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研究》2022年第3期發表的《明清時期“閉關鎖國”問題新探》(以下簡稱《新探》)一文,近日不可思議地遭遇網暴。其緣由是有人以“莫須有”的方式,造謠說這篇文章鼓吹“閉關鎖國有利論”。曾子殺人,三人成虎,由此形成了一起網絡輿情事件。這對從事研究的課題組很不公平。如果此舉成風,勢必危害科學研究事業,造成寒蟬效應,使嚴肅的學者不敢深入研究、不敢推進創新。
通讀全文,《新探》主旨有三:一是探討“閉關鎖國”概念的淵源流變及其對明清兩朝對外政策的適用性與準確性;二是重新認識“自主限關”背景下明清的對外政策;三是大篇幅探討“自主限關”的歷史局限與消極影響。對這樣一篇邏輯清晰、論證嚴謹、導向正確的學術論文,有人卻惡意造謠,將學術問題政治化、污名化,為禍甚烈,貽害甚遠。
造謠者稱,《新探》“將寫進歷史教科書多年的‘閉關鎖國論’翻案,美化成正面的‘自主限關’”。我們不知污蔑者何以能將斷章取義之法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從原文中硬是捏造出這層“深意”。相反,《新探》一文明確強調,“自主限關”政策具有“先天缺陷,不僅具有濃重的守成性,而且具有很強的保守性”。其歷史局限十分明顯,“限關只能得到短期自保,無法從根本上阻止殖民侵略;限關只能得到短暫喘息,無法獲得長期的穩定局面;限關只能得到一時利益,無法獲得可持續的增長。”試問,污蔑者口中所說的“美化”、“正面”之說,究竟從何可見?
此外,造謠者惡意引申,稱“無論是‘閉關’還是‘限關’,其目的只是維護愛新覺羅一家的統治”,借此污名化《新探》一文。此種惡意中傷,仍是無中生有。《新探》明確批判,“明清兩朝統治者對近代中國的落后負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即便連史家稱贊的康乾盛世,《新探》也辯證理性對待,直指統治階層“不思進取”,漠視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如康熙帝“故步自封,并沒有傳播和推廣這些知識的意識,更沒有組織力量豐富和發展這些知識。”乾隆帝“這種興趣始終停留在感知層面,沒有采取措施予以學習、研究”,這“為近代中國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埋下了伏筆”。
關于“自主限關”這一政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弊病,《新探》也明確表示,“清廷在拒絕接受西方宗教、社會制度的同時,把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這“實際上站在了時代發展的對立面”,其中,“墨守成規的保守觀念、‘不貴異物’的陳舊思想,使其對西方科技進步缺乏足夠的敏銳性,在接受西方科技知識時疑慮重重、步履蹣跚”。
然而,造謠者對以上論述都視而不見,全力污蔑《新探》“美化、贊揚、合理化‘閉關鎖國’政策”,極力將學術問題政治化。然而,實際上,《新探》一文在考證“閉關鎖國”與“自主限關”概念之后,明確得出結論:要解放思想,而不因循守舊;要與時俱進,而不抱殘守缺;要勇于改革,而不墨守成規;要對歷史大變局進行深入分析和科學判斷,避免造成國際形勢誤判、耽于短期政策紅利;要采取主動的、長遠的、全局性措施,否則就有可能導致“國力衰竭,社會停滯,民不聊生”,“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
以上種種,充分證明,造謠者采用的是“無中生有”和“學術問題政治化”的惡劣手法。這種圈套,對學術發展和學術創新沒有任何益處,只會扼殺學術創新,斷送學術研究。
無中生有、捏造謠言解決不了任何學術問題!學者會虛心接受嚴肅認真的批評,但絕不接受粗暴的謠言。對有價值的學術問題,我們理應讓其回歸正確的學術軌道,相互尊重,切磋砥礪,共同推動學術進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