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勞工是五四運動前因之一(勞工為中國贏得尊嚴)
劉仰
·
2010-11-07
·
來源:烏有之鄉
勞工:五四運動前因之一
五四運動爆發于西歷1919年,直接原因是是巴黎和會。西方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多,戰爭結束后,為了重新劃分勢力范圍,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中國作為戰勝國之一也參加了。德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在一戰之前,德國占據了中國山東境內的青島、膠濟線等勢力范圍,因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要求將青島交還給中國。然而,英美法等戰勝國否決了中國的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全部轉交給了日本,由此引發了“五四運動”。除了這個直接原因外,還有一個更加長遠的間接原因,它能讓我們看出,西方文明國家是如何野蠻地對待中國的。
西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此時的中國,滿清政權已被推翻,由袁世凱主政民國政府。然而,清朝政府簽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依然套在民國政府頭上,必須遵守執行。此前,孫中山把大總統的位子讓給袁世凱,并不完全是他們個人之間的事情,也不完全是中國國內政治決定的,而是以英國為主的西方列強決定的。孫中山始終要求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孫中山以為接受了西方“民主”之類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西方就能夠平等對待中國,但是,英國等西方國家根本不把“制度”當回事。當初它打你的時候,它說因為你沒有“民主”而落后。等你也像它一樣搞“民主”,它還是不愿意,因為,西方根本就不想同你平等,只想欺壓你。如果平等了,清朝政府答應支付的那些錢怎么辦?而袁世凱從小站練兵時就開始接觸西方,既有實力,又不想同西方鬧翻,借著外國勢力當上了大總統,自然欠了一份情。與之相對應,孫中山就任大總統時,英國控制的香港禁止民眾慶祝,就是因為孫中山到處宣揚要廢除不平等條約。
西歷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德國曾經向中國政府表示,愿意將膠州灣歸還給中國。如果那個時候就把這件事做成了,估計就沒有后來的“五四運動”。為何沒成呢?表面上是因為日本強烈反對,實際上是因為英國反對。德國主動歸還膠州灣是有條件的,它是想把中國拉入世界大戰中德國一方。在這里可以看到西方政治的一個原則,既然雙方成為盟國,地位就是平等的,德國歸還膠州灣,也是平等的體現。然而,英國不愿意看到中國加入德國一方,同時也不愿意中國獲得平等的國際地位,因為,如果中國與德國平等了,也等于同英國平等了,清朝簽訂的那些不平等條約怎么辦?英國人當然不想廢除。北洋政府之所以沒有接受德國的要求,還有一個中國自身的原因。中國人很聰明,也很能判斷形勢,當時北洋政府的高級幕僚通過仔細的分析認為,在歐洲發生的這場戰爭,德國一方肯定要敗。基于這樣一個判斷,如果中國接受了德國的條件——收回膠州灣,與德國站在同一條戰壕——戰后中國就會很被動,一切都可能得而復失,空歡喜一場。應該說,當時北洋政府梁士詒等人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
