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做事情與做事情的方法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人們不僅關注事情,同時也關注做事情的方法。
有人說方法都是相通的,一通百通,古人就因為做事情的相通而有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說法。
也有人說隔行如隔山,方法不是相通的,各式各樣的事情,做事情的各式各樣方法是各不相同。
方法到底會不會相通?這是個看似簡單的大問題。
讀書時為何要博覽群書?當然是為了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所以,書要越讀越多,越讀越厚。但是,書也要越讀越薄,薄到最后,書中的道理一定會因為相似而相通,融會必然貫通。
大千世界,儀態萬千,但眾多世界表面現象背后的基本構成卻都是物質的,在一張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物質都因為其原子結構而相通。
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當生物基因的概念因為相通而涵蓋了整個生物物種之后,物種繁多的生物本質才得到真正的認識。
數學、物理、化學、××學、……、所謂之學都是因為某種相通而抽象集合成為一類學科。
即使能夠再舉出更多地事例,依然可以找到其中特有的相通之處。
既然如此,在人們做事情的方法中,是否也有這樣的相通呢?
從古到今,從復雜到簡單,從大到小,眾多的事情確實有著眾多的方法。
而看似眾多的方法,只要你換個角度,就會看到,看似不同的眾多方法會有一個共同的特征 – “改變”,這種改變的特征就是所有方法的相似和類同之處。無論是在過去的歷史中,在通俗的文化中,在人們日常生活行為的經歷和經驗之中,在普通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改變”成為了方法的基本核心。就“改變”而言,眾多類似的方法確實是相通的!
雖然外表的形式不同,而內在的改變規律卻是相通的。俗話說:難者不會,會者不難。同樣的事情和方法有時因為沒有相通而呈現相互差異懸殊的極端場面。曲折高深的復雜與平鋪直敘的簡單,陽春白雪的高雅與下里巴人的通俗,都不過是相通被隔離之下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形式。當相通之后,兩者的對立隔閡就會像窗戶紙一樣,一捅即破。
假如方法真的是相通的,那么,方法就不只是高深莫測的,方法也是簡單的。方法就不只是華麗高雅的,方法也是通俗的。因為方法的相通,我們還可以從簡單通俗的角度來看方法。
以成語和話題等通俗的形式,從另一個角度來重新敘述方法,輕松地討論方法在各種場合下的特定改變形式,或許不嚴謹,但至少貼近生活,貼近人們熟悉的方式,簡單明了。縱然形式不同,但因為所有的方法都是相通的,所有的方法在類型上也都是相似的,在所有的方法中都會發現其內部相似的共同特征,同時也會發現方法相似中的優劣差異。
眾多的方法都是相通和相似的,從相通的改變規律中歸納出方法的細則,加以規范,從而以規則的形式來區分和判斷方法最終結果的優劣,進而來選擇出恰當的方法以解決問題,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但也是時常被很多人所忽視的,這就是強調方法的意義所在。
如果把后面各段文章的小標題串聯起來,就可以快速簡單的瀏覽文章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含義。
目 錄
1. 規矩方圓 ………………………………………… 一個規則
2. 千差萬別 ………………………………………… 方法的優劣
3. 五十步笑百步 ………………………………………… 方法必要性(-)
4. 借東風 ………………………………………… 方法的必要性(+)
5. 朝三暮四 ………………………………………… 度量的意義1
6. 柔水堅石 ………………………………………… 度量的意義2
7. 畫地為牢 ………………………………………… 度量的意義3
8. 一孔之見 ………………………………………… 論認識
9. 標量關系 ………………………………………… 認識的表達形式
10. 追根溯源 ………………………………………… 探索和發現
11. 精挑細選 ………………………………………… 方法的選擇
12. 照本宣科 ………………………………………… 重復
13. 小九九 ………………………………………… 固定模式
14. 首尾之間 ………………………………………… 兩點模式
15. 鐵鎖橋 ………………………………………… 狹窄過程
16. 種瓜得瓜 ………………………………………… 三類收獲
17. 九九歸一 ………………………………………… 論方法
18. 聞一知十 ………………………………………… 推廣和應用
19. 一而再、再而三 ………………………………………… 方法的迭代
20. 三點一線 ………………………………………… 基本要素
21. 百發百中 ………………………………………… 方法的評估
22. 一言以蔽之 ………………………………………… 方法的方法
23. 蛋雞排序 ………………………………………… 因果關系
24. 精純大略 ………………………………………… 方法的簡化
25. 移動地球 ………………………………………… 方法過程模擬
26. 金字招牌 ………………………………………… 模式的討論
27. 用人之道 ………………………………………… 方法的使用
28. 積土成山 ………………………………………… 方法的基礎
29. 弱水三千 ………………………………………… 方法的立足點
30. 大小多少 ………………………………………… 權重與變通
31. 零狀態 ………………………………………… 方法的根基
32. 定式與賽馬 ………………………………………… 方法的冗余
33. 輕歌曼舞 ………………………………………… 方法的情感色彩
34. 漫漫長路 ………………………………………… 方法的規劃
35. 不了了之 ………………………………………… 方法的態度
36. 三十六計 ………………………………………… 方法的策略
一、 方圓和規矩
- 一個規則
【中吾矩者,謂之方,… 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
方法在古代是指量度方形的法則。由此引伸,方法泛指做事情的規則。
泛指顯然還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如何來詳細的說明這個做事情的抽象規則呢?
如果要了解事情的規則,首先需要了解方法。
在人們周圍的方法有多少呢?世上的方法多不多呢?有人說世上的方法多,非常多。
說世上方法多的原因是因為,方法一定要依存于事情而存在。過去的事情,現在的事情;份內的事情,份外的事情;大的事情,小的事情;與人相關的事情和非相關的事情;已經知曉的事情和尚未知曉的事情;表面膚淺的事情和有深刻內涵的事情,簡單的事情和復雜的事情。大大小小,多多少少,每一件事情都一定與方法聯系在一起。
事情是非常多的,所以方法也非常多。而且,方法的數量比事情的數量還要多得多。
深思熟慮,反復推敲,斟酌再三,這是在做事情之前,精心思考的方法;
小心謹慎,一絲不茍,精雕細刻,這是在做事情當中,嚴肅認真的方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改進提高,這是在做事情之后,總結成敗經驗教訓的方法。
一枕黃粱,人們還有虛無空幻的方法。濫竽充數,虛假的方法。胡謅亂侃,消遣無聊的方法。坑蒙拐騙,欺詐的方法。走馬觀花,不負責任的方法。隨波逐流,無法預料結果好壞的被動方法。拔刀而起與三思而后行,不同情感和理智控制的方法。無心插柳柳成蔭,僥幸的方法。丟了西瓜撿了芝麻,混淆了大小多少的方法。削足適履,本末倒置的方法。兩耳不聞窗外事,自我封閉的方法。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喜好的方法。改革發展,探索研究,協力攻關,探索未來的方法。
兵家有兵家的戰法,書生有各自的流派。工農商學兵,五行八作,三教九流,男女老幼,城里鄉下,古往今來,天南海北,五洲四海,各自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方法。
除卻方法自身,還有關于方法的方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思考方法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是完善方法的方法。未雨綢繆,有備無患,這是計劃方法的方法。輕重緩急,大小多少,這是評價方法的方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方法進行優化的方法。
此外,即使能夠列舉再多的方法,也依然還會有遺漏的方法尚未說出來,套用數學里的一個說法,方法的數量是無窮多,即使你可以舉出再多的方法實例,依然可以在你基礎之上添加出更多的方法,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使得方法的數量成為一個無窮多的數量,方法非常多。
如果就方法來數方法的數量,方法的確是非常的多。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呢,再來重新數一數方法的數量,方法的數量就不會那么多了,至少方法的數量會急劇的減少,借用魯迅描寫孔乙己時的一句話,那就是,多乎哉不多也。
多乎哉?不多也!古人蘇軾曾經登臨匡廬奇秀甲天下的廬山,誰都知道那是位于中國九江市的一座名山,山上有漢陽峰、五老峰、香爐峰等90余座有名的山峰。誰都不會說廬山是90座山,而會說,廬山是一座山。
在廬山,蘇軾有過一個感想,寫下了一首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順著蘇軾的思路,思考方法的數量,到底應該有多少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細數方法知多少,只緣身在方法中。
身臨其境,各種不同的方法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所以,會感覺到方法眾多。而站在方法之外,感受就會有所改變。站在不同的角度,人們就會有不同的答案。站在方法之外來看方法,答案就會不同。
如果從事情最終目的角度來看方法,方法的數量會有多少呢?答案是一個,方法的數量只有一個。
無論做任何的事情都是有目的!
站在事情的最終目的之處來觀看所有事情,無論是事情的類型,事情的種類,事情的大小多寡,簡單和復雜,事情都是一個面向目的或者結果的改變。從事情的改變來認識和看待事情,事情就是一個改變。從改變來看事情,所有事情都是一個具有改變的共同特征的事情,所有事情因為改變這個共同的特征,都可以被歸并到一個共同的類型之中,就改變而言,所有事情都只是一個類似的事情。
從事情引申到事情的規則,落實在人們的方法之上,事情是同一類型的,規則也就會是同一類型的。所以事情的規則,人們的方法也就是同一類型的。方法就此而言,方法就是事情改變的規則,用這樣的觀點來觀察所有的方法,所有的方法就會有這樣一個命題:所有的方法都是同一個類型。把這個單一方法的命題用幾個不同的語句再次如下重復一遍,盡管文字有所不同,但含義大體相同。
所有的方法都是相通的。
天下的方法一通百通。
學習天下的方法時,只要學好了一種方法,就會掌握一種方法。只要真正掌握了一種方法,就能真正掌握百種方法,進而掌握所有的方法,一通而百通,通一竅而通百竅,一通百竅!
用方法都是一個改變的觀點來看所有的方法。
從時間上區分的方法,過去的方法、歷史的方法、現在的方法甚至是未來的方法,縱然方法數量眾多,種類繁雜,所有的方法都離不開相關的改變,因此,所有的方法都是類似的。
從地域上區分的方法,不同城市和鄉村,不同種族和民族,不同部落和國家,異國風俗,習慣傳統,方法也是類似的。
從不同的行業區分的方法,工農商學兵,其方法也都是類似的。
從不同的成功或失敗區分的方法,探索的方法,研究的方法,都是類似的。不僅是英雄所見略同,天下的庸才所見也是雷同的。英雄所見和庸才所見不約而同的都會關注改變,而區別在于改變的結果大相徑庭。
思維和行為的不同方法,科學的或原始的不同方法,大的方法或者小的方法,成熟的或幼稚的方法,等等,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來看各種不同類型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涉及到某種改變,所有的方法都是一種關乎改變的方法。
用最簡單的概念來盡可能的覆蓋最廣泛的內容總會是有更深刻的意義。
讀書時為何要博覽群書?當然是為了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所以,書要越讀越多,越讀越厚。但是,書也要越讀越薄,薄到最后,書中的道理一定會因為相似而相通,融會必然貫通。薄也可以覆蓋厚的。
大千世界,儀態萬千,自然的世界豐富多彩,但眾多世界表面現象背后的基本構成卻都是物質的,在一張元素周期表中,所有的物質都因為其原子結構而相通。一張元素周期表也可以覆蓋整個自然界。
動物和植物都是生物,當生物基因的概念因為相通而涵蓋了整個生物物種之后,物種繁多的生物本質才得到真正的認識。
數學、物理、化學、××學、……、所謂之學都是因為某種相通而抽象集合成為一類學科。
如此,對事情和方法來說,能否也有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盡可能的覆蓋最廣泛的事情呢?既然天下所有的方法都和做事情的改變密切相關的方法,那么,用改變這樣一個最簡單的概念就可以覆蓋最廣泛的事情與方法。反之,所有的事情與方法都因為改變這個最基本的特征而被歸類為一個具有相同類型的方法。
什么是同一類型做事情的最簡單的規則呢?什么是同一類型的方法呢?
改變就是做事情的最簡單規則!
改變就是方法!
改變就是方法的細則!
二、 千差萬別
- 方法的優劣差異
方法的數量到底應該有多少?
是多還是少?究竟是哪里該多?哪里該少?
多乎哉不多也。在古文中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如果加入了標點符號,語句的含義就會發生變化。
先加上問號,后加感嘆號,多乎哉?不多也!人們可以有這樣一個概念,天下的方法看似非常的多,實際上是眾多不同的方法只是一個類型的方法,方法,多不多呢?實際上方法并不多!
先加感嘆號,后加問號,多乎哉!不多也?人們也可以有這樣一個概念,雖然方法看似非常多,但方法的類型只有一個,而一個類型的方法確有多種形式,方法所形成的改變,方法的優劣效果卻不是單一的,而是千差萬別。尤其方法的優劣差異絕對不是簡單的,也不會是單一的,方法的差異是非常的多,如果誰要只說方法的優劣是單一的,面對的必然是一堆堆不斷涌來的問號。
一句話尚且如此,何況方法涉及眾多事情的改變!
方法就是改變,方法的改變總是和事情的差異密切相連,而方法和改變涉及的差異確實是非常的多!
