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與工人斗爭
作者:王曉林([email protected])
相信因為勞資矛盾而引發的各種糾紛,對于大家來講已經并不陌生了。隨著媒體對工人話題,尤其是對勞資糾紛的關注、報導增多,工人在權益受到侵害時,也越來越多地主動求助媒體。如何看待這種求助現象?工人應該如何看待媒體及其發揮的作用?工人應該如何利用媒體服務本階級的利益?
媒體與工人
勞資糾紛中,工人通常處于被動地位。在沒有階級力量支撐的前提下,單個工人權益受到侵害后,自己又無力解決,于是只好尋求其他力量給老板施加壓力,迫使后者盡快解決。其中被認為比較快捷、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尋求媒體的幫助。工人的經驗是,單個勞資矛盾被報導后,往往給老板造成壓力,從而獲得較快較好的解決。
然而,媒體為了炮制、引導符合有產利益的大眾口味,熱衷于追求獵奇、刺激效果,當同類事件增多之后,便失了去報導的興趣。前些年,有些工人在討薪時,采取跳樓、爬吊塔、自殺、自焚等激烈的方式表示抗議,媒體部分地給予了報導,看到事情解決有望,其他工人開始效仿,因此便有了“跳樓秀”之類的詞。新聞界有句話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當同類事件越來越多地發生時,便越來越失去其“新聞價值”。為了得到媒體的關注和報導,工人的應對方式也越來越多花樣,例如“裸奔討薪”、“開胸驗肺”。維權無路的工人,無奈之下被迫選擇以令人震驚的方式傷害自己的尊嚴和身體,以此發出抗議。這些事件在得到持續的跟進報導后,似乎得到了“圓滿”的解決。然而,大部份“冤案”事實上是得不到媒體披露的,而媒體對普通維權事件的繼續追蹤更是少見。因此,曝光一次之后,老板如果能夠拖延、應付過去,或者發現壓力并沒有原來以為的那么大,那么工人的維權同樣難有進展。
工人為什么找媒體?
工人尋求媒體幫助,主要原因是工人的力量跟老板相比實在太弱。老板有一大幫 “智囊”為他出謀劃策,讓工人干更多的活,拿更少的工資,并忠心耿耿、任勞任怨接受老板的剝削。在發生勞資沖突后,還有國家給老板善后。大多數工人則經常享受不到法律規定的最基本的權利。被侵權后,可以選擇的維權途徑并不多。
請律師通常收費高,耗時長,且未必有成功的把握。據了解,04年惠州超霸工人訴工廠一案,某律師為244名工人代理官司,收取律師費用二十四萬,耗時將近兩年,最后敗訴,給鎘中毒工人造成很大的打擊和傷害。律師給工人辦案不用心,甚至勾結老板、兩頭通吃的案例也不少。至于政府部門,許多工人只要有過一定的維權經歷,就會很快失去幻想?,F實中很多工廠明目張膽地違法和侵害工人的利益,可是勞動局、法院等相關部門,經常扮演的卻是赤裸裸地袒護老板的角色,連法律的遮羞布都不要了。
記者雖然很少直接干預糾紛,但報導本身能造成影響;同時記者如果介入事件,通常表現主動,而且給工人的印象是“義務幫忙”,而不像律師那樣要“提成”,也不像職能部門那樣慣于推諉。媒體看起來無論跟涉事的單個老板還是政府,都沒有什么利益關系,所以常常被認為是“中立、客觀”的。加之一些有“正義感”的記者為“探尋真相”,還會深入各種虎穴搞調查(如記者臥底富士康、與“新生代農民工”一起打工等),因此很多人得出前述的印象。權衡之下,無組織的工人更傾向于尋求媒體的幫助。
當然,工人在尋求媒體幫助的時候,并非純粹出于對媒體“中立、客觀”的幻想,更多的是把媒體當作就事論事、更快解決麻煩的“實用工具”。筆者在08年陷入一場勞資糾紛,與另外幾名本廠工人一起去當地政府部門投訴時,同行的幾位男工友提議去攔路,同時撥打本地一個時事新聞熱線報料,希望以此給當地政府和廠方壓力,盡快解決我們的問題。筆者接觸的另一次集體勞動爭議中,因為某工廠倒閉,幾千人堵路示威,要求政府解決工廠欠薪和補償金的問題。他們打了很多媒體的電話,雖然去的記者很多,但內地媒體都不敢報導,最后鳳凰衛視曝光此事。結果,在跟政府談判的時候,工人要求鳳凰衛視必須在場,這樣廠方多少要假裝出一點客氣來。這是工人主動尋求與媒體合作的案例。
如何看待媒體?
