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中常有這樣的畫面:主人公千方百計給反派設下圈套,誘人上鉤,終于在得手一刻喜不自勝,激情揮拳,歡呼一聲:“Gotcha”!
所謂“Gotcha”是英文口語中的常見詞匯,全稱“I have got you”,可以理解為“我捉到你了”或“騙到你了”。
如今,“Gotcha”已不僅是美國演員的俗套臺詞,更是西方記者的常用把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傳媒文化。美國新聞界美其名曰“捉人新聞”(Gotcha Journalism),泛指媒體為博取眼球,設套誘導或曝光報道對象“犯錯”,也被學者譯作“陷阱式采訪”。
一、“捉人新聞”怎么個捉法?
“捉人新聞”最早出現在1982年英國與阿根廷馬島戰爭期間,英國《太陽報》以巨大的“Gotcha”為題發表頭版消息,興奮喝彩道“我們的小伙子們擊沉了一艘炮艇,打殘了一艘巡洋艦”。這條“戰場喜訊”為當期《太陽報》掙得驚人銷量,卻也招來廣泛批評。不少評論家認為,此類好戰標題不僅有失“客觀公允”,而且冷血無情、毫無新聞倫理可言。
然而,更多西方記者看到的是《太陽報》大賣,嗅出的是“財富密碼”:只要“蹭”上各種政治敏感議題熱度,語不驚人死不休,就能吸眼球、搏出位。如果能“捉”得大人物們一時語塞,就能出盡風頭、升職加薪,何樂而不為呢?“捉人新聞”就此被西方媒體發揚光大,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咄咄逼人甚至有時粗魯無禮的西方記者。
“捉人新聞”最經典的套路是強行打斷采訪對象,或是提出與采訪主題無關的問題,打對方一個猝不及防,誘騙甚至激怒對方,讓采訪對象尷尬、失言、犯錯、出丑。
歷任美國總統都沒少被美國記者“捉到”過。老布什曾被公開質問是否服用過可卡因。小布什曾被“考”到車臣、巴基斯坦、印度和臺灣地區領導人姓名。奧巴馬還在競選總統時,曾有記者問他為什么在拉票活動中不佩戴國旗胸針,暗示他“不愛國”。
特朗普更是各大媒體的重點圍攻對象,比如被問及“你說你很虔誠,那《圣經》哪種版本更好”“你和蘇萊曼尼將軍(被特朗普下令暗殺的伊朗將軍)很熟嗎”,逼得特朗普怒斥媒體是故意在出“捉人問題”。不過,特朗普同樣擅長“以毒攻毒”,曾當面直接打斷CNN記者的提問,痛批“你們是假新聞,下一個”,讓CNN很下不來臺。
此外,“捉人新聞”還通過選擇性剪輯拼湊事實,搞一葉障目,歪曲受訪者本意,塑造或強化負面形象。
奧巴馬政府時期,福克斯新聞曾轉載了一段美國農業部黑人女性官員雪莉?謝羅德有關種族觀念的演講鏡頭,斷章取義為她貼上“種族歧視分子”標簽,迫使她無奈辭職。
但當謝羅德長達43分鐘的完整演講被公之于眾,大家才發現這是一起冤假錯案,謝羅德的本意并非種族歧視。最終,奧巴馬不得不親自打電話致歉,撥了三次才接通,整個過程如同荒誕喜劇。
二、四大黑手試圖“捉到”中國
近年來,隨著中國日益走近國際舞臺中央,以美媒為代表的西方媒體屢屢將“捉人新聞”用于涉華報道,費盡心機捉“大魚”、造“猛料”,演變出“四大黑手”。
黑手一:
故意挖坑,突然發難
2019年10月23日,中國剛剛喜慶建國70周年華誕,英國發生了著名的“貨車慘案”,一輛集裝箱冷藏貨車中發現39具偷渡者尸體。事情還沒調查清楚,CNN記者就在25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問,既然“中國過去70年取得巨大成就和進步”,為什么“中國公民卻通過這種極端危險的方式離開中國”,居心叵測、昭然若揭,當場就被發言人有理有力駁回。等到英國警方查明遇難者全部來自越南,CNN又對真相視而不見、不予報道。
▲ 視頻:2019年10月25日,華春瑩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CNN記者提出的有關英國貨車事件的問題,稱其“出發點是很有問題的,反映出你思想深處的一些問題”。
今年3月20日,中國駐美大使秦剛登上美國CBS王牌節目“面向全民”接受采訪。主播布倫南在9分鐘內無理打斷23次,絲毫不給秦大使完整表達的機會,并在連珠炮般追問涉烏克蘭問題后,突然拋出所謂新疆人權問題,質疑即將訪華的聯合國人權事務高專能否自由訪問。秦大使從容不迫、一一化解,用大國使節的雅量贏得人心。連美國網友都看不下去布倫南的行為,紛紛批評她“很粗魯”“不專業”。
黑手二:
生編硬造,以偏概全
美媒以“捉住”中國道路、制度甚至領導人為目標,東拼西湊出所謂“內幕真相”,誤導不知全貌、隨波逐流的西方群眾,給中國貼上“威權專制”“封閉高壓”等“異類”標簽。
例如,將鏡頭對準個別吃“反華飯”的“演員”,緊盯中國社會極端個案和所謂“污點”不放。至于中國發展成就和最廣大人民的真實生活?要么避而不談,要么歪曲解讀。報道中方官方表態時,美媒更是熱衷炒作“強硬”表態,卻只字不提中方陳述的事實真相,只字不提“人類命運共同體”“全人類共同價值”等中國主張、中國方案。
黑手三:
甩鍋推責,強加因果
