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經濟學家召開座談會,為經濟形勢出謀劃策。
這本來是好事。但我看了有關報道以后,發現經濟學家的種種意見歸納起來就倆字:供求。
在供給側改革之后,現在轉圈圈又轉回到了需求側。需求側的問題,說來說去還是那句正確的廢話:“擴大內需”。
至于為什么會“需求不振”,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常識。
既然是馬政經的常識,抱歉,那就繼續語焉不詳吧。
都2023年了,為什么經濟學家仍然抱著庸俗經濟學的供求教條不撒手呢?
我想起了成語“黔驢技窮”。
(二)
2023年7月7日,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工作辦公室向社會宣布,正式開放智能網聯乘用車“車內無人”商業化試點。下一步,北京市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還將推進更大范圍的技術迭代,拓展更為豐富的應用場景,逐步擴展完成500平方公里擴區建設。
老師甲在該信息下面跟帖:“出租車司機要下崗了……”。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人類社會的變遷歷史說白了,就是一部“被技術進步逼著走”的歷史。
我在老師甲的跟帖后面補充道:“社會主義是被逼岀來的(悠閑)”。
——我的意思是說,人工智能的發展最終會逼出一個適應人工智能生產力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來(一個人的工作N個人來干),這就叫“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三)
對于“社會主義是被逼岀來的”的跟帖,博士乙不高興了:“出租車司機要下崗了,真是太好了,現在有人反對‘出租車司機下崗……’ 就像有人還在懷念‘鏢師’‘黃包車’‘代寫家信’‘飛鴿傳書’‘信差’,好可笑!”
老師甲有些無奈:“也不算懷念舊職業吧,只是現在會加劇失業風險,不過趨勢使然,司機也得另外想出路了”。
博士乙不依不饒:“風險肯定是有的,如果社會沒有新的技術、理念出現,就停滯不前了,那可能才更可怕,當然,如果全球都停滯了,大家都按照老規矩玩也挺好,就像咱們小的時候,教育醫療都那樣,我們也沒有覺得怎么樣了。而現在,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教育醫療迅速發展,現在很多人反而更‘恐慌’,醫療卷教育卷,盡管我們都說‘不卷’,背地里還是在使勁卷,使勁接觸新理念,新技術”。
博士乙的言外之意是,只要技術進步了,人人都應該為勞動者的下崗失業歡欣鼓舞,出租車司機要努力提升改開的覺悟,不要為失業感到委屈;否則的話,你就是懷念“黃包車”的落后鏢師,你就是反對改開,你就是讓全球都停滯不前……
(四)
看到上述高論,不知諸位看官將作何感想?
談點我的感想吧:問題是新技術(新的生產力)出現之后,“老規矩”(舊的生產關系)又怎么玩得下去呢?遑論“都按照老規矩玩也挺好”的了。
至于博士乙譏笑的“很多人更恐慌”,不就印證了新的生產力與舊的生產關系打起來了么?既然大家都“在使勁卷”,那就說明舊的生產關系(“N個人的工作讓一個人來干”的資本主義就業邏輯)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生產力了(人工智能越來越排擠人力)。
——關于資本主義的就業邏輯,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趙磊《論“共同富裕”的三個基本問題》,載《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21年第6期,不贅述。
我有點郁悶的是,這位馬政經專業的博士乙,為什么壓根兒就理解不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道理?
我忍無可忍:“我們群里沒有人反對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更是強調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不要動不動就拿‘反改革’扣帽子。給你提一個醒:捏造出一個喜歡坐 ‘黃包車’的鏢師來吊打,看起來很牛叉,其實是滑稽可笑。”
(五)
面對百年未有之變局,經濟學家們仍然死抱著庸俗經濟學的教條不放,滿腦子的“經濟人假設”,要么供給側,要么需求側,眼睛里除了庸俗經濟學的“供給創造需求”,什么也看不見。
有人在群里轉發了座談會專家的觀點整理,一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說:“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思路”。
恕我直言,不對“道”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反思,翻箱倒柜就是那幾條西經的“技”,“三月無君則惶惶如也”,除了房地產還是房地產,焉能不黔驢技窮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