媒體在這個社會中扮演什么角色?他們為什么越來越多地以貌似同情工人、幫助工人的口吻來報導勞資糾紛?
我們先來看看媒體是如何“同情”和“幫助”工人的。首先,媒體對工人個體維權事件的報導,往往強調工人的苦痛、無奈,有時還會譴責無良資本家;同時,自己則扮演“打抱不平,呼吁勞資良性互動”的公道角色。這類調子背后的邏輯是,只要這個社會給予工人更多關愛(換句話說,多一些慈善家),就好了。當然,也需要譴責無良老板,呼喚富人遵守“企業社會責任”。實質上,明目張膽違反勞動法律的企業,往往都是那些規模小、利潤低的企業,就算他們全部倒閉了,也基本不會影響媒體的主要贊助者——各種大財團。既不影響收入,又能迎合大眾的需要,提高發行量(或增加點擊量),豈不名利雙收?
其次,對于工人罷工等影響老板生產的行為,近年來媒體日益擺出工人之友的姿態,而不再一味指責工人“不識大體”——他們批評“無良老板”,并提出罷工權立法、完善法制、加強基層工會等主張。然而,媒體的友善面目十分廉價。前幾年,珠三角某工廠發生重大勞資糾紛,《今日說法》進行了報導,后來事情并沒有解決,工人在老板和當地政府的嚴厲打壓下,無奈進京上訪。他們想到去找該節目當時采訪他們的一位記者,但是節目組聲稱該記者到外地去了。接待的女職員聽著工人們的傾訴,難過地跟著抹淚,最后表示:“媒體也有難處,你們回去,我向上面反映?!比缓?,就沒有“然后”了……
即便是這樣廉價的友善,對于工人來講也是奢侈的。媒體在國家和老板的壓力下一擊即倒,往往不惜犧牲工人對媒體的信任。筆者了解到,2010年,深圳某工廠發生罷工,老板找來黑社會助陣,許多工人向媒體“報料”,出于盲目信任,告訴了對方自己的真實信息。最后,當廠方把爆料工人名字、爆料媒體名稱一一點出來時,工人傻眼了。
媒體頻繁報導勞資糾紛,并看似很為工人著想和打抱不平的背后,是自發工人運動的持續與擴散,統治階級不得不有所變通,包括主動承認工人的苦況:生存狀況差,維權艱難;同時提出一些無傷資本大局的改良措施,以疏導矛盾和穩固統治。私人資本以及自由派輿論陣地,則期望借此在工人中樹立權威,獲得群眾基礎,作為向上層要價的籌碼。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造成了官僚遲鈍冷漠,而自由派媒體成天嚷嚷著“維穩必先維權”的表象,但在核心利益上,私人資本及喉舌(從記者到律師)與國家是一致的——不穩定,如何保證資本的利益?也就是說,他們總是努力掩蓋而非揭示工人跟老板階級的根本對立,他們總是誘導工人等待再等待,而非直接打擊有產秩序。歸根到底,在私人資本及傳媒幫手的眼中,不管是單個的工人,還是有組織的工人,只是他們用以實現民間老板與執政集團之間權力再分配的工具。
工人斗爭如何運用媒體?
既然主流媒體并非客觀、中立;記者的“正義感”也不過是在給統治秩序打補丁。那工人應該怎么辦?身在尚無廣泛言論、結社、出版自由的中國,并非只能沉默或一味指望記者申冤作主。只要把“依靠工人集體的力量”作為主要手段,對傳媒采取利用而不迷信的態度,就能避免被記者牽著鼻子走。更重要的是,只要有機會,工人應盡力用集體的力量爭取言論、出版等公民自由。所謂言論自由,并非自由派媒體所宣稱的那種,抽象且空泛的“公民言論自由”。從工人角度來看,應該首先、并主要是傳遞工人維權信息、發表工人意見的自由,例如在罷工期間出版斗爭通訊,利用各種形式(手機、QQ、微博、論壇等)傳播最新信息;又如保護因上網發帖被國家打壓的工友。一句話,工人要爭取的自由,只能是有助于最大限度維護本階級利益的自由。
另一方面,應積極使用新通訊手段(手機、互聯網),不拘形式創造工人自己的媒體,發出本階級的聲音。工人媒體(無論電子或紙版)的本質,是幫助工人了解自己的處境并尋求改善生存的共同出路。它應反映自身生存狀況以及普遍思想行為的變化,同時關注管理和老板的動態,做到知己知彼。對具體斗爭(不管是個體還是集體),工人媒體應設法記錄事件過程并總結經驗教訓。自發的工人運動已持續許多年,但總是難以擺脫被動應付的狀態。工人媒體,是變被動為主動的一個重要手段。
2011年8月8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