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是徹底改變中國命運的一代偉人,他有著多重身份,是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等等,而這一切成就的基礎,源自于他首先是一個學問家。作為一名卓有成效的讀書人,他在青年時代獨創了一套系統的讀書方法,并通過持續踐行提升心力,終于立定了進德修業的規模,成就了不二的功業。
讀有字書,更讀“無字書”。從少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典籍起,讀書就成為毛澤東與人生斗爭的基本方式,他在博覽群書的過程中實現了人生的躍進。
一開始,他把“四大名著”當故事讀,后來又當歷史讀,越讀越深,收獲也越大。有老師建議他學習韓愈的文風,他就憑借一部字典,從句讀、詞匯到文章意旨各方面,逐篇研讀韓愈文集,從而深得韓愈精髓,可以“寫出一篇過得去的文言文”。他還熟讀儒家經典及“二十四史”等傳統文史典籍。
1917年暑假,他與同學蕭子升耗時一個多月、行程近千里,以近乎“行乞”的方式游學,游歷了長沙、寧鄉等五個縣,向實而行、躬身體驗,結交了各色人等,獲取了新的知識,記下了大量筆記。有同學讀過他的筆記后,稱贊他“身無半文,心憂天下”。
參加革命后,他更加重視“無字書”的效用,時刻注重調查研究。無論是尋烏,還是興國,每走一處,他都甘當小學生,向當地人請教本地的政治、經濟、民俗、生活狀況等實際情況,同時查閱當地的志書、歷史等書籍,力爭做到全面客觀。
“循序漸進”方能“久久為功”。青年毛澤東認為,讀書要講究次序,要“先博而后約,先中而后西”,只有把基礎打牢靠了,才能不斷堅持下去。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他制定出自己的讀書計劃,在一段時期里抓住一個中心問題進行研究,先后研讀了《詩經》《楚辭》《資治通鑒》《文選》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在湖南一師就讀期間,他每天到閱覽室讀報,了解、研判國內和國際形勢,碰到不熟悉的國內外城市、港口、山川、河流,就用隨身攜帶的地圖、字典等工具一一對照,并在筆記本上記錄要點,寫下心得。
他不只是有摘錄報刊雜志的習慣,對于那些難以獲得的好書,他甚至整本抄錄。幾年下來,筆記本寫滿了幾大框,他也逐漸變成了一個“時事通”。
1917年,他在給友人的文集寫序言時說:“治學要打好基礎,日積月累,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
以“對照思考”實現“切己體察”。青年毛澤東讀書,總是把書中講的事理和現實進行比較,把一本書講的道理和另外一本書進行對照,把中國的思想和外國的思想進行對比,以思考思想和實踐的差距、尋找真正的力量,從而改造思想,最終改造現實。
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是楊昌濟老師的講課教材,他把這本書逐字逐句讀過,分析批判書中的觀點,批注自己的見解,寫下了一萬多字。關鍵是,他把泡爾生這位西方思想家與中國諸位先賢進行對照思考,與中國歷史進行對照分析,與中國現實進行對照研究,這樣的對照指導了他在以后生涯中探索中國道路。
舊中國的黑暗漫漫里,陳獨秀創辦的《新青年》如同一絲亮光,把他以前接受的傳統文化撕開了一道裂縫,思想革命、勞工解放、婦女解放、科學民主,這些全新的思想主張一擁而入,迅速占據了他的頭腦,使他開啟了思想轉向。
在給黎錦熙的信中,他說:“近期略閱報刊,將中外事態略為比較,覺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一對照思考,就發現了問題的根本所在。他給出的藥方是:從改造哲學、倫理學入手,從根本改變全民思想。
自學與“拜師”雙管齊下。毛澤東在很早就意識到,讀書主要靠自己,強烈的內驅力和詳細的計劃是取得讀書成效的根本,但要形成有用的思想觀念,也離不開經常性的與他人的切磋交流。
從1913年開始,他進入湖南一師,直到1918年畢業。學校課程多而且雜,他有選擇性地上課,把重心放在歷史、地理、哲學等自己感興趣的方面,利用學校圖書館豐富的藏書進行自學,“像餓極了的牛闖入菜園子”。他甚至還專門自修半年,并且認為這半年是極有價值的。
他對共同學習情有獨鐘,先后成立過哲學學習小組、讀書會等學習團體,向群眾求智慧,讀“實踐”這本“大書”。1915年,他以“二十八畫生”的名義向長沙各校發出《征友啟事》。后來,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應者亦五六人”,這些有志之士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后來都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他用這套讀書方法,把“小書”讀成“大書”,把“死書”讀成了“活書”,把無情之書讀成有情之書,鍛煉出如金剛石般堅硬的心力,為波瀾壯闊的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