英國對德宣戰后,基于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結局的判斷,又基于渴望通過參戰獲得參戰國的平等地位,袁世凱政府曾經向英國提出,由中國出兵攻打德國在山東的租界地,中國不用德國人歸還,而用自己的實力奪回來。這不是沒有可能。北洋陸軍基本上按照德國軍隊的方式訓練,對于德國軍隊那套東西很熟悉。而且,德國既已在歐洲開戰,也沒有多少實力投入中國戰場,小小的膠州灣,中國軍隊圍而不打都讓德國人受不了。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向英國提出這個方案,還有其他意圖。如此一來,中國與英國就算盟友了,至少可以獲得一些平等的地位和條件。然而,袁世凱的建議被英國斷然拒絕。為什么?英國并不是擔心中國打不過膠州灣的那些德國兵,而是不愿與中國平等,不愿因為這一平等而讓出從清朝政府那里得到的權益。然而,德國在中國膠州灣的權益終歸是一個問題,怎么辦呢?英國找到了日本,英國需要日本這個盟友。把德國的利益讓給日本,對于英國沒有任何損失,還能獲得日本這個幫手。把利益交還給中國,英國不愿接受這個損失和激發中國民眾愛國熱情的潛在風險。于是,在英國支持下,日本在青島與德國開戰,中國不得不宣布中立。
袁世凱還是不死心,又向英國提出,直接派兵到歐洲,參與英法協約國一方的打仗。這一建議被英國再次斷然拒絕。因為,袁世凱附帶了一些條件:庚子賠款延期50年,不計利息;中國可以自己定關稅;戰后的會議如果涉及到中國,必須有中國代表在場。這里需要解釋一下“中國自己定關稅”的問題。從晚清開始,中國的海關就被英國把持。一些洋奴說,英國人給中國帶來了現代海關意識,這種媚態令人惡心。英國把持中國海關的后果是,英國商品的進口關稅極低,大量傾銷中國;而且,海關收入作為中國主要的收入來源,中國人無法獨立支配,必須經英國人之手轉交給中國。英國人想給就給,想拖就拖;給你的時候,還會規定用途。袁世凱的這個條件,英國流氓當然不同意。袁世凱的這種動向被日本人察覺,日本擔心,一旦英國有所松動,連英國答應給日本的利益也會受影響。于是,日本人立即炮制了“二十一條”,逼迫袁世凱接受。袁世凱拖了很長時間,一點點地向社會透露“二十一條”的內容,希望英美法能夠干預。但是,英國已經同日本達成私下交易了,已經答應把德國的權益轉給日本了,怎么還會干預日本?袁世凱最終接受修改后的“二十一條”是什么心態,還可以深入研究。比方說恨英國,索性讓日本在中國獲利更大,刺激英國,甚至埋下將來英國與日本沖突的引信,這是一種可能。比方說想當皇帝,希望獲得支持,也是一種可能。必須指出的是,袁世凱當皇帝的念頭,與美國人的挑唆也分不開。英國不也是君主立憲嗎?為何你英國可以,我中國就不可以?不管怎么說,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算是“前門去虎,后門入狼”,日本像它的英國流氓教師一樣,也不是一個好東西。袁世凱失算了,在全民唾罵中死去。但是,在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和日本的確成為了敵人。
袁世凱死后,中國政府還是不甘心,還是希望借助歐洲戰場的殘酷廝殺,改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當初直接攻打德國所占的青島被英國否決,直接派兵去歐洲,也被英國拒絕。梁士詒又提出了一個變通的辦法,派中國勞工去歐洲,負責戰爭后勤,等于變相地參戰,他的提法是“以工代兵”,此舉對于戰后中國的國際地位會有重大影響。但是,這一設想再次被英國否決。原因很簡單,英國就是不想中國獲得與之平等的地位,哪怕提高一點中國的地位,英國也不愿意。英國只想永遠壓制中國、控制中國,從中國獲得最大的利益。然而,英國拒絕了北洋政府的建議,法國卻很感興趣。法國對此感興趣是有原因的。首先,法國當時在中國的利益不算很大,讓出一點,損失可以接受。其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法國,法國被戰爭摧毀的非常嚴重,不僅如此,法國士兵傷亡嚴重,尤其是適齡當兵的男性。當時法國的男女性別比例已經嚴重傾斜,法國人甚至提出實行“一夫多妻制”。因此,中國提出愿意派勞工去歐洲,法國求之不得。(待續)
