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宇太先生商榷《哲學.宗教.主義.人性》和《說三》
宇太先生有兩篇文章,一篇《哲學·宗教·主義·人性》,一篇《說三》。在前一篇文章中,宇太先生說:“我以為,西方哲學是外向型哲學,印度哲學是內向型哲學,中國哲學是綜合型哲學,中國哲學難有一加一等于二那樣的確切答案,但它又給任何存在提供了發揮的空間,雖有模糊性但更有包容性和立體感,它不是一個點,也不是一個面,而是具有立體性,也正由于此,把握中國哲學神韻有很大的難度,很多人,當然包括我自已,都處在似乎看到了什么,卻難以真正抓住了什么的尷尬狀態,有著想談點兒什么又總覺辭不達意的忐忑心懷,幾乎都帶有小心翼翼或淌著走的心態,這都是沒有徹底弄明白的必然征兆。或許,中國哲學本不需要徹底弄明白,只需大概理解然后靠悟性填充即可。”
“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在定義上絕對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但宇太先生卻在后一篇《說三》一文中說:“許多人就是不聽,就是要迷信西方哲學,西方哲學,雖簡單明快,卻又膚淺荒謬,不就是一分為二嘛,把物質意識切開,把主觀客觀切開,再揭示兩者關系,選出個老大,到底誰是老大,很難說。”
“一分為二”的觀點是“西方哲學”中誰的觀點?在百度查找就會知道“一分為二”也叫兩分法、兩點論,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觀點。”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而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主觀與客觀的關系則是辯證唯物論和形而上學唯心論兩個觀點的看法是完全相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論認為先有物質,后有意識——指精神、思想、品德、信仰等;先有客觀存在,后有主觀存在——指意識、思想、精神、品德等。形而上學唯心論則認為先有意識,后有物質;先有主觀,后有客觀。這就是宇太先生的“把物質意識切開,把主觀客觀切開,再揭示兩者關系,選出個老大,到底誰是老大,很難說。”從這里還不能明顯看出宇太先生究竟站在那一邊。
“為了說明物質與意識、主觀與客觀誰是“老大”問題,宇太先生引用了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如夢令》詩句,其全詞為:“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昨夜雨疏風驟”,后,卷簾人看“海棠依舊”,而李清照覺得“應是綠肥紅瘦”。宇太先生說“卷簾人屬于唯物主義,李清照則屬于唯心主義,”對卷簾人來說“卷簾人成了老大,李清照成了老小,可對于詩人而言,誰是老大?當然李清照是老大,卷簾人是老小,對詩人而言,哪個主義偉大?當然是唯心主義偉大,唯物主義渺小,沒有唯心主義,就沒有詩。詩要的不是客觀存在,要的就是主觀感覺,客觀存在不過是個憑借,是個托兒。你啥感覺都沒有,就是讓你看遍了所有客觀存在,詩也生不出來。所以,主客觀是不能切開的,切不開的,”。
這里宇太先生借用李清照詩句來說明“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誰是“老大”和“老小”問題,而“老大”和“老小”分別指“偉大”和“渺小”,因為宇太先生說“對詩人而言,哪個主義偉大?當然是唯心主義偉大,唯物主義渺小,”。在宇太先生看來,由于看問題角度不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因為同時“雨疏風驟”后的海棠,在卷簾人角度看,是“海棠依舊”,是唯物主義老大——偉大,唯心主義老小——渺小;而在李清照角度,則是“綠肥紅瘦”,是唯心主義老大——偉大,而唯物主義老小——渺小。 從宇太 先生的表述看,其觀點似既贊成唯物主義,又贊成唯心主義,即使這樣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堅決接受唯物主義,堅決反對唯心主義觀點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老大”——偉大、“老小”—— 渺小的說法,還沒有見過那位哲人這樣表述,更不能闡明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也沒有闡明“主客觀是不能切開的,切不開的,”問題,且不論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沒有這樣論述兩者的關系。尤其所引用詩句根本就不能說明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不能闡明兩個觀點哪個“老大”——偉大,哪個觀點“老小”——渺小問題,而且卷簾人角度看的結果根本不是唯物主義,李清照角度看的結果也絕對不是唯心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闡述的主觀與客觀的關系中,絕對強調主觀必須符合客觀,就是人的任何主觀所想、判斷、主張必須符合客觀存在、符合客觀實際、客觀實際存在著的事物本來具有的樣子、性質等。