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表達是科學決策的朋友還是敵人?
2007年11月09日 10:41 來源:新華網
十七大報告指出: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據11月7日人民日報報道:“西油東輸”經過問題、世界500強投資問題、市內建設多座高架橋問題、建設大型停車場問題……在日前召開的河南省洛陽市委九屆五次全體(擴大)會議上,被納入了討論主題的許多建設性意見,都是網民們提出的。這些網民意見在市委全體會議討論,與會者進行認真研究,有關部門還論證和設計解決方案。十七大報告提出的人民的表達權,通過互聯網得以了具體的體現。
隨著網絡日益走進國人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網絡語境不僅培養了網民的民主意識,訓練了其參政議政的能力,而且還通過匯聚民意引導社會輿論,進而影響到了政府的決策。雖然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網民群體中尚有不夠成熟和理性的因素,但是他們通過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熱切關注和參與,已經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既有利于政府和群眾更好地溝通和交流,也表明各級政府以學習的態度和包容的胸懷面對民間輿情,是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然要求。
我黨一貫堅持的執政理念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者要想獲得人民的擁戴,作出正確的決策,卓有成效的施政,就必須了解真正的民意。但是,由于不少地方官員習慣了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執政者很難從層層匯報中了解到真實的情況。上級進行調查,下級經常是事先安排、弄虛作假,而受其管理的傳統媒體,也往往難以報道令上級不悅的東西,因此,容易發生信息梗阻或信息失真。而網絡民意則彌補了這一缺陷。網絡是一個開放的信息環境,由于其匿名性,使得言論發表者無所顧忌,可以自由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愿望或訴求,從而打破傳統媒體對社會輿論的相對壟斷,言傳統媒體所不敢言,且信息量極為豐富。只要執政者善于甄別、科學研判,就不難從中找到大量有價值的信息,這對政府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無疑大有裨益。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以及各級地方黨委政府不斷加深了對互聯網的了解,也不斷提升了對互聯網的應用水平。2003年,突如其來的非典肆虐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對一位醫生說:“你的建議非常好,我在網上已經看到了”;溫家寶總理在北大宿舍對幾位大學生說:“我看到了同學們在留言中表達了同全國人民一起抗擊‘SARS’的決心,令人感動”。在最近幾年的全國兩會和十七大召開期間,許多網民積極參與“網上議政”,許多意見和建議以各種形式被反映到了黨中央、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而各級政府往往也就一些重大法規和政策通過互聯網廣泛征求意見,通過“網上聽證會”、“網上新聞發布會”、“網上在線訪談”、“網上博客”等形式,與網民進行互動交流,廣泛吸納民意、集中民智、落實民生。
網友意見,亦或稱之為網絡民意,已經越來越顯現出強大的作用。一方面,網絡民意是現實的“鏡像”,即現實中的一切幾乎都會在互聯網上得到反映,特別是隨著中國網民群體的擴大,尤其是基層網民的逐漸增加,反映基層民眾(包括弱勢群體)的呼聲將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網絡民意的匯聚也越來越迅捷、越來越強有力地作用于現實,特別是與傳統媒體的互動,往往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不論在國際國內,網絡都已成為當今民意表達最洶涌的場所,廣大網民通過新聞跟貼、論壇發貼、網上簽名等方式在網上迅速形成輿論,引起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使很多問題得以及時解決。
基于一種互聯互通的技術,互聯網這個獨特的公共平臺,為發展民主政治提供了天然的土壤。人們喜歡這個平臺的自由、個性與互動性,在這里發表意見,交流看法,提出建議,讓人們獲得了一種全新的民主體驗。由此而形成的網上輿論、網上民意,以其代表群體的分量,以其整體觀點意見的直率、全面,日益成為影響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在越來越重視輿論影響力的社會里,在滾滾向前的時代發展大潮中,網絡輿論作為承載民眾表達權的一種新方式,受到從高層到基層、從官員到百姓的重視是必然的。
伴隨著“網絡政治”的演進和陽光政府、電子政府的全面推進,“網絡民主”在未來影響的范圍將會越來越廣,對我國民主進程的推進也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筆者以為,要想很好地使網友意見為決策提供參考,除了要廣開言路外,更要完善制度,保護網民的表達權不受限制,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參政議政的積極性不致受到挫傷,確保網絡表達權沿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軌道健康發展、不斷進步,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倪洋軍/中共江蘇省洪澤縣委組織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