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元塔防手游《明日方舟》的主線劇情《風暴瞭望》,本章主線和今后的若干主線劇情都將圍繞“維多利亞”這個在泰拉大陸上的虛構國家展開,在仔細觀看劇情后,不難發現這個在前八章之后新開期的一個篇章主要講的是維多利亞政府與一個名為“深池”的組織之間的戰斗,而羅德島出于某些原因則十分堅定地選擇站在維多利亞政府的一邊,同“深池”戰斗這樣一個故事。第九章作為開篇,將故事的地點設定在了一個名為“小丘郡”的小型移動城市,這個移動城市的主要居民均為一個名叫“塔拉”的種族。根據劇情的透露,我們知道維多利亞歷史上存在過兩個種族之間的戰爭,分別是以阿斯蘭為領導的諸多外來種族,和以“塔拉”族為主體,以德拉克為君主的本土種族,這兩個勢力在古代曾經爆發過戰爭,最終因為某些原因,兩個勢力進行了和談,阿斯蘭成為名義上與德拉克“共同統治”這個國家的種族,“維多利亞”國家得以確立,然而在和談之后,原先統治這片土地的德拉克則幾乎銷聲匿跡,名義上由德拉克與阿斯蘭共享的權力實際上由阿斯蘭所壟斷,雖然劇情中的維多利亞軍人并沒有更多地透露和談的原因,游戲檔案中也沒有說明德拉克銷聲匿跡的原因,但是根據常理,我們完全可以猜測是阿斯蘭和外來種族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最終在榮耀與贊譽之中取代了原來的德拉克成為了新的實際上的統治者,但為了安撫原來的塔拉人,他們名義上給予了德拉克這個舊日的皇族與阿斯蘭一樣的統治權力。而德拉克的銷聲匿跡則只可能是阿斯蘭統治集團為防止其死灰復燃而進行了滅門。在之后的歷史中,維多利亞顯然經歷了源石帶來的工業化和資本化,并逐步進入了現代社會,以至于成為了泰拉大陸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并致力于主導整個泰拉大陸的國際秩序。在劇情所處的時間線上,維多利亞正處在內部政治危機之中,王位空缺,攝政王又被外族充當,且據游戲PV反映,因為某些原因,維多利亞的周圍鄰國在此時也對其國內政治保有“極大興趣”。在維多利亞國內,根據劇情來講,由于“維多利亞的法律對塔拉人有許多不公之處”,和某些劇情并未說明的其他原因,一部分塔拉人圍繞殘存的少部分德拉克(葦草姐妹)建立了名為“深池”的組織,妄圖推翻維多利亞光榮且正確的統治。而我們這一篇章劇情的起點,就是從“深池”組織小試牛刀的第一次較大規模戰斗開始的。
為了讓玩家和觀眾們更好的理解這次劇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首先有必要仔細研究一下這段劇情地歷史原型是什么。我們根據其他許多玩家和up主在各大平臺上做的推測和對新劇情的分析,可以確定“塔拉”人暗指的就是原先生活在不列顛島上的主要民族凱爾特人,以及其后裔,愛爾蘭人,蘇格蘭人與威爾士人,而“阿斯蘭”與其他維多利亞的外來種族,則暗指了通過征服不列顛而成為現代不列顛民族國家的主體民族和統治者的盎格魯撒克遜人。這個對應關系可以在許多游戲所使用的名詞上體現:愛爾蘭首都都柏林(Dubh Linn),原義即為“黑池塘”,和“深池”這一組織名十分相似;都柏林的現代名(BaileÁtha Cliath)意為蘆葦障礙做成的淺灘之城,與深池領袖之一,干員“葦草”的名字酷似;而劇情中提到的德拉克蓋爾王中的“蓋爾”也是凱爾特人的一個分支的名稱;而被用來命名維多利亞本土種族的詞匯“塔拉”(Tamhlacht)也是南都柏林的一個城市的名字。從阿斯蘭這一方面來看:阿斯蘭這個名字出自英國作家C·S·路易斯筆下,是他七本為兒童所寫的小說系列《納尼亞傳奇》的主角。這個主角恰就是一頭“充滿智慧、仁愛、榮耀、正義與力量的獅王”而獅子這一動物,也是在“征服者威廉”之后,成為了英國王室徽章中的常見元素的。“征服者威廉”本人的老家在今天法國的諾曼。由此可見阿斯蘭這一名詞所代表的,絕對是入侵并征服不列顛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沒跑了。而在近代以來,由于凱爾特人中的威爾士已經基本被盎撒人同化,而蘇格蘭在近代以來與不列顛王國的關系相對較好,且也逐漸在近代化與工業化的進程中被“不列顛化”,而只有愛爾蘭民族這一凱爾特人的支流,自始至終都和倫敦政府有著較為尖銳的矛盾,乃至在20世紀前半葉通過一系列武裝起義,成功的從英國獨立了出去。