“雨疏風驟”后是“海棠依舊”嗎?卷簾人的主觀判斷符合客觀存在的“雨疏風驟”后海棠的狀態、樣子嗎?不符合!卷簾人的主觀判斷不符合客觀存在的“雨疏風驟”后海棠的狀態、樣子,這是唯物主義觀點嗎?而李清照的“雨疏風驟”后“應是綠肥紅瘦”的主觀推斷,不符合或接近于客觀存在的“雨疏風驟”后海棠的狀態、樣子嗎?海棠在暖陽和風與“雨疏風驟”的不同條件下,其狀態、樣子能會一樣嗎?李清照的推斷是主觀臆想天開、不用任何客觀條件變化為依據的判斷,還是完全根據客觀條件的變化作出了合理推斷?如果不是前者而是后者,這怎么是唯心主義,不完全是唯物主義嗎?而且李清照這個推斷一定是經過這樣的過程:通過“雨疏風驟”或各種類似“雨疏風驟”后海棠或別的花草的變化的實踐,也就是親身接觸這樣客觀存在或從別人的經驗學習后,——得出“雨疏風驟”后各種花草都會起變化的理論,——然后用這種理論指導實踐,推斷客觀存在事物的變化,——于是推斷出“雨疏風驟”后“應是綠肥紅瘦”的結論。如果李清照的推斷不符合客觀存在的事物的狀態,那么李清照就應該總結經驗,查找出“不符合”的原因,以豐富其理論,以便更好的指導實踐——推斷客觀存在事物的發展、變化。由此說來,李清照不但不是唯心主義,而且在馬克思之前就是唯物主義,就已經學會辯證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真是了不起!至于卷簾人為什么會“雨疏風驟”后,得出“海棠依舊”的結論,李清照為什么在意“應是綠肥紅瘦”的推斷,完全是階級地位使然。卷簾人吃穿無著,哪里有心思理會什么花草的變化?而李清照絕對沒有卷簾人的苦惱,才會閑情逸致的“應是綠肥紅瘦”。兩個人為什么心里取向如此不同?是階級地位決定的,也就是客觀條件決定的。這就說明人的心理取向——意識、思想、情趣等都是客觀決定的。為什么階級地位會不同?更是一定的客觀環境、客觀條件決定的,一句話是客觀決定的。
實際上,只要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一分為二”的意思,絕對不會 “一分為二嘛,把物質意識切開,把主觀客觀切開,再揭示兩者關系,選出個老大,到底誰是老大,”“一分為二”的觀點就是讓人們看問題,認識事物要符合問題、事物的性質,符合問題、事物本來的面貌。世界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都在運動,在發展、變化,所以如此,就因為有矛盾存在,有既互相對立,又處于一個統一體的矛盾存在,造成事物的運動、發展、變化。簡單事物存在一對矛盾存在,復雜事物有多個矛盾存在,但不管有多少個矛盾存在,必有一個主要矛盾統領制約其它矛盾的發展、變化。所以我們看問題,認識事物,不能一點論,因為這樣不符合客觀實際,不符合客觀存在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能好就絕對好,不存在壞的成分;壞就絕對壞,不存在好的因素。太陽不好嗎?好,但它有黑子存在,月亮好,也有陰暗面存在。毛主席多么偉大,但也有缺點;蔣介石罪惡累累,但不是一點兒優點沒有。好和壞、優點和缺點存在一切人身上,也存在一切事物當中,只是所占比例不同,才區別出好人和壞人,優點多還是缺點多。雖然我們區別好人或壞人、優點或缺點時,往往是好人是某方面的好,壞是某方面壞,但總的評價應該是:
好的成分占多數,就是好人,壞的成分占多數,就是壞人,優點占多數,就是素質高,缺點占多數,就是素質低。左派就都好,不分好、中、差,不分左、中、右?右派就都壞,不分左、中、右或壞、中、差?你分不分,實際也是存在這種情況的。但是不能由此而混淆左右兩派的階級界限。一切站在毛主席一邊,站在人民利益一邊,就是左派;反之一切站在反對毛主席、反人民利益一邊,就是右派。當然在一定條件下,有的左派可能成為右派,有的右派會成為左派,這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條件,就不會出現。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有許多左派——共產黨員投降了;在解放戰爭中,有許多反共反人民的軍官、軍隊起義或投降。而先生說的“一分為二作為分析問題的方式方法,還有可取之處的話,那么看事物泛泛一分為二,就一定要不免荒唐了,很多人看人,非紅即黑,非左即右,非好即壞,非美即丑,非對即錯,認為對的好的就盲目逢迎,否則就破口大罵,有的人甚至連右派用過的詞兒都不許左派用,你用了就生氣,旗幟鮮明的可笑,黑白分明的可怕。”這些不正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分為二”觀點所堅決反對的嗎?先生怎么栽贓到“一分為二”上呢?但我們必須注意,不論如何“一分為二”,在根本上絕對不能混淆兩個階級的陣線,否則是十分危險的!
因事,暫時到此做一小結。宇太先生在兩文中講的哲學,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思想。不講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毛澤東哲學思想,如何能做堅定的毛澤東主義者?請斟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