勞工為中國贏得尊嚴
(接前文《勞工:五四運動前因之一》)
由于當時中國在名義上還保持中立,因此,中國向法國提出,不以政府的名義進行合作,而以民間私營企業的名義,與中國勞工簽訂“民事合同”。這一“民事合同”的基本內容是,給予中國勞工的待遇,五年年限,到了歐洲不參與軍事行動,只參與后方工作等。這個時候,英國在歐洲戰場也損失慘重,英國原以為很快就能結束的戰爭,看起來進入了戰壕戰階段,還將很長時間地持續、消耗下去。因此,英國也終于改變態度,同意接受中國勞工去歐洲。然而,英國玩了很多花招。比方說,英國起初把招募中國勞工的地點放在香港,這個舉動的含義是,英國是在它的殖民地招人,就如同英國在印度招募勞工,英國便不需要同假定的“印度政府”有什么條件或約定,宗主國的地位和殖民地的地位非常清楚,戰后也不會受影響。所以,從這個舉動也可以看出,英國就是把中國當成它的殖民地,英國絕不想中國的受奴役的地位有任何改變。
然而,中國民眾并不怎么相信洋人。此前,去美國的華工受到嚴重歧視,美國政府制定了排華法案,對于中國民眾也有影響。其次,英國曾經在中國招募勞工去南非挖金礦和鉆石,那是真正的“苦力”,中國人對此的反映并不好。因此,英國的小心眼使它招不到幾個人,不得不求助于中國政府。同時,當時有英國人提出,廣東地區的中國人個子太矮,不適合做勞工,北方的中國人身體更為強壯,于是,英國把招募中國勞工的地點放在了山東。此后,英國、法國在中國的山東、河北、浙江等地一共招募了約15萬中國勞工。用中國北洋政府的說法,這批中國勞工就是“以工代兵”,就是中國參戰的具體行動。但是,英國還是不同意中國獲得參戰國的身份,只不過,北洋政府向英國提出參戰的幾項條件,包括戰后的處置,英國由于急需戰場上的人手,便對北洋政府的條件不置可否。既然沒有拒絕,北洋政府就也只當是英國默認了。
英國招募中國勞工給出了很優厚的條件,很多具體招募工作由英國在中國的傳教士進行。這些上帝的使者明明知道被招募的中國人是要上戰場,但他們依然以上帝仁慈的名義,不向中國勞工說明真相。勞工經過嚴格的體檢,去往歐洲之前,集中在英國人在威海的租界地內,后來因方便海運碼頭的原因,改在日本控制下的青島。英國人把這些中國勞工按照軍事單位分為班、連、營。班長、連長由中國人擔任,營長由英國人擔任,每營滿員500人。英國人對中國勞工進行半軍事化訓練,吃的也不錯,服裝統一(其實是為到歐洲以后防止逃跑),全部剃光頭。這些中國勞工,昨天還是普通農民,今天就有足夠的米飯和饅頭,去一趟歐洲,還能賺錢,許多人都覺得英國人真好。他們認為,到了歐洲,一定是滿地黃金。英國人向中國勞工及其家屬支付的是銀元,因為他們控制著中國的海關,可以用中國錢來支付。法國沒有這個條件,向中國勞工支付的是法郎。每個勞工有一個金屬“手鐲”,上面有他的編號,沒有名字,這個手鐲幾年都不能摘下,是勞工的身份標識。
一上了船,情況就開始變了。裝運中國勞工的船只,條件比當年從非洲裝運奴隸的條件略好些,但是,到了船上,伙食已經打了折扣。海運要走二、三個月,中途要停靠碼頭進行補給。為防止中國勞工逃跑,并且為了保密,中國勞工即便在停靠碼頭的時候也不能下船,只能呆在狹小的船艙里。媒體也被禁止報道,生怕別人知道中國也參戰了。海運路上,有中國勞工受不了,跳海自殺了。到了歐洲,主要是法國戰場,法國還比較遵守“民事合同”,招募的中國勞工大都在后方兵工廠、碼頭上工作,使得相當一批勞工成為技術工人。但是,中國勞工到了法國以后發現,法國人支付的法郎大大貶值,抗議毫無作用。法國人說,戰爭期間,匯率變動無法控制。
