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蘇亦工教授在清華法學院2019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別有發人深省之要義。蘇先生提出,走出清華園前,要仔細掂量自己身上的習氣。為什么原本聰明好學的名校高材生,做事卻常常不通情理?為什么經受了域外法律知識的洗禮,卻往往不適應中國社會?他憂慮地認為,在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西學話語影響下,不僅是一些學生,很多老師也成了大學里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如果不洗脫身上的傲氣、洋氣、嬌氣、俗氣,則奢談投身高尚事業,更無法解讀中國社會文化這本大書。他希望畢業生堅守道德底線,無論在朝在野,無論在上位在下位,無論走到哪里,都應給也都能給所到之處帶去一股清新、和諧、高雅的氣象。
本文正文部分轉自“雅理讀書”,延伸閱讀節選自《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
儒者在朝則美政,在鄉則美俗
——在2019年清華大學法學院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同學們好,在座的各位同學家長和各位老師們,大家好:
院領導讓我在今天的畢業典禮上代表法學院教師發言。推脫不掉,只好勉為其難了,感到很慚愧,也很惶恐。首先我要聲明,我代表不了本院教師,只能談談個人的一點想法,這是讓我感到慚愧的地方。其次,讓我感到惶恐的是,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怕說得不中聽,引起大家的反感。我知道,今天這個場合,最簡單也最安全的講法是向大家說些恭維、祝福的套話。這些話我也會說,想必你們已經聽得不少了。無非是:“你們是天之驕子”,“你們是狀元、才子”,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是高智商的種群云云。大概你們一走進清華園,聽到的就是些諛辭艷句了吧?在你們行將走出清華園之際,如果還沉湎於這些華麗的辭藻里不能自拔,我怕你們在今後的生活環境里會水土不服的。
不錯,你們確實都很優秀。但是這個社會優秀的人很多,應該不止你們在座的這些吧?只是很多人沒你們這樣幸運罷了。
你們能走進清華園,是憑著自己的優秀呢,還是憑著幸運?抑或二者兼有呢?但愿你們心里都能有點兒數。不要稀里糊涂的進來,又稀里糊涂的出去。如果到現在還弄不清楚的話,以後難免會碰壁的,幸運之神不可能永遠站在你這邊。
要知道,這個世界從來不缺聰明人,但據說這世界上的蠢事都是聰明人干出來的。《紅樓夢》里的王熙鳳很聰明。結果怎么樣呢?“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整天靠甩小聰明過日子是走不了多遠的!
孟子說:“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圣之事也。”剛開始做事很有條理的,不過巧智而已。但是能夠從頭到尾都做得很有條理,最終能成就一番事業的,那可就是圣人了。圣人的事業靠投機取巧是不行的。
看著你們即將離校走向各自的未來,就像看著我自己的孩子一個人初次離家遠行一樣。心情很是復雜,一方面為你們高興,你們終於長大了,終於可以不依賴父母了。但是,更多的一面則是為你們擔憂,擔心你們還太年輕,太單薄,太脆弱,能不能夠應付得了當今這個險惡冷漠,復雜而又多變的世界?你們能行嗎?能扛得住嗎?
我帶過一個學生,周圍的老師和同學都夸她智商高,她自己也以為自己聰明絕頂。只有我這個導師說她傻,簡直是傻氣四溢。你說什么她都聽不進去,那只有隨她去了。畢竟以後的路要靠她自己走,走得怎么樣,只有憑她個人的造化了。
這樣的學生,我在清華見到的可不止一個,應該說不是個別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些同學,人很聰明,學習能力很強,但就是做事不通情理。是何原因造成的呢?我反思了一下,應該是我們的教育出了問題。尤其是法學教育,究竟教給了你們些什么?你們學到了些什么?你們學到的那些法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依我之見,是一套經過漢譯的西方話語體系,是全套的西方概念、制度、價值觀和文化背景的迻譯。
我聽說,有位部門法博士生,記不得是民法還是刑法專業的博士生了,他說他感覺自己的文化祖國是德國。順此類推,憲法的博士生可能會覺得他們的文化祖國是美國。有的專業可能覺得他的文化祖國是英國、法國、日本,如此等等。他們有這樣的感覺應該說毫不奇怪。
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難道我們多年來處心積慮的教育就是要把你們培養成黃皮白心的香蕉嗎?就是要把你們培養成會說中國話但連自己的文化祖國都忘卻了的西方人嗎?這樣的教育和學習會產生什么樣的後果呢?請大家不要做意識形態化的理解。我說的與政治無關。我個人以為,西方文化有兩個基本特征:那就是功利主義和斗爭哲學。法學應該就是西方文化這兩個特征的最集中體現。著名的德國法學家耶林有本名著叫作《為權利而斗爭》,這個書名應該說就是對全部西方法學的精確概括。
西方法學上所說的權利是什么呢?學界有各種各樣的解釋。在我看來,說穿了:就是財產利益和可以折算成財產的利益。但不要忘了,西方的功利主義又是和個人主義捆綁在一起的。西方人鼓吹的斗爭哲學,通常都帶有濃厚的暴力色彩。這樣的一套為自身利益而拼命斗爭的學說體系經過中國法學教師群體的概念化、教條化的理解或曲解并傳授給你們,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呢?
