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的問題,在我國理論界早有了“定論”。無論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還是權威理經濟學理論家都一致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對于這一問題,仿佛已不再有什么爭議的必要。其實不然,我認為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同時,對這一問題的不正確認識,也會產生嚴重的影響,必然阻礙我們對于社會主義的正確認識,影響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建設,甚至無法正確建設真正的社會主義。因此,我們也很有必要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以明確我們的認識,從而使我們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
下面,就“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這一問題發表一下我個人的見解,和大家共同探討。
我認為,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
一、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
我認為,在人類歷史發展中,任何一種社會形態的經濟采取何種形式都是由這種社會形態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
那么,一種社會形態的客觀經濟條件之的是什么呢?
一種社會形態的客觀經濟條件,就是指作為這種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和由他決定的生產關系。在這里,我們需要注意兩點:一、一種社會形態在其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可能存在不同發展程度的生產力,但并不是任何所存在的生產力都可以被認為是作為這種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例如,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至今,其生產力發展已經經歷了工場手工業生產、蒸汽化生產、電氣化生產和自動化智能化生產這樣四個階段;在這里,我們就不能把工廠手工生產階段的生產力也認為是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我們知道,工業革命的發生,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才使資本主義徹底戰勝封建主義而最終鞏固起來”,所以,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不能包括工業革命以前的工場手工業生產階段的生產力的。二、由于歷史發展的多樣性與特殊性,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某一時期,可能存在不同層次的生產力,但并不是這一時期存在的任何層次的生產力都可以被認為是作為這一國家在這一時期所處的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例如,在我國,現階段高度現代化的生產與現代化程度不高的機器生產、半機器化生產甚至大量的手工生產同時并存;在這里,我們就不能把現階段我國存在的手工生產、半機器化生產甚至現代化程度不高的機器生產看作是作為我國目前所處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社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在這里,我們要注意把一種社會形態存在的生產力的范圍與作為這種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范圍相區別開來,一種社會存在的生產力的范圍要比作為這種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的范圍要大,一種社會存在的生產力的范圍,它的主體當然是作為這種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除此之外,還包括作為前面社會殘余因素的生產力和作為更高社會發展萌芽因素的生產力。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只能是那種使這種社會制度得以鞏固地存在的范圍之內的生產力。
同樣,社會主義經濟采取何種經濟形勢也是有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經濟條件即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和由此而決定的生產關系決定的。
那么,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標志的生產力和由此而決定的生產關系的具體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除原始社會外,任何作為一種社會形態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必然應該是比前一社會所能達到的最高程度的作為這種社會發展標志的生產力的水平更高的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也應該是比作為資本主義發展標志的最高程度的生產力水平更高的生產力。具體的將它是一種怎樣的生產力,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我們還不能準確地回答。不過根據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當代世界資本主義所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生產力,我想,他的最低程度至少應該是包括一切生產部門在內的普遍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
那么,有這種高度發展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又是怎樣的呢?它只能是以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形式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對于這一點,可能有許多人不能理解。也許有人會問,用你的話講,不僅個體小生產者、私營經濟,而且連勞動群眾的集體所有制也不能算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所有制形式了?這可能嗎?其實一點不錯。因為只有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才能與作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標志的這種高度發展、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相適應。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形式是一種與現代化程度不高的機器生產、半機器生產甚至手工生產相適應的所有制形式,他不能算是真正完整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所有制形式,最多只能算是一種想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所有制形式過渡的過渡性質的所有制形式。關于這一點,我們不妨作個設想,假如我們的社會主義不是在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而是在當今世界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奪取勝利,那么勝利后建立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是否還一定需要保持兩種公有制形式呢?更何況,即使象當今美國這樣的國家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低于作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標志的生產力的水平。
高度發展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和由此而決定的一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的所有制形式為基礎的生產關系所構成的社會主義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
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客觀上要求一個社會中心通過計劃手段對全社會的生產實行統一管理。這是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的客觀前提。
