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敢、符前進、董永亮等紀念五四運動九十二周年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趙勇敢/符前進/董永亮)
九十二年來,我們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以青春之我,創我青春中華。”九十年前,在一個徘徊在“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寒”潑墨勾勒畫卷中的華夏古國,四萬萬人里一個叫李大釗的人壯懷激烈,寫下了震驚寰宇的文字;“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六十年前,沉浸在“每個人臉上都刻畫著春天的腳步”憧憬喜悅里的華夏故園,巨人毛澤東感慨萬千,吟出了大氣磅礴的詩篇。 “莫道今年春將盡,明年春色倍還人。”生活在五四九十二周年暨中國共產黨九十華誕“雙喜臨門”的2011年,十三億龍的傳人懷揣“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牛犢意氣,承載“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襟懷抱負,以“縱有千古,橫有八荒”的博聞心胸,重新反思九十年前那場運動,探析蘊涵于其中的人文內涵,即“五四精神”;認真審視五四運動九十二年來,特別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來五四精神的傳
承豐富歷程,解讀一個魅力四射、春意盎然的青春中國。
愛國主義是對五四精神的首要詮釋。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作為對國家及同胞最深厚感情的愛國主義,也可以通稱為“中國心”,在九十年前的運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分贓的巴黎和會上,憤怒的顧維鈞拍案而起;廣大師生“為祖國燒的發顫”,高喊“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引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的連鎖反應。運動的結果以政府拒絕在不平等和約上簽字而告終。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二十多年后,中華民族依靠愛國主義“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到1949年,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建國六十年來,愛國主義始終是主旋律:抗美援朝、兩彈一星、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抗震救災、奧運場上奪金掠銀......愛國主義,多少次使我們化愛國熱情為強國動力。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建構青春中國的心靈基礎。祖先們精忠報國的血液流淌在今天國人心中。我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正在努力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改革創新的理念,蕩漾在五四時代一去不復返的天空中,融合在五四精神的體系里。在那段日子里,到處是“風雨如磐”的氣象,“萬馬齊喑”的景觀。先驅和良知們本著“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奔走呼號吶喊。盡管他們的方式風格各異,卻殊途同歸:即在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糟粕、剖析病態社會的人性丑惡的同時,達到改造國民性、重塑中國魂的初衷歸宿。進步的人們把馬克思主義這個共產主義的幽靈迎接了進來。兩年后,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成為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理論創新是先導,正如閃電總是走在雷聲前面。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踐及時代特征相結合,在革命戰爭年代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五四九十二年暨新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年的歷史雄辯地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今天,馬克思主義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指導思想依然巍然不動,作為時代精神的改革創新也大放璀璨的光芒。
民主科學,也就是德先生和賽先生,就是在九十年前步入中國的,并成為五四精神的旗幟。作為“司令部”的陳獨秀滿懷熱情地預言:“只有這兩位先生能夠救治中國人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學術上的一切黑暗。”民主科學的本質與馬克思主義有關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的論述不謀而合,即人是主體和目的,民主科學只是手段路徑。民主是個好東西。九十年前魯迅先生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六十多年前,我們贏得了民族的解放;從毛澤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鄧小平“三個有利于”,江澤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一脈相承的。今天,科學發展觀成為統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政治精神財富,它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一切工作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對于科學而言,五四時代我們主要推崇“各出所學,各盡所知,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的自然科學;建國歷史年來,成功和失誤的經驗告戒我們,科學只有也涵蓋哲學社會科學才算完整,因為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狀態和文明素質。民主科學是建構青春中國的命根支柱,助推青春國家在茫茫大海中奮勇向前,永不停滯,決不動搖。
包容和諧是孕育五四精神的營養土壤,又是它的內在文化要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人文哲理在這里被揮灑運用的登峰造極、爐火純青。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辦學方針開一代風氣之先,為當世欽仰、后人追慕,正因為他認識到“北大者,為囊括大典,包羅萬象之最高學府”,這與國學大師陳寅恪倡導的“大學者,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異曲同工。中國人獨立思考、敢為天下先的“深沉、博大、質樸、精深”的性格神經被再次觸動。在九十年前,先驅們或保守,或激進,或理性,或張揚,但他們的人格、學問都值得今天的我們揣摩和景仰。毛澤東提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成為我們治國理政的傳家寶。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和而不同是萬事萬物協調相處的真諦。今天我們倡導的“和諧社會”和“和諧世界”構想就淵源于五四精神中的包容和諧元素。這是青春中國接人待物傳統策略,也是青春中國崛起的智慧選擇。
斗轉星移,時光荏苒。中國見證了一個偉大變遷。一個相信青年的民族是有希望的。曾經蓬勃于五四時期的愛國主義、改革創新、民主科學、包容和諧的精神火炬,今天仍在接力相傳;九十年前先人們有關建設青春中國的夢想仍在進行中。挖掘并弘揚五四精神,建設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青春中國是我們的共同理想,也是包括你我在內的所有中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因為我們是九十年前先哲和先烈的后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高舉五四精神旗幟,沿著建設青春中國的道路前進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