隔壁大學有位已退休的教授錢理群先生說過一句名言,大家應該都知道:如今中國大學教育培養出來的是一群“絕對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包不包括你們呢?應該包括吧?但顯然不止你們,也應該包括我們這些教過你們的老師們吧?
再這樣說下去,你們要么很悲觀、要么很憤怒。在座的我的同事們可能會要站起來罵我,或者要把我趕下臺了。這就是一開始我就聲明我不代表本院教師的用意所在。
好了,概括一下我方才說的這些話的意思,不外是說:你們這些年來學到的西方知識體系與你們即將面對的中國社會是格格不入、完全脫節的。這就是我對你們的最大憂慮所在!
如此說來,你們的所學豈不是全都白費了嗎?那倒也不至於。不要忘了,你們畢竟還是中國人,你們就生活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在中國人的社會中。只要你們能洗脫你們身上的四股氣,老老實實做人,扎扎實實做事,認真解讀人生的這本大書,解讀中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這本大書。一旦當你們真正讀懂了人生和社會文化這兩本大書的時候,你們就會脫胎換骨,獲得新生。你們就可以真正消化吸收這些年里學到的西方知識,并將這些西方知識變成有益的營養,變成你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動力。
哪位可能會說,您說的那四股氣是指什么,告訴你們,就是:傲氣、洋氣、嬌氣和俗氣!你們身上有沒有這四股氣?自己掂量去吧。不用跟我來爭!
等到你們走出校門之後,可能很快會發現,你們這些年里在清華辛辛苦苦學到的那些法學知識,不知不覺間就被忘了個精光。不過不要為此感到苦悶,學習最要緊的是明理,忘掉那些具體的知識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有兩句話希望你們一定要記住,永遠要牢記!那就是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兩句校訓想必你們早都耳熟能詳了。這兩句分別來自《周易》乾、坤兩卦《象傳》的校訓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你們認真思考過嗎?
時間不多了,不能多講了。這里我僅借用《孟子·離婁上》的話來稍做闡釋:“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簡單翻譯一下就是:做事不成,要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埋怨別人,更不要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不能要求別人和你相向而行,要求別人配合你,跟你合作,甚至連夢都要求別人做得跟你一樣。那怎么可能呢?那是強加於人。什么事兒都不能強求,更不能靠暴力壓服。強扭的瓜不甜嘛!儒家說的自強是凡事要求自己,檢討自己,提高自己!
還記得電影《霸王別姬》里的那位戲班子老師傅教戲時說的那番話吧?有兩點:一個是從一而終,一個是“自個兒成全自個兒”。他是講唱戲做人的道理,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辦事做人的道理。做事要一以貫之,善始善終;做人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成全自己,不要有任何的僥幸心理。其實我們的校訓,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深意就在這里。希望大家能夠謹記不忘!
古語說:儒者在朝則美政,在鄉則美俗。這話典出《荀子·儒效》:“儒者在本朝則美政,在下位則美俗”。這里的儒者,與前面校訓里說的君子應該是同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受過教育,有一定知識技能并有一定道德操守的人。你們都是受過一定教育、擁有一定知識技能的人,這應該是沒有疑問的了。但是你們是否都有一定的道德操守呢?是否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呢?如果有,那你們就是儒者,就是君子!
