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起來,“無畏”之人逞一己之勇,主觀的惡性和行為的危害性表現得明白無誤,如何定性、怎樣處理,法律上都有一一對應的硬杠子,被圈在法律的框框內而無法游離其外,只好乖乖地被繩之以法。恩格斯說,違法犯罪是“蔑視社會秩序最明顯最極端的表現”,正因其極端,而不是打擦邊球,盡可大膽將其打煞,還有什么話好說。
“無恥”之人則不然,他們寡廉鮮恥,既要為非作歹以撈取好處,又不愿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便難逃法網,也要避重就輕。他們在道德和法律之間游弋,好比那泥鰍、黃鱔在水田中游走,見縫就鉆;就算沒有縫,打個洞也要鉆進去。眼睜睜看著他們在做傷天害理的事情,用道德這條準繩去套,又套不牢,因為他們對輿論譴責毫不在乎;用法律這條準繩去套,又套不準,因為其行為看似缺德,卻沒違法或沒有觸犯刑律。實在是狡猾狡猾的,比那些直戇戇藐視法律的勇者來得“高明”,所以是智者。
這樣的人,在道德與法律合二為一的法文化模式中不容易出世。所謂“法外無禮”,“出禮入刑”,道德所不容的,必為法律所打擊;法律所禁止的,亦為道德所非議,二者同氣連枝、形同一體,要想在中間找個空子來鉆,門都沒有!但是,道德、法律統一不分的制度體系,據說有泛道德主義的價值傾向,不利于保障人權,剝奪了人民的行為、思想自由。始自清末法制改革,將道德、法律分而治之,以便縮小法律的打擊面,給人民多留些自由的空間。此種作法,雖然代表了更高層次的世界文明潮流,卻與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法律觀有些脫節,至少有兩方面的矛盾難以克服:一是違背道德的行為不一定違背法律,如不敬尊長、不講誠信、婚前婚外性行為等,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行為合法,便不會受到打擊,法律價值得到尊崇;二是符合道德的行為不一定符合法律,如大義滅親、血親復仇、親屬之間互相包庇、隱瞞犯罪等,在這種情況下,受道義支配的舉動可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道德價值遭到質疑。二者合力作用下,至少在一些特殊領域,引發了法律意識上升與道德意識下滑的雙重逆向運動。
這一運動過程中,人們越來越關心行為的合法性而輕視其合理性,當部分人進一步變得只關心行為的合法性而無視其合理性時,昭示著無恥者、智者、癩皮狗、鰍鱔等各路妖孽已降生凡間。他們穿行于道德與法律之間,干一些“依法缺德”的事,法律卻無之奈何,輿論譴責又不傷毫發,豈不快哉!
依法缺德可分出不同的層次。
一曰絕對依法缺德主義。指依照法律有沒有規定、怎么樣規定,來決定做不做或怎樣做缺德事兒。某些行為雖然違背了道德規范,但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便放手去干;或者法律有規定但有一定條件限制,便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去干。這是絕對依法喪德主義的兩種基本表現形態。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以色牟利的行為,即屬前一種表現形態。自1910年沈家本修訂《大清新刑律》以來,“無夫奸”逐漸被驅出法律領域而歸道德調整,除強奸、奸淫幼女外,其他諸多不正當的兩性關系,雖然是道德違規行為,卻不會構成違法,更不能視為犯罪。這種改變,無疑給無恥之人帶來了天賜良機,遂充分發揮性別優勢,左傍右靠、上下勾結,官運財運,與日俱增。昨日一介職員,今日處級領導;今日一介平民,明日百萬富姐;明明是不學無術之人,搖身一變而為碩士、博士。這些權力、財富、榮譽,因為是用“色”謀取的,完全可以高枕無憂。按照“依法辦事”、“罪刑法定”等原則,法律有明文規定的,依照法律規定處理,沒有規定的,不得以法律手段制裁之。誰敢執意處置,反到犯了“于法無據”的法了。試問,以色相的方法謀取錢權名利,有哪一部法律、有哪一條司法解釋作了禁止性規定的呢?回答是沒有。這就對了噻!嘻嘻,國法其奈我何哉?那些搞錢權交易以達到非法目的當事人,一旦東窗事發,必然被按照《刑法》第385條“受賄罪”、第389條“行賄罪”論處,沒有走展。相形之下,硬是有些兒差水平了。
當下較為普遍的不孝敬父母的現象,則屬后一種表現形態?!缎谭ā返?61條規定,子女不扶養年老父母,要“情節惡劣的”,才構成遺棄罪。那些道德意識低而法律意識高的人,就把自己不孝敬父母的行為,總是控制在“情節惡劣”的幅度之下,看你刑法拿我咋辦?雙親危病之時,也不照顧,自有那道德意識高而法律意識低的好心人發揚雷鋒精神、代為看護。父母仙逝之后,如沒立下遺囑,無恥子女還要以“法定繼承”的理由分得遺產,“依法”得到好處;好心之人則被“依法”排除在繼承范圍之外,只好去沐承道德的心靈慰籍。
二曰相對依法缺德主義。如果說絕對主義是“依照”法律的“規定”而為缺德事,絕不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相對主義則是“參照”法律的“精神”而為缺德事,有可能不會受到法律制裁,或受到的制裁輕而得到的利益重。有些行為,既違背道德準則,又違背法律規定,但行為人考慮,受害人要追究自己的法律責任,在程序上非常麻煩,很可能不會訴諸法律;即或訴諸法律,自己的行為也只是民事違法或行政違法行為,不會構成犯罪。對法律精神的領會貫通,使之對行為后果有了較為準確的預測、把握,變得心明眼亮起來,干那對不起良心的事,更是“毅”無反顧。這便是相對依法喪德主義者了。
