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貫徹以德治國是十年來的最大失誤
1
早在 2000年6月的世紀之初,時任黨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就提出了“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
他的《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互相結合,統一發揮作用。
而在"2001年1月,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更是明確提出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的治國方略。
但是,十年來,我們的政府部門一直沒有認真貫徹落實這個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以至于十年后的今天,溫家寶總理不得不用“道德血液說”來規勸人們“要流淌著道德的血液”——當國家總理要求人們要流淌道德血液的時候,這恰恰是一個喪失了道德力量的國家在吐血!
2
德和法的分別在于,德是以人性本善為其存在的立場,主張通過后天的教化而使人心自覺向善;而法則是將人性本惡作為自己的存在根據,主張通過法律的懲惡功能而逼人向善。
德是柔的手段,法是剛的措施,二者相互補充才能剛柔相濟,才能讓整個社會管理實現陰陽調和。
這也是儒家和法家各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長期并存的原因,即他們的矛盾在客觀上發揮了相互補充的作用,不僅在封建社會支撐起歷代的國家管理思想,而且也給如今的國家治理提供了并行不悖的治國方略。
而只要將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統一在一起,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人性觀——即辯證法的人性觀絕不會陷入到善和惡的任何一個方面,而是將人性視為善與惡矛盾著的對立統一體加以看待——人性的惡是逐利的小我意識,表現為欲望的追求和滿足;而人性的善則是尊義的大我精神,表現為社會責任的恪守和奉行。
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應該堅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
3
重法輕德,一直是西方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他們信奉人性本惡說,進而將人視為追求利益最大化、唯利是圖的經濟人,甚至將這種思想以“經濟人假設”的形式而寫入教科書,這就是一大明證。
當然,我們并不能因此而否認西方文化的價值。對人性本惡的認識使得西方社會普遍尊重個體利益,以至于幾百年的發展中,使得他們建立起一整套尊重個體權益的法律體系,以及與之支撐配套的社會制度和運行機制,這些東西都是值得整個中國社會學習。
但學習,絕不是不加鑒別和分析的全盤照搬,而是辯證的批判吸取,為我所用——無論是對于西方的經濟理論還是治國理念;無論是對于西方的管理思想還是科學技術,中國社會都不能照抄照搬,而必須在借鑒的基礎上進行大膽批判,進行再創新。
因此,尊重中國傳統文化、尊重中國的特殊國情、尊重整個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既要看到西方文化的進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辯證吸取,創造符合中國實際,效率和公平兼顧的思想理論和治國理念,這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所應該秉承的態度。
4
近十年來的中國社會之所以沒有在以德治國方面取得突破,是因為沒有發現并找到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兼容的新思路和新辦法,以至于使得義與利、公與私、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之間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沖突。
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是因為那些埋頭搞市場經濟實踐的人,沒有抬頭看見信息社會,他們只知道低頭拉車,卻忘記了抬頭看路,以至于沒有發現整個人類已經走過工業文明而步入信息時代。
他們不知道互聯網的普及推廣為整個人類帶來了一場巨大而又深刻的社會變革——在信息時代,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而傳播,正是新時代的腦力勞動所必然表現出來的價值實現方式,它為每個人出名創造了條件,而名,正是西方社會所津津樂道的品牌價值。
而正是因為有了名,義和利、公與私、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矛盾才找到了化解的新辦法——有義就有好名,有好名就有大利益;而不義則有惡名,惡名會反過來剝奪利。
名是精神上的利,是賺取人心而實現的個人價值,是人的身價——誰大公無私,誰才能達其私,才能獲得好名聲,進而對自己有利;誰自私自利,誰就會獲得壞名聲,進而喪失自己利益。無論是企業品牌還是個人,這一規律都普遍使用。
認識到這一規律,我們就找到了在信息時代以德治國的新辦法,那就是讓德有所得,讓義能取利——因為名的作用,德有所得而不會失德,反而會使人固其德;義能取利而不會失義,反而能使人守其義。
如果將這一思想變成相應的政策措施,并與法律法規有機融合在一起,不正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以德治國”方略的完美貫徹和落實嗎?