現實中總是先有種種差異,然后才會有差異的改變。
在現實世界中,各種現實的差異隨處可見。
街頭小攤,集市小販,門店小商,超市大廈,經商的差異巨大,所經營的商品價值差異巨大。從地攤價值人民幣只有幾元的皮制小包到國貿商場著名品牌路易威登價值人民幣十幾萬元的LV箱包,從十幾元錢廉價的電子表到售價超過百萬元奢華昂貴的伯爵手表,商場里每一件物品和每一個相關產品的因素中都能找到差異,例如:廣告、造型、宣傳、色彩、手法、促銷、季節、服務、場所、環境、質量、產品價格、銷售功能、消費習慣、時尚潮流等等,甚至某些虛假概念都能引發一股商業的潮流,帶來更多的差異現象。
社會現狀中,各種不同行業都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而企業之間的現實差異更為普遍。以江浙為代表的草根出身的鄉鎮企業家迅速崛起,和大量中小企業倒閉造成大批城市下崗失業人員形成強烈的對比。一批大企業的崛起和一批大企業的萎縮形成對比,中關村早期最著名兩海兩通和聯想集團的迅速發展形成強烈對比,著名國際企業IBM個人計算機業務被聯想集團收購,法國著名企業湯姆遜彩電業務被國內TCL集團收購合并。
翻開一本成語詞典,一句成語講述一個故事,似乎每一個成語都能對應一個現實現狀,不同的成語對應出不同的現實差異。小心謹慎和狂妄自大對應人們的行為特征差異。刻舟求劍、鄭人買履、守株待兔、邯鄲學步等等在描寫人們精明背后的荒唐。
翻開書籍,拿起報紙,按動遙控器按鈕觀看電視,移動鼠標點擊寬帶網絡,耳薰目染,所聞所見,都是各種現實的差異。
現實中的差異是千差萬別的。
人本思變,社會是在發展的。人們今日之所看到的差異都是在不斷發展的改變中而來,改變是現實中差異的最重要因素。
民以食為天。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即使從追逐水草而生存算起,歷經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墾荒種植,引水灌溉,農田建設,到全面改革的現代農業,基因良種改造,節水滴灌技術,機械化收割作業,糧食貯存技術,食物加工企業,食物流通管理,價格國家干預政策,等等諸多改變,人類獲取食物的改變歷時了成千上萬年,所發生改變的差異有天壤之別。
財富有多寡的改變,財富的改變也會形成巨大差異。比爾•蓋茨從20歲開始,發展到世界首富的改變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比爾•蓋茨向世界范圍內億萬人眾提供了一種虛擬改變,這種改變中沒有一絲一毫觸手可及的實物改變,只有思維方式和現實相結合形成的關于現實世界的虛擬改變,而這些改變為億萬大眾又帶來了新的改變。
隨處可見的改變,人人都能見到。
社會的發展有改變,人的生活有改變,行為有改變,思維也有改變。小事情有如此的改變,大事情也有如此的改變,簡單的事情如此改變,復雜的事情如此改變,過去的事情如此改變,現在的事情也是如此改變,未來的事情也將會有同樣如此改變。
這些改變既是現實的事情改變,也是人們行為和思維方法的改變。在許多現實事情和方法的因果關系上看來,從過去到現在,方法是原因,從現在到將來,方法就是結果。如果仔細的思考方法,在各行各業,在大大小小的每個事情之中,到處都能發現方法的痕跡,方法從來不曾消失過,方法是必然存在的,人們甚至可以不用再去思考方法是否存在的問題。只要有現實的事情,只要有改變,只要有改變的結果,就會有方法。只要有現實事情的多樣性差異,就會有多種方法存在,也就會有方法的差異,也就一定會有方法結果的優劣差異。
現實事情、改變、方法,三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只要有事情,就一定有和事情相關的方法存在。只要有事情的差異,就一定有和事情相關的差異方法存在。
而現實的多樣性和方法多樣性的優劣卻在時刻困擾著人們。方法關乎改變的優劣成為了大問題!不同時刻不同環境不同條件下,方法會有不同,方法的作用也不同,方法的價值也不會相同。方法有優劣,結果有差異。一件事情的成功或失敗一定關聯著一個方法的成功與失敗。
當一個人要劃出方和圓時,他是否一定使用圓規和直角尺呢?這個人是否有其它的方法來劃出方圓呢?他可能不會劃也不想去劃,可能不使用規矩隨便劃,也可能使用規矩來認認真真地在劃,無論怎樣,他都會有一個結果,不劃也是方法,瞎劃亂劃也是方法,規規矩矩地劃也是方法。只要遇到問題,就會有一個預想的改變結果,他就會有一個方法,而最終改變結果的優劣必定和方法的優劣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方法的優劣就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或許,因為人們的疏忽和大意,常常會感覺不到方法的存在,也感受不出方法優劣的差別,忽視了方法和做事情優劣差別之間的必然聯系,因而忽視了方法,體會不到方法的千差萬別。
人們關注現實的問題,首先應該關注事情的改變,關注解決問題的方法,正確地認識方法的差異,尤其注重方法的優劣差異。承認方法的存在很簡單,但從多種方法中,分辨方法的優劣卻不簡單,從中找到恰當的解決問題的優秀方法是一件十分困難的工作。這就需要人們認真地重視方法的優劣差異,深思熟慮,認真地思考方法的優劣,思索方法優劣的千差萬別。
方法,多乎哉?不多也?何多何少,何優何劣,人們需要認真地思索!
三、 五十步笑百步
- 方法的重要性(-)
方法注重的是改變的優劣,而不是方法的數量,尤其需要注重方法中的不足和缺陷之處。
有一個成語,叫做以五十步笑百步。【王好戰,請以戰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如何?】
戰國時候,孟子跟梁惠王談話,打了一個比方,有兩個兵在前線敗下來,一個退了五十步,另一個退了一百步,退了五十步的就譏笑退了一百步的,說他不中用。其實兩人都是在退卻,只是跑得遠近不同罷了。以此比喻自己跟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些,可是卻在譏笑別人。
還有一個成語故事,叫做:此地無銀三百兩。從前有個自作聰明的張三,有了三百兩銀子,放在家里害怕別人偷走,就在自家院中挖坑埋好,并在埋銀處寫上“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字牌。隔壁鄰居王二將銀子偷走,并留下“隔壁王二不曾偷”的字牌。
經常有人不使用圓規和直角尺來劃方圓,如果劃出的方圓七扭八歪,眾人見了都會說,出了差錯。是批評七扭八歪的結果呢?還是批評沒有規矩的方法呢?
五十步笑百步,此地無銀三百兩,沒有規矩的方圓,錯誤都在于方法的錯誤。如果僅僅認識了現實中的差錯,忽視了差錯和方法之間的因果關系,忽視了改變,是否也是一個五十步笑百步的錯誤呢?
如何來關注方法中的差錯呢?在事情與方法中,如果出現了錯誤,是批評錯誤呢還是批評導致錯誤的方法呢?是批評現實的結果還是批評導致結果的改變呢?
錯誤的發生總會存在一個從無到有的改變過程,是關注錯誤的結果還是錯誤結果的發展改變過程?從中是否可以發現錯誤之原因和方法優劣的必然聯系呢?
可惜的是,類似五十步笑百步那樣忽視方法的錯誤仍然在普遍的發生,更可惜的是,錯誤從無到有的發生改變過程和方法改變的優劣之間的關系依然被許多人所忽視。
世界上總要發生一些十分可笑可悲可恨可憐可嘆的以愚蠢為特性的錯誤。不屑一顧的眼光,輕蔑詭異地笑容,居高臨下的態度,幸災樂禍的心情,人們時常會用尖銳地批評來議論這些錯誤,人們會用尖刻地嘲笑來譏諷這些錯誤,會鄙視這些以愚蠢為特性的錯誤。
究竟是誰在現實中出了這些差錯?不要以為只有愚蠢人才會犯這類錯誤,不要以為只有小孩子才會犯這類錯誤,聰明人一樣也會犯看似聰明的愚蠢性錯誤。不要以為只有個別人才會犯錯誤,大眾群體也一樣在犯錯誤。
不信?仔細地看一看周圍,看一看歷史,看一看歷史上的偉人,看一看大眾群體,不分地域,不分種族,不分男女老人兒童,不分古人和現代人,大家似乎都在共同持續不斷地使用錯誤的方法,重復著因方法的缺陷而導致大量錯誤的事實。
或許用一些例子,來看一看這些錯誤廣泛普遍地表現,尤其是需要注意改變所帶來的錯誤事例。
第一種錯誤類型例子是無意識的出差錯。或許由于大意,或許由于疏忽,或許由于意外,人們經常普遍的出現一些小小的差錯,最后的改變結果是出乎意外。如同有了規矩,卻劃不出規矩的方圓,到處都可以找到這樣出差錯的例子。
文字差錯。在小學生的作業里發現錯字、白字。在書刊信件報紙印刷出版物中發現從語法錯誤到句法錯誤,用詞不當,語義混亂,結構顛倒,比比皆是,隨處可見吧!文字翻譯中的洋涇浜文字,歪批三國似的曲解文字,生澀別扭,生搬硬套,種種差錯屢見不鮮。
語言差錯。口語的隨意性,不需要有書面文字的嚴謹,大庭廣眾之下,街頭巷尾,茶舍廳堂,家中閑談,語序顛倒,口誤不斷,癡語連綿,以至有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類的妙語四處流傳。
認識中的差錯。任何差錯總少不了認識上的牽連,現代文明發展至今天,各種專業知識豐富,博大而精深,但依然會出現一知半解道聽途說的現象,以至于經常要發生偏聽偏信偏見的錯誤。
不要小瞧這些細小的差錯,細小差錯的后果往往不可估量。
每天在道路上都要出現差錯,道路擁擠,交通混亂。嚴重的錯誤后果是道路堵塞,橋梁道路損毀甚至是車毀人亡的交通事故,2003年,國家公布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超過10萬人,其中還沒有包括各種不同程度傷殘的人數。
工廠中有差錯會生產廢品,人際交流中有差錯會導致誤解,日常生活中的差錯會產生民事糾紛,老師的差錯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橋梁設計的差錯會導致大橋的垮塌,思想理論上的差錯會導致社會的混亂,指揮員戰場上的差錯將導致嚴重的士兵傷亡損失。
第二種錯誤類型是誤解了方法的優劣,使用了錯誤規矩的差錯,錯誤的方法最終導致了差錯。
在這類錯誤方法中,良好的起因和錯誤的結果是相分離,最終錯誤的方法產生了錯誤的結果。如同規矩出了差錯,圓規來直接劃矩形,或者使用直角尺直接來劃圓形,規矩顛倒了,錯誤就自然顯而易見。如同用大吃大喝來減肥的方法一樣,方法和預期的因果關系完全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似是而非分離因果的方法導致了第二種類型的差錯。更為可悲的是,在出這類差錯的時候,沒有意識到規矩的殘缺,沒有意識到方法的缺陷,當再次遇到這類情況時,差錯依然在發生,這正是這類差錯的可悲之處。
這種錯誤的最典型例子就是欺騙。此地無銀三百兩中自作聰明的張三和王二都因為欺騙而犯錯誤。
有意識的隱藏因果分離就是欺騙。有人有時會認為這種錯誤是生活中的善意的謊言,對危重病人隱瞞病情的安慰,對幼兒轉移注意力的哄騙,三國時期曹操在行軍路上的望梅止渴。或許因為方法目的十分弱小,這并不成為錯誤,但是,隨著行為對象的擴大,因果分離的差錯的影響也在增加,主觀目的更加強烈,欺騙的形式變得更加復雜多樣,欺騙的后果會變得更加惡劣。
學習中有這樣類型的差錯,例如,以死記硬背代替理解,生搬硬套代替掌握,作弊抄襲代替自身的努力,一知半解,蒙騙自己,既自欺又欺人。
商貿行業中更有這樣廣泛的欺騙例子,銷售過期食品,制造假冒偽劣商品,虛假保健品泛濫,吹噓夸大的商業廣告宣傳,偷換概念愚弄消費者的伎倆。
科研學術論文中有欺詐,假科研成果,虛假論文,虛假數據,剽竊抄襲作假。國內的古人有欺詐,南郭先生的濫竽充數,趙高的指鹿為馬。國外的古人也有欺詐,皇帝的新衣,長生不老的煉丹術,幻想財富的點石成金術,一勞永逸的永動機。在各個行業中這樣因果分離的錯誤例子實在太多了。
因果分離的錯誤例子不僅僅是欺詐和欺騙,比欺騙更危險的錯誤是盲從。欺騙是主動的,盲目是被動的,盲目的相信,盲目的追從。20世紀80年代,一批氣功大師的崛起,氣功熱在全國迅速的擴張,盲從使氣功從神秘變得神奇,從神奇走向神圣,從神圣走向遍及全國的普及。時間的流逝,氣功大師早已煙消云散,規矩和方圓的分離是氣功熱消退的內在原因,盲從和清醒是氣功熱的跌宕起伏的根本原因,盲從是對欺騙的最大鼓勵,沒有盲從,欺騙就會消聲滅跡,欺騙不會得逞。
在這個現實的世界中,在錯誤后果的危害程度上,在錯誤的分布程度上,盲從比欺騙存在的后果更嚴重,更廣泛。
人類的覺醒是一種進步,可是進步的緩慢其實是一種盲目的悲涼。從明朝的閉關鎖國到改革開放,歷時600多年。從古老中國的四大發明,到現代以工業化為代表的現代化進程,在其中一千多年來的進步歷程中,現實給人們一種欺騙的假象,泱泱大國,禮儀之邦,天朝盛事,進步發展的欲望被固步自封的盲從和現實的欺騙所禁錮,商鞅變法,公車上書,戊戌變法,規矩和方圓的分離,方法和結果的分離,大多數人的被動盲目使得改革發展變得遙遠和漫長。
各行各業總要有一些職業人群,熟練準確地掌握專業職業技能,形成一批專業高手,大家恭稱其為專家。這些專家在同業之中,其實并無過人之處,規矩和方圓的關系是清楚自然的,方法和結果的關系是現實的必然存在,于專家本人并無關系。如果把專家上升到一種權威的程度就是盲目的錯誤,權威也必須遵守規矩和方圓的基本關系,遵守方法和現實的密切聯系。對權威的盲目將鑄成更大的差錯,對權威的恐懼而出現了皇帝的新衣,哥白尼因權威而屈服,布魯諾因權威被大火焚燒,哥倫布因權威被迫多次推延環球探險計劃。存在眾多的權威是一種可悲的落后表現。一言九鼎的權威其實是更為盲從的可悲。
除了無意的差錯和因果分離這兩類的錯誤之外,還有第三種類型的錯誤,忽視標準的錯誤。
做任何事情,都要依據標準。先后順序是,標準在前,方法在后,計劃設計在前,實施改變在后。
看不清道路會走路嗎?不知道方向和道路是迷路,敢于在急風暴雨黑夜迷路的情況下走路,以為盲人騎瞎馬就能到達目的地。或者是在深海里,死亡威脅面前沒有明確的逃生方法,以為抓到一根稻草就可以僥幸生存。沒有恰當的規矩就在劃方圓,不分辨方法的優劣就敢于使用方法,就敢于稱贊方法,就相信,就盲從,就大膽的往前走,是英雄還是狗熊?是智慧還是愚昧?在多種方法擺在人們面前的時候,最不幸的就是選擇了可悲可恨可憐可嘆的這類忽視方法的錯誤!
還是舉一些現實中的例子,來說明現實中存在的這些第三類型的錯誤。
一個人如果沒有方法,沒有職業訓練,缺乏教育,沒有思想道德素質,沒有規矩,同時還在自滿得意,忽視自身的缺陷,夜郎自大的樣子簡直不可想象。但是,依然可以看到無照司機在制造交通事故,外行對內行的指手畫腳,忽視規則,忽略方法的基礎作用,鄙視方法的重要性,不分辨方法的優劣,更是司空常見。
一個大夫,一家診所,如果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方法,沒有規矩,肯定是個庸醫。江湖游醫是也,在城鄉散布的小廣告,專治疑難雜癥。而近些年,這些江湖游醫進而肆無忌憚,登堂入室,在電視報紙等媒體中大做廣告,吹噓大眾無法知道也無法證實的神奇秘方,夸大無法確定的治療方法和治療技術,真正的情況只是沒有真實方法的虛假騙局,上當受騙的大軍在日益增加。更為嚴重的錯誤現實是,受騙之后,有多少人在反思被騙的原因,求醫問藥的方法是否被忽視了?
