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思維重構宇宙”的過程中(已撰寫出版20余部著作),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國古人的洞察力實在了得。眾多的事例表明,我們的祖先,在觀察技術和手段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憑借卓越的洞察力,發現并揭示出宇宙萬物的各種深層奧秘?,F列舉如下:易,陰陽,八卦,六府、五行,道,無中生有,物質無限可分,天人合一,十二生肖,氣,經絡,魂魄,膏肓,心之官則思。
1、易與耗散結構和重構論
《易經·系辭》指出“易”是宇宙萬物的基本理論,這個理論的核心被表述為“生生之謂易”,并贊美“易”的理論是“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用今天的話來說,“易”就是物質變化及其變化規律,描述的是從一種結構物變化成為另一種結構物,或者從一種行為方式變化到另一種行為方式的過程。在形形色色的事物變化中,有一大類是趨向于結構復雜化和行為協同化的變化,即若干小結構物、簡單結構物聚合成為大結構物、復雜結構物。例如原子的形成,無機分子、有機分子的形成,以及生命的誕生和物種的進化。
對于某些眾多分子出現的聚合現象和相干行為,現代物理學稱之為耗散結構的“自組織”現象。耗散結構實際上相當于一種超分子組織形式,例如湍流運動在宏觀上看是無規則的或混沌的,但在微觀上看則相反是高度有組織的。這是因為,湍流中所涉及的多重空間和時間尺度對應著億萬分子的相干行為,也就是說從片流到湍流的過渡正是一種自組織的過程。
顯然,耗散結構理論描述的自組織現象,屬于“生生之謂易”的一種情況。事實上,易理不僅可以描述分子結構層次的物質現象,同時也可以描述原子層次、基本粒子層次,以及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宏觀層次星系。有鑒于此,筆者主張將“生生之謂易”的理論,歸結并發展為“重構論”和“萬有智力論”、“智因自主設計論”(可在互聯網上檢索查閱相關文章)。
重構論認為,物質具有時空性、質能性、結構性、力動性和重構性,因此能夠從一種結構物轉變成另一種結構物,并不斷生成新的結構物。生命基因這種結構物,就是起源于某些具有復雜電子編碼結構的大分子,以及它們的重構行為,而重構行為亦可解讀為智力行為。每一種智力結構物,其行為歸根結底都是在重構宇宙,這種重構導致宇宙萬物的結構和相互關系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從重構論可以引申出萬有智力論和智因自主設計論。
萬有智力論認為,智力是一種結構物能夠識別、控制、使用另一種結構物的能力,它普遍存在于宇宙萬物之中。不同的結構物,其智力層次有所不同??梢詫⒂钪嫒f物的智力劃分為兩個大的層次,一個是非生命物質的智力層次,另一個是生命物質的智力層次。
智因自主設計論(初期曾使用基因自主設計論)認為,生命體內的染色體(主要由DNA及其相關的結構物組成)是一種可與神經元媲美的智力系統,其核心功能結構主要有智因和基因。智因負責設計生命體的結構,并且只有在完成設計之后,才會交由基因去實施制造生命體的結構;與此同時,智因和基因還要負責管理、運轉生命體,以及復制DNA智力系統。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說“道”這種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結構,主要由“陰”和“陽”兩種本性構成的,“陰”和“陽”之間通過“沖氣”達成“和”(相互協同)。有趣得是,我們今天知道,原子是由帶正電荷的原子核與帶負電荷的電子組成的和諧穩定的物質基本單位,這種相互協同的狀態是由正電荷與負電荷之間的電磁力來維系的。對比之下,正負電荷就相當于“陰”和“陽”,而電磁力就相當于“沖氣”。
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對“陰陽”概念有著許多引申,其中比較有趣得是認為“陽”具有活躍的主動的性質,“陰”具有穩定的被動的性質。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這個世界里的帶負電荷的電子應該屬于陽性物質,帶正電荷的質子應該屬于陰性物質,顯然當初翻譯電子與質子的電荷性質時搞錯了,或者說上述電荷命名更符合反物質世界的情況。
3、八卦與分類學
《易經·系辭》稱“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里“太極”指宇宙初始狀態,“兩儀”指結構物生成的空間狀態,“四象”指結構物形成的時間狀態,“八卦”指結構物的分類。
