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陵說:
“我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還是當教員。”
1
中國教育的歷史進程是不斷下沉的。
周朝的時候用“封邦建國”制度,把周天子的宗親和功臣封到各地建國,一方面用武裝殖民的方式開拓周朝疆土,另一方面占據山河形勝之地拱衛周天子。
這些分封出去的宗親和功臣,便是后來的諸侯。
按照周朝“封邦建國”的理論,諸侯國的土地所有權是國君的,土地產出的經濟作物也是國君的,所以諸侯國君的都城,就是一國的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
既然諸侯國君壟斷了政治權力、經濟權力,那么很自然的便壟斷了教育權力。
他們把有知識的人收攏到宮里,委任官職并且子孫世襲罔替,于是有知識的人世代有知識,有政經權力的人世代接受教育。
這就是周朝時期的“官師不分”制度。
官即師,師即官,官職和知識永遠在小圈子里流通,和底層庶民沒有任何關系,周朝就這樣過了幾百年。
但事物總是要變化的。
以“周平王東遷”為起點,中國進入綿延五百余年的春秋戰國亂世。
各諸侯國相互攻伐兼并,無數諸侯國消散在歷史長河,那些壟斷官職和知識的貴族們也失去依附的對象,逐漸流落民間,要么隱居山林教授弟子,要么憑借專業知識到處投簡歷找工作。
至此“官師不分”的制度解體,中國歷史上,教育第一次向底層庶民敞開大門,底層庶民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權力,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隨著教育的不斷下沉,知識在民間傳播的越來越廣,最終用兩百年的時間,完成量變到質變的轉折,中國大地上不斷出現各類知識的集大成者,后世稱之為諸子百家。
據馮友蘭的考證,儒家出自教授禮樂的人、俠客出自軍隊高手、方士出自醫卜算命的人、法家出自諸侯國的政治家,那些集大成者便是孔子、墨子、商鞅、老子等等。
諸子百家們成名之后,又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教授給眾多弟子們。
因為孔子的教育宗旨是有教無類,再加上儒家成了中國歷代王朝的指導思想,于是孔子便被稱為至圣先師。
可以說,影響中國兩千年的群星閃耀時代,是教育向底層庶民下沉直接造成的。
2
兩千年后,教育再次向底層人民下沉,是毛澤東一手推動的。
早在1942年4月,毛澤東就在紀念兒童節的活動上題詞:“兒童們團結起來,學習做新中國的新主人。”
9年后的國慶節前夕,毛澤東接見參加國慶節的安徽代表團。
安徽代表團的成員有個孩子叫馬毛姐,她在渡江戰役時參加了突擊隊,不懼槍林彈雨六次橫渡長江,幫助突擊隊運送了三批解放軍戰士過江,是全國聞名的渡江英雄。
這次參加代表團進京,毛澤東親自見了馬毛姐,還送了她一個筆記本,扉頁上是毛澤東親筆寫的八個字: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這兩次題詞,都在不久后聞名全國,代表了毛澤東對新中國的新青年的期望。
不過這兩次題詞仍然是人文關懷的色彩,1957年在蘇聯的演講,則是毛澤東對新中國的新青年的政治期盼。
1957年11月,他到莫斯科參加世界共產黨和工人黨的代表大會,準備和赫魯曉夫一起努力,消除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引起的思想混亂問題。
那次大會開的不錯,毛澤東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做了大量的工作。
會議期間,他到莫斯科大學的禮堂,接見了中國留蘇學生代表,然后做了那段著名的演講:“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這段話中國人都知道,但后面的一些話,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毛澤東說:
“現在世界正在大變,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
