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車事故背后的并校之禍
甘肅慶陽“11·16”校車事故事發第三天,傳來最新消息,小博士幼兒園被辦學資質,將在該園原址重新組建公辦幼兒園,新的幼兒園名為正寧縣榆林子幼兒園;每一名遇難幼兒獲賠43.6萬元。慶陽將投入近7億元,新建155所公辦幼兒園,每所學校配備標準化校車一部。(據11月19日《新京報》)
亡羊補牢之舉應該肯定。但是,每所學校配備標準化校車一部固然不是難事,可這是治本之道么?照此思路,等著吧,汽車生產商將進入一個生產校車的高潮,校車緊俏之后,學生就安全了么?
缺乏冷思考一直是不少人的痼疾。校車80碼的速度逆行,和大卡車相撞,車禍慘烈。校車有多結實才不會車禍慘烈呢?其實,從一開始筆者就指出,校車事故的深層原因不在校車,而在于“一刀切”的并校之政。終于,19日南方網載有雜文家鄢烈山文章《“并校”一刀切之禍》,文起于“發生在甘肅正寧的校車交通事故,繼溫州動車追尾事故之后,又一次觸痛了國人的心”。
鄢烈山先生指出:“并校”,是有限教育資源層層向上一級權力中心集中,寧肯花大錢辦幾所不叫重點的重點學校:一來是形象工程,標榜多么現代化,二是尋租工程,憑權和錢可取得入校資格。為什么要一刀切搞“并校”呢?為什么那么在意“正規化”呢?該糾正了,一來不少僻遠地區特別是山區,仍然需要辦教學點,方便適齡兒童入學;只要待遇合適,正規學校畢業的青年肯去教幾年的肯定有人。二來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數十年來我們批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強迫命令,反“一刀切”,成效甚微,難道不需要繼續反下去嗎?
我上小學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村里學校熱鬧紅火,教師雖有公辦民辦之分,但大家都很敬業,自帶煤油燈上夜自習,很好玩的。但是后來,應該是九十年代以來,壞了,老師不愿呆在農村了,年輕人在城里買了房,千方百計要調回城里,新任職的老師更是打死不愿下鄉。鄉村的確在淪陷,知識分子逃向城市。這幅圖景是驚心動魄的。然而,不幸的是,以校車事故的方式已經奪取并正在奪取那些含苞待放的生命。
鄢烈山先生說得好,不少僻遠地區特別是山區,仍然需要辦教學點,方便適齡兒童入學;只要待遇合適,正規學校畢業的青年肯去教幾年的肯定有人。筆者還是那句話,村里不能沒有學校,就像家里不能沒有孩子。哪怕是個教學點,也能不斷播下希望的種子,讓鄉村變得溫暖可愛。
層出不窮的校車事故再三警示我們,不能讓那些可憐的孩子再長途奔波去求學了,尤其是那些幼兒,竟然要集中在鄉鎮才能就受教育,難道這不滑稽么?不殘酷么?
作者:朱永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