一個企業,如果規章制度不良,就如同規矩的殘缺,劃出的方圓也不美觀,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也不會過硬,企業的生存狀態和發展前景都不會樂觀。而這樣的工廠企業在我們周圍大量的存在。
道路上沒有紅綠燈,沒有調度指揮,沒有國家統一的道路交通法規作為依托,沒有交通秩序,沒有執法監督的交通管理制度,沒有現場管理的交通警察,沒有道路長遠規劃,交通將是一片混亂。一個行業,一個時期,一個階段,出現混亂的差錯是否都是規矩的缺失造成的呢?
方法的度量存在嗎?方法透明了嗎?方法的優劣選擇了嗎?
小人物的錯誤還不可怕,影響范圍小,影響能力小,造成的錯誤后果也不嚴重。可怕的是大人物的明目張膽的錯誤。
歷史上的重大錯誤都是由大人物的錯誤導致的。從秦朝的焚書坑儒到清朝的文字獄,從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明朝的閉關鎖國,從世界大戰二次開始到希特勒的滅亡,大人物既可以取得偉大的勝利,也可能犯下巨大的錯誤。探索一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否也是標準的缺失和忽略呢?
在上述三種類型的錯誤中,錯誤原因都是由于方法中的缺陷導致的錯誤。
第一種錯誤類型表面原因是偶然意外導致的差錯,而背后的原因是方法中有缺陷。當方法不能預防意外的發生時,當意外來臨,差錯將必然發生。
第二種類型錯誤是因為某種原因的誤導和欺騙采用了錯誤規矩而導致的差錯,將低劣的方法誤認為是優秀的方法,使用了低劣的方法是最終產生了差錯的必然結果。
第三種類型的差錯,則是忽視規矩而導致的差錯,忽視標準也必然忽視了方法的優劣。
如果說第一種錯誤是無意的錯誤,第二種錯誤是誤解的錯誤,第三種的錯誤則是忽視的錯誤。那么,三種錯誤的共同點都是忽視了方法在改變之中所存在的錯誤。如果只認識到了錯誤,而沒有意識到忽視了方法中存在的優劣因素才是導致錯誤的根本原因,只注意到了錯誤,而忽視了錯誤發生改變的變化過程,那么,人們還將重復“五十步笑百步”的現實,當我們嘲笑差錯的時候,差錯同時也會嘲笑我們。因此,人們必須意識到,改變的原因和結果是可以有巨大的差異,分辨和正確認識方法的優劣以及相關的改變才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錯誤是普遍存在的。在改變中出現五十步笑百步的現象只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客觀現實,如果能夠在方法的優劣上有所發現和選擇,發現改變的真實內在本質規律,盡可能地減輕錯誤的程度,減少錯誤的發生概率,就是一個值得自豪的進步,重視方法優劣的重要性也在于此!
四、 借東風
- 方法的必要性(+)
方法關注改變的優劣,不僅僅是只注重劣的一面,同時也注重方法中優良的一面。
借東風就是優良方法的典型例子之一。三國時期,曹操統領號稱百萬大軍與東吳幾萬大軍對峙在長江兩岸,東吳面臨著十分危急的局面,舉國上下議論紛紛,到底憑什么才能擊退強敵,如何才能改變敵強我弱的危險局面,而諸葛亮與周瑜不約而同的在手心里寫下了一個火字,欲破曹軍,必用火攻。為此,作了一系列的精心準備工作,借用連環計,將曹軍的戰船連在一起,借助黃蓋上演了苦肉計,當萬事俱備之時,諸葛亮導演了一部借東風的好戲,人借東風,火借風勢,越燒越旺,吳國大軍借助東風帶來的改變,實力倍增,一場東風,一把大火,打敗了曹軍。
方法是有差異的,改變是有不同的。從負面看,方法有五十步笑百步的百般錯誤,從正面看,方法還有借東風成功的無數事例。人們要從正反兩方面來看方法優劣的千差萬別,重視對方法優劣的正確認識。
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常常需要借助方法帶來的改變,用方法的改變來提高做事情的能力。
如果問一個問題,人的能力有多大?
答案應該是這樣的。人所借助方法的能力有多大,帶來的改變有多大,人的能力就有多大!
諸葛亮正是因為借助了東風帶來的改變,才有了殺敗百萬曹軍的力量。
人自身有一定的能力,但和自身之外的方法比較,則不足掛齒。古人稱憑借自身一己之力為匹夫之勇,此不為勇也!人們需要借助人類自身之外的改變來實現人類需求的改變。
方法永遠不可能由人類來創造,但人類所借助的方法卻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人們只是在借用,借用自然界的某種改變作為我們的方法。人不能改變自然的規則,但人們可以借用自然的規律,成功的借用之后,自然的一切資源都可以成為人的能力的資源,自然的改變就會成為人所掌控的改變,也就將成為人力量的源泉。
大家都會公認古人的能力比現代人弱。到底古人比現代人的能力差多少?我們的祖先比現在的這些后輩們在能力上有多少差距呢?古人并不比現代人缺少智慧的基因,也不缺少機遇的光顧,也不缺少自然界的恩賜,唯獨缺少借助方法的手段,缺少對自然現實的認識,結果使大家感覺到,古人比現代人缺少能力。正是方法的不斷進步,借助手段的不斷提高,人類才有了從古人類向現代人類的進化。才有了工具的使用,才有了社會的發展,物質財富的迅速增長,人類生存質量的提高,生存環境的改善,技術手段,科學理論,信息交流,人員往來,有無數個成功方法在人類的周圍被發現,被使用,不斷地更新和提高。進化促進了方法,方法促進了進化,方法和發展密切相關。
任何事情的改變都需要外界的力量,而人們需要借助外界的方法來獲得這種改變的力量,所以,人們發現了方法,選擇了方法,而一切方法的重點都落實在一點上: 借。
現實中的方法就如同諸葛亮借助東風那樣,大家都在借助方法來獲得更大的力量,擴展自身的能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借助移動電話和別人遠距離談話,借助機動車輛行走,借助電視實況轉播觀看奧運比賽,借助媒體了解周圍的新聞,工廠借助機器實現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制造高效率低價格的工業品,借助家用電器提高生活的舒適度,借助石油煤炭水力風能核反應為大眾提供能源,借助服裝抵御嚴寒,借助優良物種滿足食物的需求,借助科學家的科研探索成果更新人們的方法,借鑒前人的失敗,避免以后的失誤,借鑒人類和其它生物物種的智慧補充自身的智能。
牛頓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每個人都可以借助牛頓的方法,學習牛頓的方法,在科學能力上就和牛頓一樣強大。同樣,借助前人的科學知識的累積,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和偉大科學家一樣的超級能力大師。除卻人自身之外,人類的能力提高,何嘗不曾借助方法呢?人類社會發展的幾個顯著階段不都是以所借助的物品為代表特征嗎?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工業化時代、信息時代、…。
人類提高自身能力的最重要手段就在于借助方法來實現改變,誰能否認這一點呢!
有問題的方法是人類的西風,不僅不能借,還要及時躲避。優秀恰當的方法才是人類的東風。關鍵在于如何來借東風。
方法看似沒有優劣之分,借東風朝西走,借西風向東行,順風而動。只是,改變的效果卻一定有優劣之別,關鍵在于如何借助方法所帶來的改變,積極主動地實現人們的目標,這才是人們重視方法優劣的根本原因。
五、 顛三倒四
- 度量的意義1
在方法中能否十分清晰地認識到優劣之分呢?顯然這里面有疑問。
在現實中,認識方法的優劣從古至今都是方法中的一個關鍵性問題,尤其是認識上存在的爭論。從古人留下的典故中,都能發現有關疑問的例子。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馴于已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從狙皆伏而喜。】
這是一個關于猴子的故事。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養猴子的老人,他在家中的院子里養了許多猴子。日子一久,這個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溝通講話了。
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別給每只猴子四顆栗子。幾年之后,老人的經濟越來越不充裕了,而猴子的數目卻越來越多,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顆改為七顆,于是他就和猴子們商量說:
“從今天開始,我每天早上給你們三顆粟子,晚上還是照常給你們四顆栗子,不知道你們同不同意?”
猴子們聽了,都認為早上怎么少了一個?于是一個個就開始吱吱大叫,而且還到處跳來跳去,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一看到這個情形,連忙改口說:
“那么我早上給你們四顆,晚上再給你們三顆,這樣該可以了吧?”
猴子們聽了,以為早上的粟子已經由三個變成四個,跟以前一樣,就高興地在地上翻滾起來。
到底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差錯還是借東風呢?面對方法所帶來的改變之時,總少不了這種對方法優劣的疑惑、懷疑、爭辯和爭論。當遇到方法和識別方法的優劣時,總有種種爭論時刻伴隨在方法的周圍。人們不應該像猴子一樣,在方法的優劣問題上,顛三倒四,而唯一的結果是必須解決方法的爭論,解決對現實和方法的認識問題。
世上最不缺少的就是類似顛三倒四般的爭論。
爭論就是認識上的差異。方法中也因為認識的不同才因此成為爭議最多的是非起源之地。從長遠的歷史到短暫的瞬間,從理性到感性,從抽象到具體,從虛擬到現實,從表面到實質,從局部到整體,從真實到虛假,從付出到收獲,從睿智的精英到幼稚的孩童,上至國家小到家庭,翻過來倒過去,從肯定到否定,從否定到肯定,從爭論結果,到爭論原因,顛三倒四,不斷地持續著種種的議論和爭吵。
在過去的歷史中經常可以看到,天大的好事亦有貶低和批評,天大的劣跡也有頌揚的種種事例。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更可以看到爭吵的場景,眾說紛紜,爭論的例子到處都是:
家庭會有公婆道理之爭;
人們會爭論方法是創造的還是被發現的;
人們也會爭論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學術有流派之爭,藝術有門派之別,百家爭鳴;
黃金公認是有價值的,黃金也可以公認是沒有絲毫價值。
一切方法的爭論,都會從現實的事情開始,然后集中在方法的認識之上。
人為何猶豫,人為何彷徨,人為何舉棋不定,人為何反復無常?只是因為人的內心之處有相互矛盾的爭論,在人們的耳邊爭吵的噪音此起彼伏。人們雖然不喜歡這些爭論,爭論不是娛樂的調侃,也不是滑稽的幽默,這些爭論如同大草原上一場沙塵暴,大風起處,飛沙走石,昏天黑地,萬物蕭條。爭論不休導致的結果是混亂,是各種各樣的損失,時間的損失,金錢的損失,財富的損失,過度浪費的損失,情感的損失,拖延的損失,幾乎可以導致任何難以估量的損失。爭論的風暴何時能夠塵埃落地,能否等待,象躲避草原上的沙塵暴一樣,隨時間的流逝等待爭論的消失。有時,時間似乎是消除爭論的靈丹妙藥,伴隨著時間的延續,各種爭論都會煙消云散,時間會消除仇恨和喜愛,時間會消除各種疑惑,時間能澄清各種誤解,時間會把各種改變的結果一一呈現在大眾面前,或許一年的時間不夠,那就一百年,一百年不夠那就一萬年。只是人生苦短,誰愿意把寶貴的光陰消耗在爭論的糾纏之中?時光金貴,誰愿意把光陰浪費在沒有結果的爭論之中?
爭論的焦點表面上集中在具體事實上,而爭論的內在焦點卻是集中在認識的依據上。爭論的核心會集中在認識的基礎上,在度量標準上。如果爭論的參與群體在一個共同認識標準之內,爭論和爭吵會變成一個互相協調漸趨一致的統一合唱,爭吵的喧鬧會迅速平息。
沒有度量時的爭論,則爭論不止。有了度量之后的爭論,則爭論會逐漸消失,在未知曉的領域里,沒有度量,沒有標準,爭論是必然的。
在藝術領域里,度量標準允許不一致,藝術允許標準的缺失,所以,爭論是藝術的一種魅力,藝術歡迎爭論,百家標準,百家爭鳴。
在度量衡的范圍內,度量的標準是全球統一的標準。在度量衡范圍內的爭吵只有無意的差錯,而不會有無法消除的爭論,標準是完善的,度量是準確的,爭吵只是短暫的,爭論會消失在標準的度量之中。
在科學的領域里,人們的探索和發現就是在逐步嘗試建立認識的度量標準,任何爭論都是方法上的完善和提高,當爭論消失之時,就是標準建立之日,也是方法誕生之際。
方法的爭論是人們認識上差異的交鋒,而任何爭論的背后都是標準的缺失和度量的混亂。
人們需要主動地平息這些爭論,需要主動地澄清方法混亂造成的是是非非。至少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在盡可能的條件下,至少在認識上,爭論的程度小一些,爭論的內容少一點。當爭論產生,人們的聯想應該是,方法的度量標準出現了差異。人們應該做的事情是重新再次確認方法的標準。
正確的度量標準才是消除爭論的根本措施,度量標準才是保障方法可靠的重要因素之一。
六、 柔水堅石
- 度量的意義2
當方法優劣的問題集中在一點時,人們往往稱之為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古時候,有個人在市場上推銷長矛和盾牌,他拿起長矛,夸獎其長矛的優點,這種長矛非常好,對手什么樣的盾牌都能刺穿。一會后,這個人又拿他的盾牌,再次夸耀盾牌的好處,這種盾牌非常堅固,對手什么樣的長矛都不能刺穿。對自己的長矛和盾牌非常得意。這時,旁邊的人問到:“以己之矛陷己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在事情和方法中,方法常常有顛三倒四般的爭論,爭論相持不下的結果往往還是矛盾。
矛盾的繼續演變,矛盾的深入發展,最后的結果可能還是矛盾。矛盾的焦點依然是方法的優劣之爭。
繼續將這個問題向兩個極端發展,一個是強化矛的鋒利和減弱盾的堅固程度;一個是強化盾的強度和減弱矛的鋒利,重新討論矛盾的問題。
如果把長矛的力量提高,減弱的盾牌強度是否就能夠消除矛盾的爭論,長矛刺穿盾牌呢?在古時,也有一個和矛盾類似的成語,只是刺穿對手的武器是弓箭,防護的盾牌改成一種絲絹 - 魯國出產的縞。這個成語是:“強弩之末,不能穿透魯縞”。強弩發出的箭,非常容易擊穿古人身上的護具,但在強弩之末,不能刺穿單薄的魯縞。
相反,如果把盾牌強度提高,減弱長矛的力量是否就能夠消除矛盾的爭論,長矛就無法刺穿盾牌呢?在古時,也有一個類似的成語,只是刺穿對手的武器變為水滴,防護的盾牌變為巖石,這個成語是:“水滴石穿”,柔弱的水滴可以擊穿堅硬的石頭。
矛盾、強弩之末不能穿透魯縞、水滴石穿,三個公認的絕對事實和絕對的結論擺在眾人面前。
雖然三個成語都給出了一個絕對的結論,但是,絕對結論的背后各自隱含了一個相對的條件,強弩之末的末和水滴的滴,都是相對的條件,只有強弩之末而非強弩之初,只有水滴持續不斷的滴上數年之后,才有魯縞不能透和堅石能穿的絕對結果。
強弩之末不能穿透魯縞,柔水可以滴穿堅石,難道強弩不如柔水嗎?單薄的魯縞可以抵抗強弩的沖擊,厚重的堅石不能抵御水滴的攻擊,難道魯縞比堅石還要堅固?在相對和絕對之間猶豫,搖擺,彷徨。從絕對看相對,是矛盾。從相對看絕對,同樣是矛盾。如果繼續推理下去,依然是矛盾,最終將造成方法的混亂。
任何方法都是絕對的,同時也是相對的。是相信柔水滴穿堅石,還是相信強弩不能穿透魯縞,還是兩者都不相信,還是繼續“柔水堅石”的矛盾,難道柔水比強弩還要更有力量。類似的矛盾普遍而經常地出現在人們的面前,相對和絕對之間的矛盾,會使人們陷入一種“相絕困境”之中。
相絕困境是一個經常會遇到的普遍性問題。
解決相絕困境的最好手段是建立一個公認的絕對固定標準。如果建立了固定的客觀標準,把所有的相對條件都歸并在標準之下,歸并到模式之中,“相絕困境”中的相對條件被剝離,相對因素被度量所取代,絕對的方法就不會和相對的條件和沖突,矛盾會淡化,矛盾因此而轉移,方法的爭論因此而消失。
如果建立一個固定的標準,假設強弩的擊穿指數是8,長矛的擊穿指數是4,而水滴的擊穿指數是0.1,堅石的抗擊穿指數是8,盾牌的抗擊穿指數是6,魯縞的抗擊穿指數是0.2。再把度量數值隨外界條件改變的影響對數值進行修正調整,強努之初的數值是8,強弩之末的數值調整為0.1,持續數年水滴的擊穿指數調整為10,按靜態和動態的不同度量數值一一排列在一起,把對柔水堅石的度量數值按大小順序排列,爭論自然會消失在度量之下,一切困擾人們的相絕困境會立即煙消云散。
柔水堅石,混合在一起是混亂,是矛盾,是爭論。而認識混亂是可以化解的,水就是水,石就是石,柔堅分明,分解矛盾,消除爭論,依據度量消除方法中的爭論,依據度量從“相絕困境”之中走出來,用度量來保證認識的清晰和準確。
固然,任何方法都是有前提條件的,任何方法都是相對的,任何方法所涉及的改變都是相對于具體特定條件下的改變。但是,真正有效的方法都是絕對的,只有完成了從相對向絕對的轉變,絕對方法才是方法有效的唯一形式,所有的方法都應該脫離在相絕困境之外,依據客觀公認的度量體系,擺脫柔水堅石般的混亂。所以,正確的度量才是確保方法準確的有效措施。
七、 畫地為牢
— 度量的意義3
怎樣才能解決方法中優劣的問題呢?