高度發達的信息技術,使各種信息的快速傳遞與處理成為可能。這是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的技術保證。
國家代表全體勞動者共同占有生產資料,使社會中心能夠對全社會的生產進行統一部署和安排。這是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的社會基礎。
二、社會主義的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前面我們已經講過,與社會主義這種高度社會化的生產力相適應的經濟形式只能是計劃經濟,也只有這種計劃經濟的形式才能適應這種高度社會化的大生產的生產力,并促進這樣的生產力不斷發展。
“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不可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眾所周知,市場經濟不僅不能消除兩極分化和消滅剝削,相反市場經濟反而是產生貧富分化產生剝削的基礎和溫床。
“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也只有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才能實現。
因此,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
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的觀點,其理論依據概括為: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社會主義經濟是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的客觀要求,因而,社會主義經濟也是市場經濟。
首先,社會主義經濟不是完全的商品經濟。
認為社會主義是商品經濟的觀點,其理論依據是:“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而由自然經濟直接演變為自然經濟,社會主義也是如此”;“社會主義只能采取商品經濟形式:一、社會分工仍然存在,不同經濟主體必須交換他們的產品;二、經濟利益關系的差別仍然存在,多種所有制性并存,公有制存在著兩種不同形式,即使是全明所有制企業荏苒是具有相對獨立的經濟利益的實體,存在著經濟利益的差別和矛盾,它們之間互相交換產品必須嚴格計算各自勞動消耗,并要求得到補償,而不能采取無償調撥的辦法”。
(一)確實,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而由自然經濟直接演變為自然經濟。但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社會主義階段已經經歷了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過程。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資本主義是商品經濟充分發展的階段,而社會主義是比資本主義社會更高級的社會形態,是代替資本主義社會而產生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否定的結果。因而,人類發展到社會主義顯然已經經歷了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過程。至于某些國家的社會主義因為產生于比較落后的資本主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甚至更低的社會發展時期沒有經歷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甚至幾乎沒有經歷商品經濟的發展過程,社會主義建立后還要有意識的發展商品經濟的情況,這只是歷史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特殊現象,我們不能把這些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特殊現象上升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國家還要有意識的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恰恰是在補商品經濟發展的課,使社會主義還不完善、不成熟的表現。
(二)社會主義經濟也并非只能采取商品經濟形式。
社會存在分工,不同經濟主體必須相互交換他們的產品,但并非產品的任何轉移都必須通過商品交換的方式才能實現。在過去的歷史中,曾有過通過非商品交換方式實現產品轉移的情況;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也存在著社會分工,產品的轉移也將不是通過商品交換的方式而是通過產品的方式來實現。社會分工的存在,只是實行商品經濟的前提條件,而不是實行商品經濟的直接原因。
“經濟利益關系的差別存在,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公有制還存在兩種形式,全民所有制企業仍然是具有獨立的經濟利益的經濟實體,不同所有制形式之間,同種公有制形式的不同企業之間,彼此還存在著利益的差別和矛盾”。但是,一、“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公有制還存在兩種不同形式”,這恰恰是因為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尚未完全形成,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還不夠成熟完善的表現,而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如果我們把由于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尚未完全形成、社會主義生產關系還不夠成熟完善的情況下存在的現象當成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的結論那顯然是荒謬的;二、并非企業之間的經濟利益的矛盾只有通過商品交換的方式才能解決;商品交換是解決不同經濟主體之間經濟利益的矛盾的途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只是途徑中的一種。
(三)從動態的歷史發展角度來看,一方面,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實質是共產主義,因而必然包含有共產主義的最基本因素;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低級階段,還不夠成熟和完善,因而必然帶有大量的舊社會的印痕。社會主義經濟亦是如此。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經濟是充分發展的商品經濟,共產主義經濟應該是充分發展的產品經濟,因而,社會主義經濟應該是由商品經濟向產品經濟逐步過渡,既具有產品經濟的最基本因素又包含著大量商品經濟的印痕并且隨著社會不斷發展與成熟產品經濟因素逐步怎多、商品經濟印痕逐步減少直至最后消失的經濟形式。
(四)從現實經濟生活實際的角度來看,社會主義生產和交換并非是完全的商品生產和交換。比如拿當前的我國經濟生活的實際來看,國家經適房、平價房廉租房、公租房等大量的社會保障性住房推出,這些商品和網服務實現消費的轉換形式顯然不是純粹的市場商品交易的形式而是帶有明顯的計劃產品供應的形式;義務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社會醫療保險等。義務教育、最低生活保障、社會醫療保險等這些服務產品的供給,顯然是一種計劃的產品供給形式而不是市場商品交易形式,還有我們正在逐步推開的建立公益性醫院的醫療改革,顯然改革的方向也不再是“充分發揮市場作用的自由市場形式”而是向著“實現醫療公益性產品的計劃調配方式”轉變;我國從去年推行的“家電下鄉財政補貼政策和汽車下鄉財政補貼計劃”等活動中這些購買家電和各種車輛的財政補貼部分的實現顯然也不是通過市場商品交易形式而是通過計劃產品供給的形式實現的;、農村的糧農種糧養殖等補貼顯然也是一種計劃產品分配形式而不是市場商品分配形式;等等。以上說明,即使是在我國今天這樣的社會主義基本物質基礎尚未完全形成,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改造尚未實現的國家中這種的“產品生產形式”和“產品轉讓形式”的計劃經濟形式就已經大量存在。
其次,我們也不能因為社會主義還存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就得出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結論。
