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中秋至,“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以情景交融之幽靜秀麗的詩句,抒發了對遠方愛人的真摯情感。而不論是王建的“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還是劉禹錫的“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或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辛棄疾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亦或是民間的祭拜月神、“中秋夜 亮光光家家戶戶賞月忙\擺果餅 燒線香 大家一起拜月亮\分紅柿 切蛋黃 賞罷月亮入夢鄉\乘火箭 月宮逛 看看嫦娥和吳剛”,簡而言之的說,所表達的其實不就是國泰民安,安居樂業的美好愿望嗎?還有什么能比月餅所意欲的“團圓”更有意義呢?
或讓中華先人所意想不到的是,如今的我們似乎是不知道該怎樣的來過這個有著豐厚人文色彩的節日了,進而把一個流傳了幾千年的節日仿佛過的只剩下一個“吃”字。無論是題為《中秋節調查:“異化”的月餅催生隱秘“流通鏈”》、《小學中秋晚會要學生穿唐裝旗袍 稱為尊重傳統》報道所述,還是過節曬福利、送什么禮,以及送禮的煩惱,又怎一個“錢”字了得。因此,很多人厭惡過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也當在情理之中吧。
由此就在想,為什么先人們能夠把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這些傳統節日過的是有聲有色呢?他們是否有我們現在諸多的過節煩惱、或躲節現象呢?難道真的是諸多專家學者們所講的是因為所謂的“農耕文化”、或什么工業化的沖擊之緣故嗎?果真如此的話,哪為什么諸多的“洋節”又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明、文化傳承的國度過的是紅紅火火、風生水起呢?
或許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出在所謂的“重農輕商”的理論上吧。因為,近幾十年來,主流理論\輿論認為,我國歷來是個“重農輕商”的國家,因而眾多的傳統節日能夠得到發揚光大;隨著工業化、或城市化的發展,商業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因此發端于什么農耕社會的傳統節日受到冷落、拋棄實屬正常現象,等等,諸如此類。然而,問題是不是,世界各國的傳統節日有幾個不是發端、起源于農耕社會的呢?問題的關鍵所在還在于,如果中華民族歷來是個“重農輕商”的國家,那么,又如何的來理解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呢?又怎樣解釋北宋時期出現的“交子”----這個號稱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呢?“通衢”一詞的產生,恐怕也是與商業發達、繁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換個角度說,過節就會產生商品交換、或各種類型的商業活動;從我國有著眾多的節日(包括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來說,中國又怎么可能是個抑制商業的國家呢?
反過來說,難道不是我國古代太重商輕農了,才有了抑商的做法嗎?西晉文學家魯褒的《錢神論》或就是一個不錯的佐證吧;“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和北宋黃庭堅的《戲呈孔毅父》中“管城子無肉食相,孔方兄有絕交書”之詩句,不也很說明一些問題嗎?
古語道: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這或也是怕過節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吧。
而曾幾何時,來源于西方的“情人節”又是怎一個“火”字了得。可如今是不是也有些今不如昔了呢?這是不是我們將重商主義的“錢”字演繹的無以復加所導致呢?這恐怕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吧。
明天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秋了,任爾月餅貴若金,團圓、歡聚、康樂恐怕比什么都重要吧。在此祝福各位闔家康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