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社會與社會主義
王紫華
摘要:該文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而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缺失。有鑒于此,該文提出并論證了以現代計算機為生產工具的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然后以此為基礎論證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為本質的社會。
關鍵詞: 現代計算機 社會主義生產工具 社會主義生產力 知識階級 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 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 社會主義的本質
引言
在傳統理論里,傳統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我們知道,科學理論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客觀真理性,它必須能夠正確反映研究對象的本質及其規律。我們還知道,社會主義社會是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對象。因此,如果傳統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理論,那么它就必須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給出正確的答案。但是,從筆者的研究來看,傳統馬克思主義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的實質與核心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在傳統馬克思主義里,一方面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是缺失的,另一方面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又是錯誤的。因此,筆者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只能是尚在形成之中的科學假說,也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馬克思主義還沒有形成。
本文所要研究與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社會”。本文認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缺失是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對社會主義社會理解有誤的主要的根本的原因。有鑒于此,我們提出了一個關于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科學假說,從而在這個基礎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全新的答案。
關于這一課題的研究情況,目前國內學界對此觸及較少,至于國外方面,由于中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相互隔絕的情況非常嚴重,筆者的了解并不多。“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為本質的社會”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依據筆者手頭的現有中文官方出版物,筆者知道在本文之前已有國外學者在事實上提出了知識階級是社會主義領導階級的觀點,但是現有的國外研究是否能夠對此予以科學的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說明與論證,筆者則是并不清楚的。在本文是科學的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這一假設前提下,如果國外研究暫時還沒有進入到這一步,那本文對該課題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而如果國外研究已經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本文或許也不應該被視為多余的,這是因為它還應該具有支持與補充的作用。
由課題性質決定,如果“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為本質的社會”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并且人們最終能夠對它予以科學的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說明與論證,那么這將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第一,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它發現并解決了傳統馬克思主義存在的最具根本性的邏輯矛盾,為傳統馬克思主義向科學理論的轉化奠定了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質性突破;第二,對于社會主義來說,它糾正了以往人們在“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上的錯誤認識,是社會主義的“覺醒”;第三,對于人類社會來說,其面貌與命運又會因馬克思主義獲得實質性突破和社會主義的“覺醒”而發生改變。
一、傳統馬克思主義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
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面貌與性質,因此,“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的實質與核心就應該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統一,因此,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主要就是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和“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但是筆者的研究表明在傳統馬克思主義里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是不存在的,而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又是錯誤的。因此,筆者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對“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問題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下面我們就對“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是不存在的”和“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是錯誤的”這兩個問題來分別進行說明。
1.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是不存在的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這是馬克思主義最具基本性的一個觀點,也是它最具基本性的一個原理。可以說否定這一規律就是否定馬克思主義。而這一規律告訴我們社會主義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既然如此,那么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就應該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方式。這是因為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既然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方式,那么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就應該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這是因為生產關系直接規定生產方式的性質。既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關系,那么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就應該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力。這是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既然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生產力,那么我們就應該將兩者區分開來,并分別加以研究,從而最終建立起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但是,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卻把社會主義生產力與資本主義生產力看作是同一性質的生產力。因此,在傳統馬克思主義里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是不存在的。