也就是說,八卦是一種分類學,它把萬事萬物分為八種類型,而且用一套二進制符號體系來記錄各種類型。其中,常見的分類為天(乾)、地(坤)、水(坎)、火(離)、風(巽)、雷(震)、山(艮)、澤(兌),這雖然是比較粗略的分類,但是卻也有著內在的道理。例如,天上有風雷,地上有山澤,水火溝通天地。
由于事物是極其復雜的,僅僅將其分為八種類型,顯然是不夠準確的。為此,《易經·系辭》又進一步指出:“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边z憾的是,許多人往往忽略了這一點,從而把八卦分類法變成了僵硬的條條框框。至于《易經》六十四卦及其爻辭,則是周朝初期制定的一部社會行為知識手冊,詳情可參閱筆者所著《神奇的八卦文化與游戲》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4、六府、五行與事物相互關系學
《尚書·大禹謨》記有大禹的一段話:“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這里“九功”即上述“水火金木土谷”六府和“正德、利用、厚生”三事。
所謂六府,即六種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事物,它們分為水和火、土和金、木和谷三組,前者為自然之物,后者為人造之物。人不能造水,但是可以鉆木取火;人不能造土,但是可以冶煉成金;人不能造木(植物),但是可以培育五谷。
《尚書·周書·洪范》記載五行的內容,相傳就是大禹治水時獲得的《洛書》。據說鯀不懂五行道理,治水失敗被殺。大禹尊重五行規律,取得治水成功。所謂五行即“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BR> 此后,古人從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互關系,認識到事物之間普遍存在著相生相克關系,例如土生木,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水生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事物相生即相互合作、相互協調,相克即相互抑制、相互妨礙。從這個角度來說,五行實際上是一種事物相互關系學。有必要指出的是,用五行相生相克來解釋生物物種之間的關系,要比達爾文進化論的“生存競爭”更符合事實,也更全面和深刻。事實上,生物圈存在著食物鏈,而食物鏈既包括相克關系又包括相生關系。與此同時,不同物種之間,既存在分工,也存在合作;同一物種之間,也同樣既存在分工,也存在合作。所謂的生存競爭,其效果實際上也包括著分工與合作,因此不能夠用單一的“競爭”來簡單地進行描述。
5、道與原子和“弦”
《道德經》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薄暗乐疄槲?,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薄暗郎唬簧?,二生三,三生萬物?!?BR> 據此可知,“道”是從無結構物中誕生出來的最初的有結構物,它是組成宇宙萬物的基本單位。所謂“道”所擁有的基本性質“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比起古希臘學者所說的“原子”,更接近于近現代物理學所說的原子,它們是構成物體的基本單位,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電子圍繞原子核始終在旋轉著。與此同時,“道”又頗有一些類似現代物理學所描述的物質最微觀的結構“弦線環”(簡稱“弦”)。“弦”占有空間體積,因此它不是一個數學上的“點”;“弦”與原子的大小之比,就如同一個原子與太陽系之比。
所謂“其中有精”、“其中有信”,揭示的是“道”的內部具有行使重構行為的主體“精”,而這種自我重構過程離不開相應的信息。筆者在《信息的經典解讀與生命起源》一文中指出,實施智力行為需要相應的信息,非生命物質智力使用的是直接信息,生命智力使用的是間接信息。所謂直接信息,是指不需要翻譯就能直接理解的信息,例如萬有引力的大小就是物質之間傳遞的一種信息,任何物質都能直接理解并接受這種信息。所謂間接信息,是指需要經過翻譯才能理解的信息,例如我們使用的語言文字,這些聲波和圖形可以指稱某些其他的事物;又如,細胞染色體內的智力系統DNA,通過派遣信使RNA可以向細胞內的加工廠傳達制造某種蛋白質的信息。
6、無中生有與物質結構生成
