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制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是脫節的。家庭給孩子以最初的啟蒙,家長的言傳身教——體現家長自己的水平,使每個孩子都帶有來自于自己家庭的文化烙印。孩子思想觀念的先進不先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但父母并不是受過專業孩子教育的,教育有好有懷,好的教育,能出人才,壞的家庭教育,或者壓根就不是教育,將對孩子的身心造成極大的危害。我們當今看到,離異家庭的最大問題,還是對孩子的影響問題——這往往導致孩子性格的畸形發展,對其未來乃至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更有甚者,孩子遭到遺棄,變成孤兒,變得桀驁不馴,難以管教。人如果喪失了教育,那么就不能進步,不能向上。
家庭教育,還會深刻地影響到學校教育,這不必細談。私有制下的學校教育,導致了什么樣的局面呢?幾十個孩子在一起學習,所謂的“因材施教”根本就做不到。教師往往只青睞幾個特別適合自己胃口的孩子,而冷落其他。經常的理由就是顧不過來。特別是那些表現倨傲的不服管理的學生,教師也只好放任自流。不關注他們。教師出于對“業績”的重視,就不得不將教育的直接目標放在書山題海和升學考試之中。日復一日地鞭策孩子完成這些任務。每每看到高中的孩子們像小奴隸一樣出入校門,就令人感到悲哀。教育場所,居然成為禁止孩子身心自由的集中營了——高中的唯一目的,就是考大學。那么一切為考試而奮斗,至于孩子的身心正常發展,則一概為高考之類的考試讓路——因為這會耽誤前程。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鐘情?但是學校教育中卻以“反對早戀”為名義,竭力地“存天理,滅人欲”,扼殺青少年本來美好的愛情的追求。愛情難道不是人性最為美好的體現么?我們看看學校教育出來的居然是什么樣的人?對社會一無所知的人。私有制社會的學校教育,似乎總是喜歡構建一個不存在的幻境,來欺騙孩子對現實的認識,而又在其進入社會后無情地將其對社會的幻想全部打破——教育是為了欺騙或者幻想么?
學校教育,本來就是給孩子以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學校教育,形成人類現階段的文明高度。但看看私有制下的教育,給了受教育者的是什么?九年義務教育后,要考高中,考高中的目的是為了上大學,而上大學的目的,是為了有個好前程。而上了大學到了畢業,面臨的居然還是失業還是就業的問題。大學教育后面臨失業的窘境,則是對學生十幾年辛苦的酬勞么?人們之所以不得不念到大學,最終還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的問題。充滿競爭的私有制社會,生存倒成了奮斗不已的目的之一。有多少學生,最后得到的是自己期望的工作?多少學生,花費了大學的時間學習自己的專業,而最終卻使專業知識沒有了用武之地?這仍然是巨大的浪費。
那么社會教育呢?社會教育,是最真實的教育。教育這個社會到底真正如何適應。但無論是資本家還是雇傭勞動者都必須考慮自己生存問題的社會,這個社會能夠教育出來的,能夠成功的,都是將自己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貪婪的人。私有制下的矛盾,使人們相互防范,相互敵對,各自維護自己的私有利益,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不擇手段,損害他人利益。這就不僅是教育了,而且還是促使人們墮落或者走向歧路的大染缸。私有制下的社會教育,隨時張著血盆大口,準備吞噬人性,準備將人變成叢林里的動物。
那么工人民主基礎上的公有制,到底能夠給教育問題多少解決的愿景呢?
前文提到了家庭的消亡趨勢,社會化大生產逐漸地在抽去家庭生活的實際內容——這在私有制條件下體現出的是種種墮落,必然如此,社會還是不安全的,相互生存斗爭的。但公有制下完全不同。家庭教育必將被社會教育代替。家長的教育,將被更加科學規范的社會的集體教育代替,孩子們從小過集體的生活。從小懂得互幫互助。教育更加少任意性,盲目性,而是給充分挖掘每個孩子的潛能。而當家長等成年人能夠從撫養孩子的沉重負擔中解脫出來,才算作是真正的對他們的解放,家庭才算真正進入消亡。除了愛情本身,已經沒有使雙方不愿在一起而不得不在一起的因素存在了。每個人都自由了。當然,他們還是可以去選擇教育孩子——不僅是自己的孩子了,但是要用社會公認的,科學規范的方法。不再以家長的身份,而是以社會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教育不再是少數教師的 ,既然他們忙不過來,那么就多增加人手。讓教師相比于學生比例越來越大。教師未必是專職的,也可以是兼職的。教師的行業,也應當實行與非教師行業的人員流動。這將構成教育的全面性。在課堂上講授社會的知識,在社會上學習課本的知識。讓兩者逐漸消弭界限。使學校的教育真正成為社會的教育。社會不再是魚目混雜的,利益各異的,相互傾軋的危險之地,而是成為能夠保證全社會利益的場所。生存壓力既然消失,那么受教育者則依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將來從事的職業,活到老,學到老。在社會的自由流動之中,不斷學習,專業遠超大學能夠容納的范圍。沒有了生存壓力的逼迫,那么人生處處是大學,大學的生活是自由的,社會的生活也將是自由的。不為各種財產,生存等問題考慮,那么人將能獲得解放。學校不再是一個扼殺孩子天性的集中營,它僅僅作為一個教育機構而存在,不再要求孩子為了所謂的前途而犧牲自己的天性。不再只關注書本知識,而是強烈地關注實踐,受教育者在十六歲之后,就應當能夠邊工作邊受教育。工作與受教育,相互促進。人可以一輩子不離工作,也可以一輩子不離學校。
當班級越來越小,那么班級授課制就可以轉化成師徒制的精英式教育——讓全社會都成為因材施教的精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