以至于今天我們看到,英國的全稱“英格蘭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中,只有對北愛有特殊稱呼而威爾士和蘇格蘭則完全被英格蘭“取代了”。所以近代英倫三島內民族矛盾,主要是英愛沖突,加上劇情中的塔拉人及其組織與領袖的名稱,處處都體現著對現實世界的愛爾蘭的暗示。再者,英國古代的民族沖突主要是英格蘭與蘇格蘭及威爾士之間的,和愛爾蘭關系不大,只有近代以來,英國國內的主要民族矛盾才轉移到了愛爾蘭,所以從劇情中的名稱與現實世界的對應關系來看,此次劇情應該和英國古代史與不列顛島內的民族矛盾關系不大。因此,明日方舟的這次新的劇情篇章,是以現實歷史中的英愛沖突為原型這一點應該是可以確定的。
那么,接下來,我們就簡要地向大家概述一下歷史上,特別是近代以來的英愛沖突史。
1169年,英格蘭王國入侵愛爾蘭。
1171年,英王亨利二世確立對愛爾蘭的統治權。
1541年起,英王正式成為愛爾蘭國王。
1800年,英愛簽訂同盟條約,成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自此,愛爾蘭被英國完全吞并。
所謂“英愛同盟史”的實質,不過是英國逐步殖民并徹底吞并愛爾蘭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和其后,英國統治階級對愛爾蘭人民犯下了種種罪行,包括戰爭,屠殺,強制驅趕,以及血腥的殘酷剝削和政治,宗教壓迫。并對1845年到1850年間的愛爾蘭大饑荒負有重要責任乃至主要責任。
英國對愛爾蘭的大范圍的罪行還要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說起。1641年10月,愛爾蘭爆發由本地天主教徒聯盟領導的反英起義,而1642年爆發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恰恰就是在反對天主教的清教的旗幟下進行的。因此處在內戰之時英國議會派自然無法忍受這樣的行徑,更何況愛爾蘭的起義者還支援了當時正在和議會軍作戰的英國王黨,因此,在徹底平定了不列顛島內的王黨后,1649年8月,“護國公”克倫威爾率領大軍在愛爾蘭的都柏林登錄,開始了歷時三年的遠征愛爾蘭的戰爭。英軍數量龐大,在年內就占領了愛爾蘭東部沿海地區,并在一路上燒殺搶掠,在此期間,大批愛爾蘭人無家可歸,被英軍強制遷居到愛爾蘭西部,也有部分愛爾蘭人被運到美洲,部分愛爾蘭人則逃亡到歐洲大陸。戰爭與伴隨而來的屠殺,瘟疫和饑荒,以及逃難造成的死亡使得愛爾蘭人口從原來的150萬人銳減到約75萬人。在愛爾蘭征服戰爭結束后,由于此次戰爭必須由戰敗的愛爾蘭人來買單,當時的英國國會把沒收罪犯和天主教會的土地的法令也推行到了愛爾蘭,大片大片的愛爾蘭土地被英國政府強占并被用來償還給內戰時期商人,工業家借的債務(實際上,很大程度上那些債務不是為了維持政府的正常開支而借貸的,而是故意想要通過這種手段來獲取愛爾蘭的土地而為之),和清償拖欠軍官,士兵的軍餉。這樣,一大波的英格蘭士兵,軍官和商人,就這樣成為了愛爾蘭三分之二的土地的所有者,而英國原先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的議會軍,搖身一變成為了一批代表反動勢力的地主。因此這場征服不僅給愛爾蘭人帶去了災難,也給英國歷史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戰勝愛爾蘭對英國人民來說,最可怕的后果是喪失原來的自由,即英國革命發展的轉變,共和國的崩潰。軍隊中的民主主義分子在遠征愛爾蘭之前遭到清洗,失去原來的影響;依靠戰敗者獵取戰利品發財致富的侵略者勝利了。那些前不久還拼命與斯圖亞特王朝的暴政斗爭的官兵,卻變成了另一個爭取自己民族和政治獨立的民族的奴役者。軍隊從進步的捍衛者,變成了最反動的利益的捍衛者,成了最嚴重的罪行(一個民族奴役另一個民族)的參與者。
