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明是非
----再讀《貶毛揚朱其心何毒?》感言
縱觀中國幾千年歷史,雖然有許多文人志士憂國憂民,提出不少有真知灼見的觀點,但始終不能成為主流。因為那些打著紅旗反紅旗的家伙技高一籌,要么斷章取義肆意歪曲,要么指鹿為馬妖言惑眾,折騰的善良老百姓迷茫彷徨不知所措。此文義正言辭,遠見卓識,猶如檄文吹響了戰斗的號角。
愿中國有更多的文人志士揮起正義之筆,研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挖掘至理名言真意,揭開那些奸佞小人的面紗,聲討那些道貌岸然居心叵測的偽君子,讓正義真理大白于天下,還先師們一個公道!
下面列舉幾例,供朋友們賞析點評。
“以德抱怨”是人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報怨”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孔子教我們,當別人欺負你時,你就要忍,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是多么博愛的情操啊!就如同《圣經》里的“如果有人打你的左臉,你就把右臉也給他。”
“以德報怨”愚弄中國人民幾千年,出自《論語憲問》:“子曰:以德報怨。”但是事實上,人們根本就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查閱資料,《論語憲問》中完整的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可見孔子的這句“以德報怨”不是單句,全文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來,人們都被斷章取義的人給忽悠了幾千年!
真實情況是怎么樣的呢?孔子的弟子子貢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但我不回手。我要以德報怨,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嗤之以鼻地回答:“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呢?當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就應當以德來回報別人。但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堅決地反擊他。報德的對象只能是德而不是怨。”
至圣先師的教誨,就因為被別有用心的人故意省略了后面的幾句,義正理深的一句話就被扭曲成無數漢奸、賣國賊至今還在理直氣壯地產生的理由。資本家殘酷壓榨剝削,人們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了,人們要“以德報怨”;日寇在中國燒殺搶掠奸淫,人們還要“以德報怨”,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如今,西方強國的文化、宗教、飲食、毒品、性病將中國大地侵染得一塌糊涂,還是要“以德報怨”……
試想,如果孔子的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斷章取義,而是按照原意“德來德往,仁來仁去,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去做,歷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論語•秦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什么意思呢?那是說,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是統治者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統治者的意愿去庸庸碌碌一輩子。
單獨看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抹殺了多少真理,壓抑了多少人民的創造力!
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難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在春秋時期,人們撰寫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后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根據上下文的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句理和停頓——即標點符號,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
孔子的文章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其一,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后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么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剛剛還在前面一直與弟子們討論著詩、禮、樂這三種文化的教育問題,怎么后邊一下子就變成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這就是后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
仔細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意思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就讓他們自己去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文化。《論語•秦伯》中完整的原句:“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子的本意。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多惡毒的訓誡啊!至圣先師好好的一句話,硬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刻意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撓人民知書達理尋求知識的愚民之術。它象一條張開血盆大口的毒蛇,狠狠地纏在中華民族的身上,泯滅了多少先進的思維火花,束縛了多少應有所作為的仁人志士!
故意曲解這句話的封建統治者固然可恨,但反過來仔細思索,人們怎么就自己不去判斷一下:一個偉大的教育家,用一生置身于教化天下民眾的孔子,又怎么會說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話來?更可悲的是,人們竟然就這樣真的相信了幾千年,膜拜了幾千年——該傷心的,是孔子呢?還是我們?
諺語聯對:“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國人以訛傳訛的名言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算是一個小學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
首先,這“無毒不丈夫”,與人們所認知的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蕩蕩、胸懷寬廣的人,怎么會將這種惡毒陰損、暗箭傷人的行為前綴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
原來,這句來自民間的諺語,本來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這本來是一句哲理深刻、名言至理的絕好句子,充分運用了對仗、排比手法,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氣量狹小的人,不是真君子;度量不大的人,不算大丈夫。一個胸懷坦蕩的君子、大丈夫形象躍然面前。可惜,出自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一句話,到了封建統治者及其那些所謂的學高八斗的“君子”嘴里,就完全變了味兒。
為什么呢?這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學說起。在這副對聯式諺語里,“度”為仄韻字,為孤平,念著別扭,很容易被讀為平韻字“毒”,這在古代的音韻學派中稱為“合韻聲變”。肯定是那些對音韻美感要求甚高的家伙,在某一天吃飽了沒事兒干,便發揮其專長,自做主張,把原句改為“無毒不丈夫”。于是,至理名言終于變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為迂腐文人筆下的又一個犧牲品。
“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聯中“君子”對“丈夫”、“無度”對“量小”、“非”對“不”,本來就是對仗工整,排比流暢,極其完美的句子,根本就沒有必要再去進行音韻修訂。可惜,經過千百年來的以訛傳訛,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以無恥為榮,而且成天被人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如此,道德就沒了標準,“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成為古往今來所有的貪官、污吏、地痞、流氓、強盜、土匪們不擇手段以踐其行的最佳理由。
毛澤東主席的著述中曾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某些人就此大做文章,鼠目寸光地評論當代中國的得失,卻絕不提“時間(歷史)才是檢驗真理的最終標準”。鄧小平同志曾說過“逮著老鼠就是好貓”、“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某些人就據此大肆違法亂紀賤賣社會資源侵吞國家財產,卻不提“如果中國的改革不能讓大多數老百姓受益,貧富差距影響到社會和諧穩定,改革就不能算成功”。
但愿中國有更多的文人志士揮起正義之筆,揭開那些奸佞小人的面紗,聲討那些道貌岸然居心叵測的偽君子,讓正義真理大白于天下,還社會一個公道,建設一個風清氣正的中華和諧大家園,中華民族復興崛起指日可待!
2011年4月20日與文友探討修改于水泊梁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