我希望我們清華法學院的畢業生都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也都能堅守住這個底線!儒者無論在朝在野,無論在上位在下位,無論為官、為商、為學、為民,無論走到哪里,都應該給也都能夠給他所到之處帶去一股清新、和諧、高雅的氣象。這就是我所理解的荀子在這里所說的“美”的含義,也是我對在座諸生的殷切期待!我想,這應該也是養育了你們的父母和所有教導過你們的老師們的共同期盼吧?再說一遍:儒者在鄉則美俗,在朝則美政。不管你們走到哪里,不管你們從事什么職業,我們都期盼著你們能給你們所到之處帶去一股清新、和諧、高雅的氣象!成為儒者,成為名副其實的君子!謝謝大家!
[ 延伸閱讀 ]
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一個亟待關注的當代青年群體
? 焦迎娜、蘇春景 | 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本文節選《中國青年研究》2019年第3期
完整版請參見原文
▍當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基本特征
中國當前正向信息社會轉型,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與高等教育的長足發展,青年人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在此背景下,當代青年群體中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被打上了時代的烙印,其心理、行為方面的基本特征如下。
1.心理特征
第一,在理性認知時表現為高智商。“精”的本意“擇也”,可以引申出優選、精選、精于算計等含義,用在“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個詞中時,可以理解為在通往目標的諸多條路徑中選擇最省力、最便捷、最有利的那一條。當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們往往機敏過人,善于發現并及時抓住機遇,計劃能力較強,擅長理解與分析規則、利用規則,通過尋找法律和規則漏洞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所做的一切從表面上看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以某高鐵“霸座”男青年為例,事后網友曬出他是某大學的一名在讀博士生。可以說,他的智商一定不低,甚至高于一般人。
在英國哲學家培根看來,這些人不過是“那種精通‘自謀之術’的人——愛自己甚于任何旁人的人。他們身上的聰明其實是一種卑污的聰明——那種房屋倒塌之前迅速逃離的鼠輩的聰明,那種處心積慮搶占獾穴的狐輩的聰明,那種虛情假意吞噬他物時落下眼淚的鱷魚的聰明”。歷史的諸多事實表明,一個沒有了道德底線的人,他越聰明,對人類的危害就越大。還記得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慘劇嗎?聰明又有才干的化學家、工程師設計了一個個“精美”的實驗室、焚化爐、毒氣室,制造了慘絕人寰的“人間地獄”。當聰明的頭腦沒有了道德的約束時,人類就走上了自我毀滅的道路。
第二,在人際交往中呈現高情商。當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深諳人性,精通世俗,處世老辣,在處理事務時往往面面俱到,即使是借口或者托詞也能掩人耳目,聽上去讓人覺得很有道理,很難找出破綻。他們既能夠迅速準確地捕捉到他人的情緒情感變化,也能夠精準地感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三,在具體情境下體現出高逆商。當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并不一定是一帆風順的。他們往往體現出長時間的耐力和韌性,甚至在面對多次被質疑或拒絕時仍然能夠堅持下來。現實中,有的青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可能會使用虛假理由騙取老師、領導的信任,或者用軟磨硬泡、蹲守、獻殷勤之類的手段,從而獲得寶貴的分數或機會。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他們沒有輕易放棄追逐自己的目標,展現出了“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表現出了較高的抗挫折能力。但是不可忽視的是,他們不遵守既定規則,持著欺騙性的、顛覆三觀的做法竟然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事成之后他們還會揚揚得意,玩弄之情溢于言表。這會對廣大青年造成惡劣的印象,那就是為了成功可以撒謊、利用他人甚至不擇手段。如果青年都去模仿這樣的人,以這樣的人為榜樣時,那我們的社會將危機重重。