這點在烏克蘭危機中的美媒涉華報道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美媒普遍無視中國的勸和促談努力和“第三方”身份,捕風捉影,捏造出中國“知情論”“共謀論”“援俄論”,甚至還編排“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謬論,試圖“捉住”中國不放,把萬里之外的中國架在火上烤。
美媒還曾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附和美國政府說法,稱中國未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芬太尼輸美,導致美國內芬類藥物濫用、危害美民眾身心健康,讓中國背鍋。但沒有需求又談何供給?中國出口芬太尼等藥物是正常的醫療用品出口。數據顯示,占世界人口總數5%的美國人消費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美國內監管力度匱乏才是導致芬太尼類物質制販和走私泛濫的主要原因。看來不僅美國政客喜歡內病外治,自詡“獨立思考”的美國記者也不遑多讓。
黑手四:
黨同伐異,厚此薄彼
在反華“白色恐怖”彌漫全美的大背景下,對華強硬已成為美媒政治正確。公眾人物只要稍稍流露出友華態度,就會被貼標簽、扣帽子,被打入“文字獄”。
蒙大拿州參議員戴安斯、新聞集團總裁湯姆森曾數次率團訪華,重視對華合作,卻因此被美媒奚落為“中國啦啦隊長”“熊貓擁抱者”。前麥肯錫咨詢公司資深董事沃克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稱贊中國抗疫措施有效,就被稱作“叛徒”。如今,美國各界人士都懼怕被媒體“捉到”,不敢理性發聲,美中關系的土壤就這樣被“捉人新聞”毒害。
反之,對華“鷹派”則廣受追捧。特別是部分被美國收編的華裔“異見人士”,出于“皈依者狂熱”時常發表種種極端反華反共言論,更是被美媒奉若至寶。曾在國內媒體工作過的記者袁莉移居美國后以撰寫涉華評論為生,對中國抗疫政策惡毒攻擊,遭到無數中外網民唾棄。可《紐約時報》仍將袁莉之流供為“專欄作者”和“中國專家”,目的無非是靠丑化中國來彰顯自身“人權教師爺”形象。
“捉人新聞”泛濫成災,根子還在于美西方輿論和社會環境的演變。
一方面,資本和市場力量導致傳媒生態“娛樂至死”。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大爆炸加劇媒體競爭,短平快、情緒化、戲劇化的“后真相”更易吸睛漲粉,嚴肅新聞和深度報道日益失去市場。傳媒集團化、寡頭化趨勢也使美西方“報閥”們日益將市場利潤、眼球經濟置于新聞倫理之上。
反華傳媒大佬默多克大言不慚,娛樂化是傳媒的未來。美國媒介文化學者尼爾?波茲曼也早在《娛樂至死》中預言:“我們的神父和總統,我們的醫生和律師,我們的教育家和新聞播音員,都不再關心如何擔起各自領域內的職責,而是把更多注意力轉向了如何讓自己變得更上鏡。”
另一方面,西方傳媒已從民主“看門狗”淪為政客“哈巴狗”。媒體極化往往與政治極化同頻共振。特朗普政府以來,美媒日益以黨派劃界,左右分立、各為其主、相互攻訐,“捉人新聞”也因成本低廉而屢見不鮮。民主、共和兩黨為撈取政治資本,爭相對華示強,各自給媒體充分“喂料”,媒體也樂得利用“捉人新聞”迎合反華聲浪,絲毫不顧及對美中關系及本國利益的長遠危害。有研究認為,美媒已淪為“政治家的密謀代理人”。
“捉人新聞”高明嗎?不高明。正如澳洲記者馬爾科姆·法爾所言,“捉人新聞”的實質就是“粗魯新聞”。美國電視新聞黃金時代的傳奇主播拉里?金生前曾說,“捉人問題”絕不是他的風格。Reddit上的一位網友總結得很好,好的采訪應當是一場令人愉快的交流,當其中的一方(記者)是個混蛋,那這場交流就不可能令人愉快。
“捉人新聞”對社會有益嗎?顯然無益。在“捉人”風氣影響下,西方媒體淪為點擊率和話題熱度的“囚徒”,對沖突和丑聞等淺層表象趨之若鶩,卻再也抓不住深層次的主要矛盾,無法客觀全面解讀復雜的國際和社會問題,更不能服務西方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近年來,美媒愈發背離新聞倫理,公信力更是江河日下。2021年蓋洛普美國媒體公信力調查結果顯示,僅36%的美國人認為美國報紙、電視和廣播等新聞媒體能夠作出“全面、準確和公平”的報道,接近歷史最低點。美媒再這么作下去,終有一天會徹底砸爛自家的老字號招牌。
“捉人新聞”終究只是操弄輿論的小聰明,而非激濁揚清的大智慧。“捉人新聞”是邪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才是正道。
我們自己既要養成強大的“抗毒能力”,不被“捉人新聞”帶偏了方向,更要培養“解毒能力”,好好煞一煞“捉人新聞”的歪風,揭穿“謊言帝國”的皇帝新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