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探索:批判《黃帝內經》的主觀辯證唯心主義哲學思想
主觀辯證唯心主義承認“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人的意識決定物質。”即是把客觀世界看作是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主觀辯證唯心地、主動地隨意改造出來,并主觀辯證唯心地拉動客觀世界發展變化。
主觀辯證唯心主義認為客觀世界被動地接受“人的主觀臆斷的意識” 按照“辯證法”的作用發展變化。從根本上否認人類具有認知世界和科學正確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主觀辯證唯心地認為人類對客觀世界是不可以認知的,主觀辯證唯心地承認存在著客觀規律和定律,主觀辯證唯心地認知和掌握客觀規律和定律。
主觀辯證唯心主義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論的感受結果是“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主觀辯證唯心地認為“人的意識決定物質,人的意識是客觀世界的本原,客觀世界是人的意識的產物”,主觀辯證唯心地認為“宇宙統一于人的意識”,堅決主張“以我為中心”改變物質世界、發展人類社會。
主觀辯證唯心主義者仍然停留在“以我為中心”的主觀辯證唯心主義世界觀的“有我”思想境界。
《黃帝內經》就是一部在主觀辯證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指導下論述人體病理、病象和治療的哲學著作。其中也有著許多的主觀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客觀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還有著少量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黃帝內經》包括《素問》81篇和《靈樞》81篇,各9卷。它主觀辯證唯心地分別從陰陽五行、天人相應、五運六氣、臟腑、經絡、病理、診法、治則、針灸等方面,結合當時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發展,把人體分別為“陰”和“陽”兩大部分,并且進一步細分為“陰中陰”、“陰中陽”和“陽中陽”、“陽中陰”等等,把病原體則從“陽氣”(或“正氣”)分別開來并稱之為“陰氣”(或“邪氣”),都作出了比較系統但又牽強附會的“理論概括”。《黃帝內經》主觀唯心地強調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聯,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主觀唯心地把“陰”與“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存在和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岐伯說:“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素問•五運行大論》中記載:“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明主之;丑未之上,太陽主之;寅申之上,少陽主之;卯酉之上,陽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陽主之;巳亥之上,厥陰主之。”《靈樞•陰陽系日月》中記載: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臺于前,故日陽明。申者,七月之生明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陽;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放日厥陰。甲主左手之少陽,己主右手之少陽。乙主左手之太陽,戊主右手之太陽。丙主左手之陽明,丁主右手之陽明,此兩火并合,故為陽明。庚主右手之少陰,癸主左手之少陰。辛主右手之太陰,壬主左手之太陰。故足之陽者,陰中之少陽也;足之陰者,陰中之太陰也。手之陽者,陽中之太陽也;手之陰者,陽中之少陰也。腰以上者為陽,腰以下者為陰。其于五藏也,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陰中之少陰,肝為陰中之少陽,脾為陰中之至陰,腎為陰中之太陰。”更有甚者,《黃帝內經》中還記載著“病與夢的必然聯系”。《素問•方盛衰論》中記載:“是以少氣之厥,令人妄夢,其極至迷。三陽絕,三陰微,是為少氣。是以肺氣虛,則使人夢見白物,見人斬血藉藉,得其時,則夢見兵戰。