因此,征服和掠奪愛爾蘭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愛爾蘭都是為反動派效勞。資產階級革命不可能解決民族問題。因為十七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把英國變成了統治國和壓迫國,把愛爾蘭變成了被壓迫國。對愛爾蘭的壓迫和掠奪在以后幾個世紀里并未中斷,它在英國以后的歷史發展上留下了漫長的反動的疤痕。愛爾蘭變成了“…英國大地主所有制的支柱”,變成貪婪而反動的寡頭政治在英國統治的支柱。用馬克思的話來說,英國的“……土地貴族事實上代表著英國對愛爾蘭的統治”。恩格斯在寫給馬克思的一封信里寫道:“以愛爾蘭的歷史為例可以看出,如果一個民族奴役另一個民族,對它本身是多么不幸。英國人的一切不幸都起源于愛爾蘭Pale(在英國征服愛爾蘭時期,把英國人已征服的那一部分愛爾蘭土地叫做Pale)無論如何,我認為毫無疑問,如果英國沒有必要以軍事方式統治愛爾蘭并形成新貴族,英國的事務就會變成另一種樣子”。
對愛爾蘭的征服,雖然給英國帶來了了巨大的的保守主義政治,經濟和階級條件,以至于對英國歷史的發展都起到了一個減速的作用。但是它真正最直接的影響,當然還是在于對愛爾蘭人民自身的傷害,及長期殘酷的剝削壓迫導致的一系列后果,愛爾蘭人不僅失去了民族獨立和宗教自由的權利,還在很大程度上使自身成為了英國剝削階級的階下囚,一個民族整體成為了另一個民族的剝削對象,這使得原來單一的英愛民族矛盾被蒙上了一層強烈的階級矛盾的色彩,并且也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擁有了這種性質。新來的英國地主們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也是出于深遠的民族矛盾,及盡可能地剝削愛爾蘭人,長久沉重的壓迫和剝削,甚至使愛爾蘭人的性格都發生了變化。二百年后的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及愛爾蘭問題時曾寫道“這個國度的特色,就是遍地廢墟,……饑荒、移民和清理債務,合力造成了這種狀態。在田野間,連牲畜的影子也沒有看到。土地完全是荒地,誰都不要。……由于一貫的壓迫,人為地把他們變成一個完全墮落的民族,他們現在擔負著一種惡名昭彰的職務,即以娼妓、臨時雇工、姘頭、竊賊、欺詐者、乞丐和流氓,供給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其他地方。”
盡管到此為止,英國對愛爾蘭所做的一切已經完全稱得上罄竹難書,但是歷史卻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它無情的齒輪。在這種剝削和壓迫的無限持續之下,愛爾蘭人還尚且能夠茍延殘喘,從17世紀到19世紀,愛爾蘭社會至少還有一定的發展,人口也逐漸恢復并不斷增長,但是由于英國政府的保守主義政策和對愛爾蘭的特殊限制,長期以來,愛爾蘭島的現代化進程一直十分緩慢,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十分有限。在英國土地貴族的殘暴統治之下,不甘為階下囚的勇敢的愛爾蘭人民進行了一次次或溫和,或激進暴力的反抗英國統治的運動,如“天主教徒解放運動”,“取消合并運動”,“芬尼亞黨人”武裝起義,“青年愛爾蘭運動”,一次次的動搖了英國土地貴族和金融資產階級的殘暴統治。同樣在17至19世紀的不列顛島上,一場深刻的農業革命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原先被用于種植糧食的土地被新貴族們大片大片地圈起來,成為飼養綿羊地草地,因為羊毛的利潤遠高于種植糧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圈地運動,俗稱“羊吃人”。這一運動一方面使得英國逐漸獲得了資本主義發展所需的勞動力,土地和國內市場;另一方面也使得不列顛島對糧進口食的需求逐漸擴大,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在19世紀上半葉逐漸改變原先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實行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逐漸調低了對外貿易的關稅,尤其是進口糧食的關稅,英國為保護本土土地貴族出售糧食的利益,于1815年實施《谷物法》,宣布將通過抬高進口谷物的關稅來保護本土農業,但是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英國人口快速增長,農業人口迅速減少,使得不列顛島對糧食的需求快速增加,1832年的議會改革使得貴族與工業資產階級的政治實力對比產生了質的變化,于是1846年,英國國會廢除了剛實施了31年的《谷物法》。自由主義經濟政策自此大行其道,這是愛爾蘭大饑荒產生的一個重要背景。
