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經濟的弊端究竟是什么?
――答復暗影流香《再侃市場“市場經濟”》之四
在暗影流香網友答復我的文章中,第四部分是討論公有制計劃經濟的弊端的。他在文中說:
當時蘇聯的經濟,是不健康的,它是依靠壓縮農業和輕工業的投資,以及犧牲民眾的生活質量為代價,從而獲得以軍工為主的重化工業的強大,除了軍工產業,蘇聯經濟在其他工業領域,幾乎一無是處,除了軍工產業,當年的蘇聯,就是一個資源輸出型國家,靠賣軍火和糧食以及石油維持生計。
徐老拿蘇聯的例子來證明公有制計劃經濟的優越性,并以此證明我是錯誤的,實在非常荒唐,一個窮兵黷武一輩子的軍事帝國,一個已經滅亡的軍事帝國,這個事實難道還不夠徐老們深思嗎?
暗影流香網友在這段話中,似乎理直氣壯,但他卻犯了一個根本的歷史錯誤,忘記了當時蘇聯所處的歷史環境。
俄國十月革命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給世界無產階級、被壓迫人民與民族的革命斗爭帶來了希望,也引起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仇恨和反抗。國內被推翻的剝削階級企圖通過武裝暴亂恢復其失去的政權,國際帝國主義的集體干涉則使這場內戰更為尖銳化和復雜化。為了捍衛十月革命的成果,以列寧為首的俄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在國內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敵人四面封鎖的艱難條件下,領導全國軍民經過3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為蘇聯由戰爭轉入和平建設創造了條件。此后,俄國繼續在經濟上受到帝國主義集團的封鎖。為了新生政權的生存,于1922年成立的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實行了公有制和計劃經濟,奉行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政策,使蘇聯建立起了強大的重工業,奠定了以后戰勝德國法西斯侵略的經濟基礎。正是因為有這個基礎,蘇聯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所以,當年蘇聯的經濟政策完全是在帝國主義逼迫下采取的、是在當時條件下保存無產階級政權的唯一正確的選擇。脫離了當時這個歷史環境來談計劃經濟的弊端,除了瞎說百道之外,還剩下什么呢?
我們國家在解放初期,遇到了與蘇聯當時類似的狀況。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集團對我國實行集體經濟封鎖,妄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正是這個環境,才迫使毛澤東采取了向蘇聯一邊倒的政策。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們束緊褲帶,節衣縮食,一面通過抗美援朝,抗擊美帝國主義對我國的戰爭威脅,一面在蘇聯幫助下從事156項重點工程建設,打下了新中國牢固的工業化基礎,并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國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沒有這個正確的政策,沒有全國人民的犧牲和奉獻,就不會有中國的今天。而我有幸親身經歷了這段光輝的歷史,也為此作出了自己應有的努力。所以,當暗影流香網友嘲諷我不該得幾千元錢的退休工資時,我是問心無愧的,因為我的確為我們共和國的強大付出了我的全部精力。
那么,為什么還要改計劃經濟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呢?其實說起來也不復雜,因為環境改變了。文革以后,我們國家外部條件有了很大改善,通過抗美援朝、中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等,打出了中國人的威風,國家的獨立也已為世界各國所承認;同時計劃經濟在這樣的環境下的弊端也越來越突出,主要是由于信息難以完整收集;計劃難以科學制訂;大鍋飯的分配制度壓抑了人民的勞動積極性,特別是文革的錯誤等,這就促使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深刻反省,蘇聯的解體也為中國提供了反面的教訓。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鄧小平才及時提出了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問題,并由此涉及到了我國社會的深層次變化。所以我認為:是十月革命和新中國成立當時的國際環境迫使斯大林、毛澤東實行了計劃經濟,而正是計劃經濟才保證了當時社會主義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并為以后的強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蘇聯解體的原因十分復雜,但實行僵化的計劃經濟,也的確是重要原因之一。因為當政權鞏固以后,人民當然有權過上更好的生活。但在當前的技術條件下,要了解和掌握本國人民的各種消費需求的信息并根據它來分配社會資源和組織生產,事實上是不可能的。因此,利用“看不見的手”來分配社會資源和組織生產就成了必然的選擇。蘇聯解體的教訓之一就是沒有及時進行這個轉變,而我們在鄧小平的指導下,這個轉變基本上成功了,雖說它也發生了較多的偏差,帶來了很多新的重大的問題。
所以簡單地將蘇聯的解體歸之于計劃經濟不是實事求是的,何況還不能忘記其中有蘇聯的敵對勢力這個主要的因素在起關鍵性的作用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