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前社會問題的根源是力推私有化,強削公有制(二)
二,經濟私有化的危害分析
1,造成思想的混亂,瓦解了社會主義價值體系
一個很現實的例子,任何一個共產黨員總要參加工作,而社會絕大多的就業崗位是私企提供的。如果企業老板以通貨膨脹或者經濟危機為借口解雇一些工人,或者削減工人工資,黨員該怎么做?組織大家爭取權益還是維護發展穩定的大局,配合老板? 還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按黨的宗旨要求來做,可能自己也丟了飯碗,也許這還沒什么,還能問心無愧于黨,然而現階段的黨的政策是維護社會穩定,保證社會的生產發展,這種維護宗旨的行為也許要被“維穩和諧掉了”,不被黨的認可。這必然造成黨員思想行為的分化,部分人堅決維護工人權益,部分人以穩定為重,更多的人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可見,發展生產,維護穩定都沒錯,但是如果通過私有制,在私有制基礎上搞發展,站在私有制企業的立場上講穩定,就必然使得黨制定的具體的措施和黨的宗旨背離!造成黨內思想混亂和言行的分裂!這也是為什么共產黨宣言里,特別強調“共產黨人可以用一句話把自己的理論概括起來:消滅私有制!”中國共產黨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都要求消滅剝削,推翻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因此必須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僅要保證質量,還要保證數量!私有制企業只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提供更多靈活就業崗位的補充,是更及時滿足人民物質需求的補充形式,是公有制的補充,決不能一切私有化,將私有制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方向!否則就是共產黨自掘墳墓!
2,削弱了人民的福利,分散了人民的力量,剝奪了憲法賦予人民的權力
在各種所有制形式企業中,私營、外商投資和港澳臺投資企業成立工會的相對較少, 特別是私營企業。截至2004年底,在我國198家第二、第三產業私營企業中,僅有約8% 的企業成立了工會,絕大多數企業沒有成立或沒有加入相應的工會組織, 就業人員的權益很難得到保障[1]。更有惡劣的建筑企業拖欠甚至不發民工工資,這在封建社會都是不容許的。這卻是符合私有制企業資本家逐利的本性的,連基本的工資都不愿發,就不要說真正提高勞動者的福利了,更不要說讓勞動者參與管理企業運行和產品分配了!
雖然我國的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是權力從來不是法律就能賦予的,權力大小是各方利益資源博弈的綜合結果,是各方占有相應的資源利益主動參與博弈爭取的結果,一句話權力是爭取來的,。然而企業的私有化的過程,使得大量的原先國有集體企業工人失去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企業的消退,使得農民工進城后,在私企工作根本不可能享有生產資料;大批應屆畢業生參加的都是私企工作,也不可能享有生產資料,沒有了生產資料,無從談產品的分配,只有被雇傭被剝削的命運和自由。更別談參與和企業資本家的利益博弈,而獲得屬于自己的權力了。所以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盡管憲法和法律賦予了人民足夠大的權力和足夠高政治地位。但是沒有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保障,勞動人民是社會的主人就是一句空話,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蕩然無存。這也是為什么毛主席要說造反有理,就是號召廣大的無產階級勞動群眾團結起來,爭取到了自己的利益進而才能參與博弈,才能有屬于自己的權力。
3,隔離了黨和群眾的血肉聯系,使得共產黨和資產階級政黨沒有區別
沒有了公有制企業,群眾要吃飯只有找私企。不管私企存在剝削也好,勞動保障不健全也好,還是像富士康一樣“十一連跳”不斷有人自殺,或者有生命危險的黑煤窯,群眾都別無選擇,吃飯生存是第一需要。假如群眾不想過這樣的生活,要為自己干活,要完善的福利保障,要做人的尊嚴,去找宣傳是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為人民服務的,要消滅剝削共產黨,找共產黨要活路,如果沒有足夠的公有制企業提供這些崗位,是不是到頭來還是要送到這些私企業里去呢?既然不能幫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又怎樣加強和群眾的血肉聯系?群眾還要找共產黨干嘛?脫離了和群眾的血肉聯系,共產黨和資產階級政黨有什么區別呢?
4,為腐敗提供了營養豐富的優質土壤
為什么腐敗越演越烈,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崗位的貪官前赴后繼?我們不僅要看到官員監管體制的脆弱,腐敗的成本低,還要看到行賄的土壤豐富,行賄的成本更低。可以經常看到不斷有貪官落馬,但是行賄的個人和企業又得到了什么懲罰呢?私營企業是各地方的納稅大戶,把這些企業搞壞了,直接影響了財政的收入,影響著地方政府的運行和政績,既然這樣又怎么能徹底的鏟除腐敗呢?私營企業的逐利性決定了它有足夠的動機去拉攏腐蝕政府官員,有逐利的動機,有掌握公權力的動機!私營企業做的越大,動機就越強烈,私營企業越多,行賄的幾率就越大!要徹底的解決腐敗問題,不僅僅要公示官員財產,加強從上而下的組織監督和從下而上的群眾監督,還要監督不法私營企業和個人,更要發展大量的公有制企業,大量鏟除腐敗的土壤。
5,削弱了國家科技創新能力,促使大量科技人才外流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5年12月14日發布的經濟普查第二號公報顯示,我國近90% 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近60% 的大中型工業企業對科技創新沒有經費投入[2]。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夠,對外技術的依存度居高不下。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總產值達到50461億元,出口的高科技產品90%以上是外商投資企業生產的,87.5%是加工貿易,并沒有中國人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3]。
可見我們不是科技剩余而是大量需要科研人才和科技投入。而我國的國企改革確使得原先國企大量的科研人員,熟練的技術工人卻下崗了,擺起了地攤!科技創新具有很高的風險,很多前期的研究的資金投入是打水漂沒有任何回報的,另外需要大量的資金長期投入,因此科技創新不是一般的私營企業能做的,更是私營企業老板不愿做的,他們更愿意做投資少見效的短期投資。只有實力雄厚的公有制企業,在國家大力投入支持下才會去做。而強力的削弱公有制企業,甚至很多效益好的大國企也強行改制,變為私有企業,直接導致企業科研崗位不足,原有的科技人員趕跑了,而剛剛理工科大學生,研究生畢業卻沒有足夠的科研崗位提供,不得不做于專業無關的工作,或者直接出國做研究找工作。而我國的國有企業還在減少,而私營企業力量薄弱又不愿投入研究,相反外資企業資金雄厚,發展迅速,還有政策優惠,又能提供科研崗位,無疑是把剩余在國內的科技人才趕進外企。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不做大做強公有制企業,留住科研人才就業,談何科技創新發展?
[1]中國國情國力 杜希雙 2006年第五期
[2]趙學珍 ,王淑芬,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18期
[3]中國風險投資研究院.2006年度中國風險投資行業調查報告.中國風險投資,2007(3):5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