孫悟空保護唐僧去西天取經,有時需要離開唐僧,有一次,孫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畫了一個圈,畫地為牢,讓唐僧坐在里邊,以保護唐僧的安全。
在事情和方法中,誰來保護方法的安全,誰來確保方法中只有優而沒有差錯呢?誰能保障每一次的改變,以及每次改變中的每個細小環節的改變都能成功呢?
方法雖然有借東風的成功,但方法還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欠缺一面,還有方法矛盾的模糊之處,還有方法相絕困境的窘迫,發現方法的優點和發現方法的局限同樣重要,澄清方法優劣的模糊之處和消除方法優劣的爭論也同樣重要。
解決方法爭論的思路不是擴大爭論的范圍,而是縮小方法的爭論空間。
解決方法的矛盾同樣也是從縮小矛盾存在空間入手,空間范圍的縮小是解決現實問題的一個基本策略。
這就是解決方法優劣問題的一個重要特征,限制。
方法是有限制的!
方法不是萬能的,方法中有缺陷,方法中也有失敗,方法有能力的極限,方法還有不可能,甚至方法還有自身的無奈,就像一句話所說的那樣,是規律皆有意外,是方法皆有缺陷。因此,必須限制方法的缺陷,任何方法都必須是有限制的,好的方法也有限制。
方法都必須被關押在一個限制的牢籠之中。將與方法相關和非相關因素區分開來,將相關因素關進籠子里,把非相關因素趕出籠子之外,如果方法之外的因素闖進方法的籠子之中,就要發生干擾,就會產生意外,方法就要出問題,與方法相關的改變就會出現意外。
人們認識現實,認識方法,無論是從差異開始,還是從標量關系開始,都是要把涉及改變的相關因素和非相關因素區分開來,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見什么要什么,看見一切都要認識一切,看到一切而混合一切,認識中最初步的工作就是區分相關因素與非相關因素,從紛雜浩繁的眾多現實因素中,找出相關因素,排除非相關因素。從縮小問題存在空間的角度上來看標量關系,度量和標準就是限定了問題的存在區間。
在人們周圍實際上到處都能發現限制牢籠的實例。
在數學中,首先要有定義域的限制,任何一個數學方法都有一個有限集合的牢籠限制。再來看每一個自然學科,也都有這種畫地為牢的牢籠限制。
自然科學中七個最基本的物理量,既是度量,又是限制,各自分門別類的限制方法的有限空間,是限制方法不出意外的牢籠。
軍隊中有紀律,工廠中有工藝,管理中有條規,道路有界限,家里有家規,國家有法律,都可以看作是限制的牢籠,也都可以看作是基準和度量。
藝術是有限制的,藝術不能跨進任何自然科學的領域。科學不能浪漫,不能夸張,不能隨心所欲的張揚個人的特殊感覺。
科學也是有限制的,科學不能強行跨入藝術感覺的領域,否則,千篇一律,單調枯燥,缺少生氣,缺少韻味,沒有個性。
方法應該是清晰的,方法應該是明確的,方法應該是沒有相絕困境的爭論,沒有柔水堅石般的相互混淆,這些都需要依賴于限制方法的牢籠,借用一個數學的概念,集合,將方法涉及的改變限制在一個特定的集合之中。當方法被限制在牢籠之中后,每一個方法都是絕對的,每一個改變都是特定而又明確的。而所有這些都必須依賴人們的度量,度量和標準是確保方法成功的基本條件。度量和標準將確保未來將要發生的改變限定在一個收斂于縮小的范圍之內,而不是一個漫無邊際的發散空間。因為,度量等同于認識,或者,人們的認識也是對事情的一種度量。
人們可以把度量作為方法成功所必需的牢籠,對任何一個方法必須要畫其地筑其牢。
八、 一孔之見
- 論認識
事情和方法都不過是人們認識的影子。方法的優劣是建立在人們的認識基礎之上,究竟我們怎樣來認識呢?認識的依據又是什么呢?
古人曰,【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通一孔,曉一理,而不知權衡,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蟬之不知雪,堅據古文以應當世,猶辰參之錯,膠柱而調瑟,固而難合矣。】
此文的原意是說,從一個小孔里看東西,只能看到某個事物的一小點,看不到它的全貌,更看不到它同其他事物的聯系。就算是你通了這個孔、曉了這個理,如果不加以權衡,不能舉一反三,那你所見和所知者都非常少。
事情和方法,現實和改變,方圓和規矩,方法的優劣差異,是顛三倒四的爭論,還是柔水堅石的相絕困境,即使有了畫地為牢的限制,也難免五十步笑百步的差錯,也未必一定是借東風,人們所注重的方法優劣完全是依賴于人們的認識,方法的優劣總是和人們的認識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認識是識別方法優劣的最重要手段。有了正確的認識,人們才可以在方法上趨優避劣,擇優汰劣。
在事情和方法之間,不要指望一個十分理想的方法出現,人們的方法只是持規而非矩,執準而非繩,人們的方法只是在不斷的接近哪個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方法,尤其是在對方法的認識中,人們的認識往往只是“一孔之見”。即使如此,哪怕只能通一孔,曉一理,不斷的進步,也是十分可喜的。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人們的認識是從對客觀現實世界的感覺開始的,進一步借助自然界的某些特征加深對現實的感覺。認識首先是依靠人自身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感覺以及思維大腦的知覺,然后進一步借助自身之外的現實來認識現實。借助望遠鏡和顯微鏡擴大視覺,借助雷達和無線電增強聽覺,借助各類儀器和儀表提高五官的感覺能力,借助對物理的認識掌握現實的運動,借助化學認識了解現實的改變,借助對水利的認識提高農業的發展,借助對機器工業化的認識改變生產進程,借助工具的認識改變人的生產能力,借助自然改變的認識實現人們特定的改變,借助科學理論的認識了解現實的真實狀態。既認識了現實世界的靜止狀態,也認識了現實改變的運動狀態。
從人類幾千年來認識發展過程來看,人們的認識大體可以認為是經歷了四個階段,模糊、差異、分類歸納和標量關系。認識的內容中包括了相關因素和非相關因素兩個部分,能否明確地區分相關因素決定了認識的準確程度。無論是認識的四個階段,還是相關因素的區分,認識的要點都集中在一個焦點之上:認識的誤差有多大!
從缺乏認識到有了認識,從有了認識到準確認識,從準確認識到理論的認識。各種不同的認識區別都在于認識的誤差不同。
最初始的認識在于誤差的模糊,差異認識的誤差在于沒有基準,歸類處理后的誤差在于不明確,而標量關系的認識是在于準確地確定了認識的誤差。
人們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縮小認識誤差的過程,經歷了一個從牢籠之外抓捕相關因素到牢籠之內的過程,經歷了一個過濾排除非相關因素在度量牢籠之外的過程。
借用數學中的一個概念,趨近。用趨近來理解認識,認識就是在接近真實的現實,而任何的接近始終都要存在著誤差,這個誤差的大小就決定了認識的真實狀態。
認識現實是從各個具體局部狀態開始的,認識有多種形式,無知是一種認識形式,想象是一種認識形式,差異是一種認識形式,分類歸納認識也是一種認識形式,標量關系也是一種認識形式。對現實認識的完整和準確性取決于局部狀態的認識,認識的誤差取決于各個局部狀態標量關系的誤差。
誤差決定了認識。
這是一個基于度量基礎之上的認識。
這是一個對現實有度量的認識方式。
這就是認識對現實的趨近標志。
度量等同于用人們共同建立的標準來認識現實以及現實的改變。度量標準可以被看作是一個小孔,誤差是小孔的直徑,小孔可以成像,反映外界的自然現實。小孔越小,成像越清晰,誤差失真越小,現實的認識越準確。
用誤差的一孔之見檢驗人們的認識,用誤差來認識方法的優劣,區分方法的優劣,評估方法的優劣。通過誤差的認識,將所有的方法設置在一個相似的類型之中,依據誤差的大小,將方法排成一個隊列,按方法系數的大小和優劣等級,順序排列在一個有序的隊列之中,清晰明確的排列在人們面前,良莠分明,是非有別,使人們對無窮多方法的優劣有一個真正的認識。
九、 標量關系
- 認識的表達形式
誤差決定了認識!
那么,人們如何來表達認識呢?認識的表達形式又是怎樣的呢?