“我們在像你們這么大時是什么也不懂的,哪里知道有什么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那時只知道個拿破侖。你們現在的知識可比我們那個時候多,你們已經知道誰是馬克思,誰是恩格斯、赫魯曉夫等等。”
“人是沒有不死的。有哪一個兩千年前生的人活到現在?人不斷地誕生和死亡,一代傳一代,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所以我說,歸根結底還是你們要負擔起這個擔子,不是靠我,因為我已經是下午四五點鐘的太陽。”
最后毛澤東感慨地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哪有萬歲的?我計劃再活十年,爭取十五年就行了。
做這次演講的時候,毛澤東對未來充滿樂觀,對新中國的新青年們寄予了政治上的厚望——我們老了,事業需要你們來繼承。
他是說給留蘇學生的,也是說給全國青少年的。
而要培養新中國的青少年,必須讓教育下沉,盡可能的讓中國青少年都接受教育,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讀書,然后改變自己的命運。
3
毛澤東辦教育的原則是公平、普及、政治。
1952年6月11日,北京市委向華北局報告,說目前中小學生上學的費用,對于勞動人民的家庭來說,是相當重的,而且中學的助學金標準低名額少,小學根本沒有助學金。
尤其關鍵的一點是,干部子弟學校的學生們待遇不一致,要么是學校之間的伙食費和津貼費標準不一樣,要么是學校之內有大灶和小灶的區別。
之所以有這些不同,根本原因是干部和勞動人民的待遇不一樣、干部之間的級別和待遇又不一樣。
這份報告到了毛澤東的案頭,他馬上給周總理做批示:
“(一)如有可能,應全部接管私立中小學。(二)干部子弟學校,第一步應劃一待遇,不得再分等級。第二步,廢除這種貴族學校,與人民子弟合一。請酌辦。”
隨后周總理就視察了北京101中學,號召那些干部子弟和勞動人民子弟一起學習,不要搞特殊化,并且告誡他們不要脫離群眾,不要變成游手好閑的八旗子弟。
經過這次整頓,全國各地的干部子弟學校逐漸平民化,不管在里面學生來自什么家庭,起碼待遇方面落差不大了。
而且有了毛澤東的教育公平政策,很多針對中小學生的物資,價格也控制在勞動人民子弟能承受的范圍內。
有當事人回憶起六十年代讀書的時候,說學校食堂門口的牛奶價格是鮮奶每瓶一毛五,酸奶每瓶兩毛,白糖四分一包,豆漿三分一碗,糖漿五分一碗,不要票不要證,每個學生都能買。
當時城市普通工人的月工資是40塊,如果愿意給孩子喝牛奶和豆漿,還是負擔得起的。
這是毛澤東的公平教育。
普及則是在村鎮辦教育。
據當時的數據統計,1953年的小學畢業生是293萬,初中招生數是82萬,初中畢業生是40萬,高中招生數是16萬,這份數據的背后是中小學的數量不夠,大量學生畢業后沒有學校招收。
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師資力量不夠,另一方面是中央政府的資金不夠。
為了普及教育,讓中國的孩子們都能上學,毛澤東在1957年做出決定,要打破中小學由國家包下來的政策,鼓勵街道、廠礦、公社自主辦學,如果華僑想辦學,也允許私人辦學。
僅僅過了五年時間,毛澤東就推翻自己的“接管私立中小學”的決定,把教育的權力下放到基層。
這一切都是為了普及教育。
他不覺得推翻自己的決定有什么丟臉,也不認為國家一定要包辦一切,只要是實事求是的、有利于人民的,他隨時可以調整。
做出這個決定的時候,基本和大躍進是同步的,于是他借助動員起來的人民力量,在村鎮上普及教育。
有了毛澤東的號召動員,街道和公社從微薄的財政中擠出資金,一座座中小學校拔地而起,讓中國的青少年們有了讀書求學的地方。
至于師資力量,毛澤東也做了指示:“農村的老師不夠,就從城市調人,城鄉的師資要均衡一些。”
后來隨著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下鄉,農村便有了充沛的文化勞動力,相當一部分知青填補了農村師資力量的缺失,把城市的文化轉移到農村。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全國小學的入學人數達到3300萬,初中的入學人數是300萬,高中的入學人數超過百萬,相比新中國成立初期,整整翻了5到10倍。
