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價值中國網,看到了董秀仁先生的《產和權的關系(一)國企》的文章(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9-2-11/1761535.aspx)。文章認為:
“產和權的關系就是:持有企業的股份(資產)的多少與擁有支配企業的權力的關系。股份制企業通常是持有的股份與擁有的權力成正比關系。持股越多,在企業內部的權力越大。”
“企業內部,產和權的正常關系是有產者有權,無產者無權,產和權應成正比。這里的產是指:企業的股份或資產。權是指:掌控、支配企業的權力。”
“企業分紅往往按持有股份的比例分配紅利。沒有資產就沒有分紅。因此,有權無產的管理者的積極性不高,其為了利益甚至會濫用權力謀私。私人企業最高領導層擁有企業股份,并且按股份分紅利。他們有產、有權,是企業發展最大的受益者。因此,私企領導積極性高,會盡全力發展企業。所以,私企在市場競爭中能夠正常發展。國企領導者在資產擁有上,只相當于普通打工者,不擁有任何企業資產。但是,他們在權力上卻是董事長或總經理,是企業法人,對企業擁有絕對的支配權(包括企業內部的人事任用、財務等等)。企業的資產和收益與其基本沒有直接關系。即便給其很高的薪金和獎勵,比起私企的紅利,也是很少很少的。再者說,給其高薪和巨額獎勵似乎也是沒有道理。國企領導者更看中的是自己的官位和收入,而不是企業的發展。所以,國企內部存在很多不正常、不合理現象,其不能正常發展,只能壟斷經營。其一但放開壟斷,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很快會破產垮掉。所以,那些依然以國企為主體,而不開放市場的社會主義國家(朝鮮、古巴等),經濟十分落后。這說明國企不是一種正常的供給方式,而是一種特殊的計劃經濟下存在的企業。國企的董事長、總經理雖然是法人,但不擁有企業的股權,員工也不擁有企業的產權,所以國企從上到下積極性不高,創新能力極差。國企的先進設備都是由民企廠家提供的,而且廠家還提供安裝、維護服務。”為此,董秀仁先生得出結論是“產和權不對應是國企問題的根源。”
如果這位董先生用這一產和權的關系來分析西方國家的國有企業,那這種運用是十分恰當的。但是,如果把這種原理用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那他就犯了一個根本性錯誤。因為他完全忽略了社會主義國家要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并不是為了體現資產者的產和權的關系,而是為了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要體現資產者的產和權的關系,固然要建立產權制度或類似產權制度的企業體制;相反,如果是為了消除產權關系關系,那么,就要適合公有制特點的勞權制度,確立勞和權的關系。
上述董先生的分析告訴我們,我們的學者,雖然人在中國,但他們的頭腦卻未必在中國。他們只是一個中國人的身子卻長了一個被西化了頭腦,完全不懂得我國國企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產物,是勞動人民為了從根本上消滅剝削而實現勞動所有權的形式。他們既不不能從已有的社會主義革命歷史和實踐出發,又不能實事求是地認識社會主義公有制本身只有人格化的勞動者,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特點出發。
近日瀏覽頭條時又看到了《為什么張**不再受歡迎?》一文。底下有許多網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一位網友的評論點到了問題的實質:
“我們不需要外國理論的搬運工,我們需要解決中國問題的創新者”。
這兩句話非常精辟,點到了問題的實質,前一句話點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理論界的許多所謂經濟學家們所謂研究的現狀,他們所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抄作業,盲目搬用西方經濟學理論的那套東西;后一句話則表達了中國改革的真實需求:中國的國情需要具有適合實際情況的改革理論。
我們現在讀一讀有關國企改革或民企發展的相關理論書籍,其理論內容大多是西方經濟理論的推廣介紹,而能夠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的東西幾乎沒有。更談不上自主的理論創新了。說起來,我國的經濟改革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事實上這些經濟學家做的卻是照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套東西。
記得不久前有位著名經濟學家說中國不缺國有企業,中國缺的是民營企業。而事實上是,中國既不缺國有企業,也不缺少民營企業。
中國最最缺少的是有自己頭腦的專家、學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