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意識的“跨社會性”教育》
——一個驚人的發現:中國教育與“中國模式”的吻合
馬格寧思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日
(一)
當今中國之教育,即使將其置于全世界范圍內,亦是獨一無二的、絕無僅有的。那是因為,中國之教育:即中國無意識的“跨社會性”教育。這即是中國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更值得研究和探討的是:它是在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在“無意識的”、“不自覺的”的形態下形成的,或許也正是因為,這個“無意識”、“不自覺”之“創舉”,將為中國之崛起,中國社會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制度形態之基礎。
那么,什么是“中國無意識性的‘跨社會性’教育”呢?概括起來即為“二個四”:一是、“跨社會性”,就其“跨社會性”而言,其至少跨越了“四種”“社會形態”,即“封建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二是、“跨層次性”,就其“跨層次性”而言,其至少跨越了“四個”“教育層次”,即“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成人教育”。具有論述如下:
小學教育,是共產主義教育,如:少年先鋒隊,是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紅領巾是紅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鮮血染紅的。以及“孔融三歲讓梨”的故事,則是“封建主義社會”的道德典故。
中學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這是中學的政治課,同時也是高考的必考之內容。
大學教育,是資本主義教育,或可稱為“市場經濟”教育,如:在“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等各個學科,所用的教科書皆為“歐美西方的經濟、金融、管理等”理論典籍,所學的各種理論皆為“歐美西方之理論”。對于自然科學教育更是如此,只是因為它是“無階級性、無意識形態性”的罷了。同時對“國學”、“儒學”等學習和研修,則為“封建主義社會”之精髓。
成人教育(包括共產黨的黨校教育),在社會和意識形態領域,即在“社會性質”方面,學習“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理想信念;在“經濟、金融、管理”等“生產方式”理論方面,同我們的“大學教育”一樣,亦學習“歐美西方的經濟、金融、管理”等理論;在道德倫理方面,則學習“孔孟之道”之精華,來修身養性。
但是,中國的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門,卻從來就沒有“闡述”過,我們中國的教育是“跨社會性”的教育,且這種教育,亦并非是由中國的教育界和教育主管部門,事先規劃和設計好的。
這難道,亦是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思想,在中國教育界的實踐成果嗎??!!
(二)
中國教育的無意識性的“跨社會性”教育,恰恰有力的驗證了,我在《中國制度論(綱要)》、《中國制度論(綱要)·續篇》、《再論“中國制度論”》、《“中國模式”論》等多篇論著中,提到的“中國制度論”的觀點,以及構成上述理論的依據,即“社會制度構成要素理論”。
該理論認為:任何社會制度都是由其要素構成的,在構成要素中,又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社會性質”要素;另一類是“生產方式”要素。在“社會性質”要素中,又分為“權力”、“所有制”、“壟斷”三要素。“社會性質”要素,決定著一個社會的性質和制度。在“生產方式”要素中,又分“生產形態”、“經濟形態”二要素。“生產方式”要素,決定著一個社會的生產和經濟形態。舉例說明如下, 例1:“社會主義制度”:由“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產品生產、計劃經濟”五個“二級要素”構成的;其中,“社會性質”要素(一級要素),由“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三個“二級要素”組成,由此決定的其社會性質是“社會主義的”;“生產方式”要素(一級要素),由“產品生產、計劃經濟”二個“二級要素”組成,由此決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是計劃經濟的。例2、“資本主義制度”:由“分權制、私有制、私人壟斷、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五個“二級要素”構成的;其中,“社會性質”要素(一級要素),由“分權制、私有制、私人壟斷”三個“二級要素”組成,由此決定的其社會性質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要素(一級要素),由“商品生產、市場經濟”二個“二級要素”組成,由此決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是市場經濟的。
綜上所述,根據“社會制度構成要素理論”, 中國教育的無意識性的“跨社會性”教育,在“社會性質”要素的教育中,是“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在“生產方式”要素的教育中,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或可稱為“市場經濟”的。而且,在“四層次的教育”中,都有源于“封建主義社會”的精華和經典之教育內容。
目前,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模式——中國模式(其理論為:中國制度論:“社會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壟斷的、市場經濟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則是由“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之“社會性質”要素——“集權制、公有制、國家壟斷”,與“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之“生產方式”要素——“商品生產、市場經濟”組合而成的。這恰恰與中國教育的無意識性的“跨社會性”教育“完全的、驚人的、無縫的”吻合了。這難道是“人類社會”必然之選擇嗎!!??
(三)
中國教育的無意識性的“跨社會性”教育,或許是“無心插柳”之舉,卻為中國社會、中國社會制度的“兼容并蓄”、“嫁接雜交”、“基因重組”、“要素重構”等實踐和理論,奠定了極其廣泛的“思想和意識”之基礎。這樣一來,我們的“二個四”教育,即跨越了“四種”“社會形態”,又跨越了“四個”“教育層次”的教育,從“小學教育”直到“成人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和“成人教育”,在“社會性質”要素方面,接受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教育;在“生產方式”要素方面,接受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教育。
這再一次有力地證明了:中國模式=“社會主義”的“社會性質”要素+“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要素。“中國模式”是繼“美國模式”、“蘇聯模式”之后的,世界上現存的“第三大人類社會模式”,亦將是現今最具生命力的“社會模式”,它的理論基礎——“社會制度構成要素理論”,它的理論依據——“中國制度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