腎氣虛,則使人夢見舟舩溺人,得其時,則夢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得其時,則夢伏樹下不敢起。心氣虛,則夢救火陽物,得其時,則夢燔灼。脾氣虛,則夢飲食不足,得其時,則夢筑垣蓋屋。此皆五藏氣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合之五診,調之陰陽,以在《經脈》。”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記載: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故圣人傳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為痎瘧。秋傷干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藏。”其意思是:黃帝說:“自古以來,通曉天道的人就把陰陽看作是人生的本根。天地之間,六合之內,陰氣和陽氣都與九州和人體的九竅、五臟、十二節相通。天道衍生五行,陰氣和陽氣各分為三種,邪氣傷害人體,這是影響人的壽命的根本。蒼天的氣能夠使人的意志保持清靜,保持平順的人的陽氣就堅固,即使有邪氣侵入也不會被傷害,這就叫做順應了時氣的順序。所以圣人保持旺盛的精神,就要順應天氣,通達陰陽變化之道。不能順應天氣和通達陰陽變化之道,就會九竅閉塞,肌肉壅縮,衛護人體的陽氣就會解散,陽氣削弱,這就叫做自傷。”……岐伯說:“陰氣不斷地吸收消解陽氣,陽氣衛護外表的堅固。如果陰氣不能夠吸收消解陽氣,陽氣亢盛,血脈流動就會短促,如果再受熱邪,陽氣更盛就會發生狂癥。如果陽氣不能夠吸收消解陰氣,陰氣亢盛,五臟的陰氣就不能得到調和,九竅就不能得到通暢。所以圣人調和陰氣和陽氣,使筋脈和合,使骨髓堅固,使氣和血脈相通。這樣,體內和體外就調和在一起,使邪氣不能傷害身體,耳聰目明,使陰氣和陽氣保持正常的平衡狀態。風流的人淫氣放蕩,精氣受到傷害,邪氣就會傷害到人的肝臟。……調和陰陽的要訣是保持堅固致密的陽氣,陰陽不調和,就象有春天而沒有秋天,有冬天而沒有夏天,進行調和就是圣明的法度。所以,陽氣不能強盛致密,體內的陰氣就會消失,保持陰氣和陽氣的致密平衡,就會使精神狀態保持正常,陰氣與陽氣分離不平衡,體內的精氣就會消耗殆盡。因為裸露風中,就會發生傷寒病。這樣,在春天被風所傷,留存體內而不離去,就會發生急劇的腹瀉。在夏天被署邪所傷,到秋天就會發生瘧疾。在秋天被濕邪所傷,邪氣上升就會發生咳嗽,并會進一步發展為痿厥病。在冬天被寒邪所傷,到來年春天必定會發生溫病。四季中的陰氣和陽氣的不平衡變化,更會傷害到人的五臟。”
《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記載: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日:“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日: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呈陰,脾也。此皆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帝日:“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日:“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具臊。南方赤色,人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人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人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青商,其數九,其臭膽。北方黑色,人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其味威,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里、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其意思是:黃帝問:“自然界有八風,人體的經脈有五風,這是怎么回事?”岐伯回答說:“自然界的八風是致病的邪氣,它侵犯人體的經脈,觸及到體內五臟,就會使人發生病變。所說的四季之勝,就是指春天勝長夏,長夏勝冬天,冬天勝夏天,夏天勝秋天,秋天勝春天。東風在春天產生,肝發病,需要在頸項進行治愈。南風在夏天產生,心發病,需要在胸脅進行治愈。西風在秋天發生,肺發病,需要在肩背進行治愈。北風在冬天發生,腎發病,需要在腰股進行治愈。長夏季節與人體中央的部位屬于五行中的土,脾發病,需要在脊背進行治愈。……所以說:陰中還有陰,陽中還有陽。