《道德經》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薄胺凑叩乐畡樱跽叩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筆者在長篇歷史小說《老子隱跡》一書(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年)的附錄“《道德經》白話譯文”中解釋為:“我可以解釋我說的‘道’是什么,它不是平常所說的道路、道理。我可以為它起個名字,這個名稱也不是平常所理解的意義。天地之始原本無名,我就用‘無’來稱呼它;之所以產生或分辨出萬物,是因為它們有了名稱,所以我用‘有’來作為萬物之母。“
“旋轉、循環、回歸、螺旋型上升,這是道的運動規律,弱者(善利萬物而不爭,只知奉獻而不去索取),這正是道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天下萬物都源于一種微小的有結構的東西,這種有結構的東西源于一種微妙的無結構的東西?!?BR> 也就是說,“有”是指有結構的物質,例如原子、分子、物體,這類物質都具有靜止質量。“無”是指無結構的物質,類似近現代物理學所說的引力場、電磁場和能量,它們沒有靜止質量。
7、物質無限可分
《莊子·天下篇》記載有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學派觀點,例如惠施主張的“至大無外”(宇宙無限大)、“至小無內”(物質無限?。ⅰ拔锓缴剿馈保ɡ缟w的新陳代謝)、“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已經有“善待自己、善待生命、善待自然”的萌芽),以及其他學者主張的“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這比古希臘學者季諾所說的“飛箭靜止不動”要更深刻一些)、“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即物質無限可分)。
物質無限可分,涉及到有結構物體無限可分的問題,以及無結構物質無限可分的問題。一般來說,前者在無限可分的過程中,會失去其原有的結構及其功能,并最終回歸到無結構狀態。對于無結構物質來說,即可以說它是無限可分的,也可以說它是不可分的。令人可惜的是,提出上述觀點的學者,其著作早已失傳,因此我們今天已經無從知道他們是如何論證其觀點的了,而這些記錄著中國古代科學探索著作的失傳,對中國日后的科學技術發展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
8、天人合一與萬有智力論
天人合一的觀念在中國由來已久,《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是此一觀念最早而又明確的論述。天人合一觀念還可以追溯到老子《道德經》所述“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及《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彖曰“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合意為及);而這種人類的行為,應該并且可以模擬自然行為的觀念,則有可能形成于文字使用之前的文明早期(生肖文化的本意就是人要模擬動物的生存習性)。
漢代學者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宋代學者張載《橫渠易說?系辭上》“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
大體而言,天人合一觀念及其引申的內涵包括:物我一理;物我一體(例如莊周夢蝶);人(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和諧;天人感應;天道君權;以及天人一德、天人一類、天人一性、天人一氣,等等。上述名詞,“天”指天地之天,大自然;“人”可指君王、圣人和普通民眾;“合”意為符合、相及;“一”指規律,一致、一體。
概括而言,天人合一的本意即天與人都符合同一種基本規律。由于人是由物質構成的,因此我們很容易理解,人與所有的物質都要遵循自然基本原理,例如萬有引力、電磁力(恐龍之所以滅絕,有可能是地球引力發生變化,體重過于龐大的動物難以移動生存)。問題是,人是有智力的有意志的有精神活動的,在這些方面人又如何能夠與天“合一”呢?
