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智慧寶典讀解-北宋蘇洵《六國論》(C)
按:日光老弟評論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描寫形象!‘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猶如就在眼前!”
老夫贊曰:“得個中三昧!”盍不解釋之?于是有是篇焉。
中國古代文人又是詩人,北宋的時代,是以理入詩的時代,又是以詩、以文入詞的時代。在他們那里,形象思維與理性思維是彼此溝通的。
日光老弟評論道:“‘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描寫形象,‘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猶如就在眼前。”老夫贊曰:“得個中三昧!”
然而,論說文畢竟是以表達(dá)抽象思維的成果為主的,而又往往循思維的過程,循產(chǎn)生此次思維成果的過程而展開結(jié)構(gòu)與布局。前一博我們揭示的思路軌跡可見,歸納、演繹、因果推論等等,是在將還帶著形象的歷史畫面的感性的歷史材料借助抽象能力加工出來一項(xiàng)理論的成果--為國者勿使為積威之所劫。用以指導(dǎo)國家對付邊境上敵對勢力的決策。這是形象思維的一次重大的作用,奠基的作用,一般對這樣的作用,人們不會注意到,因?yàn)檫@是潛在的,比如本文中稱引的就已經(jīng)是剝離了歷史畫面的史實(shí)。
人們普遍注意到的是說理過程中起輔助作用的形象思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段“動漫式”的畫面描繪,當(dāng)然是想象、夸張、諷喻手法的運(yùn)用,邏輯思維是不允許的,一般論說文所排斥的。恰恰在這里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展現(xiàn)出賂秦的為國者如何因賂秦而力虧,從而不可避免地走上破滅之道。試問,這里可能把每一次或任何一次割地造成的國力虧損,用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又舉出秦國緊接著的某次要挾?
至于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這又屬于另一種情景。這與抽象、論說的關(guān)系稍遠(yuǎn)些,是論說文作者的情感的流露,慨嘆國土開拓之艱辛,痛責(zé)子孫割地之不肖,讀者將為之動容。玩味全篇,這種褒貶、愛憎之情貫穿于字里行間:暴秦之欲無厭之鄙夷,惜其用武而不終之惋惜,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之?dāng)喽ǎ鹗篂榉e威之所劫哉之忠告,是又在六國下矣之臣期期以為不可取···我們在與之強(qiáng)烈共鳴之時,每每頓覺作者的身影升騰于座側(cè),作者的謦咳彌漫于耳畔。
【附《六國論》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qiáng)援,不能獨(dú)完。故曰:“弊在賂秦也。”【1】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shí)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shí)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故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而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2】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贏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yuǎn)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fù)糈w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3】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幷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勿使為積威之所劫哉!【5】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6】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yùn)行與維護(hù)。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