2.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是錯誤的
在傳統馬克思主義里,盡管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并不存在,但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卻是存在的。不過,這是一個錯誤的理論。下面,我們分別從兩個方面來對此進行說明。
(1)從生產力理論上看,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是錯誤的
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不能憑空建立起來,它的建立要以社會主義生產力理論為基礎,這是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但是,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的建立卻是以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生產力的認識為基礎的,這就違背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因此,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就應該是錯誤的。
(2) 從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上看,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是錯誤的
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是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的實質與核心。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最基本的內容,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因此,如果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是錯誤的,那么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就不可能是正確的。下面,我們來對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進行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檢驗。
第一,從理論性檢驗上看,社會主義公有制與馬克思主義存在兩個方面的矛盾。
一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提出的未來社會是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的觀點相矛盾。對此,馬克思認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以個人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分散的私有制轉化為資本主義私有制,同事實上已經以社會生產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轉化為社會所有制比較起來,自然是一個長久得多、艱苦得多、困難得多的過程。”○1
將馬克思的未來社會構想限定為公有制的是恩格斯。也許是受恩格斯的影響,過去,人們一直把社會主義社會理解為蘇聯模式下的公有制。對此,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的平田清明就根據這段引文對傳統的蘇聯式理解進行了批判,提出未來社會是一個以個人所有為基本所有制形式的社會。他的推論是這樣的:既然第一次否定是“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對“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個人的私有制”的否定,那么對“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即社會發展的第三階段,就不應該是公有制。因為按照否定之否定的三段論邏輯,第三階段應該是一種類似于回到出發點即肯定階段的運動,既然第一階段是“以個人勞動為基礎的個人的私有制”,那么第三階段就只能是個人所有制,而不可能是公有制。如果用一個圖式來表示這一邏輯,即:肯定:“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個人的私有制”;否定:“資本主義的私有制”;否定之否定:“個人所有制”。從邏輯上看,平田的推論是正確的,未來社會的基本所有制形式應該是個人所有制。○2
二是,社會主義公有制與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和國家理論相矛盾。公有制就是生產資料公共所有制,而這要求人們同生產資料的關系相同。但馬克思主義階級理論認為,在階級社會里,人們同生產資料的關系是不同的,而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同時認為社會主義社會是階級社會。因此,如果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和國家理論是正確的,那么社會主義就不應該是公有制。
第二,從實踐性檢驗上看,社會主義公有制嚴重阻礙與束縛了現實生產力的發展,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為此付出了亡黨亡制的代價,而那些既沒有倒下又能夠獲得顯著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則又是因為無一例外地進行了公有制改革,這就表明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是錯誤的。
通過上述理論性與實踐性檢驗可以看出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是錯誤的,因此可以認為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是錯誤的。
二、對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的邏輯推測
公有制與私有制是兩種基本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既然傳統理論認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公有制,而我們這里又認為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那么我們就要先從公有制與私有制這兩種基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上來對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進行考察。如果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不是公有制,那我們要面對的問題就應該是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會不會是私有制。對此,我們認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不應該是私有制。這是因為依據否定之否定規律,馬克思提到的個人所有制不可能是向私有制的真正回復,它應該是保留了某些私有制的成分,表面看去仿佛是私有制,但實質上應是和私有制不同的、比私有制更為高級的所有制。一種所有制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又高于私有制,那對此合理的解釋就只能是這種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
要說明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僅從公私所有制這兩種基本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上來研究是不夠的,對此,我們還要從階級所有制這個角度來進行分析。依據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和國家理論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社會是階級社會,而我們這里又認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不是公有制,既然如此,那么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就應該具有階級性,是一種階級所有制。那這又應該是怎樣一種階級所有制呢?
