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查詢資料時,有幸拜讀了一篇重量級文章——1941年5月26日《解放日報》社論——《切實保障人民權利》。
為什么堪稱重量級?要知道《解放日報》創刊于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的1941年5月16日,是中國共產黨的機關報。根據百度資料,毛主席親自領導了《解放日報》的創刊,親筆題寫報名,親手撰寫發刊詞,親手為《解放日報》撰寫社論、改稿,許多具體工作他都親自安排,具體指導。而且,毛主席親手給報社寫社論,率先垂范,成為我國現代新聞史上的佳話。
毛主席在他親手起草的“中央關于出版《解放日報》等問題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一切黨的政策,將經過《解放日報》與新華社向全國宣達,應作為黨內學校內機關部隊內的討論與教育材料,并推廣收報機,使各地都能接收,以廣宣傳,是為至要。”毛主席在親手撰寫的發刊詞中闡明了報紙創刊的宗旨和任務,論證了黨報使命與中國共產黨使命的一致性,“黨報就是要準確地宣傳黨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任務及為了完成政治任務而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成為教育人民群眾、指導革命工作的武器。”
毫無疑問,這篇由毛主席親手撰寫的1430字的社論,完整、準確、充分、權威地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初心和根本意志,也閃耀著毛主席“人民至上”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光輝。
文章開篇論述了給民眾以民主自由的重要性,因為只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才能切實保障人民權利;同時,人民權利是否得到保障又是檢驗民主與否的試金石。
“從來的革命運動都是人民爭取民主的偉大運動,革命與反革命的分野,只在于要不要民眾,給不給民眾以民主自由。對于英勇斗爭中的中國,民主始終是團結與進步的基礎,因為離開了民主,就不能團結全國人民起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沒有民主,也就沒有新民主主義在中國的勝利。而民主與不民主的尺度,主要地要看人民的人權、政權、財權及其他自由權利是不是得到切實的保障,不做到這點,根本就談不到民主。”
第二段,闡述了陜甘寧邊區政府賦予一切抗日人民各種民主權利的偉大意義:
“這是為什么邊區施政綱領明確地規定:‘保證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資本家、農民、工人等)的人權、政權、財權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移之自由權’,責成當選為行政人員的共產黨員應堅決執行之,并指出‘人民有用無論何種方式控告任何公務人員非法行為之權利’。可以想像得到,在帝國主義借戰爭的掩護把人民從多年斗爭中獲得的民主權利剝奪殆盡的時候,在中國大資產階級實行高壓政策,以致人民的人命、財產、自由沒有一點保障的時候,在陜甘寧邊區從過去的民主傳統向新民主主義的路程前進的時候,這樣的尊重民主自由與保證它的徹底實現,是具有怎樣偉大的意義。”
第三段,發布了中國共產黨切實保障人民權利的莊嚴承諾:
“中國共產黨一向是忠實于它對人民的諾言的,一向是言行一致的,因此它的綱領中的每一條文與每一句語,都是兌現的。
“我們決不空談保障人權,而是要尊重人類崇高的感情與向上發展的愿望,對犯過錯誤而愿走向光明的分子采取寬大的態度,禁止不經過法定手續來逮捕、審問、處罰任何人,反對把人拖到卑鄙無恥的道路上去,用這些事實來使得人權得到充分保證。
“我們決不空談保障政權,而是真心誠意地要人民起來參加政權的管理,承認各抗日黨派的合法地位,提高民意機關的職權與威信,建立普遍、直接、平等無記名的投票選舉制,并實行三三制,保證民意機關與行政機關中的人員有三分之二為黨外人士充任。
“我們決不空談保障財權,而是要在實際行動中做到保護私有財產,獎勵私人企業,嚴禁隨意動員征發,實行合理的統一累進稅收制度,維護農民從過去土地革命中獲得的利益,保證佃農、債戶向地主與債主交租交息,使得一切抗日人民都能安居樂業。
“這樣就不只是給人民帶來了美麗的希望,還真正地要他們享受到新民主主義的果實。”
第四段,介紹了邊區政府保障人民其它民主權利的具體做法:
“對于言論、出版、集會、結社、信仰、居住、遷徙之自由權,邊區過去早已注意保護,今后仍當循此前進。
“只要是抗日的、有利于中華民族解放事業的言論與出版物,無論是出自任何抗日黨派與團體個人,都有發表與出版的自由,政府還給予使用會場與印刷機器的便利條件。
“在這里,不會有思想的統制,我們鼓勵自由研究,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歡迎邊區境外愿做抗戰工作人士來此開辦學校,設立出版機關,組織文化團體,并且給予必要的幫助。
“人民不僅有集會結社的自由,還有武裝自己的權利,我們不怕人民的組織與活動,只怕他們不能積極動員起來。
“我們要保障的居住與遷徙的自由不是消極的,因此,我們幫助外來移民解決他們各種困難,保護因革命行動被迫來到邊區居住的人民,救濟流亡學生與災民、難民,使得他們不僅能夠自由地生活,還可以幸福地生活。
“只有這樣,才真正地保障了人民的自由權利。讓全國人民看到我們高舉起來的民主旗幟,是飄揚著多么鮮明的色彩!”
