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資深網友和學者 何新 先生的《國內經濟危機步步深化》一文,深受教育,同時心頭難以平靜。確實,毋庸諱言,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日益深重的危機。小時候只知道資本主義國家有經濟危機,現在自己所在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了經濟危機,這怎么不讓人感嘆呢?
想想原來的計劃經濟固然弊端多多,尤其產品經常短缺,好一點的東西都要排隊或憑票購買,但計劃經濟也有好的地方,即東西雖然不夠買,但買到的東西都很便宜。就是說,計劃經濟是盡量低價讓東西賣掉和成為老百姓消費的東西,而寧可造成短期的“短缺”。計劃經濟一般不會因為老百姓買不起而造成產品生產大量剩余和囤積在倉庫里的情況,也就是說,計劃經濟一般不會產生經濟危機。
再看看現在的市場經濟,在大量投入資本或人民幣的情況下,GDP生產力大大提高,產品和服務供給大大增加,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有相當于1/3的東西供國外好多國家消費,其中包括像美國這樣的發達的消費國家,尤其是消除了計劃經濟時代的“短缺”現象。現在中國老百姓只要有足夠多的錢,什么稀罕的奢侈的東西買不到?什么高貴的或“特殊”的服務享受不到?
但現在的市場經濟好是好,就是會產生經濟危機。市場經濟是私人或資本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市場經濟的供給者總是會自發地抬高自己的價格和壓低產品中的勞動(工資)成本,以牟取最大的資本利潤。因此,(1)市場經濟是寧可東西囤積在倉庫里賣不掉,也不愿意降價賣掉。比如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經濟就最為典型:寧可讓大量的住房供給作為空置房囤積在房地產商和私人房地產投資投機者手里和賣不掉,也不愿意降價賣掉。因此,這就必然造成中國的房地產產品生產力大量過剩和大量浪費的情況。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危機首先就產生于房地產市場。名揚四海的高房價就是中國經濟危機(也叫泡沫)最好的標志之一。現在中國的商品住房不是什么真正的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的“短缺”,而是真正的過剩。可悲之處就在:占人口多數的勞動家庭只能望樓興嘆,有哪個房地產商或房地產投資業主肯降價賣給勞動家庭房子呢?沒有。所以,這種可悲的經濟危機是由市場經濟的私人利益或資本利益最大化的本質決定的。其實,當年中國市場經濟的“頂層設計”(借用吳敬璉的話)者對這一點不會不知道,可能只是為了積極地推出市場經濟而“忘了”說罷了。
(2)市場經濟是讓勞動者(工資)吃虧而不愿意讓資本的利益吃虧或多吃虧。比如中國的出口生產就最為典型:中國的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尤其在北美和歐洲市場要不了價,國家為了維護出口生產,只好進行退稅補貼,但退稅補貼是補給資本利益的,是彌補出口資本的利益損失的,補不到廣大出口生產勞動者的頭上。就是說,現在中國出口的越多,中國的經濟(價格)吃虧就越大,但中國的出口資本還從政府的退稅政策彌補了部分損失,真正吃虧受苦的是廣大出口生產勞動者。難怪東部地區許多從事出口生產勞動的農民工也不干了和回鄉了。所以,市場經濟的各種博弈的最終結果總是讓勞動者真正吃虧受苦,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而廣大勞動者在市場經濟中吃虧受苦的一個主要后果就是沒錢,就是貧窮,就是沒有購買力。于是,中國巨大的GDP產品,只能主要靠占人口少數的富裕階層(包括官員的公款消費)來購買了,窮人買不起啊!可惜富人都是大腹便便的“飽漢”,你讓他們再怎么奢華吃喝(消費),也不會增加很多GDP消費了,經濟學上這叫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因此,中國巨大的GDP產品中就必然出現相當大的過剩產品,并作為“庫存”或“投資”剩下來了,可悲的是這部分產品本來是應該賣給廣大勞動者階層的。這就是中國的經濟危機。
所以,中國現在的經濟危機,從性質上講,屬于資本主義性質的經濟危機。就是說,中國的國家資本和私人資本所“創造”的產品生產力越來越大,而中國的勞動者相對于市場物價的實際收入和購買力越來越跟不上產品生產的增長,于是出現資本主導下的產品生產相對過剩,即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這里,關鍵的因素是中國的資本及資本利益與勞動利益的矛盾。(由于篇幅關系,筆者這里還未談及中國經濟危機與國際資本主義及國際經濟危機的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