在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是相互對立的。按照辯證法關于矛盾解決方式的理解,它們的矛盾解決方式應該歸結為三種:一是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二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同歸于盡”,為新的矛盾雙方所代替;三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通過一系列的發展達到對立面的融合,也就是融合為一個新的階級。按照第一種解決方式,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就只能對應一種所有制形式,這就是無產階級生產資料所有制。但是,從無產階級對生產資料的關系上看,無產階級生產資料所有制是不應該存在的。這是因為“無產階級是指沒有自己的生產資料,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雇傭工人階級”。○3因此,過去我們把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解決方式僅僅理解為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是不正確的。按照后兩種解決方式,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應該是生產資料的新階級所有制。這就是說,社會主義社會的領導階級不應該是無產階級,它應該是真正代表社會主義生產力,比無產階級更為先進、更有前途、更具革命性的新的階級。至于這個新階級具體是什么階級則只有在我們知道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以后才能真正搞清楚,這是因為它是由社會主義生產力決定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為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是新階級所有制,它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這就應該是馬克思當年所設想的“個人所有制”。
三 對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的三個傳統認識的重新分析
在傳統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理論中,社會主義公有制,人們平等互助的關系,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以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特點,即不能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只能通過無產階級革命來自覺建立,為我們描述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基本面貌。
為了更好地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除社會主義公有制以外,我們還要對“人們平等互助的關系”、“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以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能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只能通過無產階級革命來自覺建立”這三個傳統認識來進行重新分析。
我們知道,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形式。“人們平等互助的關系”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兩個方面與上面提到的新階級所有制是相互對應的,在邏輯上沒有問題。至于實踐性檢驗,由于社會主義所有制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所以一時還無法完成。
至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不能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只能通過無產階級革命來自覺建立”這個認識,則應該說是錯誤的。這是因為一切生產關系都應該是自然產生于舊社會內部的,人為制造出來是不可能的。對此,我們這樣認為:
首先,新的生產力是來自舊社會內部的。這是因為新生產力是舊生產力的質變,而這并不能直接改變社會的性質(新社會的確立除生產力問題以外,還要涉及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以及上層建筑的問題,而至少上層建筑的變化要晚于生產力的變化)。已知生產工具發展史就可以說明新的生產力是來自舊社會內部的。新生產力形成的根本標志是新生產工具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中的普遍應用。奴隸社會的生產工具是銅器,封建社會的生產工具是鐵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工具是熱力發動機,而這些新生產工具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中的普遍應用都出在舊社會的內部(這里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熱力發動機,熱力發動機的出現雖然晚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但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制度卻是經過工業革命才得以最終確立的,因此,熱力發動機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中的普遍應用應該出自于封建社會的內部)。
其次,新的生產力與新的生產關系是同時出現的。這是因為新生產力形成的根本標志是新生產工具的發明及其在生產中的普遍應用,而新生產工具在生產中的普遍應用過程就應該是新生產關系的形成過程。沒有新生產關系的形成,新生產工具在生產中的普遍應用就是不可想象的。已知生產關系發展史表明,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產生于奴隸社會末期、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產生于封建社會末期。在階級社會里,新興地主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主要內容都是國家政權的更迭,革命是為了變革舊的上層建筑而不是在舊的生產力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生產關系。
既然新的生產力是來自舊社會內部的,而新的生產力與新的生產關系又是同時出現的,那么新生產關系就應該是自發地產生于舊社會內部的,而不應該是人為制造出來的。
四 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
我們知道,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因此,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從根本上看就是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但是,在研究社會主義生產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搞清楚的是生產工具對生產力的決定作用,這對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生產力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們知道,生產與科學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而科學之所以能夠促進生產的發展,依筆者來看是由于科學具有變革生產力的作用○4,而科學變革生產力的作用又是通過它對新生產工具的發明創造來體現的,這在生產工具與生產力的關系上表現為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對此,已知生產力發展史是可以證明的:銅器取代石器導致奴隸社會生產力取代原始社會生產力,鐵器取代銅器導致封建社會生產力取代奴隸社會生產力,熱力發動機取代鐵器導致資本主義生產力取代封建社會生產力。
