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清:中國主流經濟學批判(13)
——評鐘朋榮“超額貨幣量形成的倒逼機制”
鐘朋榮在《中國通貨膨脹研究》一書中提出了“超額貨幣量形成的倒逼機制”概念,來對我國經濟中超額貨幣量形成與通貨膨脹的特殊原因和特殊過程,進行了概括,分析了銀行總得為填補企業的資金缺口發貸款的原因,認為在貨幣供給方不獨于貨幣需求方的情況下,要想真正“閘住”貨幣供給量,到頭來也就只能由政府通過“指令”,強行約束各貨幣需求者的需求量;控制貨幣總量的有效辦法,只能是“控制住中央銀行的再貸款”。在這里,鐘朋榮是把貸款增加與貸款膨脹劃等號。眾所周知,資本是能夠帶來比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如果所增加的貸款是運用于社會所必須的再生產項目,能夠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產品,那么所增加的貸款只會增加有效經濟總量,相對減少社會貨幣量,并降低物價。認為僅僅增加貸款就必然會造成超額貨幣量形成,把“超額貨幣量形成”歸因于所謂“倒逼機制”,是本末倒置。“超額貨幣量形成”的原因只能到經濟增長方式即配置性經濟增長方式中去尋找;正是配置型經濟增長方式,或不分配置與再生、增長與發展的GDP增長方式,才使企業的貸款增加必然轉變為貸款膨脹,“倒逼機制”才會形成“超額貨幣量”。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只要透過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就可以看到,配置型經濟比重過大、再生型經濟比重過小的泡沫GDP,是供給不足、貨幣效率降低、超額貨幣量形成、通貨通脹的根源。
根據再生經濟學原理,有效經濟總量應為社會有效投入總量與社會有效產出總量之和,社會有效產出總量即社會有效供給總量。當貨幣總量增長速度超過有效經濟總量增長速度時,貨幣效率降低、物價上漲。而貨幣總量增長速度超過有效經濟總量增長速度的根源在于泡沫GDP——在GDP統計數據中,配置型經濟比重過大、再生型經濟比重過小,以致造成有效供給不足。而配置型經濟比重過大、再生型經濟比重過小,既有發展觀、發展戰略方面的原因,也有過度投機的因素。
發展觀、發展戰略方面的原因:以GDP數字作為考核各級政府官員的政績指標,使各級政府官員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地要提高GDP數字(當然不是指在統計報表上弄虛作假),似乎只要全國13億人每人花一萬元買一張本科文憑(當然是正規院校的正規文憑,因而地下經濟不在此列),國民經濟總值就增加了13萬億元;以致造成配置型經濟急速膨脹,無效經濟總量大幅增長,使貨幣效率降低、物價上漲。
只知道個人利益最大化、奉行價格拜物教、不能從理論上區別“投資”與“投機”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支配下的發展觀、發展戰略,是過度投機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度投機的根源在于供給不足:絕對供給不足與相對供給不足,過度投機的結果又反過來造成再生型經濟比重過小、配置型經濟比重過大,造成有效供給不足、超額貨幣量形成。
無論是哪一種原因造成有效供給不足,通貨膨脹都不是所謂“增加貸款額度”造成,也不是“超額貨幣量形成的倒逼機制”造成;而由投機造成的“過熱”,不是真正的“過熱”,而只是病人的“發燒”;要退熱不在于“緊縮”或減少貸款額度,而在于改變發展戰略;通過宏觀調控,提高經濟主體性、再生型經濟比重與改善經營環境,以增加產出,并不給投機及國際炒家以可趁之機。市場經濟不是投機經濟,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抑制投機。政府扶持創新-創造-創業,就是打破銀行的壟斷地位,抑制貨幣投機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上市公司的壟斷地位、抑制股市投機的必要手段;就是打破房地產公司的壟斷地位、抑制房市投機的必要手段。政府扶持創新-創造-創業是抑制投機之本,加強監管、規范銀行股市房市是末。如果不是以創新-創造-創業為本,那么所謂“加強監管”、控制貸款指標,只是強化銀行壟斷地位、使銀行得以自由地大量尋租的手段。
降低物價、抑制通脹的根本措施是根本上改變發展戰略,提高本國經濟主體性,提高再生型經濟比重。以配置型經濟比重過大、再生型經濟比重過小的泡沫GDP作為經濟增長的指標,本身就是一種泡沫經濟;泡沫經濟發展戰略本身就是不可持續發展戰略。通貨膨脹是經濟泡沫膨脹的結果;抑制通貨膨脹不但要擠掉泡沫,而且要挖掉產生泡沫的根源——泡沫GDP。鐘朋榮“超額貨幣量形成的倒逼機制”概念源于主流經濟學通行的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看數量不看質量的線性思維方式,僅僅消除“超額貨幣量形成的倒逼機制”不能從根本上抑制通脹。
記住:只有配置型經濟、GDP經濟才是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