第五段,提出了把邊區的經驗推廣到全國去的要求:
“僅僅政府明令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是不夠的,公務人員知道要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還是不夠的,必須人民自己珍惜這種只有在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邊區才能獲得的權利,要求它在邊區得到切實的保障,并把它推到全國的范圍里去。”
文章結尾點明了切實保障人民權利的根本目的:
“當廣大的人民掌握到民主自由的權利時,它不僅成為物質的力量,還將成為不可戰勝的力量。”
【1941年11月,中共陜甘寧邊區召開第2屆參議會。林伯渠(前排左2)被選為邊區政府主席,非中共人士李鼎銘(前排右3)被選為副主席。圖為全體參議員合影。】
從抗日戰爭時期開始,中國共產黨以偉大領袖毛澤東為核心的老一輩革命家,就創造了“延安民主模式”,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黨內外、國內外的廣泛贊譽,美國記者稱贊為“東方魔力”、“興國之光”。尤其是陜甘寧邊區實行“一人一票”選舉邊區各級參議會與政府,經歷了3屆14年之久,在被認為“根本就不具備民主選舉的基本條件”的環境下,由大字不識的農民選舉出了廉潔高效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毛澤東稱贊說:“當人民選舉他們所喜歡的人去辦政府的事情的時候,辦得很不錯,這比派官辦事制度要好得多。”
史學家在分析當年為何數以萬計的青年排除千難萬險終要奔赴延安的原因時普遍認為,“圣地效應”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對于把自由民主看得很重的知識分子,延安可以說是中國青年知識分子心中的圣地。尤其是“邊區實行普遍、直接、平等、自由、不記名投票的普選(不分階級黨派,不分宗教信仰,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確保了民眾廣泛而直接的政治參與,無疑對他們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
毫無疑問,正是因為當年中國共產黨切實保障人民權利,才凝聚了人心,形成了磅礴力量,因而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為了繼續兌現革命戰爭年代切實保障人民權利的莊嚴承諾,把這些權利寫入了國家根本大法《憲法》之中。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第二章從第三十三至五十六條,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做出了明確規定,特別強調“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等等。
但是,在我們當今現實生活中,切實保障人民權利還客觀存在不少問題,有些問題甚至很嚴重。比如,看你像犯罪嫌疑人就抓、屈打成招,秤砣砸死小販,人販子當街搶人;比如,有些地方官場成了有錢人的俱樂部,有些機關成了裙帶關系的“親友團”;比如,強拆民房,百姓的血汗錢被貪官侵吞,打工受資本家壓榨,大多數百姓背負著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養不起老“四座大山”;比如,媒體被資本綁架、言論自由權利被肆意踐踏,正常上訪被當作“尋釁滋事”處罰,別說游行、示威,就是多幾個人扎堆都可能招來特警“維持秩序”……一句話,人民權利的保障現狀堪憂!
不難想象,長此以往將會導致人民群眾與我們黨離心離德,甚至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對立,又如何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那么,如何才能切實保障人民權利落到實處?
首先必須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堅守承諾,兌現承諾。要認真貫徹我國最高領導人的指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要知道,當年正是中國共產黨切實保障人民權利的莊嚴承諾堅定了人民群眾跟黨走的決心,也正是這些莊嚴承諾激勵著他們浴血奮戰,與我們黨一起打下了革命江山,我們坐著江山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應該好好回饋付出巨大犧牲的人民,已經給到的權利必須保持,該給而沒有給到的應該補上。
其次必須依法執政,依憲執政,通過嚴肅執法,確保人民權利落到實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寫入憲法的人民權利必須得到維護和保障。我國最高領導人多次強調:“必須堅持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
(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昆侖策研究院公眾號原創首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