再過十年毛澤東去世,中國已經培養出6285萬高中畢業生、1.85億初中畢業生、720萬中專畢業生、各類專門人才411萬,共計超過2.6億人。
而這些接受過基本教育的青少年,成年以后正好是中國改革開放,他們做為有知識有文化的勞動力,才是中國后四十年騰飛的基石。
此外,那些成年的中國人不適合整日讀書,毛澤東便推動了掃盲運動。
城市辦起掃盲夜校、工廠有車間學校、婦女有炕頭學習小組、農村有冬學和地頭學習小組,甚至軍隊戰士都要在訓練之余學生字,在全國熱烈的學習氛圍中,截至1953年城市掃盲100萬人,農村掃盲308萬人。
到了1958年,全國2200萬人脫離文盲,其中160萬人達到初中畢業水平,全國四分之一的縣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這就是毛澤東的教育普及。
而要達到毛澤東在蘇聯演講的期望,教育還需要講一些政治。
同樣是1958年,毛澤東提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號召,否則的話,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沒有無產階級價值觀,還是會經不起糖衣炮彈的攻擊,紅色江山有改變顏色的危險。
具體做法有兩點。
其一是在課堂上增加政治課,讓學生們有基本的政治觀點,知道自己來自哪里,將來要為誰服務。
其二是教育和勞動相結合,即勞動人民知識化、知識分子勞動化。
因為勞動人民不學習知識,就不能武裝自己的頭腦,保護自己的利益,知識分子不參加勞動就容易脫離實際,說些“把空閑房子租出去”之類不著四六的話。
于是毛澤東起草文件,要求有條件的學校一律辦工廠或農場,在學習之余進行生產,讓學生們見一見莊稼是怎么長的、工廠是怎樣運作的、商品交換是怎么完成的。
沒有條件辦工廠和農場的學校,可以半工半讀。
半工半讀是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師生到附近的工廠和農場去,和工人農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樣既能讓師生們接受工農的實際鍛煉,也能通過交流提高工人農民的文化素質。
雙向奔赴了屬于是。
如果學校實在辦不了工廠農場,附近也沒有相關單位,毛澤東建議師生們“勞動一段、學習一段”,即初高中學生畢業后,到工廠、農村、商店、連隊工作一段時間,有了工作經驗再回去讀書。
這種學習—工作—學習的模式,其實符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哲學觀。
以上就是講政治的教育方法。
經過多年的工作教育,學生們便有了無產階級的基本立場,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有了真正的工農工作經驗,身體上和思想上,都有了無產階級的屬性。
等他們走上社會,就是中國最穩固的根基。
最近三十年來,中國能抵制顏色革命,并且在國際環境動蕩不安的環境中走過來,毛澤東培養的青年學生們功不可沒。
4
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的每次進步,都來自教育下沉。
最底層的庶民百姓只有接受教育,才有改變命運的機會,有了龐大的受教育人口基數,才有群星脫穎而出閃耀世間的概率。
無論是諸子百家,還是現代中國各行業的領軍人物,都符合這個規律。
不同的是,諸子百家是天下動蕩的客觀結果,新中國大力推廣教育下沉,是毛澤東主觀努力的結果。
孔子有儒家集大成者和有教無類的雙重身份,被后世稱為至圣先師,毛澤東有毛澤東思想創始人和推廣教育的雙重身份,稱一聲“教員”并不為過。
而且他也說自己是教員。
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接見斯諾時談起:
“比如什么四個偉大,討嫌,總有一天要統統去掉,只剩下一個teacher,就是教員。因為我歷來是當教員的,現在還是當教員,其他的一概辭去。”
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就是毛澤東做為教員最偉大的理想。
謹以此文,紀念毛澤東主席逝世46周年,2022年的教師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