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上海亂象紛紛,各路牛鬼蛇神粉墨登場,有乘機發國難財撈一把的,也有渾水摸魚販賣私貨的。
瞄準上海爛蔬菜的靶子,財新網劈頭蓋臉一頓輸出,本以為其能仗義執言,為解決上海的供應問題貢獻一點力量,沒想到卻是驢唇不對馬嘴,竟然將矛頭指向了“計劃經濟”。
財新網將魔都疫情的魔幻歸咎于計劃經濟,這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計劃經濟是宏觀經濟模式,講究的是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例如農輕重產業必須協調,這和上海疫情管理完全是兩碼事。
財新網在此張冠李戴,生拉硬套,無非是想讓人們將怒氣撒向曾經實行過計劃經濟的毛澤東時代。
但在計劃經濟時代,有高價倒賣乃至倒賣援助物資發國難財的嗎?有將外地援助扔垃圾桶反遭辟謠的嗎?有官商勾結銷售假冒偽劣給老百姓謀取暴利的嗎?
如果上海當下是計劃經濟式的管理,那是不是應該做好調研統計,根據人們的需求發放物資呢?可反觀現在的上海,除了混亂,哪里和“計劃”二字沾得上邊呢——除了奸商有計劃地發國難財。
物價穩定是計劃經濟的典型特征之一,而上海當下的物資供應亂象,卻正是市場經濟弊端的典型反映——囤積居奇、物價飛漲、倒買倒賣乃至“倒牛奶”(扔掉遼寧援滬物資)。
所以,這鍋計劃經濟絕對不能背。
如果非要說當下上海的物資供應和計劃經濟有什么相似之處的話,那或許就是物資短缺吧,但這只是表面現象。
上海多次強調物資供應充足,全國人民也在大力支援,居民買菜難是當地基層組織的無力和官商勾結發國難財所致,和計劃經濟沒有半毛錢的關系。
而當年計劃經濟時代物資憑票供應之所以會給人們留下物資短缺的印象,主要是生產力不發達所致。
生產不了那么多東西,無論你是搞計劃還是市場,它只能減少物資不足的影響,而不能徹底解決物資不足的問題。
從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人口長期維持在4億左右,在1949年增長到5.4億左右。但在毛主席去世時的1976年,人口激增到9.3億多。
請問,如果當時的計劃經濟如果搞得像這次上海物資供應一樣,人們還有可能放開生孩子,維持那么高的人口增長速率嗎?如果都像現在的上海一樣,需要高價團菜,有人愿意生三胎嗎?
恰恰相反,不是計劃經濟導致了物資供應短缺,而是計劃經濟保證了在生產力相對落后和人口激增情況下的物資供應。
如果不是有計劃按比例乃至憑票供應,能避免有錢人囤積居奇嗎?憑工人手里那點工資,能擋得住飛漲的物價嗎?
所以說,不是計劃經濟,而是貪官污吏導致了目前上海物資供應出現了大問題。
沒有無緣無故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財新網們為什么要不遺余力甚至顛倒黑白地攻擊計劃經濟呢?
財新網的話誰最愛聽呢,我看是上海那些囤積居奇的資本家吧。
要有真正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還能有資本家們囤積居奇倒買倒賣的機會嗎?看看王康年的下場就知道了。
巧合的是,紐約時報也唱著同樣的調子,為何他們如此心有靈犀呢?
自知理虧的財新網刪掉了微博,這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請問,財新網在心虛什么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