饑荒的出現是在1845年,那時候的愛爾蘭人,無論是少數有產階級還是150萬農業工人,抑或是300萬小佃農,都以土豆為主要食物,農業工人與自耕農甚至幾乎沒有其他的糧食。起初,饑荒只是一場看似微弱的真菌導致的土豆歉收,由一種稱為晚疫病毒(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卵菌(Oomycete)引起,那時,身在不列顛的英國統治者們大多只是把這一現象歸結為愛爾蘭人所謂的“生活方式的墮落”與“宗教信仰的錯誤”,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在這一年的10,11月,這場真菌導致的疫病迅速的蔓延到整個愛爾蘭東部富庶地區,并在接下來的數月內迅速席卷了整個愛爾蘭島。大片大片的土豆在幼苗期就因感染真菌而腐爛,大量自耕農賴以生存的糧食受到威脅。到1846年夏天,土豆的減產超過了最悲觀的估計,300到400萬人受到饑餓威脅。到了1847年人們收到了健康的土豆,于是許多英國的觀察家總結道,饑荒結束了,愛爾蘭人這時候應該發揚自力更生的精神自己解決問題。然而,實際上由于土豆的種植量因為上一年的災害而銳減,收成依然遠小于人們的口糧需求,因此饑荒并沒有遠去。到了1848年,霜霉病的再次襲擊徹底抹殺了愛爾蘭人民僅存的希望,西部和南部受災尤為嚴重,1849和1850年,疾害依然肆虐,餓殍遍布了整個愛爾蘭。到1851年,饑荒在奪走了大約百萬人的生命后,才最終離開了愛爾蘭的土地。這場發生在“世界文明的中心”的最發達國家的大饑荒,最終奪去了這座島嶼四分之一人口的生命,5年間,超過100萬人被迫遷徙,而遷徙過后的日子依然充滿苦難,因為往往只有工作條件最惡劣的崗位才會選擇招募難民,大量的被英國地主們逼出家鄉的愛爾蘭饑民,為了生計,最后竟累死在了異國他鄉。被稱為第七大工業奇跡的美國太平洋鐵路,就被稱為是“被華人和愛爾蘭人的尸骨托起的。”
這次愛爾蘭大饑荒,與其說是一場天災,毋寧說是一場人禍。實際上,英國長期對愛爾蘭的全面掠奪與殖民政策導致的貧困,才是這場危機的深層原因,自始至終,英國都視愛爾蘭為離自己最近的一塊殖民地,上文中,我們說過自克倫威爾征服愛爾蘭后,大量英國商人,貴族與官兵成為了愛爾蘭三分之二土地的所有者,這種情況發展到19世紀,就演變為了愛爾蘭的幾乎所有土地全部被英國地主和莊園主霸占,又因為畜牧業的收入往往比種植業要高,因此英國的莊園主們強制愛爾蘭人把大量的小麥地改為了草場以提高自身的收入,這就大大降低了愛爾蘭本土的饑荒抵抗能力,在者,這些地主之中,大多數人居住在經濟水平更高的英格蘭,他們只關心谷物和牲畜的出口來確保自身的利潤收入,這使得哪怕是在饑荒時期,愛爾蘭的相當一部分莊園生產的牲畜和糧食都被硬生生地從饑餓的農業工人手中奪走,并出口到海外以保證莊園主的經濟利益。而那些并沒有給莊園主打工的小農們,因為大多只能被迫在英國地主的土地上當佃農,而英國人肯租給愛爾蘭佃農的土地,大多是不適合實行大規模生產的小塊貧瘠土地,這導致佃農們只能種植對環境要求低而單產高的土豆來維持生活。可以說,恰恰是英國地主的逼迫,才使得愛爾蘭人對土豆產生了極端的依賴,并且英國長期以來缺乏對愛爾蘭佃農的社會保障,他們幾乎處在被社會拋棄的境地,畜牧業對種植業的擠占,莊園糧食的出口,逼出來的土豆依賴和長期的社會保障缺乏,成為了饑荒爆發的重要條件。而在饑荒爆發之后,英國政府的所作所為非但沒有緩解饑荒,反而起到了火上澆油的結果。上文提到的在1846年廢除的《谷物法》就是處在愛爾蘭饑荒的期間,這一舉措導致從愛爾蘭出口糧食到英國變得更加有利可圖,進而更加刺激了英國莊園主們不顧愛爾蘭人民的死活把莊園生產的糧食運到英國內地以賺取高額利潤。更可笑的是,據2012年的一家土耳其報社報道,當年的奧斯曼帝國蘇丹阿卜杜默西德宣布他將向愛爾蘭饑民捐贈一萬英鎊。但是當時英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維多利亞女王卻要求蘇丹將捐款額下降為1000英鎊,原因是哪怕是我們光榮偉大的維多利亞女王陛下,也僅僅捐贈了2000英鎊!而蘇丹若是膽敢捐贈的比維多利亞女王陛下還多,那便是對維多利亞女王和日不落帝國的不敬!