商品經濟不等于市場經濟,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區別。商品經濟是直接移交化為目的的經濟活動方式,是相對于自然經濟、產品經濟而言的;而市場經濟則是指主要通過市場手段來配置社會資源的經濟形式,是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的;市場經濟只是商品經濟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而商品經濟除市場經濟之外還有其它具體表現形式。從歷史上看,商品經濟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后期,從原始社會后期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由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局限于有限的范圍之內,這一階段主要表現為簡單商品經濟或較小商品經濟形式。只有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特別是在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過渡之后,一切生產要素都以商品的面貌出現,市場體系與市場機制不斷完善,這時的商品經濟才發展成為市場經濟階段。“市場經濟只與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不是商品經濟的共生物”。
綜上所述,社會主義經濟是市場經濟的理論論據是站不住腳的。正如前面所講,社會主義經濟只能是計劃經濟。
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市場的作用程度和范圍受到限制,計劃手段成為整個社會經濟的主要調節手段,計劃調節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特征。我們稱之為計劃經濟。
準確把握計劃經濟的概念,對于我們理解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對于計劃經濟的概念,過去很長一段時期,我們的理解是模糊的和片面的,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我們對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的正確認識。
根據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有高度發展的商品經濟向產品經濟過渡,既含有產品經濟的最基本要素又包含有大量的商品經濟的印痕,以計劃調節為主要特征的經濟形式。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1)實行計劃調節為主,市場調節為輔。計劃調節是主要方式,計劃目標是整個社會生產進行的中心目標;市場調節是輔助形式,主要是補充計劃調節的不足,并且保證計劃目標的實現;(2)計劃調節目標的制定,需以市場規律和市場活動為基礎;并且計劃調節目標的實現,需大量的借助或通過市場活動方式的媒介來實現;(3)產品生產方式已大量存在,同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在一定范圍內還普遍存在并發揮著重要作用;(4)不同經濟主體之間互換勞動產品遵循等價交換原則,通過產品和商品兩種互為補充的形式;(5)經濟生活中,貨幣仍然普遍存在,并且人們仍然以價值為尺度借助貨幣計算勞動價值。
在社會主義社會,適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需要,建立完善的計劃管理體系,是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和不斷發展的根本保證。
根據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特點,我們應該建立以計劃管理為中心,銀行為樞紐的管理體系。
一計劃為中心,就是以計劃機構的計劃管理為中心。在社會主義計劃管理體系中,計劃機構主要是運用計劃手段管理社會生產活動。主要包括:(1)制定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及主要生產的具體計劃,組織社會力量保證主要目標及具體計劃的實現;(2)對重要社會資源進行調配,對重要社會產品進行調撥、分配;(3)監督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及重要生產的具體計劃的實施情況;(4)對重要經濟主體之間的經濟利益進行調整,確保其經濟利益得以實現。
以銀行為樞紐,就是把銀行作為實施計劃管理的中介樞紐。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管理體系中,銀行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計劃管理的實現需借助銀行這一媒介來實現。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銀行具有了特殊的意義,銀行不僅是貨幣存貸機構和經濟往來賬目結算機構,而且是經濟的管理機構、社會勞動的計算機構、社會產品的分配機構,是經濟管理的樞紐。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作為銀行,除了具有傳統的貨幣存貸職能和賬目結算職能外,還包括(1)通過貨幣資金的流動和投放調控資源的配置與流向,以及生產活動的進行,確保計劃目標的實現;(2)對不同經濟實體的勞動創造價值進行計算;(3)完成社會產品的轉移,保證不同經濟實體之間經濟利益的實現。
能否認識到在社會主義經濟中銀行具有的特殊地位以及銀行具有的新的職能對于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并建立完善的計劃經濟管理體系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如果我們不能正確認識銀行在社會主義經濟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銀行的特殊職能,我們就不能建立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管理體系,不能對社會主義經濟進行正確地計劃管理,不能保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順利進行,甚至從而對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產生懷疑。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識社會主義經濟中銀行的特殊地位和具有的新的特殊職能。
在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一支高素質的計劃管理人才隊伍具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它不僅是建立完善的計劃管理體系,而且是保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順利進行與不斷發展的需要。
我們都知道,計劃經濟的運行與發展,是在社會計劃管理機構的有意識的計劃管理活動指導下進行的。計劃管理行為是否正確,直接決定了國民經濟能否正常進行與發展。而從事計劃管理的工作人員的經驗、知識、能力直接決定了計劃機構能否做出正確的管理行為。有人曾這樣形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管理者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管理者的不同作用:“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經濟管理者即使躺在床上睡覺,資本主義經濟仍舊可以不斷發展”;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條件下,管理者的片刻停頓和稍稍失誤都將給社會主義經濟帶來重大損失。雖然這一說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不是很準確,但是也說明了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的經濟管理者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管理者相比較作用的不同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經濟管理者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因而,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管理者隊伍的素質建設。
綜合前面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經濟而不是市場經濟,這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適應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需要,必須要建立以計劃管理為中心,銀行為樞紐的管理體系;同時,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計劃管理人才隊伍,是建立完善的計劃管理體系和確保國民經濟順利發展的需要,意義尤為重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