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網絡評論高手們在談“官二代”、“富二代”的問題,媒體也不時爆出他們令人不可思議的“酷”行,但很少有人去探討這背后的更深層次的東西,什么“二代”雖然很熱,但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一代”是怎么形成的,這就是中國社會階層的分化與固化問題,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處理得好,公平正義的社會;否則,必然最終導致社會分裂,階級矛盾激化,暴力事件頻出,如同泰國之紅衫軍、黃衫軍,你方唱罷我登場,所以這事關國家穩定,避免我們成為一個分裂的國家的大問題。
研究社會分層的源頭有兩派,一是馬克思的生產關系理論,由此社會分為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具備剝削他人勞動的能力)兩大階層,相對獨立的知識分子則要與工農結合,這基本就是所謂的改革開放(私有化)前的中國對社會階層的劃分辦法,“階級敵人”很多;但也有一些其他的觀點則不僅僅局限于生產領域,認為衡量階層地位的三個標準是:權力、財富和社會聲望。
客觀的說,改革開放(私有化)前的劃分標準是簡單精準,至少解釋了中國的現實,比如知識分子隨著專業化分工的越來越細,也存在分化,可以形成一部分具備一致性利益的群體,有的進入社會主義體制內,有的在社會主義體制外;有的進入了資產階級思維,有的成為真正的人民知識分子。舉個名人做例子,何新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可以說是屬于體制內的人,而且是大紅人,可以上達天聽,在某些場合是可以代表國家形象的。那個時候我對何老也是很敬佩的,喜歡看他的文章和書,尤其是他接受某美國著名媒體人專訪和到古巴訪問后的觀點,印象深刻,那時侯他是很具有“改革開放”精神的;后來似乎被體制外了,其觀點和文風都發生了“巨變”,幾乎是“逢府必否”,政府做什么都是不對的,而且觀點是語出驚人,令晚輩我很驚訝也很關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他那個時候的文章,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
國內對社會階層的研究大體上是韋伯組織理論的演化,比如十大社會階層理論、斷裂社會理論、利益集團理論等等。理論的東西就不說了,有興趣的朋友自己翻書即可。我關心的是中國現在社會階層的分化是如何形成的,將向何處去。
一般來說,沒有大的社會政治變革,社會結構是比較穩定的,在計劃經濟時代,基本上是農民的子女是農民、工人的子女是工人、軍官的子女是軍人,城里人的子女是城里人,社會階層是很穩定的。當然在毛主席時代,政治運動直上直下的也不少,但這種社會階層的激烈運動,卻恰恰符合了“擇優錄取”的選人原則,因為他們經受住了人民的考驗和信任。但是因為文革當中沒有考慮人民的思想覺悟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所以出現了很多問題,但是文革的真實目的和作用確實不能否定的。所以文革結束后,機會主義分子上臺,竟無干部尤其是中高級干部可用,因為這時候的官僚集團對于人民群眾監督是非常懼怕的,但是機會分子選擇了另一種方式去改變現狀,就是“年輕化、知識化”突擊火箭式提拔了大批干部,基本形成了現在的官僚買辦政治經濟生態格局。有位對官場文化比較了解的朋友說過:幾十年的政治運動尤其是文革后,有“堅強信念”的左派右派都被打倒了,剩下的只能是中間派了,他們維穩、左右逢源,但缺乏魄力、革命勇氣不足。只能說一些大話和空話,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既得利益。