一個人有一個人的認識,眾人也有眾人的認識。不同時期的人或團體,不同地域、民族、國家的人或團體,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或團體,在認識程度和形式上也都有不同的認識方式和認識的不同表達形式。無論如何,眾人的認識最終一定會形成一種共同的認識,尤其是在公眾共同認可的認識誤差基礎之上會形成共同的認識。形成了公眾的認識標準,由眾人所建成的共同標準。
自然科學界中,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在全球的范圍內已經建立這樣的認識標準。例如:長度、力學、光學、磁學、電學、聲學和時間,一共七個基本物理量,形成了對自然界認識的共同標準。
有了標準,才有了眾人共同認識和認識交流的基礎。
有了標準之后,用標準來對認識的對象進行細分描述,詳細描述狀態的各個準確特征,形成了認識的普遍形式。
例如長度,長度的標準是國際標準米,籃球明星姚明的身高是2.26米。遠距離的長度是千米,或者稱為公里,更遠的距離是光年,宇宙間距離的長度可以超過幾百億光年。細小的長度是厘米、毫米、微米甚至是納米。
有了標準,再有了標準對現實狀態的細分,也就有了認識細分之間的差別。
姚明身高2.26米,意味著比2.25米高,也比2.27米低,細分之間的差別是0.01米,這種細分之間形成的差別成為了公眾標準對具體狀態認識的具體誤差。
從標準開始,得到細分的量值,再次得到細分量值的誤差,由此,人們的認識對現實狀態的真正趨近程度得到一個具體而詳細的描述,誤差決定認識的表現形式就因此可以成為廣泛而普遍的有效形式,標準加上標準量值以及量值誤差組成三位一體的形式。或許我們給這樣一種形式取一個名字,稱作為“標量關系”。
標準,以及標準的最小量值,包含兩者之間誤差組成的關聯關系,就稱作是“標量關系”。
用標量關系的形式來表達人們對現實的認識。
我們還是通過一些實例來看一看認識、誤差以及標量關系在認識形式上的比較。
中國的古人對自然的認識曾經有過這樣的描述,《系辭傳》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古人用這樣的方式來認識自然,太極,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
中國古人對自然認識的標準建立在陰陽五行之上,用陰陽五行的標準去細分每一個具體的自然狀態,在哲學上建立以陰陽五行為代表的相生相克的辯證法,并以此來解釋自然的現象和自然的規律。但是遺憾的是沒有細分的客觀標準,也沒有細分狀態的具體量值,因此也無法得到細分量值的誤差。
現代人用物質的觀點來認識自然,現代人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并且從物質的角度建立了認識的基礎,原子。依據原子的構成,建立了元素周期表,世界存在的物質總共由100余種元素組成。從原子結構的基礎出發,建立了人們對自然物質的認識,有了如此基礎之后,依次有了標準,有了在標準之上的細分,有了細分的量值,也有量值大小范圍內的最小量值,原子量。由此,人們得到了自然物質世界的標準,以及標準的最小量值,和兩者之間包含明確誤差的關聯關系,得到了對于自然物質認識的“標量關系”。
比較一下古人和現代人認識自然的認識形式,標準和量值細分形成了認識的顯著不同,而兩者之間的根本區別在于認識的誤差不同。就像古人知道了尺和寸,而現代人知道了納米一樣,標準已經發生了重大改變,認識精度的誤差是完全不同,導致的是認識的結果大相徑庭。如同從地上抓起一把土,古人是無法知道其中金木水火土的含量,而現代人能夠準確知道其中的金屬有多少,知道其中有多少木炭燃燒后的灰燼,知道其中水的含量,知道它的溫度,知道其中各種化學成分到底各有多少。
古人基本上沒有對認識誤差的把握,現代人的進步就在于對認識誤差的掌控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于建立了從多個不同角度認識自然界的認識基準和認識的標量關系,從多個不同側面更詳細準確地認識了自然。
人們像管中窺豹那樣,從一個個不同的角度來認識現實,在認識中,首先是建立認識的標準,從而得到認識的量值,然后綜合起來,得到認識的一種集合,形成各種標量關系。
水是人們經常能遇到的物質。人們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以一孔之見的角度來認識水的真實狀態,得到多種關于水的標量關系和對水的認識以及認識的誤差。
人們說水是氣體,也說水是液體,也說水是氣體,所以有水的凝固點,零攝氏度;水的蒸發點,100攝氏度;水有溫度,溫度變化的標量關系和水的三態變化相對應。
水的分子組成是一個氧原子,兩個氫原子。
水還有從各個不同角度得到的標量關系:水的密度,水的熱容量,水的溶解能力,水在空氣中的含量-濕度,雜質的含量-水的純凈度,在糧食等物質中的含量- 含水量,聲音在水中的傳遞速度,水的酸堿度,水的彈性模量,以及至少再舉出超過百種以上關于水的標量關系。人們從多個角度來認識水的狀態,把這些狀態集合在一起或者再重新組織起來,得到對水的更準確地認識,得到對水認識的更小誤差。
同樣,再比較一下,燃素學說和氧化燃燒理論的區別,比較一下煉丹術和現代化學的發展過程,比較一下人類社會歷史上幾次重大爭論的焦點,比較一下整個人類社會在認識上的所有進步,大大小小,多多少少,前前后后,認識上的每一個進化,都是在認識誤差的改進上,都是在對認識對象真實狀態的趨近程度上,而趨近程度的標志就是誤差。而在表現形式上就在于標量關系的不同。
近代社會各個領域里最顯著發生改變的是以計算機和通訊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而這種技術的背后的實質只是人們迅速交流認識的一種快捷簡便的信息傳遞和信息匯集,而所有的一切信息都是建立在對現實狀態的標量關系基礎之上。
三國時期,劉備將要進攻西蜀,劉松獻上了西川地圖,上畫著西川四十一州郡,哪一州、哪一郡,哪一關、哪一崖,哪一山、哪一水,一處一處畫得清!劉備依據其圖,充分認識和了解了現實的狀態,按圖用兵,占取了西蜀。劉備的成功,首先依賴的是認識準確。
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首先發現和建立了十字坐標系,將現實的復雜轉化為抽象的簡單幾何形式,把人們對復雜的位置關系變得清晰、簡化而又準確。
專家、學者、各種智慧匯集的社會精英其價值的精髓都在于思維意識之上,科學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多位自然科學諾貝爾獲得者,如果將其在科學認識中的標量關系內容予以摘除,其科學價值還能剩下幾何?歷史上的牛頓、愛因斯坦等偉大科學家的偉大之處也都在于科學認識上對標量關系做出的重大貢獻。
與自然科學相比,社會科學、人文藝術等領域內還沒有如此深入和廣泛的標量關系,或許是其認識上的精確程度還需要提高,這或許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標量關系只是認識的一種特定形式,但反映了認識的內在特性和外部形式,雖然不是唯一的表達形式,如果從標量關系這樣一個認識形式出發,人們還可以來仔細地審核具體每一個認識中的誤差到底是多少?仔細地辨別人們認識對認識對象的趨近程度到底是多少?觀察人們的認識形式和準確的程度。沒有標準必然會陷入相絕困境的泥潭,沒有量值必然會有顛三倒四的反復無常,沒有誤差的確定必然會缺少畫地為牢的約束,也不會知道認識的趨近程度到底有多少?而缺少標量關系的認識從內在實質到外在形式至少都是存在著某種重大缺憾的認識。
標量關系的認識形式至少在人們對事情的認識上建立一個客觀的認識和表達的“十字坐標系”,尤其是在眾多的現實改變中建立了一個絕對的參照坐標基礎。
用“標量關系”的形式來表達人們對現實的認識是一種值得推薦的方式。
十、追根溯源
- 方法的起源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創生,也不能消失,只能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
人們在探尋能量的起源時,發現了能量守恒定律。
世界是物質的,人們也曾探尋物質的起源。當追尋物質的起源時,得到的答案是,物質起源于客觀存在。
存在與發現。先有存在,后有發現。
人們借助了方法。追根溯源,人們不禁要問到,方法來自哪里?
如果用上述的“存在與發現”觀點,也認為方法的起源是來自于對客觀存在的發現。首先認為方法存在于自然世界中,然后再從存在之中進行發現,或者直接簡單地說,方法來源于人們的發現。
從類人猿進化的幾百萬年來,似乎所有人類的方法都是隨著一步步的不斷進化而逐漸發現的,首先要發現自然界的改變,把自然界中的可能改變看作是一種現實的固定改變,并且把這種改變固定成為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的固定模式,由此,才有了各式各樣的方法。
人類使用火的方法是來自于發現;
工具的使用是來自于發現,從洞穴到建造茅屋來自于發現;
地球是圓的,是環球航海發現的貢獻;
礦藏,資源的開發依賴地質勘探的發現;
工業化的方法,起始于瓦特蒸汽機的發現;
所有的科學技術及其理論都起源于發現。
或許有人會說,自然中并不存在計算機、家用電器、汽車等等大量人工制造的物品,而這些工業品都是人所創造的,并不是在自然中存在的,制造方法也是人們創造的,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直接的來看,人們的方法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但是,如果把問題向根源深處延伸,最初的根源都會來自于人們的發現,以及人們在發現方法之后的借用。或許,以計算機為例,做一個追根溯源的考證。
計算機起源于數字電路,數字電路起源于雙穩態,繼續依次向源頭延伸,電的應用,庫倫電荷的發現,雷電試驗,自然界的風雨交加,雷鳴電閃。
計算機依靠數學運算,數學運算方法來自于布爾代數,布爾代數來自于數學,數學起源于數字,數字起源于與結繩計數之類有關的自然現象。
計算機中最關鍵的部件是CPU,中央處理器,以及大規模集成電路,集成電路來自于半導體,半導體來自于物理實驗,半導體材料來自于硅片,硅片來自于石英砂,石英砂來自于自然。
如此這般,追根溯源,發現才是所有方法的真正起源。所發現的自然存在才是方法的起源。發現不是簡單的直接發現,發現也要經歷不斷地一而再再而三的持續發現,不斷地發現新的特征,不斷地借助新的特征組合成新的方法,方法不斷地提高,方法不斷地進步,方法不斷地擴展,而所有的依據和來源都在于發現。來源于對自然規律的發現。
追根溯源,方法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方法也不是人們創造的,方法只是從人們的發現中而來,因此,人所掌握的所有的一切改變都是來自自然本身的固有規律性改變。所以,所有的方法都是來源于對自然客觀存在的發現!
方法必定存在于對自然的發現之中!
有這樣一類詞語:探險、嘗試、試驗、研究、風險、不確定、可能等等,這樣一類詞語意味著是風險,意味著改變還處于一種風雨飄搖的動蕩之中。
如果事情與方法和這樣一類詞語聯系在一起,對事情和方法來說都是一件極其沉重的包袱,這樣的包袱是絕對不能背上的,方法必須遠離這些詞語所描述的狀態。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探索是沒有意義的,如永動機的探索,點石成金的幻想,投機取巧的捷徑,脫離現實的空想。這些沒有實際意義的探索更應該遠遠回避。
方法來自于人類的發現。而發現的過程充滿了艱辛和失敗,每一次成功的發現都是經歷了千難萬險。
發現方法的艱難歷程人們往往稱呼其為:探索。
探索意味著失敗的可能遠遠大于成功的可能,探索意味著認識的誤差還處于模糊的狀態,探索意味著犧牲,意味著困難,意味著一切倒霉的可能到來,探索意味著千難萬險。
探索中包含了探險、嘗試、試驗、研究、風險、不確定、可能等等一系列詞語,從方法的角度出發,和這些詞語關聯的方法都不是正確的方法。在這一類的方法中,缺少對相關因素和非相關因素的區別,缺少對現實狀態的度量,沒有限制方法的牢籠,不能保證改變的有效實施,這類方法效率低下,結果難以得到肯定的預期,有著太多的意外因素。但是,探索作為發現又是必不可少的昂貴付出。
絕大多數探索的后果都會以失敗結束,探索是充滿失敗風險的壯美。
人們正視上述的蘊含大量痛苦的現實,人們尊敬這樣的勇敢,人們才敢于接受這樣充滿千難萬險失敗的探索。
中國明朝的萬戶,是人類探索空間的先驅。現代人有堯茂書的長江漂流,2003年8月,謝延紅創造了中國殘疾人成功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壯舉。在人類歷史中總有這樣的探險英雄記錄在歷史的檔案中。
科學實驗是在進行探索,企業開發新產品是探索,研究新問題是探索,但這些都不是方法,這些只是為了方法發現而進行的嘗試努力,為尋找方法而必須付出的千難萬險。為了方法而付出的昂貴代價不是人們能輕易承擔的。
每一位外科大夫都要經歷成長中的千難萬險,但任何一個患者都不會樂意接受實習大夫的手術,對風險人們都會退避三舍。
當不確定因素存在于人們的認知之外時,太多的因素不能被關進限制的牢籠,方法的改變將無法得到明確的結果,飄浮不定的動蕩結果將不能作為人們的方法。
不確定因素造成的千難萬險還會發生在各個意想不到的結果之中,曾經有過一個“蝴蝶效應”的說法。有人這樣介紹這個現象,1961年冬天,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Lorenz)有了一個發現,洛倫茲在一次科學計算時因為對初始輸入數據的小數點后第四位進行了四舍五入,而造成了輸出結果與上一次的迅速偏離,使前后計算結果的兩條曲線相似性完全消失了。“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 ”,又稱“蝴蝶效應”。20多年后,1979年12月,洛倫茲(Lorenz)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只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并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映,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后,所謂“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名聲遠揚了。他認為,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即使各種誤差和不確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過程中將結果積累起來,經過逐級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氣運動。
蝴蝶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在不穩定的改變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我們可以用在西方流傳的一首民謠對此作形象的說明。這首民謠說: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當種種充滿千難萬險的不確定因素和探索結合在一起之時,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程度遠遠超過了“蝴蝶效應”的影響,蝴蝶尚能導致風暴,比之更加嚴重的不成熟的探索更將引發失敗的風險后果。因此,任何一個方法的起源必定會是經歷了萬分艱難的過程,方法絕非嘗試幾次就能找到!
所以,創新、研究、試驗等探索性的努力不是方法,只是一種尋找方法的努力,只可敬佩,不能贊美,只能欣賞,不能采用,值得付出,但不要指望收獲。所以,當人們面臨方法的優劣選擇時,對探索是尊敬的,對探索是遠離的。人們不能把包含不確定風險的探索當作自己的方法。
由此而論,到底人們的方法來自哪里呢?
有理由說,人們的方法來自于自然的存在,以及對自然存在所進行的充滿千難萬險探索之后的發現。
十一、 精挑細選
- 方法的選擇
大浪淘沙,自然界中存在著選擇;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進化的選擇。
方法是借東風,而不是借西風,南風,北風。當大風刮過來時,人們需要優劣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是一種精挑細選。
在人們發現方法之后,因為方法中有優劣的差異,所以,方法需要選擇。
人們歷經千難萬險的探索之后,被發現的方法不是單一的,如同能劃出方圓的規矩一樣不是唯一的,能夠被人們發現的方法是有多樣性的。只是,不是每一個方法都是好的,方法也不是單一的,方法的優劣利弊交互攙雜,方法有時隱藏在某個角落中沒有被發現,方法有時還身披著一張偽裝色的外衣迷惑著人們,有些問題很難得到滿意的結果,有些問題根本無法得到希望的結果。每個人面對方法時往往會遇到比問題更多的問題。為此,人們將面臨眾多的方法,人們需要對方法進行選擇,不斷地進行篩選,方法隨著發展一個個被發現出來,隨后又一個個被更新淘汰,方法不斷地被人們所選擇。
方法來源于發現,也依賴于發現之后的選擇。
方法其實是一種被選擇的結果,被人們發現,被人們選擇。現實中到處都有這樣的例子:
生存還是死亡?莎士比亞在描寫哈姆雷特所面臨的選擇;
戰爭與和平,紅與黑,未來向何處去,許多人都要面臨選擇;
淡妝濃抹,簡約繁冗,古典現代,莊重隨和,時尚潮流和休閑生活,每日的衣著穿戴也要面臨著一種選擇;
街面上餐館林立,中餐西餐,大飯店和大排擋,葷素冷熱、簡單豐盛、風味特色、費用幾何,食客會面臨選擇;
剃須刀比斧頭鋒利,刮胡子時使用剃須刀,砍伐林木時卻要使用斧頭。人們有不同的刀,機床中刀具,廚房廚具的各種切刀,工藝美術的刻刀,兵器里的青龍偃月刀,高壓水刀,激光刀,手術刀,脈沖刀,指甲刀。不同的刀具,不同的用途,不同的選擇;
窮家富路,勤儉持家的不同選擇;狡兔三窟,為了安全考慮的選擇;識時務,為俊杰的選擇;氣節為先,人格的選擇;三思而行,理智的選擇;審視度勢,寬嚴的選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因地制宜的選擇;
規矩和方法都是多樣的,多種多樣,問題不同,規矩不同,方法也不同,方法也有好壞,也有成功也有失敗。千行百業,每時每刻,大小多少,輕重緩急,統籌兼顧,運籌帷幄,何處不需要做出精挑細選的恰當選擇?
選擇的事例隨處可見!
面對眾多方法存在的現實,人們必須做出正確地抉擇,要從眾多的方法中選擇出最恰當的方法。
不斷地發現,不斷地選擇,發現和選擇的結果,使得方法成為了一個工具,一個固定的模式,一個面對問題的有力工具,預先掌握在人們的手中,隨時應付即將到來的各種問題以及各式各樣的改變。
人們或許承認方法的必然存在,承認方法來自于發現基礎之上的選擇,但這個認識并不堅定也不明確。否則,你無法解釋這樣一個普遍的現實情況,許多人在考慮方圓時并不會首先考慮到規矩的差異,做事情之前并未認真考慮方法的優劣選擇,在事情面前猶豫、彷徨、悲觀以至絕望,考慮情感重于考慮方法,考慮利益重于考慮選擇,考慮運氣重于考慮如何去發現方法的存在,把做事情的希望更多地寄托在與方法不相干的其它因素之上,這也是方法缺乏選擇的一種表現。
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團體,大大小小的每一件事情,日常生活,飲食起居,交際往來,研究學習,工作事業,進步發展,都要遇到方法的問題,方法是否存在,方法是否恰當,方法是否有效,方法是否合理,誰能保證方法的真實有效并且能夠達到最佳狀態呢?每一個方圓到底是否是一個美滿的方圓呢?對此,人們至少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方法永遠是存在的,只是需要人們去發現,去選擇。而人們缺少方法的原因,就是因為缺少在廣泛發現基礎之上的優劣選擇。
有方圓必有規矩。有事情,必有方法,恰當的方法一定存在于發現的選擇之中。所以,做事情一定首先考慮方法的優劣選擇,有方法肯定要比沒有方法好,有選擇的方法要比沒有選擇的方法好。因此,我們的任務是盡可能的在解決問題之前發現方法的藏身之地,選擇盡可能更好的方法,以好的規矩真正做好每一個方圓。
最好,每個人都養成這樣一個關于方法的習慣,從選擇中優化方法!有事情,一定要有方法,有發現,有標準,有度量,在認識的標量關系基礎之上,有選擇,精挑細選!
