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托洛茨基一直被認為是反對列寧主義的機會主義者,他一直被認 為企圖用托洛茨基主義替換列寧主義。所謂托洛茨基主義,就是他在1906年《總結與展望》 一文中比較系統地提出的"不斷革命"的理論,這個理論一經提出,就遭到了列寧的指責和批判,后來成了斯大林打倒托洛茨基的重要武器。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變成了反對革命、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列寧主義、反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臭名昭著的理論,一直受到各國共產黨的批判,那"不斷革命"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為什么列寧對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理論進行批判?這個理論難道完全背離了馬克思主義嗎?本文從下面的論述中試圖找出更接近歷史事實的答案。
一、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
"不斷革命"的理論是托洛茨基于1905年在《開端報》上發表的《社會民主黨和革命》一文中明確提出的。他說:"無產階級的勝利也意味著革命的不間斷性。無產階級實現民主的基本任務,直接為鞏固政治而斗爭的邏輯,也在一定時刻向我們提出純社會主義的問題。在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之間存在著革命的不間斷,"不斷革命成為無產階級的階級自我保全的規律"(《托洛茨基言論》,第90頁。)。他不斷發展這個理論。1923年他在《新方針》中總結和評價這一理論時說:"至于談到'不斷革命'論,我認為沒有任何理 由放棄我在1904、1905、1906年以及后來對這個問題的論述。到今天為止,我仍然堅持認為 我當時所發揮的那些思想,從整體來看,比那時許多布爾什維克所寫的東西更接近列寧主義 的真正實質"。"這個理論對于俄國就意味著: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以資產階級共和國作為政治王冠,甚至不是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而是得到農民支持和開辟國際社會主義革命紀元的工人政府。因此,不斷革命的概念與布爾什維主義的基本戰略路線是完全一致的。(《托洛茨基言論》,第458-459頁。)"托洛茨基認為他的"不斷革命"論不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不斷革命思想,而且更接近列寧主義的真正實質,他的這一說法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回顧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是怎樣論述的。
二、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不斷革命思想
馬克思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不斷革命的思想:"共產黨人為著工人階級的最近目的和利益而奮斗,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還堅持著運動的未來"(《馬恩選全集》第4卷,第502頁。)。他們必須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并把這個革命進行到底,而且要在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后,變民主革命為社會主義革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
列寧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不斷革命"的思想。1894年,他在《什么是"人民之友" 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黨人?》一文中指出,當工人階級成為自覺的階級時,"俄國工人就會起來率領一切民主分子去推翻專制制度,并引導俄國無產階級(和全世界各國無產階 級并肩地),循著公開政治斗爭的大道走向勝利的共產主義革命(《列寧全集》第1 卷,第264頁。)。"他要求俄國社會民主黨人"始終堅持他們的社會主義任務與民主主義任務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列寧全集》第2卷,第429頁。)。1905年俄國革命后,列寧指出了民主革命轉變到社會主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他說:"我們主張不斷革命。我們決不半途而廢"(《列寧全集》第11卷,第223頁。)。由此可見,托洛茨基的 "不斷革命"的思想是來源于馬克思、列寧的"不斷革命"理論,有著與馬克思、列寧相一致的方面,即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無產階級為了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不間斷地把革命從一個階段推向另一個更高的階段,直至無產階級最后奪得政權。同時他;不斷革命"論又有他自己的獨特內容和不同于馬克思、列寧不斷革命理論的特點。正是這一特點成為否定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的根據。
三、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與馬列主義不斷革命思想的區別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雖然來源于馬克思、列寧不斷革命理論,但有其自身特點和獨特內容。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片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專政理論,忽視了農民在無產階級運動中的作用。托洛茨基在堅持無產階級革命的不間斷性時,不愿意承認在無產階級革命運動中發動農民參加革命的重要性和建立工農聯盟的可能,把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絕對化,提出不要沙皇,而要工人政府"的片面性的口號。并且說:"農民整個說來是一股暴亂的自發勢力,只有掌握國家政權的那種力量才能使之為革命服務。(《托洛茨基言論》,第111頁。)"他認為在俄國建立工農聯盟的無產階級專政的是不可能的,他說:"我們如何看待'無產階級和農民的專政'思想的問題,不在于我們是否認為它原則上是可以允許的,不在于我們是否'愿意'還是'不愿意'要這種政治合作的形式。但是我們認為至少在直接的意義上說來,它是不能實現的"(《列寧全集》第27卷,第97頁 。)。列寧針對托洛茨基對待農民問題的錯誤,對他進行了尖銳的批評,并指出了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在這一方面與馬克思主義的區別。列寧說:"托洛茨基的獨創性理論(指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引者)從布爾什維克方面借用了號召無產階級進行堅決的革命斗爭和奪取政權的口號,而從孟什維克借用了'否定'農民作用的思想。(《馬恩全集》第6卷,第175頁。)"托洛茨基沒有對俄國的社會各階級作出深刻的分析 ,忽視俄國是一個落后的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大量的農民,封建的殘余遠未肅清,發動和組織農民革命,對無產階級經過不間斷革命取得政權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是在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問題上,過分強調了幾個國家同時取得勝利的重要性。