以往的理論研究者沒有提出“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這一原理,但這并不表明他們對此毫無認識。馬克思對生產工具與社會性質之間關系的那一著名論斷:“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5,實際上已經包含了“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這一思想。這是因為只有將“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直接規定生產方式的性質”,“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這四個原理按順序連接起來,才可以得出馬克思的上述結論。另外,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也認為:“歷史上每一種社會形態之所以比先前的社會形態達到更高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歸根到底是因為在生產中應用了更進步的生產工具”。○6實際上,這與“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已經非常接近了。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傳統馬克思主義者對“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這一問題已經有所認識,但總的來看他們的認識還不能算是完全清醒的。這是因為事實上他們一直在把資本主義生產工具(熱力發動機)當作社會主義生產工具來看待,從而又違背了“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這一原理。
再有需要指出的是,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原理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并不存在矛盾。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而生產工具又由科學決定,這說明科學對生產力具有根本決定性的作用。但是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社會存在的本質內容之一,而科學則是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如果這樣看,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原理就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發生了矛盾。但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看問題并不全面。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者在把科學視為知識形態的同時,也把科學視為物質活動,承認“它兼有物質形態和精神形態二重特性”○7,而由科學的這種精神與物質的雙重屬性決定,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原理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并不存在矛盾。
掌握了生產工具決定生產力原理,就可以看出能夠把不同性質的生產力區分開的是生產工具。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認為,“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這個問題的實質與核心就應該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工具”。
五 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
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本文認為,以現代計算機為生產工具的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對此,我們可以分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說明與論證:一是現代計算機是社會主義生產工具。將此作為論據是因為“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實質是“什么是社會主義生產工具”。二是現代計算機作為生產工具使生產力在量的變化上超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度的范圍。將此作為論據是因為只有生產力在量的變化上超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度的范圍,社會主義生產力才能出現。
1. 現代計算機是社會主義生產工具
對此,我們又可以分別從三個方面來進行說明與論證:
(1)從電子計算機對社會生產所產生的影響上看,現代計算機是社會主義生產工具
一種生產工具能夠成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生產工具,是由于這種生產工具能夠對社會生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這也就是說社會形態的生產工具就是指能夠對社會生產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生產工具。銅器、鐵器和熱力發動機之所以分別成為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工具,就是由于這些生產工具能夠對社會生產產生革命性的影響。與此相對應的是,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現代計算機(當前現代計算機采用的是電子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計算機采用比電子技術更為先進的技術也是有可能的)的發明和在生產中的普遍應用,社會生產出現了由熱力發動機大生產到信息化大生產的革命性轉變,生產由此呈現出高效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新特征。因此,現代計算機應該就是新社會形態的生產工具,即社會主義的生產工具。
(2)從技術社會形態與經濟社會形態的關系上看,當前新技術社會形態的出現就意味著社會主義生產工具的誕生
傳統馬克思主義通常以經濟社會形態劃分社會形態,近年來又給予了技術社會形態的補充。技術社會形態是指“以生產力和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結構為標準劃分出來的社會形態”。 ○8新科技革命以來,隨著信息化大生產的迅速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正在代替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主導地位○9,一個全新的技術社會形態出現了。從技術社會形態與經濟社會形態的關系史上看,一種新技術社會形態的出現就意味著一種新經濟社會形態的接踵而至。農業社會出現不久奴隸社會跟著就到來了,工業社會出現不久資本主義社會跟著又到來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在根本上決定技術社會形態性質的東西仍然是生產力中的生產工具。石器決定原始社會也決定漁獵社會,銅器決定奴隸社會也決定農業社會,熱力發動機決定資本主義社會也決定工業社會。在這里新經濟社會形態的出現之所以晚于新技術社會形態的出現,是因為經濟社會形態的確立并不完全等同于新生產方式的確立,它還要涉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問題。當今時代出現的新技術社會形態是由現代計算機決定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之后的經濟社會形態,因此,現代計算機應該是社會主義的生產工具。
