從邏輯上看,從思維的形式看,這是等值的變換(都是表達賂秦是六國破滅的充分條件,邏輯義的真假值不會因為這個變換而變化)。而從思維的內容上看,前一個已為秦統一天下的歷史所證明了的,是一個實然判斷;后一個則是戰國時代當時的當國者及其謀臣們可能看出的一種趨勢,是一個或然判斷: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這里,蘇洵要指出的是當時的當國者及其謀臣們可能看出的:“如果賂秦六國必亡”!但是他們沒有據此而作出正確的決策!!在【4】節里作者設想他們本應當可以做而沒有做的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幷力西向這樣的決策。因而歷史上也就沒能出現本可能出現的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大好態勢。
二,循此,作者引導我們把歷史教訓挖掘到更深一層:有如此之勢而爲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這是為什么?這是因為賂秦之國的爲國者為秦之積久之威勢所劫。于是作者重點要總結的歷史教訓是--爲國者勿使為積威之所劫哉!【5】
這卻還不是本文的論旨。賂秦之國的爲國者為秦之積威之所劫,賂秦之國的爲國者客觀上為后世的人們提供的的這條歷史教訓,對于所有的爲國者都是有價值的。當然,蘇洵說,也對我們大宋王朝有價值。何況我們天下之大,更勿使為積威之所劫!?。”容^當年的六國: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綜上所述,正如人們從本文所讀出的:“借六國賂秦而滅,以暗刺宋事?!ぁぁた芍^深謀先見之智?!保ò矗寒斈?,宋每年用銀兩、綢緞、茶葉等賂西夏、契丹、遼等邊境少數族,以求邊境安寧)。
三,整理一下思路的軌跡:
1,六國為秦所滅亡的史實
2,六國之所以破滅是因為賂秦
3,如果賂秦六國必亡
4,賂秦之國的爲國者為秦之積威之所劫
5,(所有的)爲國者勿使為(某敵國)積威之所劫哉
6,(我)大宋王朝勿使為(西夏、契丹、遼等)積威之所劫
通篇呈現的是作者頭腦中的思維活動,也就是我們讀者在其導引下也可能出現的思維活動:思維的材料是六國滅亡的那段歷史,思維的意向是憂慮我大宋賂西夏、契丹、遼當否的現實問題,思維的主旨是提供一種應對邊境敵對勢力的決策。
四,這是一次決策思維之為用的生動記錄,為了決策而對歷史資料進行精神加工--思考,思維展開一系列運動,本文正是按順序記錄下來了。
1-2:歸納;
2-3:等值變換;
3-4:因果分析;
4-5:歸納;
5-6:演繹。
五,蘇洵們乃國士,為國謀者也,從思維角度言之,就是憑借著這樣高超嫻熟的思維的辯證運動,從論史而論時,來構造他們的謀略。這就決不是美國SAT考試的那種機械的拙劣的按曲填詞式的邏輯公式所能刻畫的評價的了(或許教學與考試必須如此?老夫置疑?。8淮裕@些可為帝師的狀元、舉人們的思維品質,更不是美國學生可用來比較的。老夫前一篇的比較,一來鐵證顯出中國古人的邏輯思維水平被貶低,二來顯出我們進行古籍文本邏輯分析的重要與可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