第四,成就動機高而需求層次低。人是社會的動物,具有交往、尊重等社會性需要。在此基礎上,人們會形成權力動機、交往動機、成就動機等社會性動機。這些動機具有激發與動力功能,促使人們參與某些社會團體,積極開展人際交往,希望并付諸努力以獲得他人贊許,提升社會地位等。在社會性動機方面,當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表現出了較高的成就、權力動機,熱衷于追名逐利。但是從需要的層次來看,他們追求的需要層次不高,滿足于物質利益的獲取與生活的舒適,往往用外在的“成功”與片刻的享受來獲得滿足感、存在感、自信心,而在歸屬感、自尊、自我潛能的實現等方面比較欠缺。“一般地,需求層次越高、社會性越強,個體的通感能力越強,移情效應就越顯著,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就越能關注相關者的利益,從而更傾向于遵循‘為己利他’行為機理”。反之,則會產生“為己損他”的行為。以這樣的需要為基礎,我們就可以理解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可以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采取不可告人的手段了。
第五,道德行為與道德認知具有不一致性。有知不一定有行,有才不一定有德。正如《資治通鑒》中言:“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張榮偉認為,所謂“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可能是特別聰明的人,卻不是有涵養、有品位的人,因為他們身上缺失了一種德行,道德判斷力成為人格“短板”。由此推論,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是因為缺乏“某事是不是道德的”這樣的判斷,才做了不道德的事情。但是筆者認為,這一看法并不全面。對于接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尤其是其中的大學生而言,某種行為是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可以說他早已了然于胸。他們的問題不在于缺乏判斷力,而在于判斷了之后知道那是不道德的卻仍然去做。在明知道某事不道德而行之,知行不一、明知故犯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柏路認為,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認知表達上極為清晰,但具體的道德行為則無法與認知保持一致,出現了類似‘雙重道德人格’的現象”。他們明明知道某個行為是錯的,可還是為了利益選擇做錯事,以原則換金錢,以道德換機會,尤其表現為誠信方面的缺陷。
2.行為特征
第一,行為的矛盾性。當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行為上缺乏一貫性,主要表現為時間不同,其行為不同,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在現實中,當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在行為上的矛盾性還體現為達成目標前后行為的不一致性,如入黨前后不一致、干部提拔前后不一致、考試評分前后不一致等。他們的行為具有短期性、目的性、表演性、欺騙性,其目的是引起老師或者領導對該行為方式的信任與青睞,認為他“一貫如此,具有該優良品質”,而實際上他們并不擁有其表現出來的那種長期的、穩定的行為方式或者品質。他們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場合對著特殊的人物(往往是掌握某種權力的人)表現出特定的行為,該行為是“投其所好”的、得到特殊人物的贊賞和鼓勵的。如有的大學生在某個時間段里突然在老師面前表現良好,不僅在課堂上積極回答問題,課后也圍著老師問這問那。一段時間之后,會告知老師要出國或者要考研、考博或者投了一篇論文,懇請老師推薦。結果等拿到了老師的推薦信或者考評分數之后,這些學生在課堂上就再也不舉手回答問題了,課后也不再和老師討論了,甚至連課也不來上了。此時,老師們會有一種“閃了一下腰”的感覺,這才明白自己被“套路”了。
所以,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好的”行為在時間、空間、對象上的限制性,卻要誤導或者誘導別人認為是一種跨時間、跨空間的穩定性。從根本上說,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行為是欺騙性的,這是其行為的根本矛盾所在。
第二,手段的精致性。我們知道,利己主義并不是一個褒義詞,沒有誰愿意被冠之為“利己主義者”,于是有人開始動起歪腦筋,耍起了“兩面派”,即便內心想的是驕奢淫逸、自私自利,外表上看卻滿嘴先人后己、仁義道德。因此,當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們達成目標的手段不再“粗陋”或“粗糙”,而是手段高明,做事從規劃到實施相當精致、細致,行為隱蔽,遮人耳目,一般人很難發現其中的“貓膩”。
第三,目的的利己性。不管外在的手段多么精致,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有利可圖。他們關注個人利益,做事之前,先想一想“我能從中得到什么實惠”,對自己有利的就積極行動,無利可圖時就找各種借口推諉。
第四,規則的突破性。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遵守規則,像玩“貓捉老鼠”的權力游戲,多把心思用來研究規則以便于鉆空子。他們的口頭禪是“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都是人制定的”,其內心蔑視規則,導致行為上踐踏規則。他們在熟知各類社會規則規范后,運用其漏洞來達成自己自私自利的目的,其實質是反社會性的,只不過披上了一層虛偽的、欺騙性的面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