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水北調”已經是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詞語了,上億的人也已經享受到南水北調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這么浩大的工程,從以長江為主的南方水系,途經數千公里,穿過層層山巒,越過無數河道,調動數百億立方米的水來接濟缺水的北方大地,其規(guī)模之宏大,在世界上都稱得上絕無僅有,這需要有多大的魄力才能下此決策?不要忘記,就在不遠的前些年,中國華北地區(qū)缺水已到了多么嚴重的程度:就以北京來說,按世界標準,北京屬于極端嚴重缺水地帶,可它又是中國政治,文化的中心,是一個擁有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的巨大都市,全市用水量極大,因為缺水,就不得不開采地下水。但因為超量開采地下水,北京周圍已形成了2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區(qū),導致地面沉降,甚至出現地面塌陷。整個華北地區(qū)已經處于史無前例的嚴重水危機之中。天津的市區(qū)地面就因過度開采地下水下沉了3米,還因此受到海水倒灌、誘發(fā)地震的嚴峻威脅!能用到的辦法都已經用得差不多了,但依然無法從根本上克服如此嚴重的水危機。幸好有了南水北調,才從根本上解決了問題,真可謂“挽狂瀾于既倒”的奇功!當人們在慶幸有南水北調工程把整個華北地區(qū)從嚴重缺水的困難局面里解救出來的時候,有沒有想一想,是誰早早地就未雨綢繆,想到了南水北調這樣一個扭轉乾坤的大戰(zhàn)略?
是我們的開國領袖——毛主席!
下面這個畫面注定要記載在新中國的建國史上。
1953年 2月,毛澤東外出巡視,乘“長江”艦從武漢順水東下,派人把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林一山找去,隨同他作了三天三夜的航程。在第三天——2月22日,毛澤東與林一山之間進行了這樣一段交談:
毛:南方水多,北方水少,能不能把南方的水借給北方一些?你研究過這個問題沒有?
林:不敢想,也沒有交待我這個任務。
接著,在一張鋪開的地圖上,毛澤東用一支鉛筆從長江的上游嘉陵江沿著藍色的河道一段一段地劃線,不斷地問林一山:“從這里能不能向北方引水?”由于上游水量小,引水價值不大;而下游地勢低,難以利用地勢自流引水,且缺少興建高壩的條件,代價太大,所以毛澤東問到的多數地點,林一山都回答不合適。直到毛澤東的鉛筆指到漢江問“漢江行不行”時,林一山回答:“漢江有可能。”毛澤東問:“為什么?”林一山回答:“漢江與黃河、渭河只隔著秦嶺平行向東流;水量大,而引水工程規(guī)模不大。”這個回答立刻引起毛澤東極大的興趣,他用鉛筆沿漢江上游至下游畫了許多杠杠,每畫一個杠杠都要問:“這里行不行?”直到鉛筆指到丹江口一帶時,林一山回答:“這里可能性最大。”這個丹江口就是后來南水北調中線的起源。這次談話后,受毛澤東“關于南水北調工程,可立即開始查勘”,“一有資料,就給我寫信”的委托,林一山組織人員在漢江丹江口河段進行勘查,找到了一條可以利用有利地勢,實現由丹江口水庫自流引水的線路,立即寫信報告毛主席。毛主席看了信后很高興。這條線路就是現在南水北調中線前段的基本線路。
對于這一幕,林一山一直記憶猶新,在他的回憶文章和采訪錄里都反復提到。
林一山最大的感受就是:“主席的眼光、胸懷和氣魄確實與眾不同”,他“勾畫的這么一幅宏偉藍圖,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使我豁然開朗”。確實,如此宏大的規(guī)劃,不要說林一山“不敢想”,就是全國的專家,全黨的各級領導人,又有誰能想到的呢?