80年代雙軌制價格改革創造了利用行政資源獲利的機會,雖然出現了部分“官倒”現象,作為獲利主要群體的是“撐死膽大”的個體工商戶,時為“投機倒把”現為“物流”吧,因為當時的社會整體認識保守,官員中敢干的不普及,由此刺激了90年代初的第一批官員下海潮。
改革開放后,尤其是1992年以后,市場經濟(私有化)體制改革激發的巨大活力,在創造了舉世無雙的財富的同時,也終結了國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普遍受益的格局,原有的社會階層在利益格局中發生了劇烈的變化,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事關社會穩定的政治問題了。特別是,已經初步成型的既得利益階層已經具有了對抗政策得力量,政策取向不僅對階層分化進行優化困難,甚至任何“好”的政策都成了既得利益階層反而獲利的好機會。
1992年開始的市場經濟(私有化)改革,理念上是利用市場力量沖擊政府過大的權利和政治意志對社會的捆綁,但由于這種轉變是由政府推動,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私有化),隨著財富的迅速增加,權力的價值也大大增加了,特別是提出了“經營城市”以及土地批租在全國的普及,其中蘊涵的巨大財富使腐敗和尋租無論從量上還是質上都有了極大的飛躍。所以,有學者將“國家、社會管理階層”列為中國社會之首,公務員招考的火熱也說明了其吸引力。但實際上只有占有組織資源或者說權力的部分官僚能夠得到“溢價”,普通公務員生活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但買官賣官的需求必然強烈了。
知識分子曾經是臭老九,可謂一無所有,連錢學森都去參加勞動了,我們這位科學家干這個比不上普通群眾,但是他卻經歷了心靈的升華。改革開放后,知識分子重新得到升天的機會,獲得了所謂的聲望資源,但“腦體倒掛”嚴重,在市場經濟(私有化)轉軌提供的機遇和現實對理想的打擊雙重刺激下,社會責任或者說知識分子的良知被許多人放棄了,以將知識轉變為資本為“己任”,這就是他們高舉“知識產權”這個大旗的真實目的。十幾年下來,知識分子整體富裕了,但失去了社會聲望,尤其是教育產業化使社會良知最后的“守護地”——大學和學術界嚴重庸俗化、功利化、行政化,“叫獸”“磚家”比比皆是。
其次是商業、民間資本家的社會地位提升幅度是最大的,財富已經成了評價成功的最大標準,即使高干子女也大部分棄從政而從商,特別是資本市場尤其是PE的巨大利益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根正苗紅的世家子弟,同時,以上階層大量進入人大、政協,獲得了組織資源。可以這么說,目前中國的官學商一體化聯盟已基本形成,贏家通吃!其力量已經可以阻礙甚至扭曲國家的正確發展方向了,即使一些出臺初衷是改善民生、實現公平公正分配的改革措施也往往變形,使利益流向既得利益群體。
與上述既得利益階層(我指的是整體上的)對應,在國家探索發展道路之初,農民收入增加,城鄉差距縮小,城市居民利益未受損,但隨著發展方式以城市為中心,農村的資源向城市集中,資金、人力、土地三大最核心的生產要素都是如此,農村必然出問題,三農問題尖銳化了。約2億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也就從農民中分化出了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不會種田,回不去了,實際上是產業工人的主體;但又沒有融入城市,成為市民,風險在醞釀。