筆者在《靈與肉之經典解讀:神經元智力對染色體智力的挑戰》等文中指出,筆者之所以能夠提出萬有智力論,得益于中國古代“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啟發。這是因為,天人合一的觀念,揭示了人(精神世界)與天(物質世界)的共同本質,即它們都是物質的和有智力的。事實上,人的大腦思維智力并不是憑空而來,它是從動物的神經元智力系統發展而來的,而動物的神經元智力系統是由染色體智力系統制造出來的,生物染色體智力系統又是從非生命物質的智力結構發展而來。因此,天人合一的物理學基礎,正是萬有智力。
9、十二生肖與星際生物學
中國人有十二生肖(許多國家也有十二生肖,其源頭在中國),屬于動物歷法,即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每十二年一循環。所謂“生肖”,是說當年出生的人,要模仿該年的動物習性,這樣才能順利成長。
筆者在《神妙的生肖文化與游戲》(山東友誼出版社)、《神秘的星宿文化與游戲》(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等書中指出,十二生肖動物紀年,源自古人對木星的觀察。古人發現,木星12年繞太陽一周,它在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對地球上生物圈及其生態環境有著不同的影響(主要是雨水多少),導致某一年特別適合某一種動物生存繁衍的效果。顯然,十二生肖文化揭示的是“星際生物學”,即地球外的星體對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著可以觀察到的影響和作用。除了木星之外,太陽和月亮也是重要的星際因素,例如太陽黑子周期、月亮圓缺周期都影響著生物的行為。至于晝夜交替、四季寒暑變化對生物的影響,則主要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作用。
《玉函山房輯佚書》收有《計倪子》一書,該書記有:“太陰三歲處金則穰,三歲處水則毀,三歲處木則康,三歲處火則旱。故散有時,積糴有時,領則決萬物,不過三歲而發矣。以智論之,以決斷之,以道佐之,斷長續短。一歲再倍,其次一倍,其次而反。水則資車,旱則資舟,物之理也。天下六歲一穰,六歲一康,凡十二歲一饑,是以民相離也。故圣人早知天地之反,為之預備?!边@里的太陰實際上指的就是木星,其位置的周期變化,導致降雨量的多少,正是十二生肖動物(食草類和食肉類,喜水與喜旱)興衰周期的原因所在。計倪子又名計然,春秋時越國大夫,范蠡曾拜計倪子為師?!队嬆咦印返倪@種觀點,可以稱之為天文環境經濟學,研究的是天體(此處是行星)位置對地球自然生態環境變化的規律,以及這種變化對社會經濟的作用。
10、氣與信息、能量、微物質
“氣”是中國古人特別感興趣的東西,也是最難琢磨的概念之一。關于“氣”的概念,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我國商代文獻《山海經·大荒四經》,其中《大荒北經》記有:“有繼無民。繼無民任姓,無骨子,食氣、魚?!惫P者在全彩繪《經典圖讀山海經》(上海辭書出版社)一書中的解讀:食氣,既調節呼吸或直接從空氣中獲取生命所需元素,屬于氣功之一種。氣又指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是人與萬物溝通的載體,《淮南子·泰族訓》:“黃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元同氣?!释瑲庹叩郏x者王,同力者霸,無一焉者亡。”
大體而言,“氣”是物體內部存在的并且可以發散出來的信息、能量和看不到的極其微小的物質。例如,天氣、地氣、節氣、氣味,氣質、習氣、勇氣、朝氣、志氣、暮氣、老氣橫秋、孩子氣、市儈氣、流氣、匪氣,氣氛、氣憤、氣惱、忍氣吞聲、喜氣洋洋,氣勢、意氣風發、一鼓作氣、氣吞山河,以及元氣、神氣、生氣、氣息、氣血、濕氣、肝氣、火氣、腎氣、脾氣、心氣、榮氣、衛氣、內氣、外氣、氣功、運氣、氣數、人活一口氣,等等。由于“氣”這種信息或能量(包括物質分子載體),往往彌漫在空氣中,因此“氣”又指空氣、氣體。
《黃帝內經·素問》第一篇就談到“女子七歲,腎氣盛”、“丈夫八歲,腎氣實”。顯然,這里所說的“腎氣”,實際上就是今天醫學所說的“性激素信息”。事實上,人體各種組織器官都在發出各自細胞工作狀況的信息和新陳代謝的信息,例如肺的呼吸過程并非僅僅是在獲得氧氣、排除二氧化碳,同時也是在向其他組織器官發出“我在正常工作”的信息。這種“氣息”是非常重要的生存信息,一旦氣息不正常,其他組織器官的細胞就會“憂愁”起來,甚至會跟著發生病變,因此經常唉聲嘆氣的人,其健康往往會越來越差。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身體內的“氣的信息”,應當有著相應的傳輸通道,例如神經通道、血液通道、體液通道和經絡通道。
11、經絡與染色體智力系統的信息通道
