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華數千年歷史,朝代更替,難免征伐殺戮,和儒家“仁者愛人”顯然是格格不入的。凡開國之君,鮮有遵從儒術者。不說古遠的秦始皇焚書坑儒、近代的毛主席批林批孔,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朱元璋、皇太極,聽說過誰對孔老二那堆東西推崇備至?
各朝代儒學多在國運昌盛時興起,而在即將滅亡時達到頂峰。如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直至西漢末年楊雄將儒學推至一時的巔峰,而后王莽篡位,西漢滅亡,楊雄則四朝為官,先后經歷了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及王莽四帝。東漢末年的鄭玄,唐朝后期的韓愈、柳宗元,明朝末年的黃宗羲、顧炎武,清朝末年的康有為,個個可稱為一代鴻儒。中國古代國力最弱,屢受外族欺負的宋朝,產生的儒學家也最多,司馬光、程顥、程頤、朱熹、張栻等等,將儒學的地位推上了歷史的頂點。儒學乃亡國之術,儒學盛行,國力衰微,幾成定例。
為什么會這樣?這恐怕與儒學的祖師爺孔老夫子本身就生活在八百年周天下的末運時期有關,儒學先天不足,多少帶有些衰亡之氣。其實無論哪朝哪代,任何學派的興起都與統治者的意愿有關。國家安定下來以后,自然希望社會和諧,臣下無逆反之心,百姓無叛亂之意。于是劃分等級,宣揚仁義,儒學最能代表統治者的意愿,有了用武之地,而后才能大力弘揚。儒學維護的是表面平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了等級制度,就會有剝削和壓迫,仁義二字是講給老百姓聽的,對于統治者來說,向來無仁義可言,正如某人所言,沒有老百姓的住不起房,看不起病,養不起老,上不起學,沒有農民的揮汗如雨,工人的日夜加班,哪有官員和先富們的揮金如土、紙醉金迷?統治者不仁義,高官巨賈們不仁義,哪里有單單要老百姓仁義的道理。愈是等級森嚴,社會矛盾就會愈加突出。
按照自然的法則,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才是絕對的,和諧必定只能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范圍內才可能存在,斗爭才是永恒的主題。為和諧而和諧,矛盾必然會日益突出,在斗爭中求和諧,和諧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即使在今天,政治斗爭、思想斗爭、外交斗爭、軍事斗爭、經濟斗爭哪一天不存在?只有在斗爭的各方力量對比較為均衡時,才有可能達到短暫的和諧。有些地方為了維穩,當老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時候,不是考慮如何解決問題,讓老百姓消除怨氣,而是出動軍警保安進行鎮壓,結果常常讓一些小事情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內部矛盾激烈的國家想要強盛,豈非天方夜譚。
近年來孔老夫子越來越熱了,年復一年的孔府祭祀,遠渡重洋的孔子學院,與儒學有關的書籍講座大行其事,說明相關部門確實在不惜血本不遺余力的打造這個所謂的“民族品牌”。前些日子孔老夫子的雕像進了天安門廣場(附近?),不知是誰出的餿主意,實非國家之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