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去世了,網(wǎng)絡上掀起了一股熱浪,不知道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世界中到底是什么樣的群體能夠占據(jù)主流,但是我還是有點奇怪,如果是五六十歲的網(wǎng)友很多的話,為什么前天童祥苓的去世在網(wǎng)絡上波瀾不驚,而瓊瑤去世卻熱搜連連,要是說伴隨著生命的成長,那么童祥苓和瓊瑤都可謂是伴隨著五六十歲生命成長的重要人物,只不過,這兩個人雖然僅僅相差三歲,但是在中國人的意識中留下的印記卻截然相反,童祥苓給人留下的是一種革命意識,而瓊瑤給人留下的是一種告別革命的意識。
我沒有做過認真的統(tǒng)計,在所謂的流行的世界中,到底有多少五六十歲的人是一本瓊瑤的書都沒有讀過的,但是我知道的是,在八十年代如果說自己沒有讀過瓊瑤的書,一度似乎是很丟人的事情。仿佛如果不看瓊瑤的書那就是將被社會淘汰的人,尤其是少女們會覺得你沒有情趣,因為那時是男女之間交往的一個熱絡話題,所以,有的人甚至拿出了硬啃教科書的勁頭去啃瓊瑤的書,只是希望融入那個流行文化席卷而來的時代,只不過,隨著所謂的流行文化而來的,是嚴肅的歷史不斷的被解構,僅僅幾十年的時間,似乎整個群體就徹底的喪失了真實記憶,而被一些看上去挺美的東西掩蓋了曾經(jīng)千瘡百孔的中國近代史。
如果要問瓊瑤給今天的中國留下了什么?我認為,今天中國一大部分對于民國時期的那些“美好回憶”主要就是瓊瑤賜予的,在她的筆下,民國時期的中國,那都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存在,男的俊俏女的亮麗,風花雪月郎情妾意,十里洋場清明盛世,比起童話世界也不遑多讓,簡直就是人類歷史上最愜意的時代,這樣的記憶塑造,是相當成功的,以至于就連一眾官媒,時不時的也懷念起民國時代來了。
就如下圖這種認識,在中國從20歲到70歲的人群中,占據(jù)了很大的比例,而讓如此之多的中國人有這樣的認識,瓊瑤的小說可謂是功不可沒。
瓊瑤留給當下時代的一個是“美好的民國記憶”,另一個,就是當下網(wǎng)絡熱門人設“小仙女”的雛形,縱觀瓊瑤的小說,女子都是一副從我戀愛我有理到我是女的我有理的存在,所以才會在今天的網(wǎng)絡中留下一個著名的梗,“雖然你失去了一條腿,可是我失去了愛情啊”,只是這種梗并非是一些人想象中的笑話,而是有相當多的人作為自己三觀的指導性存在。
瓊瑤的小說中,類似的邏輯多次出現(xiàn),還有很多類似表述,我至少看到過三部電視劇中有這樣的類似的臺詞截圖,而這種表述,完全是嚴肅的并非批判和諷刺的,是一種肯定性價值觀的傳播。而當今社會,具有這種價值觀的人多不勝數(shù),且理直氣壯。
作為臺灣人,瓊瑤筆下描寫了一個唯美的民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雖然幼年的瓊瑤曾經(jīng)親眼目睹日寇對中國老百姓的屠殺,可是這并不影響她筆下民國的清明盛世,這不過是社會中不同階層的人對于社會環(huán)境刻意強調(diào)的東西,就如今天的社會要刻意強調(diào)總裁的美好生活而忽略了打工人的艱辛一樣。但是,社會中哪個階層人控制了話語權就會只去描述他們對于社會的認識,這是不變的事實,如今回想起當初我無論如何看不進瓊瑤的小說和電視劇,主要的原因是她筆下的民國社會和我從父輩嘴里以及嚴肅的歷史書籍中相差得太遠太遠了。只不過,說一個歷史,如果是故意回避了這個社會中占據(jù)人群大多數(shù)的生活,那就有刻意誤導之嫌,如果真是故意的,那我認為就是在對歷史犯罪。
瓊瑤在大陸的走紅,顯然并不是她的文學造詣有多么高,而是有人在后面托舉的原因,這不是我的臆想,在中國近代文學譜系中,像瓊瑤這種風格的作家一大把,但是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都不高,民國時期專門有一個作家派系,叫鴛鴦蝴蝶派,其中以張恨水為首,直到九十年代關于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的學術水平評價中,這幫人都是不上屬的存在,因為他們在一個民族危亡的時刻中,起到了麻痹大眾精神掩蓋社會政治的作用,而瓊瑤的文學水平,就是鴛鴦蝴蝶派的徒子徒孫罷了,但是,恰好有人喜歡她對于歷史的演繹,特別符合淡化革命的需要,所以她就大紅大紫了。
或許有喜歡瓊瑤的人,對于我這種評價不滿,但是,我說的都是事實,沒有任何的裝腔作勢,而是實事求是的認真評價。只要是對于社會變遷有著比較深刻的思考,又恰好熟悉點文學的人,都知道我說的是事實,不過,我還是要說,雖然瓊瑤的文學不是傳世之作,但是我認為瓊瑤的人品相比起改開后的作家群體來說,還是可圈可點的,至少她沒有像某些作家那樣,故意數(shù)典忘祖編造歷史博取外國人的青睞來換取名利,所以,在同行的襯托下,她在當代作家群體中排名,至少在我這里還算可以,畢竟沒有把自己的靈魂完全出賣。尤其是她還能夠堅持認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這在當下這種認知與事實完全扭曲的時代,殊為可貴。
作為一個人,能夠在一個歷史時期成為某種“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那么這個人的生命就算是散發(fā)出了光芒,這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瓊瑤是成功的,但對于人類思想的進步來說,是精華還是糟粕,則需要更長的時間去驗證了,我相信終有一天,歷史會清晰的點評這個思想碰撞的時代,誰也無處遁形。
斯人以逝,愿歷史能夠記住她,我相信無論對她喜歡與否,這都是最好的祝愿。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