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勝:推廣國粹京劇又何妨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2-27 發表評論>>
沈宏勝
針對近日社會各界對中小學音樂試點開設京劇教學的熱議,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25日表示,從今年3月份到明年7月進行的是中小學京劇課試點,不是全面、全國的大面積推廣,此“推廣”不是“要求”。(2月26日 《新華每日電訊》)
確實如此,關于教育部在中小學開設京劇課,引來不少議論,有的言論還相當激烈。認為教育部在中小學開設京劇課“很傻很天真”,更有之認為是復古,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還有的把巴金在《隨想錄》中說的,聽到樣板戲就立即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也作為論據,凡此總總,批評很多,扣帽子、打棍子也不少。倘如,巴金還活著的話,聽到“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京劇,也會“毛骨悚然”?
難道教育部此舉又錯了嗎?推廣國粹京劇有何不妥?難道推廣像《紅燈記》里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樣的樣板戲錯了嗎?
其實不然,從各種議論中多少也能分辨出個“子丑寅卯”。不少人認為,推廣京劇怎么把樣板戲也選進去了,樣板戲是“文革”中的產物,帶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在中小學開設國粹京劇課,不應該把樣板戲選進去。把樣板戲選入中小學課本,意味著是不是對“文革”的默許。還有人認為,在中小學開設京劇課,是倒退,是復古,與教育的發展不相適宜。有上述兩種觀點認識的比較強烈。
對此,筆者不敢茍同。在中小學開設京劇課,繼承和弘揚國粹又觸及到了誰的利益,難道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推廣發揚之,還要向聯合國申請不成?
從教育部選入中小學課本的京劇看,被一些認為是樣板戲的京劇,實際上只有像《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都有一顆紅亮的心》被選入課本中,其他的樣板戲并沒有選進去。經歷過“文革”的人都知道,當時有八個樣板戲。而在這八個樣板戲當中,唯有像《海港》、《龍江頌》這樣的樣板戲是地地道道的“文革”產物,《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均是在原來的劇本上改編的。是人們認可的經典。
恕筆者多言,2007年中央電視臺的戲曲頻道曾經播放了北京京劇團等劇團演出的現代版的《紅燈記》、《沙家浜》等就贏得到了觀眾的熱烈掌聲。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這是民意!不能因為演戲的人出了問題,而對劇本加以否決,這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嗎?有的人對外國的文化提出可以包容,我們對樣板戲中的經典為什么就不能包容?
一些人憑什么說,推廣現代京劇或者說樣板戲就是復古,倒退?難道,正在國內推崇的孔學教育就不是復古?孔學教育博大精深,國粹京劇就不精深?何況教育部對中小學開設的京劇課只是試點,而不是要求,為什么不能在中小學開設京劇課試一試?為什么讓一些人產生了恐慌呢?
對于,教育部開設京劇課究竟如何,讓人們經過實踐檢驗,是與否,再論之也不遲!我們不能因為某種偏見,而扼殺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繼承與弘揚。讓傳統文化因我們這一代人,帶上有色眼鏡而流失,那樣就愧對我們的祖先和我們的后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