筆者周圍的其他教師宿舍,租住了大量的大學生,大都是自考、函授的學生,他們有點像“大學游擊隊”,充分享受著憲法賦予的居住和遷移自由。這些新生代們,每日里大呼小叫,高腔煽情,厲聲罵架,就連正常的交談,也多以“他媽的”、“媽賣×”開頭,就像古人說話常用“夫××”作發語詞一樣。錄音機、電視機的音量總是開到最大,還養了各式各樣的寵物狗以供隨時呵斥,半夜上網歸來,務必要發出追逐嘻鬧聲、或學做鬼哭狼嚎聲,以表示自己的歡悅與存在。凡此種種,天天總要到凌晨2、3點鐘才會清靜。大學教師備課、科研,都是在家進行,學生的這些行為,已嚴重影響到了沒錢到校外買商品房的窮酸們的生活、工作秩序。以我等法科教師的法學素養,自然懂得應該用民事、行政法律來對付這群有意或無意的相對主義者們。以治安違法行為論,校內公安派出機關有權處理,但也是管得了東家管不了西家,管得了今天管不了明天。以民事違法行為論,我等受害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權之訴,但他們人數眾多,不知道該告誰,根本無法確定訴訟主體;即使費盡心機找準被告,但民事訴訟普通程序需要6個月,官司沒打完,一學期已過去,下學期人家還不知搬到何處去住哩!只好等到新一輪學生來對我等進行新一輪的騷擾。如斯反復而已。
“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當一個人預見其行為能搞到大大的油水,而將受到的制裁只是點到為止式的法律手段、無足輕重,也會走上相對依法喪德主義的道路。馬季在他的相聲中說:“貸款三千萬,從沒打算還。公安不敢抓,法院不敢判”。不是法院不敢判,而是不能將這樣的借貸糾紛當刑事案件來判。借款人正是掌握了法律之中還有民、刑之分的精神,知道借錢不還最嚴重的法律后果不過是“返還借款并支付違約金”,總不至于坐牢殺頭。這樣的懲罰簡直有點像隔靴搔癢,何足懼哉?遂在法律面前生出“無畏”的
勇氣來。又將三千萬與“誠信”原則放在良心的天平上一稱,發現三千萬永遠都是三千萬,而“誠信”既摸不著、又看不見,幾乎等于零,遂在道德面前生出“無恥”的勇氣來。
如上道來,這個社會既有絕對主義者的投機,又有相對主義者的肆虐,難道就沒有公
平、正義的價值追求了么?那倒未必。因為每個公民還可以用道德的武器去大加聲討。只是如此這般之后,才發現:口誅筆伐對絕對依法喪德主義者毫無影響,任你口水罵干,人家還是臉不紅心不跳,既得利益依然合法,弄不好你罵得越兇,人家的官升得越快,財發得越多,學問也越來越大。道德譴責對相對依法喪德主義者更沒有多大用處,人家的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已經超過民事、行政法律制裁的力度,對來自外界的輿論壓力,自不在話下。這些人只對刑罰還懷有幾分畏懼,而對道德,則視若無物,道德的底線——廉恥——在他們心目中越來越模糊,直至了無萍蹤。
三百多年前,馮夢龍(1574-1646年)在《古今譚概》中諷刺貓兒道德淪喪,說貓見耗子,心有不忍而不捕捉,仁也;與鼠共舞,意氣相投,義也;與鼠同在一個屋檐下,而能和平共處,禮也;知道主人家的糧食藏在哪里,而與鼠共同偷食之,智也。以我看來,貓兒的仁、義、禮、智的德性雖有些異化,但演化至今,還算沒有喪盡天良,尚存一“信”字以表明其仍有恥辱感,用以維護“貓民”的道德體系,故總在春季發情鳴嚎,而不在夏、秋、冬日無休止的亂叫,以免煩擾“人民”,且多于陰暗角落處做雌雄幽會,大概是有些害羞。以此觀照,似乎那些依法喪德主義者,竟不如貓了!
國外學者曾稱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一種“恥感文化”,羞恥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意識。有了它,人們才會為自己缺德違法的行為而感到良心不安,整個道德體系才能得以全面維護,法律體系也會因此得到更為良好的遵循。沒了它,道德體系會因失去價值支點而全面崩潰,各路妖孽必然乘機出籠,入人無人之境,突破道德防線,直逼法律底線,竟至撕開幾個缺口:說什么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守誠信、不擇手段,說什么偷奸?;?、偷雞摸狗、偷香竊玉、剽竊抄襲,說什么賣身求榮、獻身求官、舍身取利、任人唯色,說什么舔肥送禮、以怨報德、過河拆橋、整人害人,說什么坑懵拐騙、嫖奸盜賭、制假販假、虛假廣告……。 如此等等,全然不會讓行為人有一絲絲內心的愧疚和自責。莫說別人不敢當面指責,就算有不懂事的人當面譏諷,亦可坦然受之,還可反咬一口,告他個“名譽侵權之訴”。如若練就在道德和法律中間游刃有余的本領,更是會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想到這里,我簡直恨得牙齒都癢了,卻無計可施,只好搬古人的話來幫腔。顧炎武在《日知錄·廉恥》中說:“不(無)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禍敗亂亡”,大意是,沒有了廉恥,啥事都能做得出,人要是這樣,真該家敗人亡。謹以此警告世人,兼復詛咒那些穿行于道德和法律之間的人。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