馬克思對社會主義革命能否在一國取得勝利的估計是:"英國統治著世界市場,歐洲大陸的任何一個國家甚至整個歐洲大陸在經濟方面的變革,如果沒有英國參與,都不過是杯水風浪 " <<馬恩全集》第16卷,第365頁。)。他又在國際工人協會的一次報告中說 :"一國范圍內的工人階級的組織甚至也可能由于其他國家工人階級的組織性不強而遭到挫敗,因為所有的國家都在世界市場上進行競爭,從而彼此相互影響。只有工人階級的國際性的聯盟才能保證工人階級的最終勝利(《馬恩全集》第22卷,第361頁。)"。在這一問題的認識上,恩格斯與馬克思完全一致,他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英文版導言中說:"歐洲工人階級的勝利,不是只依靠英國一個國家。它至少需要英法德三國的共同努力 ,才能得到保證。……四百年前,德國是歐洲中等階級第一次起義的出發點;依目前的形勢 來判斷,德國難道不可能同樣成為歐洲無產階級第一次偉大勝利的舞臺嗎?(《列寧全集》第26卷,第367頁。)"可見,由于歷史的發展,德國工人運動已經走在歐洲其他國家的前面。恩格斯不再像馬克思那樣預計英國工人階級革命會首先取得勝利,而是認為德國會成為無產階級第一次偉大勝利的舞臺。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認為,社會主義有可能首先在一國或數國勝利;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則有賴于世界無產階級的全面勝利。列寧的這一思想是在1915年寫的《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首先提出來的,他說:"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列寧全集》第28卷,第88頁。)。" 1916年列寧在評論荷蘭、斯堪地那維亞國家和瑞士的社會民主黨左派的軍事綱領時,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他說:"資本主義的發展在各個國家是極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產下也只能是這樣。由此得出一個必然的結論:社會主義不能在所有國家內同時獲得勝利。它將首先在一個或者幾個國家內獲得勝利,而其余的國家在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資產階級的或資產階級以前的國家(《列寧全集》第33卷,第277頁。)。"在十月革命前,他著重強調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一國勝利的可能性。革命取得勝利后,他又著重強調取得社會主義的徹底勝利,需要全世界工人階級的聯合行動。他在代表人民委員會;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三次代表大會"做工作報告時說:"當然,在一個國家內取得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是不可能的 "。(《列寧全集》第42卷,第40頁。)1921年,他又重申了這一觀點:"我們懂得 ,沒有國際上世界革命的支持,無產階級革命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托洛茨基言論》,第142頁。)托洛茨基在1906年寫的《總結與展望》一文中提出,俄國革命的勝利必須有世界無產階級的 支持 :"沒有歐洲無產階級直接的國家援助,俄國工人階級就不能保持政權,就不能把自己暫時的統治變為長期的社會主義專政。這是一分鐘也不能懷疑"。俄國革命的勝利有賴于世界無產階級的支持,這是正確的。但他過分強調了世界革命對俄國革命勝利的重要意義,贊成 "歐洲聯邦"的口號,他說:"歐洲聯邦是我們已經進入的革命時代的口號。……歐洲聯邦口號在一切情況下都將作為歐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斗爭的政治公式而獲得巨大意義(《托洛茨基言論》,第298頁。)"。歐洲聯邦口號從另一方面起到了否認無產階級革命可能在一國勝利的作用,因而受到列寧批判。1922年他在為《和平綱領》寫的跋中,仍然認為蘇維埃"雖然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保持為一個國家,但是我們并沒有達到甚至還沒有接近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階段;(《托洛茨基言論》,第302頁。),"俄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真正高漲只有無產階級在歐洲幾個最重要的國家內獲得勝利以后,才會是可能的。"(《托洛茨基言論》,第302頁。)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于一國能否建成社會主義思想與托洛茨基的區別在于,前者承認一國(有條件) 能夠建成社會主義,(但)最終的勝利要靠歐洲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后者,教條地認為一國不能建成社會主義,所以受到了列寧的批判。
四、"不斷革命"論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影響
第一,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在理論上是與馬列主義相一致的。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革命中,不但要時刻掌握著革命的領導權,同時要把革命不斷地推向更高的階段,直至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無產階級就是在不間斷的世界革命中,打倒全世界一切反動派,直到最終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專政。
第二,1917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及時地轉變為無產階級革命,取得了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第三,列寧和托洛茨基對馬克思主義關于不斷革命思想的認識,反映了俄國無產階級在這一 問題上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列寧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不斷革命的思想與俄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提出了一國(有條件)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建立工農聯盟的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
第四,斯大林在反對托洛茨基的斗爭中,利用列寧對托洛茨基的批判,把這一理論歪曲成機會主義和投降主義理論,因而也就不能辯證地認識這一問題。在后來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斯大林徹底拋棄了馬列主義的"不斷革命"理論,從而也拋棄了無產階級的世界革命,把一國能夠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絕對化,給國際共產主義革命事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可以這樣說,今天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失敗與斯大林提出一國(絕對)能夠建成社會主義(拋棄世界革命,包括解散第三共產國際)有作直接關系的。
本文應用和參考資料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與馬克思主義相悖嗎? (來源網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