(3)現代計算機作為生產工具可以導致前文所推測出的那樣一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
我們前面講過,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是新階級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是個人所有制;人們在生產中互相交換活動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關系;在產品分配方面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是我們在不知道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情況下,依據現有理論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所進行的邏輯推測。我們知道,生產關系是由生產力決定的,而生產力又是由生產工具決定的。因此,如果現代計算機是社會主義生產工具,那么它對這樣一種生產關系就應該具有根本決定性的作用。
第一,現代計算機作為生產工具可以導致前文所推測出的那樣一種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出現。首先,我們來看新階級所有制。從現代計算機與知識的關系上看,現代計算機是是知識在社會形態生產工具上的物化。而知識一旦物化為社會形態生產工具,勞動形式就會因此出現根本性的變化,即腦力勞動成為勞動的主要形式。對此,西方理論界的察覺是敏銳的。“知識經濟”概念的提出者美國經濟學家溫斯洛和布拉馬認識到勞動將由體力勞動變為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并將此作為“知識經濟”的特點。○10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6年發布的《科學、技術和產業發展報告》這一國際組織文件中提到知識經濟與工業經濟的一個主要區別就是社會勞動方式不一樣,就是創造性的腦力勞動將成為主要勞動方式。○11美國社會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標志工業時代結束和信息社會到來的一個重要事件就是1956年美國從事技術管理和事物工作的白領工人的人數第一次超過了藍領工人。○12在馬克思主義內部,當前一些馬克思主義者也已經開始認識到勞動形式所出現的這種變化。如“俄共綱領指出,在當前,生存勞動的性質將發生根本變化,勞動將越來越變成為主要是智力勞動”。○13
而對階級社會來說,勞動形式的這種根本性變化則會導致一個新階級的產生,即知識階級的產生。對此,一些西方學者已經提出了新技術社會形態下腦力勞動者已經形成“知識階級”的觀點。但傳統馬克思主義對此則是不予承認的。這是因為在馬克思主義中,階級劃分的主要依據是人們與生產資料的關系,而傳統馬克思主義是不承認知識是生產資料的。但是知識物化為生產工具以后,知識就會成為生產資料——而且是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由此可以看出傳統馬克思主義否定知識階級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進一步看,而知識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資料就又會使知識階級成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從而導致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的出現。而知識階級所有制則正好對應了我們前面所推測出的新階級所有制。
其次,我們來看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知識階級所有制是不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對此,我們要看知識階級所有制是否同時兼具私有制的成分和公有制的成分,另外還要看剝削是否能夠被消滅。這是因為一種所有制同時兼具私有制的成分和公有制的成分說明這種所有制處于公私兩種所有制之間的過渡狀態,而剝削的消滅則可表明過渡方向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首先,我們認為知識階級所有制具有私有制的成分。這是因為知識階級所有制是階級所有制,所以這種所有制仍具有私有制的殘余。其次,我們認為知識階級所有制具有公有制的成分。要說清這個問題,就要說明剝削的消滅,因為沒有剝削是建立公有制的一個基本前提。我們認為現代計算機作為生產工具使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成為可能,而這會導致剝削的消亡(詳見本文第7部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本質”)。最后,我們看過渡方向。剝削的消亡表明過渡方向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因此,我們可以認為知識階級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
最后,我們來看個人所有制。知識階級所有制是不是個人所有制?對此,我們認為,個人所有是知識階級所有制的基本特征,從這個意義上看,知識階級所有制就是個人所有制。在社會主義社會里,知識成為生產資料的主體,而知識又是由每一個腦力勞動者所掌握的,因此,生產資料就是個人所有。在這里,個人所有制與個人私有制的區別是:舊的個人私有制的前提是物作為生產資料,它的基礎是個人勞動,它的性質是純粹的私有制;而個人所有制的前提是知識成為生產資料的主體,它的基礎是社會生產,它的性質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另外需要說明的是,資本主義留下來的股份制為個人所有制提供了現實的實現形式。
第二,知識階級所有制決定“人們平等互助的關系”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人們平等互助的關系”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內容的另外兩個方面,它們是由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的。因此,要說明以現代計算機為生產工具的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就應該說明知識階級所有制能夠對它們兩者起決定性的作用。
人們平等互助的關系與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是相互對立的,而知識階級所有制消滅了剝削,對平等互助的關系起決定作用。至于“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分配的唯一根據是勞動,而勞動能否成為分配的唯一根據則是由勞動者與生產資料能否直接結合決定的。知識階級所有制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因此,勞動也就成了分配的唯一根據。
由此可見,知識階級所有制與“人們平等互助的關系”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這兩個方面是相互對應的。