“經絡”一詞首見于先秦醫學巨著《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陰之與陽也,異名同類,上下相會,經絡之相貫,如環無端?!苯浗j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當時人們已經發現人體內部有若干縱貫全身的生理性狀路線,稱其為“脈”,其主干線稱之為經脈;在經脈上有一些分枝脈絡,在分枝脈絡上又有更細小的分枝脈絡,古人稱這些分枝脈絡為絡脈。與此同時,古人在經絡上進一步發現有數百個穴位,即經絡上的特殊敏感部位。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記有肺手太陰之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胃足陽明之脈、脾足太陰之脈、心手少陰之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腎足少陰之脈、心主手厥陰之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膽足少陽之脈、肝足厥陰之脈等十二經脈。除了上述十二經脈之外,還有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筋。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使用新的儀器觀測手段,驗證了循經感傳現象(亦即古人所稱“得氣”),逐漸認識到經絡是細胞之間的信息通道。筆者在《經絡之經典解讀:染色體智力系統的信息通道》一文中進一步指出,經絡是染色體智力系統的信息通道,不僅人有經絡,所有的多細胞生物都有經絡。這是因為,染色體是一種可與神經元相媲美的智力系統,神經元智力系統的信息通道是由神經細胞網絡構成的,染色體智力系統的信息通道則是由包括經絡在內的多種組織結構(例如血液系統、淋巴系統等)搭建起來的。
事實上,經絡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它的發現堪稱是中國古人卓越洞察力的典型事例,可以列入中國古代十大發現之一。中國古代十大發現涉及哲理大發現、生物大發現、人體大發現、地理大發現、天文大發現,可參閱《評選中國古代和現代十大發明、十大發現》一文。
12、魂魄與神經元智力系統和染色體智力系統
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通常只有“靈魂”的概念,唯獨中國人不但有“魂”的概念,而且還有“魄”的概念,例如三魂六魄、失魂落魄。眾所周知,中國人所說的“魂”就是“靈魂”或“精神”,例如《易經·系辭》“游魂為變”。那么中國人所說的“魄”又是指的什么東西呢?
《左傳·昭公七年》記有:“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用物精多則魂魄強?!惫湃俗⒅^:“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神為魂。附形之靈者,謂初生之時,耳目心識手足運動啼哭為聲,是魄之靈也。附氣之神者,謂精神性識漸有所知,則附氣之神也?!?BR> 據此可知,古人當初所說的魂魄與神靈是同一種概念,其中“魂”即“神”,“魄”即“靈”。具體來說,“魂”就是大腦思維的管理者或實施者,而“魄”則指體魄,亦即肉體生存運轉的管理者或實施者。用筆者的話來說,“魂”就是神經元智力系統的指揮者,而“魄”則是染色體智力系統的指揮者。顯然,中國古人能夠區分出“魂”與“魄”,表現出非常高明的洞察力,而這應該得益于經絡的發現。不過,由于后人不大注意魂與魄的差異,因此經常把魂魄、靈魂、神靈混為一談,或者通通簡稱為靈,例如靈與肉。
有趣得是,古人喜歡說人有三魂六魄或者七魂、九魂與六魄、七魄。道教典籍《云笈七簽》稱:“夫人身有七魄,一名尸狗,二名伏尸,三名雀陰,四名吞賊,五名非毒,六名除穢,七名臭肺。此七魄,身中之濁鬼也。”又稱:“夫人身有三魂,一名胎光,太清陽和之氣也;一名爽靈,陰氣之變也;一名幽精,陰氣之雜也?!被蛑^三魂為天魂、地魂、命魂,七魄為天沖魄、靈慧魄、氣魄、力魄、中樞魄、精魄、英魄。顯然,這么多魂都是什么魂,這么多魄都是什么魄,并沒有準確的說法,或許它們只是籠統的說法,亦即多魂多魄。而且,這么多魂與魄,它們之間究竟是并列同級關系,還是上下級關系,也不清楚。