白天是陽,早晨到中午就是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就是陽中之陰。黑夜是陰,黃昏到雞鳴的時候就是陰中之陰,雞鳴的時候到早晨就是陰中之陽。人體與這些相對應。人體的陰和陽是指體外為陽,體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臟為陰,腑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為陽。所以,如何才能知道陰中之陰、陽中之陽呢?因為冬天得陰病,夏天得陽病,春天得陰病,秋天得陽病,都是為了對得疾病的部位利用針灸和砭石進行治療。背為陽,心是陽中之陽,肺是陽中之陰。腹為陰,腎是陰中之陰,肝是陰中之陽。脾是陰中之陰。這些都是陰陽、表里、內外、雌雄相對應,并且都與天的陰陽相應。”黃帝說:“五臟與四季相應,各有各的接受規律嗎?”岐伯回答說:“有。東方為青色,通入肝,肝通竅于眼睛,精氣藏于肝,發病時令人驚駭,與五味中的酸、五行中的木、五畜中的雞、五谷中的麥相類,與四時中的春季、天體中的歲星相應,春天的氣上升到頭部,成為五音中的角音,成數為八,因為肝主筋,所以疾病多發生于筋,口內發散出臊臭味。南方為赤色,通入心,心通竅于耳朵,精氣藏于心,與五味中的苦、五行中的火、五畜中的羊、五谷中的黍相類,與四時中的夏季、天體中的熒惑星相應,所以疾病多發生于五臟和經脈,成為五音中的徵音,成數為七,口內發散出焦臭味。中央為黃色,通入脾,脾通竅于口,精氣藏于脾,與五味中的甘、五行中的土、五畜中的牛、五谷中的稷相類,與四時中的長夏、天體中的鎮星相應,所以疾病多發生于舌根和其它肌肉,成為五音中的宮音,成數為五,口內發散出香臭味。西方為白色,通入肺,肺通竅于鼻,精氣藏于肺,與五味中的辛、五行中的金、五畜中的馬、五谷中的稻相類,與四時中的秋季、天體中的太白星相應,所以疾病多發生于背部和皮膚,成為五音中的商音,成數為九,口內發散出腥臭味。北方為黑色,通入腎,腎通竅于前后二陰,精氣藏于腎,與五味中的咸、五行中的水、五畜中的豬、五谷中的豆相類,與四時中的冬季、天體中的太辰星相應,所以疾病多發生于陰部和骨骼,成為五音中的羽音,成數為六,口內發散出腐臭味。所以,善于看脈象的人,謹慎地細察五臟六腑的病變,了解通順和阻逆的情況,把屋主陰陽、表里、雌雄相對應的綱要,銘記在心,對于那些不是真心實意的人不要教授于他,這才是恪守職業道德的人。”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記載: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腹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腑。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其意思是:黃帝說:“陰陽是天地運行所遵循的基本規律,是萬物發展變化所遵循的綱要,發展變化的起源,生長和被毀滅的根本,也是智慧的寶庫。治療疾病必須從本根著手。所以,陽氣上升累積為天,陰氣下降累積為地。陰清靜,陽躁動;陽主生成,陰主成長;陽主殺伐,陰主收藏;陽化生力量,陰化生形體。寒至極生成熱,熱至極生成寒。寒氣生成濁陰,熱氣生成清陽;清氣居下而不上升,就會產生腹瀉病;濁氣居上而不下降,就會產生腹脹病。這就是陰陽反向轉化,疾病相逆或相順產生。所以說,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地中的陰氣上升為云,天中的陽氣下降為雨;雨來源于地中的陰氣,云來源于天中的陽氣。所以,人體的清陽之氣從上竅排出,濁陰之氣從下竅排出;清陽之氣運行于紋理,濁陰之氣運行與五臟;清陽之氣充實四肢,濁陰之氣歸存六腑。水屬于陰,火屬于陽,火成為陽氣,水成為陰味。味、形、氣、精相繼歸化。精吸收氣,形吸收味,化生成精,氣又生成形體。味傷害形體,氣傷害精,精化生為氣,氣被味所傷害。陰味從下竅排出,陽氣從上竅排出。濃味屬于陰,淡味屬于陰中之陽;濃氣屬于陽,淡氣屬于陽中之陰。味濃厚就會排出,味淡薄就會通達;氣淡薄就會發泄,氣濃厚就會發熱。壯火的陽氣開始衰減,少火的陽氣開始壯大;壯火吸收氣,氣則吸收少火;壯火散發陽氣,少火生成陽氣。氣味辛甘發散化為陽,酸苦涌泄化為陰。”
《素問•陰陽別論》中記載: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日:“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者必死也。所謂陽者,胃院之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其意思是:黃帝問:“人有四經和十二從,這是什么意思?”岐伯回答說:“四經對應四季中的正常脈象,十二從對應十二月中的十二種正常脈象。脈有陰陽之分,知道陽脈的人就知道陰脈,知道陰脈的人就知道陽脈。陽脈有五種:春微弦、夏微鉤、長夏微緩、秋微毛、冬微石。這五時中各有五臟的陽脈,如此就形成了二十五種陽脈。