第三,知識階級所有制對應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解決方式是兩者走向融合。我們前面講過,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解決方式不是兩者“同歸于盡”就是兩者走向融合。因此,要說明以現代計算機為生產工具的生產力就是社會主義生產力,還應該說明知識階級所有制可以與此相對應。這里我們認為知識階級所有制與后一種矛盾解決方式相對應。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階級結構的新變化清楚地表明了這一點。首先來看無產階級。白領工人已經成為工人的主體○14,而白領工人就是腦力勞動者。其次來看資產階級。從所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角度講,食利資本家和企業經營管理者曾是資產階級的兩個基本階層,但二戰以來,隨著新技術社會形態的出現,知識開始上升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由此使掌握知識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階層開始在這兩個階層的相互關系中處于實際主導地位,而這一階層屬于腦力勞動者;從另一個角度講,中等資本家階層是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主體,但與大型壟斷資本集團不同的是,大多數中等企業采用的仍然是所有權和經營管理權合一的形式,而在知識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的當代社會里,這些企業的資本家只能屬于腦力勞動者。○15由此可見,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階級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以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組成的傳統社會階級結構開始解體,而以知識階級為主體的新的社會階級結構正在形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開始走向融合。
分析至此可以看出,現代計算機作為生產工具可以導致前文所推測出的那樣一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出現。因此,現代計算機應該是社會主義的生產工具。
2.現代計算機作為生產工具使生產力在量的變化上超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度的范圍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短短幾十年里,由于現代計算機的發明與普遍應用,“勞動生產率成幾十倍,幾百倍地增長。法國社會學家格·普·阿波斯托爾估計,當今物質生產力3年內的變化,相當于20世紀初30年內的變化,牛頓以前時代300年內的變化,石器時代3000年內的變化”。○16這就清楚地表明,現代計算機作為生產工具使生產力在量的變化上超出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度的范圍,社會主義生產力出現了。
六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是兩種并不相同的社會形態
在傳統理論中,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但本文認為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是兩種并不相同的社會形態。
既然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那它的后繼社會形態就應該是公有制。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是公有制,認為它與社會主義的產品分配形式不同,因此,傳統馬克思主義講的共產主義就應該是社會主義的后繼社會形態。但需要指出的是,因為人們還不知道什么是共產主義生產力,所以傳統馬克思主義提出的共產主義公有制和按需分配事實上還只能具有猜測的性質。
那什么是共產主義生產力呢?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么是共產主義生產工具”。公有制是生產資料公共所有制,也就是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是生產資料的主人,而這最終仍是由生產工具來決定的。在知識作為社會基本生產資料的前提下,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成為生產資料的主人就是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平等掌握人類社會的全部知識。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看到了用科技手段將此變成現實的希望。但顯然僅憑借計算機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對此我們需要更高質態的生產工具。因此我們認為,從功能與作用上看,共產主義生產工具就是能夠讓人獲得人類社會全部知識的機器,而共產主義生產力就應該是以這樣一種機器為生產工具的生產力。
至于這一生產工具基礎上的新公有制與原始社會公有制的區別,盡管兩者都是生產資料公有,但舊公有制是對物共同占有基礎上的公有,這種公有是全體社會成員意義上的公有,就個人來說,個人不可能掌握社會全部生產資料,而新公有制是對全部知識人人所有基礎上的公有,這種公有是個體成員意義上的公有,也就是說掌握著人類社會全部知識的每一個個人都可以成為社會基本生產資料的直接所有者。另外,我們知道共產主義公有制要高于原始社會公有制。這是因為依據否定之否定規律,與原始社會公有制相比,共產主義公有制應保留前者的某些特征、特性,表面看去仿佛出現了向原始社會公有制的回復,但不應是真的回復,而是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這實際上也是我們用以判斷共產主義公有制的一個標準。而我們所講的這一新生產工具基礎上的新公有制則恰恰與此相符。因為兩者相比,新公有制比舊公有制明顯更為高級。
說到按需分配,這一向是傳統共產主義理論中最難以讓人理解的一個問題。而當我們明白共產主義社會是每一個個人都成為社會基本生產資料的直接所有者的社會,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無比巨大的社會財富的社會,就能夠看出這個社會分配個人消費品的原則就只能是按需分配。
再有,傳統馬克思主義還從人的發展角度,階級關系、社會分工、政治上層建筑等方面對共產主義的特征進行了種種推測,而這些大部分都能夠通過我們這里提出的共產主義生產力理論來得到說明與論證。以人的發展為例,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共產主義實現了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就是使人成為能夠掌握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通曉整個社會生產系統,可以全面勝任各種工作的人。而要達到這種境界,離開個體意義上的人對人類社會全部知識的掌握這個條件是不可能實現,也是不可能被人理解的。再有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客觀物質前提是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們在物質上的高度富有,而當我們可以說明共產主義是每一個人都直接成為社會基本生產資料的主人以后,這個問題理解起來也就沒有什么困難了。至于其它方面,由于篇幅的限制,我們這里就不再一一進行論述了。
這樣通過我們對共產主義生產力的初步說明,就可以看出傳統馬克思主義所講的共產主義就應該是我們這里所講的社會主義的后繼社會形態。
七、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與基本矛盾
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其根本問題是揭示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本質是由事物本身固有的特殊矛盾決定的。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實際上,這個矛盾就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生產力與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之間的矛盾。