5
然而,中國社會那群對市場經濟頂禮膜拜的自由派們,在看到市場經濟之“利”的同時,卻忘記了社會責任這一時代大“義”。
他們不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研究市場經濟,破解新的時代課題,不會發現新的問題并提出新的解決辦法,而只會照搬西方現成的經濟理論、思想主張和價值觀念。
他們仰望天空,卻看不到天理;他們俯視大地,卻看不到草根。
這群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中國精英,正是思想領域中的見利忘義者,他們完全解除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武裝,忘記了馬克思解放全人類這一偉大的共產主義理想,放棄了辯證法的思想武器,因而,他們既不能發現信息時代所帶來的精神生產方式,也不能找不到化解義和利這一矛盾的根本辦法。
事實上,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審視市場經濟,我們恰恰能有一個偉大的發現——所謂的市場,不正是那一個個既是生產者又是勞動者的人民群眾嗎?所謂的世界統一大市場,不正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大聯合嗎?所謂的市場機制,不正是人民群眾以供需矛盾的形式而形成的社會合力嗎?所謂的無形之手,不正是人民群眾支配和管理世界的大手嗎?
6
市場經濟和信息社會,一旦通過人民群眾的大腦而經緯交織起來,所形成的正是一個偉大的智慧文明時代,而智慧文明,正是精神的共產主義。
在這個時代,由于自動化機器和各種先進技術的的普遍推廣,物質財富已經極大豐富,以至于生產過剩成為整個時代的難題,以至于市場成為比工廠更為寶貴的資源。
但市場,正是人民群眾。因此,要解決金融危機和生產過剩,必須實現共同富裕,鼓勵人們通過腦力勞動和精神生產而實現富裕,這樣,人類的勞動將從繁瑣沉重充滿奴役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以腦力勞動的形式,與每個人個性、自由的發展相一致,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
打球是運動員的勞動,表演是演員的勞動;唱歌是歌者的勞動,思考是思想者的勞動,講課是講師們的勞動,策劃是策劃人的勞動,行義是義丐和所有義士的勞動,甚至打假都是打假英雄的勞動,還有哪些有助于社會進步的事業不可以成為勞動的呢?
這些勞動構成了整個社會的精神生產,并以體育產業、文化產業、傳媒產業、策劃咨詢產業、動漫創業產業等眾多形式展現出來。
而在信息社會,這些勞動都可以讓勞動者名利雙收了,整個人類的腦力勞動再也不象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那樣了——全部《資本論》的稿酬卻不能償付寫作它而耗費的雪茄煙錢!
可是,在這個以咒罵、誣蔑甚至侮辱馬克思為榮的時代,有幾個人能為這個解放全人類而思考一生的偉大圣賢,為那個在安樂椅上離去而生前卻沒有安樂過的人,灑下一滴高尚的熱淚呢?
而我,將為此感到驕傲——即便終此一生不能拜訪馬克思的墳墓,即便不能親眼看一看他思考和創作的小屋,即便不能到德國去面對他的骨灰憑吊——但這些,都不妨礙我在東方這片古老而又神圣的土地上,不妨礙我站在東方這條奔騰不息的思想河畔,遠眺并欣賞馬克思開創挖掘的這條偉大的思想河流。
一次次,我在心中默念起他那些充滿思辨光芒的詞句;一次次,我攬過他解放全人類的博大心胸;一次次,我站在這位偉大思想巨人的肩膀上,眺望整個人類的未來——我為馬克思在困境中的頑強不屈而熱淚盈眶,卻又為自己生在這一偉大的時代而感到無比幸福。
歷史將會證明,馬克思不只是千年最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最偉大的思想家,他是屬于全人類的千古圣賢。在這個腦力勞動的分工和協作的時代,再也沒有像他那樣的思想家了,未來的思想家將是群體型的,而我,只能成為一個思想者,一個思想小者。
此刻,我屹立在不再遙遠的東方,我站在全球一體化的信息時代,站在智慧文明這個偉大時代的門口,噙著熱淚向那個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一生的思想英雄——馬克思,致以無限的崇敬!
《智本論》作者相曉冬2011年4月23日于上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