在這樣自詡“進步,文明”的國家的治理下,作為忠于我們光榮偉大正確的維多利亞祖國的回報,愛爾蘭人民得到了什么好處呢?長達三個世紀的沉重剝削,以及伴生的赤貧,和政治,宗教壓迫,一場場饑荒與或大或小的屠殺(主要在征服的前期)。這便是所謂的“回報”!這便是現實歷史的無情,它在愛爾蘭人民身上,集中的表現為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殘暴!在這樣的統治之下,再麻木的人民也會激起徹底反抗,推翻暴虐統治的意志,1916年4月24日,愛爾蘭爆發“復活節起義”,起義軍占領了都柏林的部分地區,宣布愛爾蘭共和國正式從英國獨立,然而這次起義在6天之后便被血腥鎮壓,盡管這次起義在軍事上是失敗的,但是它卻極大地鼓舞了愛爾蘭人民的反抗精神。1918年,新芬黨在被英國當局打壓的情況下依然贏得大選,宣布建立獨立的愛爾蘭自由邦,然而英國統治者自然是不會認同這一民選的,由于當時正處于一戰時期,英國沒有直接向愛爾蘭宣戰,而是選擇通過間諜和派遣實際上與軍隊無異的所謂“保安團”以及一系列所謂“代表愛爾蘭政府”的官員來實現對新生的愛爾蘭獨立政府的鎮壓。1919年1月21日,愛爾蘭獨立戰爭開始,但是起初,它實際上表現為雙方零星的襲擊。1921年3月,愛爾蘭國會對英國宣戰。愛爾蘭獨立戰爭正式打響。1921年7月11日,經過長時間的游擊戰爭,愛爾蘭共和軍在愛爾蘭人民的支持下成功使英國政府放棄了軍事行動,英國決定同愛爾蘭共和國簽訂停火協議并就獨立問題進行談判,12月6日,英愛條約簽訂,條約規定把同一的愛爾蘭島分割為兩部分,南部26郡成立和英國具有憲政聯系的自由邦,北部6郡則繼續歸英國管理。1922年4月,新芬黨內部因對英愛條約持不同態度而分裂出的不同派別陷入內戰,1926年后,兩大派別之間的游擊戰與反游擊基本停止,但是愛爾蘭共和軍作為一個政治組織卻保留了下來,一直到今天,必須指出的是,在愛爾蘭被劃分為兩部分后,新芬黨與愛爾蘭共和軍沒有將槍口一致對外,滲透,顛覆并占領北愛爾蘭,而是執著于在國內內斗,這一定程度上使得愛爾蘭錯失了奪回領土主權的最佳機會,而1926年以后,愛爾蘭共和軍中的極端分子也在愛爾蘭與北愛爾蘭乃至英國本土策劃了數起針對非軍事化的平民的恐怖襲擊,這使得本來正義的愛爾蘭民族獨立運動的性質變得更為復雜,目前,大多數國家都將愛爾蘭共和軍(實際上就是當年的共和軍中的極端分子)定性為恐怖組織。
愛爾蘭民族的近現代歷史,總的來講就是一部被殖民,被屠殺和反殖民,反屠殺的民族解放的歷史。是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斗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由于愛爾蘭位于西歐這個在一般意義上屬于帝國主義的大本營的地區,所以它的歷史相對于第三世界的民族解放史更具有其特殊性。與此同時,愛爾蘭民族在被殖民的同時,絕大多數的莊園和工廠也成為了英國人的私有財產,因此反抗英帝國主義的統治本身,在愛爾蘭就具有極大的反抗資產階級統治的性質,愛爾蘭人民的不屈不撓的斗志和堅韌不拔的品格以及持之以恒的斗爭,與其他一系列歷史條件共同促成了愛爾蘭民族的最終的基本解放。然而對于這樣一段民族解放和反抗剝削壓迫的斗爭史,鷹角把它塑造成了什么呢?現實中的血腥剝削,大饑荒,鎮壓和一次次屠殺,到了我們“充滿苦難”的泰拉大陸,就成了所謂的“法案偏袒,隔離區和同工不同酬,以及工作條件的惡劣”!現實中得到愛爾蘭人民自愿支援并英勇地同英帝國主義展開游擊戰的新芬黨愛爾蘭共和軍,到了泰拉大陸就成為了一個肆意屠殺群眾,幻想復辟封建君主制的所謂暴虐殘忍的深池?