其次,工人原意是指國營企業的職工,改革開放(私有化)前,收入不錯,保障齊全,一個企業一個小社會,雖不富裕但很安逸。有朋友問:以前國有企業什么都包了,生老病死,子女上學就業等等,鄰里關系也很密切,為什么后來都沒了呢?的確這種小社會給很多現在40歲以上的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憶,但問題是,市場經濟(私有化)后,沒有計劃的保障,企業比的是產品質量、價格和勞動力成本,自負盈虧,國營企業背著這么大的社會負擔無法和已經形成私有化的以廉價勞動力為資本的私營企業競爭,生存困難,所以才有了一系列的國企改革嘗試,承包制、廠長負責制等等。隨之而來的是90年代以來,國有企業大量破產改制,大批工人下崗,生活無法保障,人民怨聲載道,同時付出代價還有國有銀行,巨大的不良貸款隨之產生后再剝離,其實這是叫人民的儲蓄為這些買了單。關鍵是由于當時幾乎沒有任何保障體系,對許多工人來說,只能是便宜買斷、下崗,特別是中年工人再就業困難、生活艱難,利益損失嚴重。
總之吧,80年代社會各種活力極大釋放,社會階層變動很大,但階層間的通道開放,主要是普惠大眾的發展方式,即使某階層有失也必有得,沒有人能夠通吃。但90年代以后的改革,逐漸形成了政治、經濟、文化精英群體的同盟化、一體化,獲取了幾乎所有發展措施的好處,而農民、傳統的工人也就是現在城市的一般市民在很大程度上被邊緣化,甚至是犧牲品。
而社會階層是可以繼承的,富人可以制造“富二代”,官僚和知識精英本來難度比較大,但隨著教育產業化和高校的瘋狂擴招,以及海外教育的簡便化,他們有能力使后代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在走向社會時,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為子女提供好的工作和發展機會。在中國的歷史上,教育是改變個人出身和所屬階層最好的甚至唯一的機遇,在高校是“天之嬌子”階段,農村孩子只要能上大學就意味著上升通道被打開,記得我當年上大學時,因為家兄的熏陶,象棋、圍棋、羽毛球在班里無對手,足球是系隊,籃球是班隊,雖然來自農村,雖然窮點,一塊紅燒肉可以讓我兩眼發綠光,但與乖巧或物質生活相對優越的城里同學相比卻很有心理優勢,因為,雖然付出的多一些,農村小孩能來到城市站在一個起點上,表明本身比你優秀,而任何城市最優秀的群體都基本上是外地人,典型的年少壯志和奮斗熱情,時代給了我們這一代人很多機遇,可以改正錯誤重新開始。現在很難了,因為大學的擴招,來自農村的孩子相對比例大幅減少,而大學的快速貶值,上學即貧困、畢業即失業使絕大多數農村孩子無法通過教育改變所屬階層。
目前,中國的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寬越來越深,利益受損群體或者說普通百姓家庭的子女想向上走的難度越來越大、機會很少,階層劃分趨于固化,近些年來的大量政策包括農業稅全免、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都無法對社會階層的分化形成打破和糾正,只能是讓利益受損的人民群眾有個扶手不會掉下山崖,而離起點公平、機會公平差之甚遠。
社會不公平的階層分化和固化,必然導致大多數底層群體和上層群體之間的對立情緒,群體性事件必然越來越多,手段也可能越來越暴力;從中長遠看,這種經濟發展、政治基礎的鏈條也很脆弱,不可持續,社會隱患在積累,甚至可能突然爆發。那么這個結果是否可以避免呢?當然可以但為時已晚,現在的關鍵是這個不公平的社會階層分化能否被結構優化甚至是打破,特別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官學商聯盟能否被打破!這就涉及到中國下一步發展的方向了,也就是說,中國通過市場經濟(私有化)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驚人的財富,但中國也從一個雖貧窮但相當平均的國家發展成為相當不平等的國家,探索發展初期的萬眾一心已經被今天的利益嚴重分化、心態對立所取代,不斷激化的不同社會階層之間的矛盾在考驗中國向何處去!
