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又雙叒叕鬧笑話了!
1月2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段題為“世界慶祝農歷新年”的視頻,招來了日本人的一片質疑和聲討。
日本網友說,視頻中部分內容實為日傳統節日“青森佞武多祭典”的畫面,而非慶祝農歷新年。
在批評聲浪中,BBC于24日發文稱,“這段視頻因存在錯誤而被刪除”,并貼出了刪去佞武多祭典畫面的新版鏈接。
不過,依然有不少日本網友仍然義憤填膺,他們要求BBC正式道歉,否則決不停止投訴。對于這些網友,有理哥是堅決支持他們討回公道的。畢竟對“偏見廣播公司”(Bias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中國人民也苦其久矣。
但還有一些日本網友擴大戰火,將中國波及了進來。他們講:“我們日本不慶祝農歷新年”“這是將日本當成中國文化圈的一部分”,甚至還有的說“佞武多是我們日本的節日,和中國沒有關系”。有理哥覺得,這種觀點就不正確了。
我們來看看佞武多節是怎么來的。
佞武多,日語“睡魔”的意思。每年夏季,日本弘前、五所川原、黑石等地都會舉行各具特色的祭祀活動,其中規模最大的就是青森市的佞武多睡魔節。
與日本很多祭祀節日不同,佞武多睡魔節并不是由寺廟神社所主導,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民間習俗。其起源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是,在日本奈良時代,七夕節從中國傳入日本,經過與其他慶祝活動的融合以及演變,逐漸形成“佞武多祭典”。也就是說從起源上看,佞武多節就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
再看看佞武多節的現場畫面。
佞武多有兩項重要活動,一個是“跳人”,就是在巡游期間伴隨著花車一邊吆喝一邊跳舞的人。
還有一個是巨型佞武多花車游行,也即高約5米、長近10米的巨大的人偶花車招搖過市。
等等,怎么看著花車的人物形象有點眼熟?
是的,你沒看錯,一臺佞武多燈籠花車所展現的人物多為1至3人,在題材的選擇上,古代神話故事、日本武將傳說,還有《三國志》《水滸傳》等中國名著里的英雄故事都是最常見的主題。
也就是說,佞武多的活動項目里摻雜了很多中國元素。這樣一來,BBC這種水平一般、業務粗糙的媒體判斷失誤也情有可原。正是如此,日本網友要求BBC道歉可以,與中國文化撇清關系大可不必。
如果細究的話,日本網友不但在佞武多節一事上撇不清,在刺身、櫻花、茶藝、日劇等等很多事上都撇不清。有理哥今天再來舉幾個例子:
比如藝伎妝。
日本將藝伎與富士山和金閣寺并稱三大名片,對藝伎的代表藝伎妝更是十分驕傲。
但其實呀,藝伎妝來源于中國。著名唐朝詩人元稹在自己的詩作《恨妝成》中,就寫到了那時的中國女性是怎么化妝的,主要有7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化面靨、描斜紅、點口脂,以及畫龍點睛之筆的梳發型。其最終呈現就與“臉和脖子涂白色厚粉,小嘴像櫻桃一樣被點的鮮紅,眉毛下還有一個小紅點”的藝伎妝十分相似。
如果想象不出來,可以看看古裝劇《長安十二時辰》,里面的女性人物化妝就是藝伎妝的鼻祖。
再比如相撲。
相撲是一種摔跤運動,在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至南宋時期叫相撲。殷商時期,角抵要脫衣扎腰,裸露臂腿。到了唐代甚至專門修建了一個運動場,用作角抵訓練和表演。
看看唐代的相撲圖,現在的日本相撲是不是如出一轍。
甚至是文字。
《國家寶藏》中有這么一句話:“一個民族有多偉大,就得看它的文字。”
文字對于唐朝人來說,實在是太常見太普遍了,不然怎么會有唐代文化的繁榮,怎么會出現光芒萬丈的李白、杜甫、蘇軾等。可是那時日本卻是一個沒有文字的國家,還只能刻木結繩記事。
直到遣唐使把《論語》、《千字文》等文獻典籍帶回日本之后,他們才有了唯一正式使用的文字:漢字。
日本最早的史書《古事記》(成書于712年),就是漢字和以漢字為音標所寫的日本語夾雜而成。
但是對于普通日本人來說,漢字是很難學的,尤其是讀音,于是就出現了“真名”,就是用漢字作為讀音來記錄日語。再后來,日語里又出現了平假名和片假名,現在的外來語就通常用片假名表達。
這樣的例子有理哥還能舉出很多。
比如日本國畫浮世繪——中國原創的木刻水印畫流派,日本“抄襲”的一模一樣;
日本的“和紙”----中國宣紙,盡管中國嚴防技術外泄,可到1984年日本耍手段,終于偷到了此技術,起名叫和紙;
日本首都東京---山寨的東京汴梁(開封);
日本的建筑和氏木屋---就是漢式建筑的山寨;
日本的空手道---中國福州的唐手;
日本的“和算”---中國發明的數學體系《九章算術》,春秋戰國九九就普及了;
日本筷子---中國古代叫箸,現中國稱筷子,日本仍然叫“箸”;
日本神道教---中國道家分支陰陽家;
日本武士刀---起源于中國漢朝環首刀和唐刀;
日本能舞---中國儺舞;
日本圍棋、麻將、琴譜、煙花、折扇乃至花簪、醬油等等。
毫不夸張地說,沒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就沒有日本民族文化的今天。換而言之,日本文化就是廣大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還有那個韓國棒子國也是如此。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作為歷史悠久的泱泱大國,我們絕對不搶日本的佞武多節,也堅決支持日本網民對BBC的聲討。
但同樣,歷史不能否認,文化不能割裂,誰是源流、誰是分支,哪是根本、哪是枝葉,我們心里清清楚楚,絕不允許少數人歪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