就成了妄自尊大的蔓德拉,腦滿腸肥的阿赫茉妮,變成了分別代表六種罪孽的被我們光榮偉大的審判者一槍一個撂倒的貴物?而在歷史中殘暴鎮壓,屠殺愛爾蘭人民的英國軍隊,到了我們泰拉大陸,就成了為祖國的榮耀而不忍錯殺哪怕一人的,大公無私并甘愿犧牲自我的號角隊長,就成了天真爛漫,正義感爆棚的農家女風笛?這樣一來,一段民族解放,反抗剝削壓迫的斗爭史,就仿佛被施了魔咒一般搖身一變,成為了一段暴徒們為了自己虛偽邪惡的目標而不惜屠殺人民,顛覆祖國,而愛好秩序的光榮偉大且充滿了各種美德的衛道士們英勇無畏地打敗了暴徒,成功使人民重歸秩序井然的美好生活之中這樣一段臉譜化的保守主義敘事!文藝是對現實的反映,這不僅是唯物主義文藝觀的基本原理,也是海貓先生自己在明日方舟的設定集中親自承認的,然而文藝是對現實這個客觀事物的主觀的,能動地反映,作者反映的方向,程度,以及反映這個而沒有反映那個,恰恰是作者自身意識形態立場的表現,鷹角的風暴瞭望,就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站在保守主義和資產階級立場上的作者,是如何把一段民族解放斗爭史寫成了光榮的“剿匪史”的。這樣毫不掩飾的強行“翻案”,著實讓我們又一次見證了“鷹式敘事”的美妙。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遇見這樣的劇情了,在整合運動對切爾諾伯格和龍門的行動中,在沃倫姆德的薄暮中,在多索雷斯的狂歡中,我們已經無數次見證膽敢反抗社會秩序者的邪惡和維護社會秩序者的“光榮偉大正確”。但是這次的新主線,確實是所有“鷹式敘事”中,歷史原型最明確,同時也是其“翻案”的目的暴露地最徹底的一次。我們不想過多論述鷹角書寫這種故事的內在邏輯,而僅僅是將其本身與真實存在的歷史做一個簡單的對比,并希望以此來讓觀眾和玩家們好好認識認識我們的二次元新星,鷹角網絡在晚期資本主義時代的今天,是在書寫一段怎樣的故事。當然,瑕不掩瑜,盡管明日方舟在劇情主旨的立場上確實值得深思,但是其游戲本身還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作品,毋寧說作為一個商業作品,比起主旨的立場,運營們和玩家們更看重的是游戲美工和游戲機制與關卡與干員這些實際內容的質量,更關心方舟目前在社區氛圍,內容產出與設定集等方面面臨的實際問題,至于主旨,對于游戲公司來說能夠過審就足夠了,況且在這個時代,方舟這樣的作品在我國其實是完全不需要考慮過不了審的問題的。再者,在今天,像明日方舟這樣的具有時代特色的敘事,其實在整個文藝界都屢見不鮮。所以回顧方舟主旨評析系列的五期視頻,其實我們真正的目的從來都僅僅是想通過對方舟的一點“解剖”來使玩家們對能夠產生方舟這樣的作品的,這樣的時代與社會,有一個不一樣的認識,而從來都不是對方舟這個游戲本身進行任何道德性的評價,因為,唯有人民的選擇與歷史的審判才能宣告任何一種社會事實的存亡,而我們所做的,僅僅是在歷史的車輪碾壓到我們自己之前,努力認清明日方舟這樣一個小小的文化現象罷了。
最后的最后,讓我們以一段對魯迅先生的話的改編結尾:“我打開游戲一看,這故事沒有明確的時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秩序,道德”,寫著“暴力,苦難”,我橫豎看不透,仔細看了又看,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都寫著這么一句話:“革命無理,造反有罪!秩序萬歲,美德萬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