目前主要有兩種思潮,一是簡單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探索國家發展路線的走了市場經濟(私有化)所惹的禍,應該推倒重來,回到毛主席時代,回到所謂計劃經濟時代,很多既得利益群體也對此推波助瀾(他們當然要這樣,因為他們掌握一些很重要的東西,可以繼續獲得他們的既得利益,其實是借毛主席的大旗行他們的私利);一種認為中國的問題是由于市場經濟(私有化)不成熟、市場機制作用不充分,貧富分化不是因為市場經濟(私有化)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是因為市場化過程中,因為權力之手的介入,讓有些人以犧牲普通大眾為代價暴富,這恰恰是舊體制的弊端造成的,應該進一步深化改革(其實就是想借機推翻我們現有的國家政治制度和國家體制,推翻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在中國搞多黨執政,推行代理人政治)。
中國目前市場經濟(私有化)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最重要的三大經濟要素:土地、資本、勞動力仍屬國家控制,而在現實中,政府仍然是資源配置的決定者、投資活動的組織者,本來應該由人民群眾通過公平正義的手段配置的資源,很多還是由政府部門事實上相關官僚來配置,由此在很多時候資源配置權被異化為官僚經濟下的權力尋租。因此,市場主體,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或者個人,能夠獲得經濟資源的多少和優劣,很大程度上依賴與與權力的關系遠近和密切程度,最終就形成了以權力為核心的利益分配格局。
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市場經濟的完善和成熟,必須建立在無產階級專政,社會主義法治,人民當家做主的基礎上,中國的既得利益集團已經產生,力量很強大,他們既害怕人民民主,因為不愿人民來制約其行為、分享其利益;又需要市場的遮羞布來抵御政府出于社會公平和人民監督的干預,每當政府出臺類似政策時,總有代言人站出來為他們定義的“市場”辯護,最后使政策走樣、變異,實在不行,就抬出為了國家利益、國家安全的帽子壓人。由此,官學商利益聯盟得以形成,越來越難以攻破,前國資委李大員離職時對自己的評價是“忠臣”,并說自己在央企負責時,也是需要送禮的,其意值得玩味乎?
其實,今天中國的問題,不是要市場還是計劃的問題,而是政府權力的合法邊界和義務問題,后者是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市場經濟的法治環境(不是停留在紙上的法制)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比如國企探索和拆遷,要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變相流失,要解決被拆遷人基本生活保障和發展出路保障,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包括現在的保障房建設不能市場化,不能推給社會;前者是要從市場領域清除權力之手,政治決策進程對人民開放,使民眾能參與國家發展方式的決策,制約權力濫用。顯然這離不開政治體制完善和糾正,因為不如此,利益集團打不破,真正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市場經濟無法建立,或者說,如果中國消除不了特權、壟斷以及不勞而獲的根源,讓社會的特權階層可以繼續依靠權力和資源來對內掠奪財富,普通百姓沒有機會在法律的保護下,按照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獲得財富,中國的前景并不光明,我想這也是真正毛澤東思想者一再呼吁進行政治思想路線回歸的原因吧,因為毛澤東思想的最高宗旨和目標就是要讓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和決策者,要讓社會的各種資源成為服務人民的資源,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在我們的南方發達省份地區,廣東,深圳接連出現一些社會問題,一時成為社會的熱點,在應對金融危機時的民工大返鄉,8萬“高危人群”,特警鎮壓討薪等一系列問題,給我們的黨和政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爭議。有人說:要讓老百姓從心里喊我黨萬歲。但是我想問問做這些事情政府官員和企業主,你們真的是在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嗎?還在為一些人和勢力集團服務?我也佩服有強烈黨的正確思想意識的那一群人,他們在中國的西部開啟了唱紅打黑,為民工用特警討薪,叫黨員干部和大學生下鄉深入生活接觸群眾,他們才是真正在履行一個共產黨員的真正使命,他們也才能代表我黨接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正如我黨宗旨所言,我堅信我黨是沒有任何私利的執政黨和革命隊伍,惟有這些真正的共產黨員有能力帶領中國走向國強民富,他們的歷史使命是什么?就是帶領中國人民繼續奮斗和革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這個使命相比,能否成為領袖是次要的,畢竟人類不過幾千年的歷史,從原始社會發展到了地球不堪其負的今天,一萬年的東西還沒有,一萬年以后會怎么樣?留給歷史吧,我相信我們的黨能做好自己的事,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當然首先要逐步解決目前中國的突出矛盾,抬頭看天、低頭看路。做我們自己該做的事情,為了民族,為了國家發展而努力奮斗,革命精神永遠年輕。
最后我引用雷鋒的一句話“人人都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一顆螺絲釘”,要甘愿做一個為國家大機器穩定前行而努力工作的小零件,因為零件雖小,但是卻做著他該做的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