十二、 照本宣科
- 方法的重復
在對事情有了認識之后,尤其是人們對現實的發現有了標量關系的認識表達形式之后,人們就要依據認識開始了選擇,選擇事情未來將要發生的改變,然后,人們下一步的行為是什么呢?
人們的行為將會選擇一種重復。
舉一個例子來說,寫文章容易還是讀文章容易?顯然,人們的常識會告訴自己:讀要比寫容易,照本宣科更最容易。
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氣宇軒昂,神采奕奕,廣征博引,文采飛揚,其實他們只是在按照稿本,在那里照本宣科。
電影和戲劇舞臺上演員光彩照人的演出背后,也是照本宣科的一種表演。
在事情的方法中,是發現方法容易,還是照本宣科般的重復別人成功的方法容易,是選擇經歷千難萬險的發現,還是避免千難萬險的探索發現直接選擇重復呢?
所有方法的應用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重復。
當把所有的方法匯集在一起,脫離方法的具體情況來看方法的基本特征,抽象地來看方法,方法的應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重復。
方法就是重新再次地重復一個經過精挑細選的模式。
從抽象角度來說,所有的方法都是一種重復。
學習是重復,學習方法是學習如何重復的方法。教育是學習的引導者,教育也是在重復。兒童呀呀學語是重復,小學中學大學的課堂學習是重復,研究生和博士生的研究學習也是重復,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是重復,學習國外的先進管理技術是重復。只有少數勇敢的勇士在千難萬險之中探索發現自然中存在的方法,而絕大多人都是跟隨在后面,學習和重復。
手工小作坊是一種生產方式的重復,現代工業制造是一種生產方式的重復,自動化智能化的高科技生產方式也是一種重復。
文化傳統是重復,生活習慣是重復。
人們身邊的汽車、電視、電話、房屋、體育場所、商店、銀行、醫院,到處所見,都是重復的例子。
六十年代的大型歷史歌舞劇《東方紅》開場的第一幕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走俄國的路,就是真理”。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國家和社會也在重復。
…。
所有的方法不論優劣與否,在經過了抽象地觀察和思索之后,都可以發現“重復”這個最基本的特征。
在人們周圍的客觀世界中,自然世界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人們所認識的部分和尚未認識的部分。其中,已經認識的部分遠遠小于尚未認識的部分。對于尚未認識的這一部分自然世界,人們嘗試用已經獲得的知識再次來重復認識未知的世界,由于不能確保認識的準確,所以這是一種探索的方式,用探索的方式來彌補知識的不足,在這點意義上來說,人們有時和愚蠢的傻子多少有些類似,但對于這種探索的認識方式人們通常給與贊譽和頌揚,稱之為哲學。而對于已經了解的世界,人們又常常稱之為科學。哲學在探索,科學在重復。
方法總有許多神秘的面紗,復雜、高深、困難、神奇。其實,方法神秘的面紗可以很輕易地被重復這樣一個簡單特征所揭開。所有的方法都是在重復。除了千難萬險的探索和失敗之外,任何方法都是在重復。
重復會復雜嗎?重復會高深嗎?
古代偉大的四大發明,初中階段的幾堂課中就已經學習完成。
牛頓是偉大的物理學家,重復牛頓古典力學在高中階段就基本完成。
數學公式是一種被重復的對象,使用數學公式是一種重復。類似的科學知識,物理化學機械工程等等自然科學理論都是一種被重復的對象,使用和應用科學技術都是在重復。
如果認為方法是復雜高深神秘困難,那么,把人類幾千年來積累下來所有方法迭加起來,就會是一個數量十分龐大的方法集成,無論是在方法的廣度,方法的深度,方法的復雜程度上。當這些集合起來包含十分高深復雜內容的方法在重復面前會是怎樣的呢?當一個人經歷了四年大學本科學習之后,在一個單項科學領域,它可以掌握該領域內所有方法的50%,它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該領域所有方法的80%,它可以通過實踐3至5年,掌握該領域所有方法的90%。大家在超過99.9%比例的時間里,在超過99.9%的比例的方法中,都在重復。在重復之后,方法的復雜程度將會大大的降低。
就重復而論,大學生比高中生究竟有多高的水平呢?不過是在更多的領域里,在更多優秀老師的輔導下,在不同的學校里多進行了4年的重復而已,重復的手法更加熟練而已,增加的重復經驗更多而已。大學的價值不僅僅在于重復,更在于通過重復開拓了視野,在于不斷地提高如何來重復的技巧。
同樣,大學生相比于初中生,相比于小學生,甚至相比于幼兒園的兒童,只是在照本宣科的范圍之內有更多的經驗和更熟練的技巧,都沒有脫離出照本宣科的圈子。
在科學技術領域中有許許多多的科學技術大師,如果這些大師們作為探索者,值得敬佩的是探索的勇敢精神和勇氣,如果作為是某個學科領域里的第一個科學發現者,就是一個幸運的偉大成功者,而作為后面的后來者,即使是緊隨其后的第二個,這樣的科學技術大師和其他的后來者沒有什么區別,都是學習的重復者。或許換個說法,除了第一個先驅的發現者之外,或者大家都是大師,或者大家都是同門,或者大家都是小學生,彼此之間沒有什么學術權威大師和不權威大師的區別,大家都是在重復,革命不分先后,重復何分早晚,即使后來者尊稱先到者為權威或者前輩,也只是一種禮貌和謙遜,而沒有任何尊卑之分,也沒有方法優劣之別,只有經驗多寡之差。方法的優劣可以從兩類十分明顯的特征來區分,一類是能夠發現自然規律的本,可供后人來照本宣科,例如大科學家牛頓,發現了古典力學理論,再例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建立了現代物理理論。新方法的第一次發現都曾經遇到了千難萬險的艱辛,經歷了無數的磨難。而另一類只是在照本宣科,毫無疑問,兩相比較,優劣之比不可相提并論。雖然發現的“本”意義十分重大,怎樣贊美“本”的發現都不過分,但是比較一下,兩者在數量上的差別,那些經歷千難萬險的方法發現者,能夠找到“本”來供其它后來者照本宣科的英雄豪杰在數量的比例上是微乎其微,而“本”在方法使用中的比例更是九牛一毛,人們似乎有理由來忽視“本”在方法中所占的微弱比例,而把重點放在“照本宣科”之上。
在社會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大眾,所做百分之九十九的事情,都是在重復某種過去曾經發生的事情。
假如你是一個善于重復的行家里手,3至5年間或許你就可以從陌生到掌握,掌握任何一個從前從未了解的方法,成為掌握此類方法的行家里手。即使數千年的所有方法都集合在一起,把方法“重復”的影子都分門別類的一一排列在“改變”隊列的行列中,“重復”再“重復”,數千年的所有方法也不過是數量有限的典型“重復”事例。
假如你善于重復,一通百通只是一個必然的事實,一通百竅也是人人都能做到的舉手之勞。
方法不是神秘的,方法的神秘面紗只是清晨飄來的一團云霧,暫時迷惑了人們的視線,當重復的陽光穿過千難萬險的發現阻力,客觀現實的內在特征清晰顯露之后,再來看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簡單的,自然的,容易和平凡的,就像照本宣科一樣簡單,只需認真仔細準確地重復。
十三、 小九九
- 固定模式
從小學起,小學生要學習背誦乘法九九口訣表:從一一得一,到九九八十一 。
乘法是加法的簡捷運算,你可以用一步步的加法來做一些數學運算,也可以用乘法來代替加法實現快速準確地運算。在方法的應用之中,乘法小九九就是一個典型的模式。
方法經過抽象之后的特征就是模式的重復。使用方法就像照本宣科一樣簡單,事情的改變就像照葫蘆畫瓢一樣,只須認真仔細準確。此時,照本宣科中的本,即被重復的模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從乘法口訣的模式來看事情和方法的模式,任何方法都有個基礎模式的問題。這個基礎模式就是人們照本宣科般重復的依據。
用乘法口訣來代替加法的一系列中間運算過程,就是加法簡便運算的模式。改革開放之后,在國內上過小學的中國孩子,到了國外之后,用小九九的模式處理數學問題,和國外的同班學生沒有這種模式比較,國外孩子是用加法來做乘法,例如:7Х8 = 56,國外的孩子是用 7 連加 8次得到 56 的答案,而中國孩子用乘法口訣直接得到答案,因此,中國孩子普遍都得到了數學神童般的稱贊,中國人因為掌握了小九九的乘法表,普遍的都可以用筆算進行乘除運算,甚至有了中國人是數學天才的普遍說法,其原因就在于九九乘法表這種模式的使用。并非人聰明,而是模式的簡便高效使然。
從事情和方法的關系中,再來看更多有關模式的例子。
用算盤進行珠算同樣也是模式的一個例子。
數學公式,化學公式,物理模型,科研中的數理模型,都是模式的不同形式。
語文中范文,學習中模擬考試,是一種模式的模仿。工程技術中計算機仿真是一種模式模仿。
武術中的套路演練,體育里攻防戰術,廣播體操,計算機里軟件,漢字輸入法,中醫的照方抓藥,工廠里的規章管理制度,都可以發現模式的存在。
人們使用機器,使用家用電器,使用無線移動電話,用洗衣機清洗衣物,打開電視機和音響,娛樂欣賞,只是使用,完全忽略中間發生的一系列過程。中間的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對使用者來說,機器再復雜,過程再繁瑣,和使用者也沒有絲毫關系,人們只需按使用說明規定的固定模式使用即可。
使用照相機拍照,攝影人不會考慮照相機的制作,不會考慮影像的物理化學過程,照相模式的固定,人們只需正確使用照相機。傻瓜照相機的出現,改變了照相機的使用模式,使得一切技術過程簡化為一按即照的傻瓜模式。自動化技術在推動固定模式的應用發展,智能技術在完善固定模式。
有關方法與認識的一孔之見、相絕困境,畫地為牢,照本宣科等等,也都包含著固定模式的身影。
模式就是用一個固定方式來代替中間的改變過程。模式的使用使得改變的過程變得簡捷。
解決問題需要高效快速,多快好省。簡潔實用快速有效就是模式普遍運用在方法中的原因。既然已經經歷了千難萬險的探索和發現,就沒有必要再去經歷探索那樣的種種曲折,而應該避免顛三倒四的爭論,直截了當,將成功的方法再次重復,將復雜的中間改變過程簡化為一個模式,輕松的快速復制。所以,方法在應用中都會有固定模式這樣一個共同的特征。
十四、 首尾之間
- 兩點模式及度量
復雜漫長的改變過程可以由一個固定的方式代替了,這就是模式。
模式還可以再次的簡化,簡化之后,模式只剩下前后兩頭的小小兩個端點,改變的起點和改變結束的終點。模式被簡化之后,模式就只剩下了首和尾,首尾之間的模式改變過程可以被簡化和忽略。
任何一個改變過程,無論長短,總要有開始和結尾,總要有一個起點和一個終點。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改變不是空中樓閣,方法不是憑空而起,腳踏實地,立足于現實,任何改變都有起點,人們必須關注與改變相關方法的起點,模式的開始。
有開始也有結束。有的放矢,任何方法都是有目的,這就是改變的終點。目的引導了改變的方向。確保了目的,等于確保了模式改變的結束,就等于確保模式改變的結果。
從開始到結束,人們最關心的是改變。而改變主要集中在前后的首尾當中,只要改變前后兩個點,起點和終點的誤差是準確的,模式對中間改變過程的替代是準確的,特別是在假設改變過程是連續的前提下,用模式兩端的狀態來代替中間的改變過程,這樣的簡化就是可行的。
盡管改變的中間過程是復雜的,過程是漫長的,過程中會有許多的不確切的疑問,認識這個中間過程的誤差或許是含混的,或許是完全錯誤的,只要模式替代中間過程準確,只要模式替代改變中間過程的誤差趨向最小值,模式的替代就是準確的。假如,模式是可以被重復的,過程的改變已經被模式約定了,甚至模式中間的過程都可以被省略。模式被省略成為只有首尾前后的兩點模式,這樣,既簡化又準確。
因此,人們在重復方法時,只需關注重復模式的首尾兩端,注意兩點模式。前提是被重復的模式是已經被驗證是準確的。
使用炸藥,爆破土方,開山修路,人們只會關注爆炸前后兩點的狀態,而忽略炸藥在爆炸瞬間的快速化學反應過程。復雜的爆炸化學改變過程已經在科學家和制造廠商的千難萬險的探索之后,形成了炸藥爆炸所帶來的改變的固定模式,在使用“牢籠”嚴格約束之下,在嚴格的“一孔之見”之內限制炸藥的使用,再次重復地使用炸藥,達到人們的需求目的。
投資人用自己的金錢投資,有風險,有困難,有意外,有利弊的交互影響。投資人首先要考慮的是投入和產出的兩點模式,然后才會考慮所重復的具體模式。
一切認識,包括認識現實和認識方法,區分相關因素和非相關因素,都是從起點開始的。認識的最終結果,從差異到標量關系都是認識的不同結果,認識也是一個過程,認識也是一個兩點模式。當認識完成之后,認識的過程往往就要被省略,認識也只會剩下一個兩點模式:對某種現狀的某種認識結論。認識的兩點模式就是:原因和結果。
模式也像認識一樣,模式也需要有度量,也需要有模式的標量關系。一個具體模式的標量關系也就是其首尾兩點狀態的標量關系。如果用不同方法之間的兩點模式比較,就會形成模式的度量。如果,一個兩點模式能夠作為人們的基準模式,與其它的模式進行比較,得到一個量化的標量關系,形成新的標量關系,從而形成模式的度量。
方法需要準確,也需要避免復雜,盡可能的簡化方法是提高效率的必然措施。從改變到重復,從重復到模式,從模式到兩點模式,都是為了簡化方法。將方法的共同類似之處合并歸類,只要掌握了模式的前后兩點就等于掌握了整個模式,用首尾兩點模式來進一步簡化方法,簡化了方法的度量。
十五、 鐵索橋
- 狹窄過程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紅軍長征路上,在大渡河鐵索橋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橋下湍急的河水,沒有橋面的鐵索高懸在空中搖動,對面敵軍的炮火猛烈襲來。這樣的危險場景對事情方法來說,十分相似。
