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校之痛刻骨銘心,怎么辦?
隨著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的推進,從2002年至今,云南全省的小學已從20595所減少到14059所,減少了31.7%;教學點從20531減少到7238個,減少64.7%。其中,一師一校點從14291個減少到3063個,減少78.6%。(據9月17日《中國青年報》)
這還只是小學而言。十年來,云南省的小學少了三成,而隸屬每個小學的教學點更是少了六成半,其中一個老師的教學點干脆減少了近八成。這個比例是驚人的。
最驚人之處是,為了上學,有的孩子需要走上六小時的路程,距離近的也得一個多小時。每當周末看著學生們用塑料袋提著書本走在回家的路上,崇山峻嶺中那小小的、孤獨的身影,總讓人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就在云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天鮮鄉發白村完小,特崗教師張俊彩發現,學校5年級的一個班,就有10個學生輟學,無論老師們怎么勸說,家長和孩子都不愿回學校。在記者眼里,由于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步伐太快、一些工作不配套,不僅增加了農村家庭的負擔,造成了新的“上學難”,還因上學路途遙遠,加之對孩子讀書后的前途不可預知,農村出現了新的輟學現象。事實表明,農村孩子并沒有因集中辦學而變“上學”為“上好學”。
這就是并校之痛。
這種痛,絕非今日才有。只要從城里回到鄉村,就不難發現和感知到這種痛。云南如此,全國其他地方也好不到哪里去。城里有社區,農村有鄉村。社區里沒有學校,這個社區就會失掉許多色彩,最重要的是留不住人,毫無生機。鄉村也一樣,村里沒了學校,村子就會衰變為奄奄一息的景象,人們活在村子里,無論是言行還是眼神,都是不著趟的,精神出了問題,心里發顫,壓抑,不自在。正如云南省政協委員孫亞玲所說,一所學校就是一個社區的文化標桿,一個沒有學校的社區,房子蓋得再好也留不住人;學校的衰落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有能力者被迫遷徙,無力遷徙者被迫留守,這樣的社區必將更加落后,人的素質也難以提高。
現在的鄉村大面積在空心化,深受其害的就是孩子。可以說,有相當比例的父母之所以義無反顧到城里謀生,其實就是為了孩子能夠讀上比村里或者附近學校更好的教育。這種空心化也體現在鄉村教育上,結果,鄉村就不僅僅是在沉沒,更在是快速消亡。我們是中國,不是美國,難以想象我們如果失去了鄉村,我們面臨的圖景會是什么樣?不過有一點絕對肯定,這會是一幅不容樂觀的圖景。因為,城市的根就在鄉村。
那么,出路在哪里?
一是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拿出真金白銀挽救這種糟糕的局面;二是恢復原來的教學點,包括一師一校點,讓“復式教學班”之花繼續盛開在每個鄉村;三是對于教學點的老師不但建立有效的支教制度,更要拿出可行的褒獎措施,留住他們。
——畢竟,并校已經產生的疼痛,太痛了!
作者:朱永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