那為什么說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生產力呢?我們知道,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方式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階級社會中,勞動者由于沒有或者極少占有生產資料,只能為生產資料占有者勞動,受其剝削,表現為物對人的統治。而在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物與人是統一的。由此可以看出,傳統馬克思主義把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形態的判斷標準。
但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傳統馬克思主義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與“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的關系的認識是不正確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前者決定后者。這實際上違反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基本原理。這是因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都是生產力的要素,它們的結合方式只能由生產工具來決定,而不能由生產關系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來決定。由于這個錯誤認識的存在,傳統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去人為廢除私有制和人為建立公有制才能實現。而事實告訴我們,熱力發動機時代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人為廢除私有制和人為建立公有制以后也沒能真正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因為這里還存在著國家這個中間環節,也就是說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是通過國家這個中間環節被聯結在一起的。
而當現代計算機成為社會形態生產工具以后,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直接結合就可以得到實現。首先,對于腦力勞動者來說,他們和生產資料實現了直接的結合。這是因為知識成了生產資料,而知識成為生產資料實際上就是擁有它的勞動者成為生產資料。正如日本學者堺屋太一所認為的那樣:“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一體化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現象。在未來社會里,從事創造‘知識與智慧價值’的人的知識、經驗和欣賞能力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這些生產資料是和人即勞動力密切結合在一起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種一體化趨勢將加速進行。……由于生產‘知識與智慧的價值’的生產資料主要是知識、經驗和欣賞能力,它將給生產組織帶來重大影響,具有知識、經驗和欣賞能力的人若離開企業,企業的生產資料也隨之消失,企業本身也無法繼續存在。”○17因此,腦力勞動者被剝削的可能性消失了。其次對于體力勞動者來說,此時盡管其依舊存在,但它只是廣大勞動者當中的極少數,這是因為體力勞動已經成為勞動的次要形式。在具有豐富物質生活的社會主義社會里,這些體力勞動者身上不僅沒有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反而還要社會通過全體勞動者的收入再分配才能滿足他們在這個社會里的基本物質生活需要。這樣從總體上看,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就實現了直接的結合。因此,社會主義的生產力就應該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生產力。
那為什么又說這種生產力與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呢?這是因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的這種直接結合使一部分人憑借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而占有另一部分人勞動的可能性消失了。因此,剝削消滅了。而消滅剝削對于消滅階級來說又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步驟,這樣以來,這種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共產主義無階級的公有制與之相適應。而社會主義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知識階級所有制,它是生產資料階級所有制,它與消滅階級的要求相矛盾。因此,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既然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那么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就應該是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
八 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
認識了社會主義生產力,我們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來推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以及社會主義上層建筑。
首先,我們來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認為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建立在以現代計算機為生產工具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生產關系。它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是知識階級所有制,這種所有制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它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個人所有。人們在生產中互相交換活動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關系。在產品分配方面,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至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特點,則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自發產生的。對于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在社會主義生產力基礎之上自覺產生的,但這是前者帶來的結果,因此不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特點。
其次,我們來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我們認為經濟基礎就是生產方式,前面我們已經對社會主義生產力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作出了說明,因此,這個問題也就有了答案。