事情的改變,方法過程的連續改變,有如行走在鐵索橋一樣,在細窄的鐵索上,踩著周圍的種種風險,小心謹慎的走過去。
從改變來看,方法的改變是一個模式,用一個固定的模式代替了中間的改變過程。如同數學中微分一樣,細分方法的模式,每個大的模式都可以被分解為一個個細小的模式。無數個細小的模式象一個鐵環一樣,串接連成一條鐵索,組成一個個鐵鏈,一環緊扣一環。模式對過程的替代也有誤差的限制。從誤差對模式限制的牢籠角度,模式看上去,更像一座橋,改變的過程像一座鐵索橋,橫跨在首尾模式的兩端,方法的改變成功了,順利地從鐵索橋上通過,失敗了,就從橋上掉了下去。
或許希望改變過程是一個坦途大橋。只是大橋由相關因素鋪就,各種非相關因素,各種干擾因素削減了橋梁的寬度,認識的誤差影響了搭建橋梁的質量,過高的目標要求提高了橋梁的難度,過程的復雜延長了橋梁的長度,方法的局限使得鐵索橋上困難重重,偶然飄下來的意外雨雪使得鐵索橋變得濕滑,固執偏見和激情的山風吹過來,橋梁顫抖搖曳擺動,難以保持行走的平衡,柔弱單薄的橋身,難以承載的負荷要將其壓垮,方法的誤差就象即將兌現的現實差錯,隨時在鐵索橋下恭候,就像已經點燃了導火索的炸藥包,即將炸斷鐵索,就像守橋敵人從槍口射出的子彈,隨時可能擊中過橋者的身軀,當事情的改變走過方法的鐵索橋時,戰戰兢兢,崎嶇坎坷,危機四伏,險象環生。
經歷了千難萬險的探索之后,可以認為方法的重復是輕松的,方法的兩點模式是簡單的。但是,簡單不是輕易,人們不能省略改變過程任何一個細微枝節,實施方法的改變,卻必須經歷象過鐵索橋一樣的充滿風險的過程。過程是狹窄的,是有困難的,方法不是可以輕易地成功的。
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夢想。某人有了一個雞蛋,他于是有了一個關于雞蛋的幻想。雞蛋可以孵出小雞,小雞長大以后可以生出許多雞蛋,蛋孵雞,雞生蛋,如此往復下去,就要有許許多多的雞和蛋,一覺醒來,發現雞蛋已經被壓碎了。從其幻想的改變來看,改變的過程是一個十分狹窄的過程,蛋孵雞,雞生蛋,多次往復,環節太多,過程太長,非相關因素無法排除,風險過多,其中任何一個紕漏都將導致過程的斷裂,方法的失敗。
彩票是一種發財致富的誘惑,坐莊的莊家是穩賺不賠,博彩的彩民唯一的希望是僥幸和運氣。獲獎可能性就像一條細小的鐵索,橫跨在致富的山谷兩端,小概率的鐵索寬度會將百分之九十的彩民摔下去,這就是彩票的方法。如果有了幻想彩票致富的方法還不如直接徹底放棄,小概率的方法由于過程的過于狹窄,往往成為方法選擇的優先淘汰對象。比較一下莊家和普通彩民的過程橋梁,在實現財富的轉變上,優劣之分何其明顯。
改變的失敗都是從細小環節開始的,千里之堤潰于蟻穴,任意一個環節的失誤都將引起整個模式的失誤,都將導致整體方法的失誤。
每一個不同的方法都像一座鐵索橋,用不同的鐵索橋比較方法的優劣,用方法的誤差比較方法的優劣。一個方法是否成功,和過程的長短成反比,鐵索橋越長,方法的困難越多,失敗的可能越大。一個方法是否成功,和過程狹窄的寬度成正比,鐵索橋越寬,方法的困難越少,成功的可能越大。
戰戰兢兢,小心翼翼,嚴肅認真,是對待方法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態度,方法組成的鐵索橋是窄窄的,兩側是差錯的深淵,因為方法的改變過程就像一座每個環節都充滿危險的鐵索橋。
十六、 種瓜得瓜
- 方法的三類收獲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事情和方法,所得推動著所行。
現實中最重要的意義在于改變,改變重在結果。
曾經無數次失敗依然進行著不懈的努力,百折不撓,堅韌不拔,到底是為了什么?要奮斗就會有犧牲,要收獲就要付出。這種付出代價必須是有價值的,不是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偏執,不是盲目四處游蕩的探索,不是為了千難萬險的刺激,而是為了改變的收獲,為了一個預想的美好結果。
改變的成功有僥幸,有偶然,有幸運,有意外之喜,有上天的眷顧。英雄可以不問出處,買彩票可以偶然成功,守株有時能夠獵獲到兔子,瞎貓或許能夠碰到耗子。在方法的精挑細選面前,有時可供選擇的方法寥寥無幾,或者時間緊迫無從選擇,或者一頭霧水一片茫然,一些不適當的方法也會成為無奈的選擇,死馬當做活馬醫,心懷忐忑之心,寄托方法于一絲的幻想,改變的急迫沖動,為了一個需要的結果,哪怕是種歪瓜也要種瓜,得裂棗也要得棗。不是方法的方法有時也無奈的被當作了方法。
現實的結果有時并不如人所愿,當地震海嘯山體滑坡暴風驟雨和沙塵暴一類的嚴酷事實面前,當非典一類的緊迫現實出現在人們面前,已經出現的歷史現狀人們無能為力,人們只能寄希望于未來可能的改變。有些希望的改變無法實現,現實的結果也是多種多樣,有一個好的方法獲得一個理想的只是人們的良好愿望,尊重現實,尊重自然規律,正視方法不是萬能的,方法只是在盡可能最好結果的選擇面前,有一個最恰當的結果。
從結果出發,指望不勞而獲,隨隨便便的輕松成功,指望偶然,希望僥幸,是不現實的。寄托于方法,使得改變如人所愿,才是老實人的老實做法。遵守自然規律,順其自然,平平淡淡,自然流暢,才是改變的基本方法。
在現實的改變、方法和結果三者之間,結果永遠是在第一位,現實的改變排在第二位,人的方法只能排在最后的第三位。方法必須適應結果和改變,方法必須為結果服務,人們必須尊重客觀現實。
不是有了電子計算機才有了數學計算,不是有了數學才有了結繩計數,不是有了方法才有了改變,而是有了改變才有了方法,有了方法才有了重復。
方法的優秀也必須服從現實的結果,為了方法而方法,忽略了結果,是本末倒置。夸夸其談,紙上談兵,失守街亭,才有了孔明揮淚斬馬謖的一個經驗教訓。
正是為了改變的結果,才有了方法不斷的改進和提高,彩色電視機替代了電子管黑白電視機,現代通訊取代了烽火狼煙,新產品的升級換代,新材料的推廣應用,方法改進的例子不勝枚舉。方法也在吐故納新,推陳出新,不斷完善,不斷提高。
從改變的結果出發,方法的意義在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方法既是改變的馬后炮,也是改變的車前卒,一切都是為了改變的確切成功。高效率,可預期,低失誤,小風險,避免盲目,主動有效的獲得改變的結果,才是方法和結果的有機結合。
做事情,要把事情做好,要把事情確實做好,這是三種截然不同的收獲結果。收獲的實質不同,收獲的成功概率不同,收獲的效率不同,因此,方法的優劣從結果上看,有著十分明顯的不同。不同方法的優劣也就在于三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第一,做事情有方法。第二,做事情的方法不如能把事情做好的方法。第三,能在各種意外情況下,都能確保把事情做好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舉一些實例,看一看方法和三類結果之間的關系。
古人追水草而生存,靠蒼天的恩賜而生存,那是無奈的生存方法。到農耕文化,開墾土地,引水灌溉,是解決食物的好方法,但這種方法不能抵御氣候變化,不能抵御病蟲害,產量不高,還不是確保把事情做好的方法。現代農業,從種子到溫室,盡量使各種相關因素都為了提高食物的質量和數量達到最優狀態,各種不利的因素都得到抑制,盡可能的建立了食物生產保障體系,這樣確保農業生產的方法才是一個更好的方法。
學生都要做數理化作業,做了作業,和做好了作業是不同的,只有通過驗算的確保正確的措施之后,才是真正的做好了作業。做作業也有三類結果的優劣區別。
在制造業,有現代質量管理體系。在軍隊,有后勤供應,軍備武器,軍事訓練,合同配合,等一系列的戰爭保障體系。這些都是不僅僅只是為了做事情和做好事情,而是為了確實保障做好事情。
在各個行業之中都會有這樣三種不同的收獲結果,而人們應該只選擇第三種結果的方法,獲得確切的收獲。如果方法暫時沒有達到第三種結果,至少也應該向這個目標來努力,不斷地趨近這樣一個目標。
種瓜得瓜,種瓜方法的目的是為了收獲的結果。為了改變的結果,需要認清三種不同的結果,因此,方法才有了優劣的差異,才需要方法的改進,最終都要落實在把事情確實做好之上,確保改變成功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十七、 九九歸一
- 論方法
中國有多少條江河?有多少條溪流?有多少個山泉?
世上有多少種方法?每種方法中又有多少個方法?
中國最大的一條江是長江,第二條最大的江河是孕育中華文明的黃河,還有淮河、珠江、雅魯藏布江等等大小河流,以及數不清的江河溪流,數不清的山泉小溪。無數條江河中,江河水是互通的,在長江中,人們是否意識到長江里流淌著曾經是黃河的水,黃河中也曾流過長江的水。
九九歸一。百川歸大海,所有的江河水都要流到海洋里。在海洋里,海水被蒸發,形成熱帶暖濕氣流,輾轉來到大陸,和冷空氣交遇,化作雨雪甘露,灑向大地,又形成河流,匯成大河,再次流向海洋。長江的河水,流入大海,化作春雨又降落在黃河流域,隨黃河流向大海。循環往復,其實誰也無法知道每條江河溪流的水已經如此往來了多少次了。或許,無須知道中國到底有多少條江河,哪條河里流著曾經哪條江的河水,只要知道江河里都是水,海洋里也是水,所有水的化學組成都是一個氧原子和二個氫原子。也許,當你站在紐約時代廣場的烈日炎炎之下,暢飲冰涼的可口可樂之時,曾經家鄉的長江水也在悄然地流入腹中,當你看到非洲乞力馬扎羅山峰上環繞的彩云,那或許是曾經流淌在黃河中的水在雪山頂上飄動。
世上的方法到底有多少?無法數清!
人們是否意識到不同的方法彼此之間像江河水一樣也是互通的,方法也有相類同的分子式。世上所有的方法數量再多,方法也是互通的,也可以把所有的方法都裝進一個巨大的筐里。人們無須再來數一數方法的數量,合并方法的類型,歸納方法的特征,就會發現,所有的方法都是為了實現一個特定的改變。為了實現改變,確保改變的成功,制定了各種各樣的確保改變的措施。九九歸一,事情的改變規則就是方法,確保改變的措施就是方法類同的分子式。巨大筐中包含所有的眾多方法其實只用一個小筐也能裝下。
如果歸納眾多的方法,任何方法都是為了一種歸一化的改變。方法來源于發現,方法的最終去向(目的)在于確保實現一個特定的改變,方法的表現是一個單向狹窄的改變過程,方法從特征上看都是一個兩點模式,方法抽象之后都是一種重復,方法改變的依據是標量關系的度量,對方法的評價是方法系數,方法的優化是選擇,或許我們可以給這樣一類的方法規則起一個名字,就叫做確保改變的措施。
將這些都集合在一起,就是方法。
特定的事情改變規則就是方法。
換一個通俗的說法,再次重復一遍什么是方法,方法就是為了避免五十步笑百步的差錯,經歷了千難萬險的探索和發現,形成了規矩與方圓的千差萬別的認識,在一孔之見的誤差范圍之內,以標量關系的認識形式,畫地為牢的將方法分門別類地加以度量,精挑細選的認真選擇一個絕對的方式,借助沒有柔水堅石困惑的模式,借助力量強大的東風,不必忍受顛三倒四的爭吵,照本宣科般的跨越特定兩點模式的鐵索橋到達目的的終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收獲著特定重復性改變所帶來的新改變。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簡化方法的描寫,方法也可以稱作是:“有選擇、有度量的重復性特定改變”。
無數多的方法都可以從關于事情的改變這樣一個視角出發來重新審視,所有的方法都是“有度量、有選擇的重復性特定改變”。因此,所有的方法都是類似的,而唯一的區別在于方法的優劣不同。
從誤差的角度來看所有的方法,方法的優劣差別在于“度量、選擇、重復和特定改變”的偏差不同。
從方法都是類似的觀點出發,所有的方法都是類似的。
如果把類似的共同方法作為一個固定的小九九模式,依照這樣一個小九九的模式,將小事情和大事情比較一下,將過去的事情和現在的事情比較一下,將五十步笑百步的差錯和借東風比較一下,將成功和失敗比較一下,把所有的方法彼此之間比較一下,方法的成功與失敗,方法的優劣之分,改變過程的順暢或者過程的梗阻,不在于鐵索橋的險峻,而在于鐵索橋是否存在,不在于方法的多樣性,而在于“度量、選擇、重復和特定改變”的誤差有多大?在于方法確保改變的成功措施的誤差有多大,在于改變的結果是否成功。
世上眾多方法雖有相似也有優劣差異的基本原因也在于此。
每個人如果依照這樣一個小九九的模式,將自己的人生幾十年來經歷的方法重新走一遍,至少道路曲折的程度要大大地縮減,行駛的速度至少要提高,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神秘復雜的背后是簡單,高深之后是平易,艱難之后有坦途,風雨過后是彩虹。
人們需要這樣一個能夠確保改變成功的措施,在各種特定條件下,減少盲目和差錯,注意事情改變的效果、效益和效率的區別,增強能力,優化改變的結果,從而實現一個未來比現在更美好的改變。
十八、 聞一知十
- 方法的意義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哪一個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聽說一件事就可以類推出十件事,…”
聞一知十,比喻聽到一件事,從中啟發而類推到十件事。
方法的九九歸一和方法的聞一知十是密切聯系在一起。
九九歸一,把所有的方法到歸納為一個類型。相反,也可以聞一知十,把確保改變的措施類推到所有的方法。把眾多的方法從九九歸一的抽象歸納到一個點之后,再反方向從一個點擴展到每一個方法組成的廣闊方法空間。
地球非常大,九九歸一,把龐大的地球抽象歸納到小小的地圖里。把地球的城市村莊山脈湖泊海洋按比例縮小,繪制在一張紙上。反過來,聞一知十,從地圖出發,了解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
世上的知識十分豐富,九九歸一,把知識歸納到文字中,記錄在書籍里,收集在圖書館中。聞一知十,把書本中的知識擴展到現實,應用到實際中。
從九九歸一到聞一知十,從現實抽象到方法上,然后又從方法回歸到現實,如此一番演變又有什么好處呢?
最大的好處就是簡化!
