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襤褸衣衫過,大宋帝業三百年。
公元960年,.后周大將殿前都點檢禁軍統領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廢去后周皇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陳橋兵變”,由此開始了長達三百多年的趙宋統治。
歷史總是充滿了太多的戲劇性和神秘色彩,仿佛時刻都在有意無意的考驗著這個來歷不是很正當的政權。從趙匡胤當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后世子孫要為了這個寶座而殫精竭慮奮斗不止。
趙匡胤只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始終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國家統一。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宋朝根本沒有什么北宋南宋之分,趙匡胤建立的所謂北宋和趙構建立的所謂南宋,都叫宋朝,只是后來的學者為了便于研究,才將之分為北宋與南宋(公元960年到1127年為北宋,公元1127年到1276年也說1278年為北宋)。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在市場上有些人竟然能夠拿著刻有“北宋元豐通寶”或“南宋元豐通寶”字樣的偽錢幣行騙成功,這真的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只要略知歷史,就不會上當受騙。事件本身,根本就是對歷史的褻瀆。
可以說,宋朝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完全統一的國家,它的疆域較之前朝要少之很多??陀^一點講,在當時,宋朝只是眾多共存政權中的一個而已。
在這三百多年的縱橫捭闔中,宋朝共與其周邊政權簽訂了七個議和協議。
公元1005年初,遼方向北宋提出議和請求,北宋真宗(趙恒)接受,宋遼雙方在澶州訂立和議: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圣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后世
仍以世以齒論(年齡和輩分)。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四、雙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后,宋、遼之間百余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史稱“澶淵之盟”。當時,宋遼之間的邊界是以當時的幽州(今南京)為界。
公元1042年,北宋仁宗(趙禎)為避免同時兩邊(遼和西夏)受敵,被迫派富弼為使者赴遼求和,答應每年在原先的基礎上增送“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即每年“歲幣”二十萬兩,娟三十萬匹。史稱“慶歷和議”。
公元1044年,位于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國國王元昊主動請和,北宋仁宗(趙禎)答應了元昊的請求,雙方訂立了和議:元昊取消帝號,北宋冊封元昊為夏國主,西夏對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歲幣”;重開邊境貿易,史稱“皇佑議和”。
公元1118年,北宋徽宗(趙佶)派武藝大夫馬政通過海上與金國進行聯絡,雙方約定聯合滅遼,金兵攻取中京大定府,宋兵攻取燕京析津府。宋答應把原先輸給遼的“歲幣”二十萬兩照數給金,史稱“海上之盟”。
1141年,南宋高宗(趙構)與金簽訂了議和協議,主要內容為:南宋向金稱臣,雙方以淮河與大散關一線為界,送歲貢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史稱“紹興議和”.。
1163南宋孝宗(趙眘)與金達成議和:南宋不再稱臣,而稱金為叔。歲幣減少十萬兩,絹減少十萬匹,即歲幣十五萬兩,絹十五萬匹,疆界與紹興時相同,史稱“隆興和議“。
1206年,南宋寧宗(趙擴)與金最后一次簽訂議和協議:世為叔侄之國,歲幣增為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由宋方付給金方“犒軍銀三百萬兩”,疆界與紹興時相同,史稱“嘉定和議”。
這就是大宋三百多年來,與周邊政權所簽訂的七次盟約協議。
“澶淵之盟”簽訂時北宋與遼雙方實力相當,北宋在經濟上占據很大的優勢。但是在宋遼之間僅有的兩次議和中,宋朝由當初的被動議和變成了主動議和。由此也可以看出,當時宋朝國勢的下降和遼國國勢的上升。
在北宋與西夏的那次議和中,雖然宋朝每年仍然給西夏歲幣,但是,此時的西夏就好像是北宋王朝的一個藩鎮,并且西夏國王取消了帝號,元昊就類似于北宋王室的一個藩王。宋朝給西夏的那些歲幣就像是中央給地方的撥款一樣,我們穿越時空,透過這個議和協議,多少還能看到一點大國的影子。
可以說,宋朝與金國簽訂的四個議和協議,宋朝均處于劣勢。
“海上之盟”的簽訂,睿智中透著傻氣。喜好詩詞書畫的風流皇帝只是一味的想盡快擺脫遼國對自己的剝削,于是,他想到了借刀殺人,但是令趙佶沒有想到的是,金國人比遼國人還要貪婪,他們要的不僅僅是大宋朝的財富,還有大宋朝的萬里江山。很明顯,趙佶低估了金國人的實力和胃口。也許,被稱為“道君皇帝”的趙佶命中根本不適合當皇帝。
“紹興和議”中確定的雙方以淮河與大散關一線為界的協定具有很重要的意義。軍事上可以建立義軍,對金國進行破壞活動。這一做法和抗戰時期紅軍插入敵人的大后方有異曲同工妙。
政治上,此時金國已經占領了北方廣大地區,淮河以南地區,更加便于南宋的統治。
經濟上,江南經濟已經超過北方成為經濟發展中心,南宋統治更有利于其政權穩固及南方經濟的發展。不僅如此,歲幣也由“歲貢銀”一詞代替,只有藩國才向自己的宗主國繳納貢賦、南宋向金稱臣,南宋由一個國家變成了一個藩國,就像西夏和北宋的關系一樣。由此可見,南宋國力的衰弱。
至于“隆興和議”的簽訂,并不是因為南宋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超過了金國,而是由于金國當時的統治者金世宗完顏雍。他是歷史上有名的仁君,以節儉寬仁聞名于世。“隆興和議”是在金國占了上風的情況下主動議和的,金世宗為了雙方的百姓免遭涂炭,為了不給南宋的百姓太大的負擔,以相當優越的議和條件同南宋談判。盡管后來的“嘉定和議”又恢復了以前的苛刻條件,但是我們實事求是的講,金世宗的寬容大度,仁義謙遜,足以稱得上千古明君。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大宋朝這段“和議歷史”,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積貧積弱的虛假大國,在步履維艱的緩慢爬行,我們依稀仍然可以看到那個背影憔悴佝僂的白發老人。
原本可以很強大的帝國,究竟毀于何人之手?君主不明,臣子不忠也。毀于帝王昏庸,毀于官員腐敗,毀于百姓愚忠。
觀吾中華之今日,亦猶昔日之大宋帝國,外強而中干。倘若不加整治吏治,厲行政府改革,總會重演歷史的悲劇。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