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革命目標就是這樣“三十畝地、一頭牛”,農民是小生產者和小有產階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是如何講的:中間階級,即小工業家、小商人、手工業者、農民,他們同資產階級作斗爭,都是為了維護他們這種中間階級的生存。以免于滅亡,所以,他們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僅如此,他們甚至是反動的,因為他們力圖使歷史的車輪倒轉。如果說他們是革命的,那是簽于他們行將轉入到無產階級的隊伍,這樣,他們就不是維護他們目前的利益,而是維護他們將來的利益,他們離開原來的立場,而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來。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有這樣一些話:我們判斷這樣一個變革時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識為根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需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死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已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馬恩選集 第?集 83頁)
在一國還是多國能不能建立起馬克思主義革命學說指導下的無產階級專政政權(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也建立起來了,那就是蘇聯、中國、以及其它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除了中國以及其它幾個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并沒有保持住!這是為什么呢?
這就要講一講,各個階級的革命目標是什么?俱體拿中國來講,各國共產黨的革命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乃至共產主義制度!工人階級(無產階級)是在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的引導下,才有了這個意識。
農民這個階級是小有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也是小有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目標,在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里已經講的很明白了。
民族資產階級參加革命的目標,和工人階級的政黨共產黨是不一樣的,他們參加革命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是想取而代之,成為新的統治階級和壓迫階級,所以民族資產階級參加革命的目標是反動的!
應當客觀的這樣講,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條件要比我們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好的多!這就應了開頭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寫一些話。又應了更開頭,馬克思在〈〈費爾巴哈〉〉中寫的那些話。人民公社應當如何搞?生產大隊如何搞?國營企業如何搞?文化革命如何搞?毛澤東時代為我們探縈出了一條道路。
做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我為從人民公社、生產隊這種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生產合作性組織重新回到分田單干的土地承包制感到惋惜和痛心,但是問題的關鍵并不在這,這只是我的個觀點,問題在于,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并不是有很大的提高,在社會主義人民公社、生產隊的條件下。農民是小有產階級,他們對實行人民公社、生產隊這種社會主義生產制度有天然的抵觸情緒。天生的小農意識和散漫性是不能用,天天講的階級斗爭來維持的,必需要他們見到加入人民公社、生產隊的好處。
馬克思主張用誘導物質和溫和的辦法來解決問題,將農民引導到社會主義道路上來。列寧說過這樣的話,農民這個階級每時每刻在成批的產生出資產階級。中國共產黨解決農民問題的復雜性,遠遠超過蘇聯農業集體化的問題。
如何提高農業的生產率,首先是大量人員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轉到工業和其它行業生產中來;二是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現代化,提高農業的生產率、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也要依靠農業生產的機械化和現代化,而采用機械化和現代化的設備又必然造成大量的富余勞動力,而這些勞動力需要新的工作職位,而這些職位只能是由工業和其它行業來提供。消除城鄉差別,只能是通過大量農業人口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才有可能。
可是中國的工業還在起步時期,不能馬上提供大量的就業位置,要想一早一晚就將大部分農民轉化為其它行業的工作者是不可能的,按排一個農業勞動力轉到工業上需要多少資金呢?最少也要1萬人民幣的投資,(中國50年代的工業水平)轉化3億農民為工人和其他工作人員,那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顯然在工業剛起步的時候是不能馬上將所有的農民轉化為其他行業勞動者。
也就是說即使是建成了生產隊、人民公社生產效率也是低下的,因為人多地少的矛盾并沒有解決,這才是真正的深層次矛盾!現在這個矛盾也沒有解決,只不過上升到新的層次上了。
想轉化農業人口就得大上工業項目,大搞工業建設和城市建設。這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現代化水平,解決農業富余勞動力的唯一出路,但恰恰是我們的資金完全不夠用余工業建設。有沒有別的辦法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有!不是沒有!但是這就要犯禁了,那就是引進外資。引進外資就是引進資本主義,再往下大家就自已想想現實發生的事情。
人口問題:我們現在農村的問題是人多地少的問題,有人說,錯批了一個馬寅初,多生了兩億人。有人會說,你也指責毛澤東。此話錯矣!人口增加恰恰是毛澤東同志為人民造的福,而不是什么罪過,如果說這也是罪過的人,那只能說他一點良心都沒有。為什么人口增加?那是因為建國以后,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衛生條件改善了,嬰兒死亡率下去了,人均壽命提高了,糧食產量提高了,綜合因素的結果使人口大大的增加了!!!
建國以前人均壽命是35歲,如果現在還是35歲,我已經就不在這個世界上了,因為我37歲!2007-35=1972年。如果不是人均壽命提高了,那么平均人的出生年紀在1972年左右。全國至少要6億人口從身份證上消失。誰要是說毛澤東同志的人口政策有問題,我操他奶媽!
人丁興旺也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標致,小日本人人口就沒有增加多少,所以不管這個國家如何富,他還是一個小國而不是一個大國,如果日本也是12億人口,那他又要發動戰爭了。
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13億人口是多大的消費市場?人類的各種生產活動也是圍繞著人而不是物來進行的。那種把人口當包負的說法完全是胡說八道。
我的奶媽講過這樣一個事情,我父親小時候,有一次發了高燒,當時因為有了清梅素才保住了性命,要是沒有他哪會有我?
馬克思主義不會人亡政息
作者:馬門列夫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126 更新時間:2007-11-3
馬克思主義不會人亡政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