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六十年代末參軍,那時部隊上下有個稱謂了熟于心,至今想起來都覺得親切和莊重,那就是不論干部戰士一律稱“指戰員”。
指戰員,顧名思義:指揮員和戰斗員。不管你是軍長師長團長連排長,若是個干部,一律一個標準稱謂——“指揮員”。那時穿衣也只是多了倆口袋。除指揮員外,其它都是戰斗員。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到了戰場上,指揮員除擔負指揮打仗任務外,同時也都是戰斗員。在人員傷亡比較嚴重時,每個人都是戰斗員。在指揮員、戰斗員的稱謂下,部隊上下一律平等,無貴賤之別,無尊卑之分,聽著親切,叫著順口,毫無距離感。指揮員戰斗員,都是親密的戰友和同志。
后來,在部隊時間長了,當兵長了,自己也成了“指揮員”,這時才知道,指戰員,這個稱謂可不是那么簡單,這是毛主席從井岡山就開始對這支新型軍隊相互關系的概括,從那時一直延續到本世紀七十年代,從來在稱謂上避免強化官與兵的區別。如果說三灣改編和古田會議除了黨指揮槍這樣極其重要的決定之外,那就是確定官兵平等,這個平等,從稱呼上就必須加以明確和強化,官兵之間一律稱呼“指戰員”,這個就是傳統。代表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與一切舊軍隊的區別。
不信你查一查歷史,我軍稱呼一律叫指戰員,下級稱呼上級,要么稱呼職務,要么可以直呼名字。國民黨軍隊就完全不一樣,老百姓稱呼國民黨兵一律是“老總”,很像今天上下級之間下級都叫上級“老總”“老板”一樣。今天一些老兵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兵與兵之間新兵叫老兵一律叫“老班長”,哪怕那個老兵一直到退伍都是個大頭兵。這叫規矩。沒什么不可以的。在舊軍隊,老百姓判斷是國民黨軍還是八路軍,不用看軍裝,一聽稱呼就知道。兵叫上級叫“長官”的肯定是國民黨。稱呼同志、戰友的肯定是八路軍、新四軍。
如今你翻開毛選四卷,凡對部隊稱謂都是指戰員相稱。毛主席發布的“向全國進軍,打過長江去”的作戰命令,開頭第一句話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同志們,中央軍委命令你們,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全軍指戰員聽起來激情澎湃,上下同心,同仇敵愾,這里都是戰斗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毛主席給志愿軍的作戰命令也從來沒有過什么官兵之稱謂,寫的是“彭德懷司令員并全體志愿軍指戰員同志們”。這是何等具有人民軍隊特點。從井岡山叫到新中國。什么叫傳統?這才是我們人民軍隊的傳統,這就是我們軍隊內部關系的典型概括。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我在野戰部隊那會兒,不管什么級別的地方政府代表慰問我們,都一律稱我們什么部隊指戰員同志們,聽著何其具有歷史的厚重和萬眾同心的激情。
但是,變了,變了,不知道為什么變了!
進入市場經濟以后,說白了就是改革以后,這個從來在我們的軍隊中相傳相傳七八十年的“軍語”消失了,不稱指戰員了,稱呼什么?稱官兵。開始聽著很不習慣,甚至有點惡心。怎么,一輩子都是共產黨,忽然聽著不像共產黨了,這是怎么回事?這哪有毛主席指示叫大家指戰員順耳親切。更加不能容忍的是,連《軍語大詞典》這個詞匯也都改成了“官兵”,這就像同志不叫了改成“先生”、“小姐”一樣叫人渾身起“小米”,酸不嘰嘰的算什么東西。
忽然叫“官兵”,很多戰士開始懷疑自己在軍隊的名分是否發生了變化?機關干部開始不適應,寫文章總是非常習慣地寫“指戰員”。一俟見于報端或文件,總是被上級攺為“官兵”,為此有的干部挨過不少批評。有人看來,好象不強化“官”這個稱呼,便無法證明高人一等似的。對此,我長期并至今依然非常反感且不習慣。
說白了,這個把指戰員改成官兵,就是目的極其明確,強化“官”這個身份,一定要讓人知道他是個官,不是個兵,這就像有些將軍走后門拉關系弄了個將軍頭銜,自己那個肩膀好像成了殘疾人一樣,從此不會擺動了,因為他唯恐人家不知道他肩膀上的那些星星。其實在工人農民眼里,你那個官銜看著跟警察那些花花一樣,并沒有什么區別。人家沒有人注意你那些玩意兒。前幾天魏風和、李尚福穿上將服時多么神氣,一成罪犯,啥球也不是。別瞎球胡亂抖了。
毛主席一次又一次告誡各級干部“我們共產黨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在制度上特別強調沒有官兵差別,上下一致同甘共苦。這種傳統讓我們這代人深深懷念。
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到底為什么非要搞成廣大指戰員不習慣不喜歡的“官兵”,一定要去掉“指戰員”?這個問題不是小問題。上了年紀的老兵,都能記得,當時有一股風,那就是“非毛化”的歪風。凡是毛主席確定的一些東西,很多被否定了,有的被惡意篡改,有的干脆以各種名義取消了。這個“指戰員”就是采取“硬措施”。取消總得有個理由吧,改指戰員為官兵,據說當時也有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叫“與國際接軌”。今天我們已經明白了,這個接軌,是被一些人歪曲的十惡不赦的壞東西,其實就是向資本主義、向西方繳械投降,打著接軌的名義,一步步向西方靠攏,那是讓我們的國家改變顏色。
現在已經明白了,我們的很多方面為什么覺得離社會主義的初心“漸行漸遠”,就是因為很多地方已經被西化了,已經接軌西方了。我們從來不反對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管理能力,但是絕不能引進他們意識形態領域的腐臭垃圾。而我們有些人,包括高級干部,對西方垃圾卻情有獨鐘。其實在我看來,他們在以接軌的名義廢掉我們光榮的革命傳統。
改革,如今在國人的理解中,似乎都當作褒義詞,其實在中國詞典里,這個詞是中性,因為改革有對有錯,不一定都對,對了堅持改,錯了就要改正過來。比如這個把“指戰員”改為“官兵”,我以為就不對,它與提高戰斗力無關,它與改進官兵關系無關,它與繼承光榮傳統無關,相反,它有悖于我軍歷史和傳統,是在盲目引進和接軌的風潮下亂改瞎改的典型例證。這類亂改的事這些年可是不少。這四十年,很多西方的、資本主義的、經濟的、文化的,等等,都是打著所謂接軌的旗號,把西方的一些腐朽東西盲目引進,把腐朽當傳奇,把酸臭當新異,照搬照抄了西方不少作業,有些作業,扎根就是毀我江山壞我根本的??吹浇榆?,我便十二分的仇恨和反感。接軌,有多少傳統的優秀文化假以你的名聲遠去了、消失了!包括我們代表我軍性質的“指戰員”。任何時候,我永遠不稱官兵。那個稱呼不屬于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
官兵,叫出了上下級關系的差距,叫出了人們對于官位的向往,叫著不親不熱,聽著不習慣,有距離感。距離在哪里?一個官字,拉開了與軍隊傳統的距離,拉開了與士兵的距離,拉近的是與舊軍隊西方軍隊的距離。
對于這個聽著別扭的“官兵”稱謂,我是極其反感的。不管你是否認可我的認識,反正我依然以十二分的懷念毛主席給我們確立的傳統稱謂——“指戰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