英國根本不管“民事合同”,幾乎將中國勞工直接投入戰場,比方說挖戰壕。一戰期間,由于重型武器較少,挖戰壕是常用的手段,作戰雙方都在壕塹內進行持久的消耗戰。中國勞工挖了上千公里長的戰壕,一米寬,一米八深,又快又好。但是,最近的戰壕離德國軍隊的戰壕只有50米。而且,挖戰壕的時候,英國士兵并不出現,只等戰壕挖成之后,英國士兵才開始進駐。因此,挖戰壕的中國勞工時時刻刻處于生命危險中,有些人確實傷亡。英國軍官對中國勞工的態度非常惡劣,他們雖然承認中國人很能干,是多面手,甚至還稱贊中國勞工帶去的獨輪車,但是,稍不如意,經常用皮鞭抽打,甚至槍斃,或者將違反紀律的勞工送去執行“自殺性任務”。后來有一位法國婦女回憶一戰時期的中國勞工待遇時說:蓋世太保在集中營里的手段,與英國人對待中國勞工相比,蓋世太保毫無創意。要知道,英國在南非的布爾戰爭時期,就已經發明了集中營,虐殺了大量南非布爾人的婦女和兒童。這位法國婦女說的不錯,蓋世太保的集中營,就是向英國人學的。英國人管理的中國勞工的駐地,完全被鐵絲網包圍,一個大房間里是50個人的通鋪。一些中國勞工不得不逃到法國勞工營,英國人便指責法國對中國勞工太仁慈了,妨礙了他們的管理。
整個一戰期間,15萬中國勞工,約有2萬死亡,很多人只有編號,不知姓名,還有很多人連編號都沒有留下。如今在法國的中國勞工墓地,墓碑都朝向東方,那是祖國的方向。這些中國勞工鋪路架橋,運送軍事物資,挖戰壕,排地雷……,他們是不拿槍的軍隊。一戰結束后,英美法一方獲勝。由于法國男性奇缺,約有3000名中國勞工通過與法國女性結婚等方式留在了法國,這也造成法國輿論的恐慌。法國人說:我們的男人戰死了,我們的女人嫁給中國人,將來,我們的領土和財產是否都要被中國人分了?絕大多數幸存的勞工被遣返回中國。但是,正是這些中國勞工,使中國獲得了參戰國的資格,也使中國獲得了戰勝國的地位。然而,巴黎和會上,英美法并不愿意接受。
英國早在一戰剛開始的時候,就已經同日本串通好,將德國在山東的利益轉交給日本。面對中國的抗議,英國說:在這場戰爭中,中國沒花一分錢,沒死一個人,不能算戰勝國。如今,我們說起巴黎和會,大都只說日本談判代表的蠻橫無理,我們很少提到文明的大英帝國的這一謊言。直到如今,還有某些洋奴重復著英國人當年的謊言,說中國只在最后的時刻宣布參戰,以貶低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的地位。面對巴黎和會出賣中國利益的局面,北京和巴黎同時行動。留在法國的中國勞工和留學生聽說中國代表要接受協議,便將中國代表的駐地圍得水泄不通,不讓他們去簽字。回國的中國勞工和學生們一起,展開抗議示威游行。最終,巴黎和會的協議上,中國代表沒有簽字。中國是所有參加巴黎和會的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簽字的。也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唯一一個拒絕接受的西方條約。此后,留在法國的中國勞工,形成了歐洲第一個華人社區。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李富春等人后來去法國勤工儉學,與留在那里的中國勞工也有很大關系。
15萬中國勞工本身可能并不明白他們前往歐洲的意義,他們可能只知道那是一個賺錢的機會。到了歐洲之后,他們見到的文明世界是一幅野蠻殺戮的場景,他們到那時才意識到,他們是用生命在戰場上賺錢,但是,他們的的確確為中國獲得了參戰國的資格,他們的的確確為中國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雖然他們是被動的,但是,沒有他們,巴黎和會上,中國只有任人宰割,很可能也不會有“五四運動”那么理直氣壯的抗爭。蔡元培先生在那個時候喊出“勞工神圣”的口號,說的就是他們。狡猾的英國人也的確算是有遠見,英國當初竭力阻撓中國參戰,擔心的就是中國民眾的覺醒,他們擔心的事情還是出現了。然而,當一個老大帝國多行不義的時候,當一個老大帝國不得不衰落的時候,它用文明包裹的野蠻,必將不能延續,中國再也不能忍受被奴役的命運了。然而,真正擺脫被奴役的命運,還要等到多年以后:新中國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從這個角度說,仇恨新中國的人,無非是因為西方本來在中國的巨大利益從此失去了,他們才恨得咬牙切齒。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