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孫恒 河南開封人,北京“工友之家”總干事、新工人藝術團團長。
1998年,孫恒辭去音樂教師的工作,只身一人帶著把破吉他到北京打工,做過搬運工、推銷員、酒吧歌手等。1999年在全國各地流浪的孫恒開始為工友寫歌、唱歌,之后回到北京在打工子弟學校做志愿者,教孩子們唱歌。
2002年,孫恒發起創辦打工青年藝術團,奔赴工地、工廠、學校、社區為打工者做義務演出,同時開展權益宣傳;2005年用藝術團第一張專輯唱片版稅創辦同心實驗學校;2006年發起創辦同心互惠公益商店;2008年發起創辦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2009年發起創辦同心創業培訓中心。
我們遠離自己的家鄉,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孫恒的歌唱出了工友們的心聲。
一塊空地,就是藝術團的舞臺。
孫恒很忙,約采訪時,他正帶領藝術團的工友在成都演出。
辭掉鐵飯碗的教師工作,變成拿著一把吉他闖北京的“北漂”一族,再與其他工友一起成立起打工藝術團,隨之而來的免費電影院、互助圖書館、二手貨超市、新工人劇場等為工友免費開放,為豐富工友生活而建立起來的場所。
慢慢的,在位于北京東郊溫榆河畔的皮村,有了一個附近工友喜歡去,習慣去的地方,“工友之家”。在這里,社會聽到了工友的聲音,工友也在這里,在這個城市,找到了“家的感覺”。
10月22日,孫恒和他的工友將來到昆明,參加“千人徒步盤龍江”大型公益活動,同時還將以“唱談”的方式,和他的工友一起到建筑工地、社區、校園參加義演,分享他們的故事。
在孫恒和他的工友到昆之前,先來聽孫恒說說他和工友,和“工友之家”的故事。
放棄鐵飯碗變“北漂”
1975年,孫恒出生在河南開封,父母是林場的工人。從河南省安陽師范學院藝術系音樂教育專業畢業后,孫恒擁有了“鐵飯碗”,成為開封第四中學的一名音樂教師。
可是,捧起很多人羨慕的“鐵飯碗”的孫恒,卻不喜歡一切按照教學大綱施教的教學環境,上課時,他更喜歡帶著一把吉他,從吉他聲中感受自己對音樂的喜愛。
這樣的孫恒,太過特別,特別得讓他最后只能放棄鐵飯碗,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1998年,孫恒辭去音樂教師的工作,只身一人帶著一把破吉他,來到北京打工,開始了自己的“北漂生活”。“覺得生活像一潭死水,想出去尋找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孫恒的選擇理由。
工友故事觸動自己
“北漂”生活并不順利,或許一開始做出選擇時,孫恒就做好了迎接挑戰的準備。
到了北京后,孫恒做過搬運工、推銷員、酒吧歌手等工作,“最苦的時候,10塊錢要花一個星期”。
1999年3月,“在北京無法找到自己位置”的孫恒,繼續背起吉他,開始了全國各地的流浪生活,沿途靠賣唱和給人打短工為生。在全國各地流浪的時候,孫恒認識了很多工友,他們跟孫恒講述了很多外出打工所經歷的故事,這些故事對孫恒的觸動很大,“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也是在這段時間,孫恒深深感受到工友業余文化生活的匱乏,以工友的故事為素材,孫恒創作了一些反映工友生活及生存狀態的歌曲。
隨后,孫恒又回到北京,在打工子弟學校做志愿者,教孩子們唱歌。
想給工友一個“家”
2002年5月1日,希望通過歌聲、音樂,發出工人的心聲,為勞動者鼓舞加油,孫恒與其他幾個愛好文藝的打工青年組建,成立了“打工青年藝術團”。
藝術團唱歌、說相聲、演小品,全部內容圍繞打工者真實生活展開。藝術團成立后,建筑工地、空地上就是他們的舞臺,工地上的探照燈一開就是燈光,鋼筋上綁上話筒就是音響,所有演出都不收費。雖然舞臺簡單,設備簡陋,但演出內容卻給了打工者自信和尊嚴,豐富了工友生活的同時,也讓一批又一批的外來打工者從中找到共鳴。
藝術團在奔赴工地、工廠、學校、社會去為工友進行義務演出時,還同時開展權益宣傳,讓工友在權益受損時,懂得保護自己。
目前,該藝術團有文藝骨干10名,志愿者幾十人,大家均是利用業余時間,開展創作和義務演出活動。藝術團已出版5張專輯唱片,演出累計超過500場次,直接觀眾超過20萬人次。
“在這個城市,我們沒有一個家”,孫恒說,看到億萬打工者從農村來到城市,但每個人都是孤立的面對城市生活,在城市沒有社會支持體系,沒有能夠坐在一起話家常的對象,所以,希望在城市里為工友們成立一個家,建立一個支持體系,可以互相幫助。
念頭萌生出來后,便有了“工友之家”的雛形。
倡導尊重和認可的“工友之家”