最后,我們來看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筑,包括社會主義思想上層建筑和社會主義政治上層建筑兩個組成部分。傳統社會主義思想上層建筑理論是正確的,但傳統社會主義政治上層建筑理論卻存在問題。政治上層建筑的核心是國家政權。傳統觀點把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實質理解為無產階級專政,把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看作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我們通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知識階級所有制,社會主義國家的階級實質就應該是知識階級專政,社會主義國家政權就應該是知識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
所謂知識階級專政就是指知識階級及其政黨領導的,以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知識階級專政是知識階級通過知識階級革命建立起來的。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在本質上不是無產階級革命,它應該是知識階級革命。
知識階級是社會主義社會中占有生產資料的領導階級,是社會主義社會勞動者的主體與代表。它是現代計算機大生產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真正代表,因此,它才是歷史上真正最先進,最有前途的階級。在現代計算機時代,它是勞動人民的主體,它不可能與勞動人民或者說與它自己有根本利益上的對立,因此,也只有它才能真正做到團結其他勞動人民從而組成歷史上最強大的革命力量,去推翻舊世界,創造新世界。它是資本主義的終結者,真正能夠肩負起消滅剝削,解放全人類,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政黨既是無產階級的政黨,也是知識階級的政黨。在熱力發動機時代它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在現代計算機時代它是知識階級的政黨,這是它的本質屬性。在當今時代,全世界的無產階級政黨要依據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逐步完成自身由無產階級政黨向知識階級政黨的轉型,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教育知識階級,使它認清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認識自己的階級地位和歷史使命,對腐朽沒落的資產階級進行自覺的、有組織的斗爭,從而由一個“自在的階級”上升為“自為的階級”。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這個雙重屬性,不適時完成這種轉型,那這些無產階級政黨就不可能成為新時期勞動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就不可能最終擔負起領導全人類解放事業的偉大歷史使命。
結論
行文至此,我們就應該給社會主義社會下一個這樣的定義:即所謂社會主義社會,是以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為本質的社會。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后繼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的生產力是以現代計算機為生產工具的生產力。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是知識階級所有制,這種所有制既不是公有制也不是私有制,而是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它的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個人所有;人們在生產中互相交換活動的關系是平等互助的關系;在產品分配方面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它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它的上層建筑包括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兩個方面。社會主義思想上層建筑就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政治上層建筑是社會主義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以及設施,其核心是知識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勞動人民成為國家與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直接結合的生產力與生產資料知識階級所有制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與共產主義社會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第269頁。
○2參見韓立新:《關于“個人所有制”解釋的幾個問題——兼評李惠斌〈對馬克思關于“私有制”、“公有制”以及“個人所有制”問題的重新解讀〉一文》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年第2期。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272頁。
○4鄧小平提出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揭示了科學技術對當代生產力發展的第一位的變革作用。參見楊春貴、張緒文、侯才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修訂本第二版),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第320頁。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1卷第142頁。
○6韓樹英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綱要》修訂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頁。
○7趙家祥、聶錦芳、張立波:《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63頁
○8同上書,第368頁。
○9參見上書,第371頁。
○10參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7頁,“知識經濟”。
○11參見上書,第1017頁,“知識經濟”。
○12參見上書,第439頁,“信息社會”
○13參見高放、李景治、蒲國良主編:《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5版第274頁。
○14參見上書,第235頁。
○15有關觀點參見俞可平、李慎明、王偉光主編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論叢》第10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吳波《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階級的內部構成及相關理論分析》一文。
○16趙家祥、聶錦芳、張立波:《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57頁
○17《馬克思主義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頁,“知識社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