方法被簡化了,方法的優劣差異就容易識別了,誤解和偏差就會容易被發現,方法的爭論就減少了,人們就不會再次重復五十步笑百步的差錯,即使出現了差錯,也會及時得到糾正。
學習的方法被簡化了,學習的過程也將要被縮短。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大學本科四年,十六年的學習時間如果能被縮短哪怕只是短短的一年,用十五年的時間確實地掌握好一個方法類型的學習,學習的質量提高了,學習的時間縮短了,學習的效率提高了,學習付出的代價減小了,對于整個國人來說,將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世上的方法數不勝數,即使是活到老,學到老,也無法學到所有的方法。如果世上的方法只有一個,哪怕是同一個類型,學好了一個方法實際上就等于學會了所有的方法,聞一知十,以此類推,成百上千。從此,無窮無盡的方法就會從繁雜變得簡單,混亂變得清晰,高深變得平易,新的發現容易得到推廣,信息的溝通將迅捷通暢,語言種族地域文化歷史和傳統形成的隔膜將蕩然無存,人類的工作效率將大大的提高,浪費和無謂的損失將大大的降低,一個龐大的地球就會像一個小小的玻璃地球村一樣,一覽無余,漫長曲折幾千年的文明史將會短暫清澈而明亮,地球村落里的每一個人容易獲得全體人類所有發展歷程的智慧,任何一個人偶然獲得的些小進步就會迅速地傳遍整個地球村莊。
學習如此需要簡化,認識事情和做事情同樣也需要簡化,把復雜變得簡單一些,簡化的直接后果就是條理明白,脈絡清晰,然后更加有利的結果是優化,從簡化到優化,是人們面對廣泛和復雜事情時考慮方法的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方法的最大意義所在。
十九、 一而再、再而三
- 方法的迭代
一首優美的歌曲會被反復傳唱,一個動人的故事會被反復講述,在事情和方法中,也會有這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現象發生。
用一個方法覆蓋所有的方法似乎是天方夜譚,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用一個類型的九九歸一方法卻是可以聞一知十的覆蓋所有的方法。
一塊磚不能砌起一座萬里長城,同一類型的一塊塊磚頭反復再三地堆砌在一起,就能建造起萬里長城。
音節的高低可以反復組合,譜寫出世上無數首曲調。
數字的零與一,在計算機里可以反復組合,構成各式各樣的軟件,形成無處不在的應用。
一個點順序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線,一條線順序延伸形成一個面,一個面順序延伸形成一個立方體。一個點反復再三迭代之后,可以組成任何一個幾何體。
物體的位置變化是移動,移動隨時間變化的是速度,速度隨時間的變化是加速度。一而再,再而三,構成了物體隨時間變化的運動關系。
微分,一階導數,二階導數,高階導數。積分,一次積分,二次積分,高次積分。組合,加減乘除,多項式,微積分方程,多元方程式組合,一個數學運算模型的反復迭代,可以構成無數多的數學表達,可以抽象出無數多的自然變化規律,用數學的形式表示無數多的自然方法。
人能看多遠,站得越高看得越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天安門廣場,一眼望去,最遠不過幾千米。站在景山頂處,可以望見半個京城。一而再再而三的一步步抬高立足點,坐在飛機里,能夠看見整個北京,坐在航天衛星中,可以看見整個地球。在情況清晰的條件下,人們實際上看得更遠,遙遠的太陽,遙遠的宇宙星空。只要沒有受到一葉障目的阻礙,當人的能力借助了自然的力量之后,一個基本類型的方法反復迭代,組成的方法是不可限量。
方法是可以反復迭代堆積起來,組成形形色色的各種方法。一而再,再而三,一個基本類型的方法反復迭代可以組成無數多的各種方法。
方法也可以反復的分解開來,查找問題的構成原因,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一輛奧拓微型汽車,可以拆解為發動機、轉向機構、座椅、排檔、電器、制動等數十個部件,一個部件再次可以分解出數個零件,一個零件可以分解出數十個技術參數,只要答案不滿足人們的需要,反復的迭代分解下去。
方法都是類似的,方法的特征之一就是重復。一個類似的方法反反復復的被使用。一而再,再而三。積分或微分,組合或分解,只要誤差小于要求,就允許反復迭代。
用一個基本方法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歸納,九九歸一。從繁到簡,從多到少,從廣到精,從精到純。把現實眾多的方法歸類為一個類似的方法。
用一個基本方法模式,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廣,聞一知十。從簡單到復雜,從抽象到具體,從理性到實際,反復再三,適應現實的改變。從一個方法引申擴展到眾多的現實方法。
將一個廣義性方法作為基本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反復迭代之后,放置融入到各個具體現實之中,和人們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形成了各個確保改變成功的具體方法。和中小學生的學習結合,就是學習的方法;和工作實踐結合,就是工作的方法;和科研探索結合,就是研究的方法;和各種認識結合,就是鑒別與認識的方法;和無數多的具體現實相結合,就是數量繁多,形式多樣,特色不同的各式各樣的方法。
九九歸一,聞一知十,反復迭代,一而再,再而三。
雖然是一個基本類型的方法,但是,人們依然可以面對復雜的現實世界,或者九九歸一,或者聞一知十,一而再,再而三、張弛有度,收放有序,掌控自如。盡管方法眾多,一網打盡,盡入囊中。
二十、 三點一線
- 方法的基本要素
人們經常會用一些口訣,簡單地總結與事情相關的方法。在射擊時,射擊的要訣是:三點一線,標尺、準星和目標連成一條直線。
九九歸一,歸納了方法,所有的方法有了一個類同的方法。
這樣一個類同的方法和射擊有幾分類同,類同的方法也有一個要訣,也是“三點一線”。類同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度量,重復模式、選擇以及方法特定改變的單一連續變化過程。
方法的“三點一線”是:
1. 度量。方法是建立在度量的認識基礎之上,方法的依據是度量。
2. 重復模式。方法是一種重復,每一個方法都是從自己父母那里繼承而來的,方法有祖先的模式烙印。
3. 選擇。方法不是唯一的,方法是多種選擇之后的n 分之一。
4. 特定改變。把度量、模式和選擇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特定的連續特定改變的變化過程,像一條連線。
這是因為:如果歸納眾多的方法,任何方法都是為了一種歸一化的改變。方法改變的依據是認識所代表的度量,方法抽象之后都被看作是一種重復,方法的優化是選擇,方法從特征上看都是一個兩點模式,方法的改變表現是一個單向狹窄的過程。
如此,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三點一線”。把這個“三點一線”作為類同方法的基本模式,九九歸一的歸納方法就是為了獲得“三點一線”的最簡單的基本模式。應用方法就是在現實中聞一知十的擴展“三點一線”模式,評估一個方法也是在評估方法的“三點一線”模式。
從“三點一線”模式的角度來看待人們已經總結出來有關改變的各種各樣方法、理論、道理、經驗、技巧等等,任何方法和理論都有“三點一線”模式的身影。如果發現在“三點一線”模式中有缺陷,就會發現問題的缺陷所在,至少意味著在現有的方法、理論、道理、經驗、體會等等之中,有需要改進之處,以及需要改進的方向。
各種各樣方法和理論的基礎是什么?是認識!認識的理想形式是標量關系!是改變前后的標量關系!任何的方法和理論都是對現實世界的趨近,趨近的誤差決定了方法和理論的有效性。方法和理論都有定義域的限制集合,限定了相關因素和非相關因素,定性決定了方法和理論的特征,定量決定了方法的詳細誤差細節。定性和定量的誤差綜合就是方法的度量。一切不能由多個角度組成的標量關系所表達的方法和理論都是欠缺的。元素周期表是用原子量來度量的,物理是用基本物理量來度量,化學是用分子結構來度量的,科學研究是用試驗數據來度量的,社會發展是用GDP來度量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是依據擁有財富的數量來度量,高中學校的優劣差異是用升學率來度量的,所有的任何數據都是某種特定的度量。所以,由度量所代表的認識是方法的第一要素。
人的知識從哪里來? 從實踐中來,從現實自然規律中的發現而來,現實的自然規律是人類知識的起源。通過認識,把自然知識歸一化的歸納成一個特定的模式,就形成了人們的各種各樣的方法。方法的目的是實用,模式的使用方式最為簡單明了,所以,重復模式是方法的第二個要素。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方法需要優化,優化是比較的產物,選擇是比較的結果。任何發展都是一種選擇,一切方法和理論都是在不斷的改進,從發現模式到度量,依據度量不斷地更新模式,選擇的結果就是方法和理論不斷發展的現狀。所以,選擇是方法的第三個要素。
方法和理論與人類社會的文明發展一樣,都是循序漸進的,無論方法和理論的大與小,改變的一步步每一個腳印是彼此連續的,不會中斷也不會跨越每一個腳印,度量、模式、選擇在連續改變過程中時時刻刻在一起,構成了方法連續改變過程的必然特征。所以,單向狹窄地改變過程也是方法的一個基本要素。
三點一線,方法最基本的四個要素。
二十一、 百發百中
- 方法的評估
【蘇厲謂周君曰: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
說客蘇厲對周王說: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于射箭,百步之內射柳葉能夠百發百中。
在事情和方法中,人們常常用此來比喻做事情與做事情的結果,事情做得好,有如百發百中。
在事情和方法之間的關系上,方法是可以預測事情的結果,人們往往都希望通過對方法的評估來預想事情的結果。
但是楚國養由基的射箭方法好不好呢?如何來評估等等一類的射擊方法呢?如何通過評估方法來預測事情的結果呢?顯然,用數據的比較來進行評估是最好的。
射箭是屬于射擊一類的。射擊有許多種方法,從最久遠古代人們獵殺獵物投擲石塊開始算起,有投擲標槍,弓弩射箭,散彈火槍、步槍,連發的機關槍,火炮,導彈,運載核武器。
對多種不同射擊類型的方法進行比較,方法的比較可以用“三點一線”(度量、重復、選擇和特定改變)的模式來評估不同的射擊方法。
首先用度量來評估,在評估石塊投擲、射箭、步槍三種射擊方法之前,設定一個前提,用十支箭(石塊或子彈)來射殺一頭老虎,檢驗射殺獵物的結果。
第一次評估:在十米的射程之內,開始射擊獵物;
第二次評估:在五十米的射程之內,開始射擊獵物;
第三次評估:在一百米的射程之內,開始射擊獵物;
第四次評估:在一千米的射程之內,開始射擊獵物;
第五次評估:在一萬米的射程之外,開始射擊獵物;
將評估結果繪制在如下的表格中(設想結果):
射程 |
石塊的結果 |
射箭的結果 |
步槍的結果 | |
1 |
十米射程 |
老虎被投中十次,重傷。 |
老虎中箭,死亡。 |
老虎死亡。 |
2 |
五十米射程 |
老虎被投中一次,輕傷。 |
老虎中箭,重傷。 |
老虎死亡。 |
3 |
一百米射程 |
老虎受影響一次,無傷。 |
老虎中箭一次,輕傷。 |
老虎重傷或死亡。 |
4 |
一千米射程 |
老虎未受到影響。 |
老虎未受到影響。 |
老虎受輕傷。 |
5 |
萬米射程之外 |
- |
老虎未受到影響。 | |
6 |
射擊評估打分 |
1分 |
10 分 |
90分 |
類似這般,還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對不同的射擊方法進行度量:
在射擊的結果上,按射擊效果好壞依次排列:投擲石塊、弓弩射箭、火槍、步槍、機關槍、火炮、導彈和火箭運載的核武器。
在射殺獵物的效果上,如果可以度量,弓弩射箭要比投擲強上十倍,步槍要比弓弩射箭強上十倍,火炮要比步槍強上十倍,而導彈與核武器要比火炮強過千百倍。
在射擊精度上,一百個古人之中,百步穿楊出類拔萃的高手不過一二人而已,步槍射擊高手至少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導彈的射擊幾乎是百分之百。在射擊精度誤差上,射擊的確保措施完全不同。古人依靠的射箭基準是個人的感覺,步槍射擊依靠的是標尺和準星,洲際導彈射擊依靠的是衛星定位系統(GPS)。
如此這樣的度量還可以有許許多多。
除了從度量角度來評估不同的方法,還可以從重復的角度來評估不同方法。
投擲石塊都是隨機的,每次投擲都不會有一個相同的落點,投擲的落點是不能重復的。養由基的射箭神功不是大多數人所能重復模仿的,百發百中只是少數神箭手的本領。步槍的重復是依賴工廠的制造水平,每個人都可以按照標尺準星對準目標進行重復準確射擊。而導彈,按照目標自動跟蹤,自動重復對目標發動攻擊。
還可以從對多種不同方法做出的選擇進行評估,如果楚人養由基可以從投擲石塊弓弩射箭和火槍中做出選擇,養由基是否會選擇射箭的方法呢?現在如果養由基統領一支軍隊,他會用什么樣的射擊武器裝備他的士兵?在事情和方法的關系上,確保武器有效性的選擇是不言自明的。
在事情和方法的關系中,對多種方法的評估其實就是一種比較。用一個曾經發生的改變過程來比較另一個即將發生的過程。把一個具有基本特征的“三點一線”(度量、重復、選擇和特定改變)的模式作為一個基本的參照物,和多個方法逐一比較,從事情的結果出發,用比較得出的數值作為度量,以度量結果比較方法的優劣,得到未來即將發生事情的預想結果。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經過確切評估的,經過客觀標準度量的好方法才會使做事情的結果如人們預想的那樣,心想事成,百發百中。如果不能做到百發百中,至少也要向這樣一個目標來趨近。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進程中,文明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標志,大家都認為公元前數百年古希臘人泰勒斯對日蝕的預言是人類文明開始的起點。自那以后,人類的各種文明的進步都體現在思維和行為上預想和現實改變的吻合程度上,都體現在是否有百發百中之上。例如農業文明,例如工業文明,以及其他的各種文明。所以,在人們的事情和方法上,人們需要在認識上,建立起笛卡兒坐標;在現實的改變中,趨近于泰勒斯規則。以此而言,我們可以對自古以來的所有方法進行一種有標準約束的客觀評估。
二十二、 一言以蔽之
- 方法的方法
【 詩 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方法是泛指做事情的規則。本文試圖把這種泛指的規則進一步的細化,這種細化就是具體地強調特定事情的特定改變。方法是特定事情改變的特定規則。
在事情和方法的關系中,人們用方法來保證事情改變的成功。那么,用什么來更具體地保證方法的成功呢?本文主要從認識和行為這兩個方面上著手完善方法的規則,在客觀的認識中,嘗試建立起笛卡爾坐標;在具體的改變上,探索趨近于泰勒斯規則。把做事情的規則細化為 “三點一線”,以保證做事情的快速、有效、準確、簡便、合理和恰當,從而規范地認識方法、評估方法和使用方法。
許多事情都可以簡而言之,即使是長篇大論,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新方法的36個話題下筆萬言,洋洋灑灑,也就是在解釋一句話,方法和改變。
一言以蔽之,就是方法的方法!
凡事應須有方法,方法亦需有規則。在現實世界中,似乎數量眾多、種類繁雜的方法都可以歸納為這種類型的方法。治大國與烹小鮮,隔行不隔山,方法都在規則之內而相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