有了想法,接下來就要行動了。
工友想看書,沒有圖書資源,怎么辦?孫恒找到大學社團和出版社,募捐圖書,在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提供的教室里,辦起了互助圖書館。工友要看書,有地方去了。
工友想學電腦,想要掌握基本的電腦技術,沒有電腦沒人教,怎么辦?孫恒找到一些公司,把公司淘汰的電腦募集起來,請志愿者做老師,教大家電腦知識?!耙婚_始來的人少,大家都不相信有這樣的好事情,后來電腦班期期爆滿”。
2005年,打工藝術團受到媒體和社會關注,推出第一張專輯《天下打工是一家》后,賣出10多萬張,演出隊員和志愿者們用7.5萬元的版稅在皮村建起了同心實驗學校。2006年,又發起創辦了同心互惠公益商店。
就這樣,依托學校的收入及其他資金支持,孫恒和同伴又在附近租下個院子,正式命名為“工友之家”,建起了包括免費電影院、圖書館、超市、新工人劇場在內,面向工友免費開放的“工友之家”。
“工友之家主要為打工者提供各類文化教育服務,幫助工人改善生計,面向社會公眾倡導對勞動價值的尊重和認可”,孫恒如此定義工友之家的創辦初衷。
“工友之家”的創立也沒有想象中順利,沒有經費、沒有場地、缺乏工作經驗、很多人不能理解等都曾成為創立道路上的阻力。不過,憑著“不是為了炒作,而是為了解決我們在生活中所面對的困難”,大家挺過來了。孫恒介紹,目前工友之家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兩方面:申請基金會項目資金支持及自籌經費。
建博物館工友積極捐物
2008年年初,隨著“北京奧運會”、“改革開放30年”等信息被媒體大肆宣傳,孫恒覺得:中國改革開放、工業化城市化經濟飛速發展的三十年,也是打工者群體流動的三十年,打工群體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但卻很少能聽到工人的聲音,很少能看到工人的貢獻,工人的勞動價值得不到尊重,“打工者對這個城市所作的貢獻,對整個社會所作的貢獻,被忽略了,我們要建立一個博物館來記錄當代勞動者的歷史變遷,倡導勞動價值的尊重認可”。
于是,孫恒又萌生出建立“打工文化藝術博物館”的想法。在先前租下的院子騰出幾個房間,博物館建起來了。
博物館建成后,全國各地很多工友紛紛捐出自己的證件、廠牌、服裝、書信、日記、工資條等曾記錄下工友生活和生存環境的物品,放置在博物館內。
展廳分為幾個主題展區,包括打工三十年流動的歷史,女工,留守兒童,民間社團以及工友攝影隊的專題圖片展。每一個展區都有全國各地工友捐贈的實物作為佐證。
如今,博物館內的展品已有2000余件。其中,還有2002年收容制度還沒取消時,孫恒本人的暫住證,“有一次,因為忘記帶著它,我被罰款50元”。
工友文化需靠自己創造
“工友文化還需自己創造”孫恒認為,中國新工人群體正在形成,是中國城鄉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的主力軍,由于生活現狀和工作環境所致,對于城里流行的“消費文化”,于工友群體而言,太過奢侈。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工友這個群體最容易感到孤獨,這個群體所需要的文化氛圍應該是屬于自己創造的健康文化,比如,組建打工青年藝術團就是一種嘗試,通過這樣的藝術團,滿足他們的業余生活和娛樂需要,鼓舞他們,讓他們認同自身的價值。
10月22日,孫恒和他的工友將來到昆明,參與“千人徒步盤龍江”活動之余,也會到建筑工地、社區、校園開展義務演出。對于云南計劃組建一支屬于自己,擁有自身特色的“春城工友文藝隊”計劃,孫恒認為,需要率先找到發起人,再培養一支固定的文藝骨干,在社會各界給予相應支持的情況下,才有利于工友文藝隊的發展和給予參與人員及其他工友希望和信心。
■鏈接
打工者自己寫的歌 (節選)
《打工子弟之歌》:我們遠離自己的家鄉,我們也有自己的夢想,我們同樣渴望知識的海洋和明媚的陽光!
《打工、打工、最光榮!》:高樓大廈是我建,光明大道是我建;臟苦累活兒是我們來干,堂堂正正做人——憑力氣來吃飯!
《打工號子》:我們熱愛這生活,所以離開了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勤勤懇懇把活干;嘿呦嘿呦嘿呦!
《天下打工是一家》:打工的兄弟們手牽著手,打工的旅途中不再有煩憂;雨打風吹都不怕,天下打工兄弟姐妹們是一家!
新工人藝術團大聲唱網站:www.dashengchang.org.cn
本版圖片為受訪者提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