陰脈就是指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象,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象就是胃氣已經敗壞,就可以判定這個人必定死亡。所說的陽脈就是指有胃氣的脈象,根據有胃氣的脈象的不同就可以知道疾病的部位;根據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象,就可以知道可能死亡的日期。三陽經脈在頭部,三陰經脈在手部,一般說來這些都是一致的。根據有胃氣的脈象的不同就可以知道疾病的發病時間,根據沒有胃氣的真臟脈象就可以知道可能死亡的日期。謹慎地知道陰脈和陽脈,就可以不與眾人商定。”
《靈樞•通天》中記載:黃帝問于少師曰:“余嘗聞人有陰陽,何謂陰人,何謂陽人?”少師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于五,人亦應之,非徒一陰一陽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黃帝曰:“愿略聞其意,有賢人圣人,心能備而行之乎?”少師曰:“蓋有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太陽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態不同,其筋骨氣血各不等。”黃帝曰:“其不等者,可得聞乎?”少師回:“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不發,不務于時,動而后之,此太陰之人也。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害,見人有榮,乃反溫怒,心疾而無思,此少陰之人也。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于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常無悔,此太陽之人也。少陽之人,塔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俱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至治。古之善用針艾者,視人五態乃治之。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其意思是:黃帝問少師說:“我聽說有陰人和陽人之分,怎么回事?”少師回答說:“在天地之間的空間中,萬事萬物離不開數五,人也與五相對應,并不是只有一陰一陽,我大概地說說,不可能十分準確。”黃帝說:“希望大概地知道含義,圣人和賢人必定陰陽兼備能夠做得周全吧?”少師回答說:“大略可以把人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和平五個類型。這五類人的形態、筋骨強弱、氣血盛衰都不一樣。”黃帝說:“我可以知道嗎?”少師回答說:“太陰型的人貪戀不仁義,表面謙虛假裝正經,內藏陰險行為惡劣,看上去和善并把惡意隱藏不露,不務時勢中的正業,自私自利,后發制人,這就是太陰人。少陰型的人貪小便宜,暗藏賊心不改悔,對別人的損失幸災樂禍,自鳴得意,對別人的榮譽憤恨,嫉妒別人自己卻不思進取,這就是少陰人。太陽型的人處處表現自己的存在,言過其實,說空話又不能做實事,志大才疏,不顧自己行為的正確與否而剛愎自用,做事失敗之后也不改悔,這就是太陽人。少陽型的人做事細致,自我珍重,稍有社會地位就自我滿足,喜歡對外交往但對內不依附人勢,這就是少陽人。陰陽和平型的人處處保持清靜平安,不求名利,無所畏懼,寡欲自足,順從自然規律、順應時勢,與世無爭,自尊自愛,以理服人而不是仗勢壓服別人,具有極高的管理才能。這就是陰陽和平人。古代善于用針灸治病的高明人,就是根據人的這五種形態分別施行治療。邪氣強盛的用瀉法排泄,正氣虛弱的就用補法大補。”
由于《黃帝內經》中充滿著主觀辯證唯心主義哲學思想,并且后人又主觀唯心地將《黃帝內經》奉為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這也就為國人與外國人中那些不懂得中醫學的人否認中醫學的科學性、把中醫學稱之為“偽科學”奠定了謬論基礎。《黃帝內經》的著作者“無名氏”對博大精深的中醫學增添了不小的麻煩——他想神化中醫學,但卻否定了中醫學的科學性。
歡迎搜索“主觀四維唯物主義”查閱有關拙作《哲學探索:……》論文。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騰訊QQ:360977627
拙作《哲學體系——主觀四維唯物主義之評判》約計40萬余字
說明:轉載、出版選用本人文章、書籍者,請與作者本人聯系是荷!
作者:新哲學•李溪貴 寫于日照
2006年 秋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