同時,林一山也被毛澤東對水利問題認識的專業(yè)程度深深震撼了。在“長江”艦上的三天談話,第一天,毛澤東是向林一山詢問長江洪水成因、長江流域氣象特點、暴雨區(qū)分布等方面的問題,并詢問長江的水文資料。他提的問題如此內行,使作為水利專家的林一山深感佩服。第二天毛澤東把話題轉到長江流域和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這個更大的題目上來。直到第三天才進入南水北調這個主題。這里,可以感悟毛澤東一再提倡的調查研究的方法和恭恭敬敬地向一切內行的人學習的態(tài)度。
實際上,毛澤東提出南水北調是在更早的1952年10月。毛澤東建國后第一次出巡,就去視察黃河,并且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來是可以的。”1953年2月,他詢問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云“從通天河引水怎么樣?”王化云說:“據查勘資料,引水100億立方米是可能的,不過須打100多公里長的隧洞,同時要在通天河筑一座200多米高壩。”毛澤東說:“引水100億太少了,能由長江多引些水就好了。”毛澤東顯然對花很大代價只得到100億的引水量不滿意,于是就有了幾天后他與林一山的“長江艦”談話,以尋找更好的調水方案。在長江艦抵達南京下關碼頭毛澤東將林一山送出座艙時,他緊緊握住林一山的手親切地說:“好,這次我算是了解了長江,了解了長江的許多知識,學習了水利,謝謝你。”這絕不是客套話,而是毛澤東虛心向專家學習的真切的感謝之意。
林一山還談到,通過這次談話,他“深刻地認識到南水北調充分利用西高東低地形規(guī)律的意義”,“這是思想認識上的一次升華”,“完全是受主席問話啟發(fā)的結果。沒有主席當時的那些問話,我還不會去思考這個問題”。現在回首來看,這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與一位優(yōu)秀的技術專家在相互切磋中所迸發(fā)的思想靈感火花。
從1953年到1958年的5年時間里,毛主席曾6次召見林一山,進行了詳盡的研究討論。這期間,毛澤東還閱讀了大量有關水利建設的書。在他閱讀過的《都江堰水利述要》等書籍上,還留有許多批、劃、圈、點的記號。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58年 8月29日,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作出了《關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提出“全國范圍的較長遠的水利規(guī)劃,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是長江水系)北調為主要目的的即將江、淮、河、漢、海河各流域聯系為統一的水利系統的規(guī)劃,和將松、遼各流域聯系為統一的水利系統的規(guī)劃”。
這是“南水北調”一詞第一次見之于中共中央正式文獻,這就是南水北調工程的第一張藍圖,毛主席就是這張藍圖的總設計師!
丹江口水利樞紐的建設緊接著就上馬了。該工程不僅在漢江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發(fā)揮了重要的防洪作用,而且為丹江口大壩加高以實行引漢濟黃作好了準備。
今天,偉人的宏圖正在變成現實。南水北調的中線和東線一期工程已經完工并向北方地區(qū)調水(西線工程尚處于規(guī)劃階段),直接受益人口數以億計,為沿線20余座大中城市提供了名副其實的供水“生命線”。
回想偉人當初做決策時,建國才不到三年,百廢待興,抗美援朝戰(zhàn)爭還處于邊打邊談的狀態(tài),多少重要的事情千頭萬緒,但毛澤東還是把水利建設放到首要議事日程上來。這位從農村走出來的巨人,深知水利對農業(yè)和農民的重要性。早在1934年他擔任紅軍蘇區(qū)政府主席時就提出了“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到1958年他再次強調“水利是農業(yè)的命脈,要把農業(yè)搞上去,必須大興水利。”在毛澤東時代,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和全國一盤棋的優(yōu)勢,打破地方行政區(qū)劃,實行全流域管理,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完成了主要大江河的治理工作,興建了五萬多座水庫,其中包括“根治淮河”,“荊江分洪”,“引黃濟衛(wèi)”,“淮沭河工程”,“江都水利樞紐(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起點)”,“引漳入林”(被稱為“人造天河”的“紅旗渠”)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那時建造的遍布全國的無數水利工程,至今還在造福于人民。
應該說,在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經濟、技術條件下,全面實施宏偉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不現實的。毛澤東當然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從數百年來中國持續(xù)呈現的“南澇北旱”態(tài)勢,以戰(zhàn)略家的眼光,高瞻遠矚地看到了,只有南水北調,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雖然他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看不到這個巨大工程的完成,但他及早的謀劃,勘察,研究,組織建設隊伍,為盡早開始這項工程指引了根本的方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正是一種“功成不必在我”,一切為了中國人民的長遠利益著想的偉大胸懷。
小學語文教材里有個小故事,講的是毛主席在江西領導革命的時候,在一個叫沙洲壩的村子住過,村子里沒有水井,鄉(xiāng)親們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毛主席就帶領戰(zhàn)士和鄉(xiāng)親們挖了一口井。解放以后,鄉(xiāng)親們在井旁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今天的中國人都應該記著這句話——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寫于一個特殊的日子2024.9.9,紀念我們心中的偉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