根據本文上面關于DNA編號順序及其細胞等級的討論,筆者對三魂六魄進行新的解讀如下。所謂“六魄”,應該是指染色體智力系統的6個管理層次:第一級是原版DNA管理層次,第二級是全能干細胞管理層次,第三級是分配干細胞管理層次(指導若干全能干細胞轉變成為組織器官干細胞),第四級是組織器官干細胞管理層次(負責制造邊界體細胞和功能體細胞),第五級是邊界體細胞管理層次(決定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大?。?,第六級是功能體細胞管理層次(承擔具體的細胞功能,諸如肝細胞、紅血球細胞、肌肉細胞、神經細胞等等)。當上述染色體智力系統的管理層次出現問題時,其表現即所謂的“落魄”。據此可知,器官移植甚至輸血之所以能夠改變人的性格,以及心之官則思的觀念,都與“魄”的存在有關。
對比之下,所謂“三魂”,可以指人的神經元智力系統的三個層次,即感覺系統、植物神經系統和精神意識系統。至于“七魂”則可以指神經元智力系統的七個管理層次,大體上涉及感覺信息管理層次、植物神經管理層次、運動神經管理層次、符號信息管理層次、動物頭腦活動水平的管理層次,以及邏輯思維管理層次和抽象思維管理層次。當人們處于靜思狀態或睡眠狀態時,感覺信息管理層次受到抑制;當人們處于氣功狀態時,植物神經管理層次也會受到抑制;當人們處于休克狀態、昏迷狀態,運動神經管理層次、符號信息管理層次和其他管理層次都受到了抑制;至于植物人和瀕死的人,他們的七魂恐怕就只剩下一魂二魂了。
13、膏肓與細胞級別
《左傳·成公十年》(公元前581年)記有一個故事:晉侯(晉景公)患病,派人到秦國求醫,秦國派一位名叫醫緩的醫生前去替他診療。醫緩尚未抵達時,晉侯做了個夢。夢中他的病變成了兩個小兒,一個說:“來人是名醫,會傷害我們,逃到哪里呢?”另一個說:“我們在膈之上、心之下的‘膏肓’之處,艾灸、針刺和藥力都難抵達,他又怎能奈何我們呢?”醫緩到來后,經過診斷,對晉侯說:“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睍x侯稱贊醫緩是良醫并饋贈厚禮,不久晉侯腹漲跌入廁所而亡。后人便常用“病入膏肓”來形容病重難治;膏指心下微脂,肓指膈上薄膜。
由于人體是由眾多功能各異的細胞組織起來的超級生命體,因此人體所有的病都可以歸結為某些細胞出現了問題。如果在環境正常、營養攝取正常的情況下患病,那么一定是細胞內的某些結構出現了問題,其中就包括DNA出現的問題。
筆者在《經絡之經典解讀:染色體智力系統的信息通道》一文中指出,生物細胞內染色體的DNA存在著順序編號差異,這種差異表明DNA存在著等級,同時也就意味著不同順序編號DNA所在的細胞也存在著等級。在這種情況下,那些順序編號越大的下級細胞如果出了毛病,一般來說都是小病輕病,而且多數都能夠不治而愈,因為這些下級細胞很快就能得到更新。反之,那些順序編號越小的上級細胞如果一旦出了問題,那么多數都會是大病重病。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人所謂“病入膏肓”的“膏”和“肓”,恐怕說的正是那些原版DNA以及小號碼DNA所在的細胞發生了病變,值得注意的是“膏肓”的位置恰恰在心臟附近。
14、心之官則思的雙重含義
上述大量事例表明,中國古人有著卓越的洞察力。不過,古人也有失察之處,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心之官則思”,這種把思想、思維和情感的主體歸之為心臟的觀念,可以追溯到黃帝時代倉頡發明創造文字“思”、“想”、“感”、“慧”、“惑”、“忽”、“忐忑”、“悲”、“恐”、“愁”、“怒”、“怨”之際。通常認為這里的“心”,實際上包括心臟和腦髓?!饵S帝內經·靈樞》記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培,皮膚堅而毛發長,谷入于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顯然古人知道頭骨內有腦髓。長期以來,我國民間有“靈魂出殼”、“天靈蓋”的說法,如果這里的“殼”和“蓋”指頭骨,那么就表明古人相信靈魂就深藏在頭骨之內,也就意味著古人知道腦髓具有思維和意識的功能。
問題是,古人為什么會出現把思維器官與心臟聯系起來的這種認識呢?筆者在《經絡之經典解讀:染色體智力系統的信息通道》一文中指出,如果確實存在著原版DNA單鏈,確實存在著DNA單鏈順序編號等級,而且原版DNA確實在心臟附近,那么“心之官則思”就需要重新予以解讀,這里的“心”除了通常所說的思維器官(大腦)之外,可能還涉及其他的內涵?;蛟S,“心之官則思”的概念,已經揭示了高等生物(從信息水平上說,而不是從生存權力上說)染色體智力系統及其信息通道的深層奧秘,即原版DNA(相當于總指揮)及其順序編號DNA(相當于部門主管和員工)控制著指揮著協調著整個生命體所有細胞的生存和運轉,其控制信息(包括反饋信息)則通過經絡等信息通道來傳送。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oo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