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現代化的根本問題是農村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即使建造再多的“飛地”,即使這些“飛地”已經達到超發達國家的水平,也不能說中國實現了現代化。
那么,怎樣來實現農村的現代化呢?有人主張消滅農村:一是把農業轉移人口留在城市;二是把其他農業人口集中到一個新建或已有的城鎮。在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發展階段,創造一切條件,讓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中住得下、融得進、就得業、創得業,無疑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正確舉措。但是,不問青紅皂白,“一刀切”地把農業人口趕出原來的農村,則不能說是一種求實的態度。目前,全國約有6億鄉村人口,能夠全部城鎮化嗎?拆農家院蓋樓房,蓋得起嗎?僅按1人20平方米的居住面積計算,共需建樓120億平方米;按每平方米2000元計算,則需資金24萬億元,這還不算其他必要的輔助設施。在可見的將來,我們拿得出這樣一筆錢嗎?事實上,不顧農民的實際支付能力和本地的實際情況,好大喜功,盲目地把農民“趕上樓”的做法,已經結出了不少苦果。我曾看過某地的一個“樣板鎮”:農民住進樓房,沒地方養雞,就在樓道或陽臺上養;冬天無力交納取暖費,造成水管凍裂,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如今,原本很漂亮的一個新鎮竟然變成了一座荒蕪的“鬼城”。進一步的問題是,如果把原來的村莊統統拆掉,鄉間的一切歷史文化遺存,一切鄉風鄉俗,一切一切的鄉愁,都將蕩然無存。比如河北張家口那里的一個村莊,至今還有戰國時代的民房,如果拆掉蓋樓房,將是多大的無可挽回的損失!有人說這是新型城鎮化,其實不是,這是片面的城鎮化、扭曲的城鎮化、破壞性的城鎮化。
根本出路在于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什么叫城鄉發展一體化?說通俗一點,就是工業有的農業也要有,城市有的農村也要有,市民有的農民也要有,真正實現“你有我有,全都有”。我們常說不忘初心,不忘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倘若我們實現了城鄉發展一體化,那么“三大差別”就至少能夠消滅三分之二,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前景。
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離不開國家和城市的支持。新中國成立以來,為了建設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了讓中國永遠擺脫落后挨打的命運,廣大農民作出了太多的奉獻和犧牲,但是他們無怨無悔、甘之如飴。作為支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脊梁,他們將贏得子孫后代的永久崇敬。如今,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已經具備支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物質技術條件,已經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階段。“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何況人乎?在國家不斷加大對“三農”投入的同時,社會各界也一定要把黨和國家的支農方針轉化為自己的內在要求,不斷拓寬幫扶渠道、不斷加大支持力度、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務求所“反”之“哺”產生實實在在的效果。這是實現農村現代化的重要保證。不過,另一面的事實是,中國農業太大,農村和農民太多,單靠國家、城市的支持是不可能全面實現現代化的。即使實現了,也不可能持久保持并不斷提高。外部的支持只能作為一種助力、一種條件,最根本的還是要靠億萬農民自己,靠億萬農民創造歷史的無窮偉力。
令人振奮的是,我們的農民兄弟已經在自己的土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現代化的人間奇跡。周家莊、南街、興十四、大寨、華西、東嶺、花園、龍門、航民、進順、方林、九間棚、周臺子、龍門、黃兒營西……從京畿重地到西南邊陲,從白山黑水到黃土高坡,從中原腹地到東南沿海,從江南水鄉到雪域高原,到處都有這樣的榜樣名村。在他們那里,產業發達、設施齊全、生活富裕、社會和諧、生態良好、鄉情濃郁,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終、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沒有輟學少年、失業青年、空巢老人、留守兒童,也沒有房奴、車奴、醫奴和婚奴,人們的進取精神和幸福指數甚至明顯地高于城市,真個成了“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現世“桃源”。它們是東方的晨曦、驚蟄的春雷、進軍的前驅,預示著、召喚著農村現代化的燦爛前景。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綜觀這些榜樣名村,可謂各擅勝場、各有千秋,但也有其鮮明的共性,或者說他們念的是同一本經過反復檢驗的“真經”。這本“真經”就是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
凡是榜樣名村,都有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黨支部、黨總支或黨委會。這是一個緊密團結的集體,廉潔奉公的集體,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的集體;是一個具有高遠眼光、務實作風、創造精神的集體;是一個在廣大群眾中具有極強聚集力和號召力的集體。尤其是這一班人的“班長”,往往以其更高的精神境界和更強的領導能力而成為當地農民群眾公認的領袖人物。
凡是榜樣名村,都始終不渝地堅持發展集體經濟、堅持共同富裕,但是他們并不保守,也不僵化。自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他們一直主動地融入這一潮流,積極探索優化資源配置的多種途徑,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難能可貴的是,在這種融入的過程中,他們一直沒有喪失自我,一直沒有迷失方向,而是在生產資料占有、生產過程和收入分配等各個環節牢牢掌握著主導權和支配權。
為了讓實現中國農村現代化的不二真經更加廣泛地落地開花,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曾于2016年組織撰寫報告文學專集《田野的希望——榜樣名村成功之路》(北京日報出版社2017年出版),今天又推出《鄉村振興領頭人——中國模范村書記》一書,希望全國56萬名村書記能夠從中獲取推進鄉村振興的動力和智慧。
此書由本會理事葉星同志采寫。他用了兩年時間,來往大江南北,行程3萬多公里,深入采訪700多人次,在充分占有資料和深入研究之后才進入寫作過程。這是一位作家對鄉村振興大業了不起的貢獻。在此書即將出版之際,我們謹向作者和熱情支持此書出版的中國華僑出版社致以深切的敬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