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減少短命建筑,也需去除中國人的“劣根性”
“我們有5000年的歷史,卻少有50年的建筑。”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范柏乃的感慨再次讓“短命建筑”這一話題回到了公眾的視線。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新建面積達20億平方米,使用了世界上40%的水泥、鋼筋,建筑的平均壽命卻只能維持25至30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讓中國現代的建筑如此短命?對此學者通常把國內建筑短命現象的原因,歸納為“四說”:“質量說”、“規劃說”、“政績說”、“暴利說”等等,這種拆了蓋,蓋了拆的破壞式建設正是導致眾多建筑短命的罪魁禍首。不過我國建筑短命更深層次的原因或許在于中國人的“劣根性”。
中國人大多很重視表面形象。世界上的頂級名車沒有一個是中國品牌,然而中國的名車消費量卻位居世界前茅。不僅人們爭相購豪宅、開名車、穿品牌、吃喝奢侈浪費成風,政府也不甚了了。2010年,中國國內的奢侈品消費總金額達107億美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費市場份額的30%。中國正在迅速地追趕日本,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費市場。
同時我國也喜歡用GDP等表面數字來衡量地區經濟實力,發展成績等,每一個地方都會為了指標絞盡腦汁。世界金融風暴,西方國家商討的是如何讓平民和企業擺脫生存困境,而中國卻是為著GDP的保八保十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幾年前,曾有過一項統計,中國地級以上城市不外乎260多座,卻有近190座提出了興建“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為了實現目標,不少市長親臨歐美或日本考察,對國際化大都市的結論竟驚人一致:高樓大廈、車水馬龍、燈紅酒綠。因而國內城市就總是大拆大建。除了一線城市,如今一些二三線城市也在拆舊建新,紛紛追逐奇特建筑作為城市坐標。2010年世界十大高樓有七座位于中國,歐洲人卻喜歡帶有文化性的建筑,對于摩天大樓不屑一顧,房子嘛,夠住人就行了。然而中國人總是在比拼誰的樓層高。
因此,如果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思想不能改變這種太過注重表面形象,忽視內在實質的“劣根性”,則不但建筑短命問題難以有效解決,同時也仍會產生其他的物力、人力浪費等問題了。
作者:陳健敏
水針發展研究工作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